(共80张PPT)
专题二 古诗词阅读
【编者按】在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时,建议从课内篇目出发,用课内学到的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锻炼形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课外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为了方便大家复习备考,编者在此以课内篇目为依托整理了读懂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教材85首古诗词梳理见《背读手册》,含原文、译文、课下注释、注音、赏析)
【注】宁夏从2020年开始考查课外古诗词阅读,故在此仅分析近4年考情。
年份 考查篇目 作者 体裁 主题 考点
2023 《赴邠宁留别》 〔唐〕李益 律诗 边塞征战 ①内容理解辨析(A、B、C诗句理解,D诗歌类别和人物精神,2分)②画面描述+诗句赏析(2分)
2022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绝句 山水田园 ①内容理解辨析(A、B诗句理解,C、D诗歌赏析2分)②写作手法(2分)
2021 《少年行》(其一) 〔唐〕王昌龄 乐府诗(歌行体) 边塞征战 ①内容理解辨析(A句子赏析、B炼字、C语言风格、D情感,2分)②人物分析(2分)
2020 《绝句二首》(其二) 〔唐〕杜甫 绝句 羁旅思乡 ①内容理解辨析(A诗歌赏析、B画面描述、C诗句理解、D情感,2分)②炼字(2分)
一、抓标题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感情基调;④“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标题类型 示例 内容要点推测
与地名(包括亭、台、堂、馆、楼)有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咸阳城东楼》《竹里馆》《黄鹤楼》《登幽州台歌》《潼关》《与诸子登岘山》 往往是怀古(咏史)诗,内容涉及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人世飘零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情(壮志未酬)等。
标题类型 示例 内容要点推测
与动植物或事物名有关 《观沧海》《卜算子·咏梅》 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
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
与事件有关 《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 往往是描述某一件事,通过叙事来抒发情感、揭示哲理。
与人物有关 《贾生》《卖炭翁》 如果是下层人民,多表达同情悲悯、关注民生;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怀念、敬仰或怀古之情。
标题类型 示例 内容要点推测
与节日有关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清明》《春夜喜雨》 往往是表现节日风俗、诗人处境、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等。
与季节有关 《晚春》《秋词》(其一)《钱塘湖春行》 描写季节性的景物,借景抒情,或表达热爱、孤寂、思念,感叹时光易逝等。
二、明作者
1.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时代 诗歌内容/特点 代表人物
初唐 初唐前期,宫廷诗人的创作多是歌功颂德、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初唐后期,随着初唐四杰登上诗坛,诗人力反齐梁宫廷诗风,主张诗歌要有风骨兴寄,抒情刚健有力。 代表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盛唐 盛唐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出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成为诗歌的主流。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常建最为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中唐 情感基调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审美情趣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这一时期诗人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异常突出。 代表诗人有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贺、刘禹锡等。
晚唐 晚唐诗感时伤怀,个性鲜明。情感内涵上,转入日常生活;艺术内涵上,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锻炼。 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
北宋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表现为继承与创新并存,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 代表诗人有柳永、欧阳修、晏殊、苏轼、王安石等。
南宋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人民的呼声,诗(词)风也随之一变。 代表诗人有陆游、杨万里、辛弃疾、赵师秀、文天祥等。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诗人境遇 情感特点 典型诗人
被贬谪、排挤时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立志报国;②对朝廷不满、愤懑;③寄情山水。 李白、杜甫、柳宗元、刘禹锡
旅居外地、游学宦游时 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 王湾、马致远
身处边塞、战争时 ①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③边疆将士的思乡之情。 王维、岑参、高适、王昌龄
归隐、远离官场时 ①对官场的厌倦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②对自由的追求;③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喜爱。 陶渊明、孟浩然
国家危亡、诗人飘零时 亡国之痛、壮志难酬、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思念故国。 陆游、岳飞、文天祥
3.作者不同,诗风各异
作者 诗风 说明
李白 飘逸豪放 豪迈奔放、自由洒脱。如《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 沉郁顿挫 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苏轼 豪放旷达 气势恢宏,场面壮阔,襟怀旷达,情感激荡,格调昂扬。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辛弃疾 激昂豪迈 英雄的豪壮豪迈,情感昂扬、热情奔放。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李商隐 含蓄隽永 字短情长,字里行间留着引人联想、启人深思的“空白”。如《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岑参 雄奇瑰丽 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辞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陆游 慷慨悲壮清旷淡远 爱国诗:抒情强烈,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之情。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田园诗:色彩明丽,写景的同时寓含哲理,如《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维 雄浑壮阔恬淡优美 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边塞雄阔壮丽的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清丽,境界脱俗,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如《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陈子昂 慷慨悲壮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感慨,抒发雄才不得志的愤懑。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白居易 平实质朴 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如《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文天祥 慷慨悲壮 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如《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析注释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可推测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有利于理解诗词内容;④介绍相关诗句,往往暗示用典或意境;⑤若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往往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四、抓意象
1.意象的作用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 解读 示例
植
物
类 松柏 表现傲雪凌霜、孤直耐寒的品格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菊 表现坚贞、高洁的品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梅 ①表现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②凌寒不屈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植
物
类 柳 ①与“留”谐音,有相留之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乡的依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借指春天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梧桐 凄凉、悲伤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征蓬、孤蓬 象征天涯游子。游子客居异地,恰似蓬草断根,漂泊无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动
物
类 鸿雁 ①象征游子漂泊无依,思乡怀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孤苦无依、哀伤、凄苦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杜甫《孤雁》)
蝉 ①表现品行的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②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
动
物
类 马 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杜鹃(子规、布谷) ①思念故土、亲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哀怨、凄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③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动
物
类 乌鸦 衰败、荒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青鸟 信使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燕子 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表现世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的感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风景、时令类 夕阳(夕照、落日) ①思乡、怀人、羁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表现田园归隐的宁静安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③表达离别的不舍与无奈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④表现壮丽辉煌、广阔苍凉的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表现人到暮年,时光流逝 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风景、时令类 月 ①渲染清幽的气氛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②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蕴含时空的永恒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风景、时令类 浮云 ①象征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②比喻阻碍历史前进的邪恶势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流水 ①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②象征感情的绵远悠长,尤其是愁情无尽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风景、时令类 冰雪 ①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黄升《酹江月·夜凉》)
②比喻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东风 ①指春风,是春天的象征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②是左右事态发展的外在力量与条件的象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风景、时令类 风烟 表达苍凉的意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花 代表生命的短暂,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秋 ①叹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②思乡、伤别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苍凉、孤独凄凉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器物类 酒 ①借酒怡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②解忧忘愁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③送友饯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琴瑟 比喻夫妻感情和谐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
器物类 芦管、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船、舟 ①表达漂泊之感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舟的“桥梁”意象,表达理想与志向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地点类 南山 代表隐者的居处,意为“归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关山 多与征戍离别有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东篱 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高雅、疏淡、飘逸的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楼兰 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五、知典故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典故:
典故 出处 例句 例句用意
黄金台 亦称招贤台,燕昭王即位之初即着手招揽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表明将士以死报国的决心。
易水 战国时荆轲出发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表现战士无所畏惧、慷慨赴死。
衡阳回雁 衡阳自古就有“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的传说,说北雁南来,至此不再南飞,栖息于回雁峰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反衬边地的荒凉。
归雁 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怀旧空吟闻笛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抒发怀念亡友之情。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过了上百年。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抒发对时局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
勒石燕然 《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抒发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
垂钓碧溪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其一)〕 表达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乘舟梦日 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
长风破浪 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玉树后庭花 南北朝时期,陈后主陈叔宝曾作《玉树后庭花》,配上曲调并命令宫女们学唱。他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生活最终亡国。此曲被喻为“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讽刺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四面楚歌 楚汉战争时期,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夜晚听到四面汉军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最后自刎于乌江边。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表现词人的忧国思乡之情。
司马青衫 《琵琶行》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贬官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遇到妇人弹奏琵琶,不由得伤心落泪。这一典故常用来形容悲伤落泪,知音难觅。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表达在大千世界中知音难觅。
孙郎射虎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刺伤并捕获了老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以孙权自比,展现英雄形象。
遣冯唐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去赦免魏尚。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天狼 天狼星,传说天狼星“主侵掠”。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杜鹃啼血 春秋时蜀王杜宇禅位后隐于西山,此时正值二月,满山的杜鹃哀鸣,蜀人以为是杜宇所化。后形容哀痛到了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寄托听闻友人被贬的无限伤感。
八百里 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 八百里分麾下炙(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表现啖肉、奏乐的军营生活的豪迈,烘托出一种阳刚热烈的气氛。
五十弦 《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五十弦”,原指瑟,泛指乐器。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的卢 良马名。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说明战马的精良。
六、明手法
1.修辞手法
分类 要点及示例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特点的作用。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设问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表达的是同一件事。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反复 通过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如《行路难》(其一)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2.表现手法
分类 要点及示例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方面)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如《十五从军征》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动静结合 指描写景物时既有动态景物的描写,也有静态景物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虚实结合 虚写即想象某种情境、景物,实写即写眼前真实的景物,二者互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正衬如《卖炭翁》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反衬如《行路难》(其一)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烘托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简言之,烘托即描写景物时达到“烘云托月”“众星捧月”的效果。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表意。如《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燕然”即运用了典故。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表现某种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提示:只呈现物象,而所象征的意思非常隐晦)
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心志,而是借用某种事物,把自己的理想、志向、人格操守寄托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歌颂中。这种表现手法常见于咏物诗中,如于谦的《石灰吟》借写“石灰”表达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决心。(注意:借物抒情抒发的是情感,而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志向)
以小见大 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致的感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如《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的人或事来讽喻当朝或评论现实。如《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比兴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常见于先秦诗歌中,如《蒹葭》《关雎》。
3.表达方式
分类 要点及示例
抒情 直抒胸臆 即直接抒情。 是指作者不借助任何事物,而是直接鲜明地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
寓情于景 间接抒情的一种。将感情融入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所表达的情感不直接写出来。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
情景交融 间接抒情的一种。指对景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同抒发人物的感情紧密结合。其特点是:景、情都明确地写出来。如《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描
写 景物描写 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如《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细节描写 对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如《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描 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议论 常见于直接揭示某种哲理的诗句中。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叙述 这种表达方式较为少见,常见于长篇叙事诗中。如《木兰诗》《卖炭翁》等。
七、抓关键词
诗词中高度凝练传神的字词句与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等相关。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类型 示例 典型句子 赏析
情感语 包含“愁” “怨”“恨” “愤” “忧”“凄” “悲” “喜” “乐” “悔” “思” “怜” “泪” “闲” “怅” “怆” “孤” “独” “寂寞” 等词语,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孤”字写出景物的单调,烘托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用长烟与夕阳来衬托“孤城”,突出其戒备森严、萧瑟凄凉。
情感语 包含“愁” “怨”“恨” “愤” “忧”“凄” “悲” “喜” “乐” “悔” “思” “怜” “泪” “闲” “怅” “怆” “孤” “独” “寂寞” 等词语,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传达出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永恒和人的孤独渺小,奠定悲凉孤寂的感情基调,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情感语 包含“愁” “怨”“恨” “愤” “忧”“凄” “悲” “喜” “乐” “悔” “思” “怜” “泪” “闲” “怅” “怆” “孤” “独” “寂寞” 等词语,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独”字突出词人形影相吊,准确而传神地传达了孤独寂寞的情调。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情感语 包含“愁” “怨”“恨” “愤” “忧”“凄” “悲” “喜” “乐” “悔” “思” “怜” “泪” “闲” “怅” “怆” “孤” “独” “寂寞” 等词语,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这“泪”是感伤国事之泪,“感时”“恨别”都浓聚着作者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泪”强烈表达了将军和战士们长久不能归乡的厌战和无奈之情。
景物语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通过“枯藤”“老树”“西风”“瘦马”等意象,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氛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深”字再现了荒无人迹的凄凉情状,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
虚词 如“但” “却” “惟(唯)” “仍” “又” “只” “徒” “空” “尚” “犹” 等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空”字表达诗人吊古怀乡,无限怅惘之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空”字衬托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世变迁的感慨。
虚词 如“但” “却” “惟(唯)” “仍” “又” “只” “徒” “空” “尚” “犹” 等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空” 字说明友人已经走远,既表现出对友人路途艰辛的关切及对友人离开的不舍,又表现了自己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空虚寂寞的无限惆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徒” 有“白白地” 的意思。作者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说“徒有” 。
八、抓主题
[编者按:课标古诗词主题分类整合见夹册《背读手册》P252—256]
1.边塞征战类
题材特征 以边塞艰苦的军旅生活、壮丽奇异的塞外风光、残酷的战争等为抒写对象。
常见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主旨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教材链接 《木兰诗》、王维《使至塞上》、李贺《雁门太守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十五从军征》
2.山水田园类
题材特征 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主旨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材链接 王维《竹里馆》、韩愈《晚春》、陆游《游山西村》、王绩《野望》、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陶渊明《饮酒》(其五)、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3.羁旅思乡类
题材特征 借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乡怀亲之情。
常见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高楼、危楼、鸿雁、寒山、夕阳等。
情感主旨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教材链接 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甫《月夜忆舍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庭中有奇树》、温庭筠《商山早行》
4.赠友送别类
题材特征 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情感主旨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教材链接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爱国忧民类
题材特征 爱国类:忧虑国家命运,抒发报国之志,渴望为国奉献。忧民类: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常见标志 常见意象:山河、风雨、烽火、泪、弓。
情感主旨 ①忧国忧民,心系国运。②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③表达为国杀敌效力的愿望。④效忠君主,渴望建功立业。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材链接 爱国: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杜牧《泊秦淮》、杜甫《春望》、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文天祥《过零丁洋》《南安军》、夏完淳《别云间》
忧民:曹植《梁甫行》、《式微》、杜甫《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6.咏史怀古类
题材特征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常有古迹、古人名、登古迹有怀等内容;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或以古代的人、事、地、物为题。②常见意象: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情感主旨 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②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诫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④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⑤对历史做冷静地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教材链接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商隐《贾生》、崔颢《黄鹤楼》、杜牧《赤壁》、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7.即事感怀类
题材特征 就某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传达出的感情或乐观积极或消极感伤。
常见标志 常见意象:酒、风雨、阴晴、落花、流水、日暮、冷月等。
情感主旨 ①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②表达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③表达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④表达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⑤表达对年华易逝、物是人非和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⑥展现诗人的胸襟和抱负。
教材链接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赵师秀《约客》、曹操《龟虽寿》、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李白《行路难》(其一)、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