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张PPT)
一、(2023·宁夏,第12~13题,4分)
赴邠宁留别
[唐]李 益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
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注】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此诗约作于贞元六年(790)。邠(bīn)宁:唐代方镇名,今陕西彬县。
【主旨】本诗写诗人与朋友离别之际,作诗留别,表现了奔赴边疆保家卫国的自豪感,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自信。
【译文】身为汉朝飞将军的后代,我束发以来就研习兵法。那些任侠少年何必问我为什么要应募参军,我一直以来都有打抱不平的正义感。烈烈北风吹散黄云,皑皑白雪覆盖沙城。幸运地接到了边境上发出的招募信,我手持长戈去博取功名。
【赏析】“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诗人说自己是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束发以来就研习兵法,表现自己是名将之后,素习兵书,流露出对自己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那些任侠少年何必问我为什么要应募参军,我一直以来都有打抱不平的正义感,如今外敌入侵,边疆不宁,我怎能不踊跃赴边,保家卫国?“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由“留别”二字可知,这两句是诗人想象的边镇风光:烈烈北风吹散黄云,皑皑白雪覆盖沙城。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抒发了对戍边征战的向往。“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诗人庆幸自己能应召参军,奔赴边镇,并坚信自己将会手持长戈,驰骋疆场,搏取功名。
考点1 内容理解
(2023·宁夏,第12题,2分)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这是诗人说自己就像是汉朝飞将军李广,只要自己把头发束起来便能够使枪弄剑、谈论兵法。
B.“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任侠少年问我为什么要应募参军,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拥有正义感的少年,喜欢打抱不平。
C.“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壮烈的情怀溢于言表,诗人踌躇满志、自信满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获取功名。
D.这是一首边塞诗。虽然边塞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依然能够表现出诗人慷慨激昂、壮志千里、充满抱负、为国献身的精神。
【参考答案】A 解析:“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诗人说自己是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束发以来就研习兵法,表现自己是名将之后,素习兵书,流露出对自己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
【宁夏其他设问】
1.(2020·宁夏,第13题C项)诗中的“江”“鸟”“山”“花”被涂上了碧绿、莹白、青翠、绯红的色泽。
2.(2018·宁夏,第13题)颈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题型一:选择辨析形式
1.圈画选项涉及的诗歌范围和要点。选项中涉及的诗句内容、意象、手法、人物形象、情感、语言风格等表述均为判断要点。
2.联系诗歌内容及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等,逐项分析正误。注意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误、背景不符、实虚判断、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错误。
题型二:简答形式
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范围。一看题干是否出现局部范围“第×句”“×联”,或是需要根据整首诗作答。二看题干中是否有“理由”“是什么”“怎么样”“哪些方面”等字眼,理清题干问的是什么。
2.在答题范围内,分析诗歌内容。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情感、主旨等进行整体理解分析。仅从字面无法解题时,需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来理解。
3.理清思路,针对题干问题整合答案。
考点2 画面描述与诗句赏析
(2023·宁夏,第13题,2分)本诗颈联描写了怎样的风光?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两句是诗人想象的边塞风光:天上的阴云被北风吹散,皑皑白雪覆盖了沙城,一望无际,远远望去雪海茫茫。这两句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描写为最后一联做铺垫,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征战的向往。(画面描述1分,赏析1分,意思对即可)
考向1 画面描述
第一步:找意象。由题干锁定诗句,找出诗句中描写的所有景物或人物。如本诗颈联中的“云”“朔(北风)”“雪”“城”。
第二步:析特点。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与细节,根据修饰语及动词把握景物或人物的特征。如“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中的修饰语是“黄(云)”“白(雪)”,动词是“吹”“拥”,表现了边塞风大雪大的特点。
第三步:绘画面。发挥联想和想象,紧扣诗词中的意象,加上修饰语,用简练流畅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易错提示】①描述时,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只是单纯地翻译诗句。②不忠实于原诗,脱离原诗的情境或主题。
考向2 诗句赏析
【宁夏其他设问】
1.(2021·宁夏,第12题A项)“白马如流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信使骑着白马飞驰而过的情态。
2.(2017·宁夏,第11题)分别从内容和写法角度赏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
3.(2015·宁夏,第11题)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句诗。
第一步:概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或主要意思。
第二步:选择赏析角度,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进行简析,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修辞角度。赏析时,要先辨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再进一步答出表情达意的效果或作用。
2.表现手法角度。先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
3.表达方式角度。抒情是古诗词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一般间接抒情的方式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通常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衬托是考查重点。
4.炼字角度。(具体见考点8)
5.语言风格角度。(具体见考点3)
第三步:点明诗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答题模式】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写出了……(人物形象、景物特点),起到了……作用,表达(突出)了……的情感。
(2023·滨州)闻鹊喜·吴山①观涛
周 密
天水碧②,染就一江秋色。
鳌③戴④雪山龙起蛰⑤,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
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释】①吴山:在杭州,是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的分界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绝佳之地。②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③鳌:神龟。④戴:背负。⑤蛰:潜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写钱塘江的秋水似染成“天水碧”的颜色,写出了潮水未来时浪静波平的观感。
B.“数点”以下三句,写了远处的几点青山,天边的一抹晚霞,上下翻飞的白鸥,扬帆的小船,织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如临其境。
C.末句“隔江闻夜笛”,以动写静,写出了江上的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D.整首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黎明,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D
【解析】D.全词从时间上说,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选项中“从黄昏写到黎明”有误,没有写到黎明。
2.赏析“鳌戴雪山龙起蛰”一句的妙处。(2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汹涌而来的海潮比作神龟背负的雪山,又比作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主旨】全词细致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和作者心中对壮丽江山的讴歌,在众多观潮诗词中独树一帜。
【译文】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江潮涌来就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像是潜伏的巨龙从梦中惊起,疾风掀起海水像竖起的墙壁。
远处几点青山像美人头上的鬟髻,弥漫着雾气,青翠欲滴。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
【赏析】词上下片分写潮来和潮过。上片动,下片静;上片壮美,下片优美;上片画面浑莽,下片色彩明丽。末句以夜结全篇之昼,以听觉结全篇之视觉,悠扬无尽。
(2023·遂宁)在“品经典”环节,你们小组准备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参加品诗分享会。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3.【创新设问:图文结合】上图是小俊读诗后画的一幅画,请你从诗中选一联为画题诗,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联诗的画面。(3分)
所选诗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描绘画面:风在嘶吼,吹得两岸的叶子瑟瑟发抖,不禁发出了凄凉的悲鸣;清冷的月光挥洒在江面上,映照着江畔一叶小舟,小舟孤独地随波摇荡。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风在嘶吼,吹得两岸的叶子瑟瑟发抖,不禁发出了凄凉的悲鸣;
清冷的月光挥洒在江面上,映照着江畔一叶小舟,小舟孤独地随波摇荡。
4.小丽准备从整首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角度分享品诗感悟,请为她写出分享内容。(3分)
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1分)。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的心绪(1分)。“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诚挚动人(1分)。
【拓展设问】
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前四句侧重描写“桐庐江”的景色。日暮、猿啼、孤舟等景物渲染了清新愉悦的氛围。
B.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吐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C.首联中的一个“急”字,不仅描绘出江流之急,还体现出诗人情感的不平静。
D.尾联是虚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友的感情。
A
【解析】A.日暮、猿啼、孤舟等景物,构成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主旨】通过描绘夜晚在江边听猿、看月、远眺故乡和内心的感慨,抒发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译文】山色昏暗,猿啼声声,听来忧愁。夜色之中,大江急流,令人思归。晚风吹来,两岸树叶萧萧;月光之下,一叶孤舟飘摇。建德不是我的家乡,我遥想扬州旧日友人。思乡伤感,无可奈何,只能将两行热泪,遥寄到大海西头。
【赏析】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二、(2022·宁夏,第12~13题,4分)
初秋行圃①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②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注释】①行圃:指在园子里散步。②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主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初秋自然景物赞美的思想感情。
【译文】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正催着园子里树上的蝉鸣叫。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它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赏析】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考点3 语言风格
(2022·宁夏,第12题,2分)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正催着园子里树上的蝉鸣叫。
B.诗歌的后两句写蝉鸣仿佛就在身边,可是去寻找时,蝉却不鸣叫了,就好像是知道有人来找它。
C.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描写了初秋时节夜晚的情致,同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
D.这首诗极为平淡,却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理趣。
【参考答案】C 解析:根据文题“初秋行圃”,诗歌首句“落日无情最有情”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初秋时节傍晚的情致,而非“夜晚”。
【宁夏其他设问】
1.(2021·宁夏,第12题C项)这首诗刚健豪迈,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2.(2019·宁夏,第14题)本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满江红》(小住京华)]
第一步:明风格。可从以下角度展开分析:
1.辨题材。不同的诗歌题材,要配以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咏物诗含蓄委婉,边塞诗豪迈雄奇,爱国、咏史诗悲壮慷慨,山水田园诗清新明丽/朴素自然等。
2.看作者。作者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豪放旷达,陆游、文天祥慷慨悲壮等。
3.观意境。诗歌的语言风格往往与意境相关,如意境阔大往往与豪迈、雄壮、沉郁顿挫等语言风格相关。
4.悟情感。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果诗人恰逢喜事精神爽,那么肯定是欢快的语言;相反如果抒发悲愤之情,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
第二步:做例证。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语言特色。
第三步:析情感。指出表现了作者或作品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考点4 写作手法
(2022·宁夏,第13题,2分)本诗写作手法多样,请你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1分);视觉与听觉结合,富有情趣和理趣(1分)。(意思对即可)
【宁夏其他设问】
1. (2020·宁夏,第13题A项)全诗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2.(2018·宁夏,第12题)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说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013·宁夏,第11题)“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
第一步:明手法。①题干点明手法,则直接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②题干未点明手法,则要先找到使用手法的诗句,然后分析其手法和作用(注意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可能不只一种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相关诗句内容解释该手法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
第三步:析作用。分析该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写作手法相关知识见P135“六、明手法”)
【答题模式】运用……的手法,写出了……(表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或包含的哲理)。
村 行①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以“菊初黄”直接交待时令为秋天,以“山径”间接点明了地点为山间小路。
B.颈联“胭脂”与“白雪”相互衬托,色彩鲜明,给读者带来极美的视觉感受。
C.尾联以设问抒情,传神地反映了作者情感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D.这首诗歌语言平易,风格简雅,笔调清丽,饶有风韵。
A
【解析】A.“菊初黄”间接交待时令为秋天,“山径”直接点明地点为山间小路。
示例一: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人格化,幽静的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站立在斜阳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秋日晚景图,表达作者对眼前景物的迷恋沉醉之情。示例二:动静结合,幽静的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站立在斜阳里,渲染了夕阳西下静谧的山村氛围,表达作者对眼前景物的迷恋沉醉之情。示例三:视听结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渲染了夕阳西下静谧的山村氛围,表达作者对眼前景物的迷恋沉醉之情。(手法1分,情感1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一说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主旨】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译文】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
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村桥原野上的树像极了我家乡的景物。
【赏析】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后湖晚坐
[宋]陈师道①
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身致②江湖③上,名成伯季④间。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注释】①这首五律大约作于诗人自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后,至绍圣(公元1094—1098年)初期被召为秘书省这几年家居赋闲之时。②身致:致身于。③江湖:指隐士居住之处。④伯季:古人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排行的顺序。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用“偏”字具有强烈的感叹语气——那湖水竟是非同寻常的清澈啊。
B.颔联写林、写鸟,带有拟人化色彩,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罢归后的愁绪。
C.尾联写雁亦写诗人自己,雁已归尽,诗人还在饶有兴致地坐等着暮鸦归来。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但意蕴深远,颇似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解析】B.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悠闲情怀。
B
4.结合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2分)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描绘“水”“林”等景物,重复运用“白鸟”“归雁”“暮鸦”三种禽鸟意象(1分),表达作者那种无案牍劳形、无尔虞我诈伤神的无拘无束的悠闲之态、自得之情(1分)。
【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由和归宿的思考。同时,诗中蕴含着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内心自由的向往。
【译文】明净的湖水使眼睛明亮,视觉阔远,荒芜的城池可以当作山来观看。深邃杳渺的青林内含无限深意,悠然自得的白鸟安享几多悠闲。我这老病之身已在家赋闲,一生诗名成与苏门诸士之间。此时,我的目光随归雁而消尽,却仍痴痴地坐等暮鸦飞还。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后湖晚坐时所见景致,及其悠闲情怀,大约作于诗人自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后的几年家居赋闲之时。首联是写近景,通过浅水和荒城,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环境。颔联是写远景,写青林和白鸟,充满自由和生机,成为名句。
三、(2021·宁夏,第12~13题,4分)
少年行(其一)
[唐]王昌龄
西陵①侠年少,送客过长亭②。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③急,单于寇井陉④。气高轻赴难⑤,谁顾燕山铭⑥。
【注释】①西陵:汉代帝王陵墓大多在京城长安西北,故称西陵。②长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亭舍,供行人休息或送别之用。③羽书:即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指有战事发生。④井陉:今河北井陉县。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以路险难行著称。⑤赴难:赶赴危难或国难。⑥燕山铭:又称燕然铭,即燕然山铭。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泛指歌颂战功的文字。
【主旨】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译文】西陵的一位少年游侠,在长亭为他人饯行。在那青槐夹道的驿路上,呈报紧急公文的信使骑着白马如同流星一样飞驰而过。听说这是一道来自边关的紧急军事文书,传来了匈奴侵扰井陉的消息。少年得知后浩气冲天赶赴危难,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逐鞑虏,刻石燕然。
【赏析】纵观全诗,写景叙事,有条不紊,形象地突出了少年游侠仗义豪爽的勇武性格。“气高轻赴难”,意气沛然,充塞耳目。“谁顾燕山铭”更是豪气干云,铮铮有声,反映了盛唐强盛的国威和广大有志之士积极向上、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考点5 把握情感
(2021·宁夏,第12题,2分)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马如流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信使骑着白马飞驰而过的情态。
B.“寇”,名词用作动词,写单于侵犯中原,战事紧急。
C.这首诗刚健豪迈,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D.这首诗写一位少年在长亭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参考答案】D 解析:全诗塑造了毅然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少年形象,且少年长亭送别友人只是诗中众多场景中的一个,并未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
【宁夏其他设问】
1.(2020·宁夏,第13题D项)景物虽好,但春归人未归,流露出浓浓的乡愁。
2.(2019·宁夏,第14题)本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满江红》(小住京华)〕
第一步:整体感知。抓标题、作者、注释、意象等,明确题材类型,了解写作背景,感知情感倾向。如思乡诗抒发思乡念亲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绪和深厚友情。
第二步:逐字逐句分析。
1.抓关键词(诗眼)。注意古诗词中的情感语,如“哀、愁、恨、怨、喜、乐”等。
2.抓关键句,如用典句(借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慨或志向)、议论评价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情感)。
3.抓景物形象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时令、季节等方面),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情,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传达伤感之意(注意古诗词中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要具体分析)。一般而言,早春之景充满生机,多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多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之景给人凄凉萧瑟之感,多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第三步:概括情感。对情感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如“对国家前景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等。
考点6 把握人物形象
(2021·宁夏,第13题,2分)你从“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
【参考答案】少年得知敌人入侵、战事紧急的消息,义愤填膺,豪气冲天,义无反顾地报国从军(1分);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逐侵犯边疆的敌人,“刻石燕然”,建功立业,但不慕名利,充满了爱国壮志(1分)。(意思对即可)
诗词中的人物一般分为两种:一为诗词所描写的人,即主人公;二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本题中的人物“少年”指的是诗歌中所描写的人。
第一步:审题干要求,看是从某句还是整首诗(词)进行分析。如本题要求从最后两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1.从标题、注释入手。标题或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本诗中的注释⑤“赴难”和注释⑥“燕山铭”。
2.在诗词中找出表现人物行为、神态、心理、感受等的诗(词)句,从中提炼出具体的中心词。如“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中“赴难”是少年的行为,即听到敌人入侵后奔赴战场,据此可提炼出关键词“爱国”。
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燕子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整首诗词描写的内容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游子、征人、爱国者、知识分子、劳动人民、少女、思妇等)。若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则要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分析已概括出的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常用词语
爱国之士:矢志报国、忧国忧民、心忧天下
豪迈之人:积极乐观、豪放洒脱、干练果决
沙场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舍身保国
正直之士:不慕名利、藐视权贵、傲岸不羁
失意之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隐士:寄情山水、超凡脱俗
游子:孤苦无依、身世飘零、寂寞愁苦
痴情儿女:执着追求、忧愁盼归
(2023·台州)旅次石头岸
[唐]张 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1.【创新设问:情境对话】阅读古诗,补全对话。(4分)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惆怅”,还有一个意象“(2)鸦”,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旅次 ”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思乡、怀人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惆怅
鸦
旅次
思乡、怀人
【主旨】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译文】行走在石头岸上,身心被种种事务分隔开来。故乡早已远离日边,朋友在江边也少见。江水的声音冷冷如冰,山色在黄昏时相依。怅惘之情无法言表,只有几只乌鸦飞来飞去。
【赏析】诗人行走在石头岸上,感到自己的身心被种种事务所分隔开来,无法与故乡和朋友相聚。故乡已日渐远离,朋友们也鲜见踪影。江水的声音让人感到寒冷,山色在黄昏时互相依偎,增添了一丝凄凉的感觉。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忧思和无奈,难以言表。最后,几只乌鸦飞过,给诗人带来了更多的孤寂感。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幽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2023·株洲)遭田父泥饮①
[唐]杜 甫
田翁逼②社日,邀我尝春酒。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③。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④。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⑤我留,仍嗔问升斗。
【注释】①遭:遇;田父:农民;泥饮:痛饮。②逼:近。③卯:上午五点到七点;酉:下午五点到七点。④肘:拉住胳膊。⑤遮:拦。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题目概括了本诗的基本内容:“我”被一位农民邀请到他家饮酒。
B.前四句写春社将近田家邀“我”喝酒;偶遇时被请到他家从早喝到晚。
C.第五、六句写田翁高声叫家人取果品下酒,“我”想要告辞却被拉住。
D.后四句写田父一再强留,说喝酒就要不管它几升几斗,“我”很痛苦。
D
【解析】D.后四句意思是:看他指手画脚强留得无礼,我不觉得村里老头粗鄙呆丑。月亮出来时他还一再阻拦,还生气地问我喝酒管它几升几斗?表现田父的热情淳朴,“我”并未感到痛苦。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田父形象。(2分)
热情淳朴、好客。(言之有理即可)
【主旨】具体叙述了杜甫被一位农民盛情相邀饮酒的情景,通过农夫之口赞颂了严武的卓著政绩及其在百姓中的良好口碑。
【译文】田翁说春社快要临近,邀我去他家尝春酒。清晨出游,偶遇时被请到他家,却从卯时到酉时喝了一天酒。他高声叫人拿取果栗,我几次告辞他又拉住我的臂肘。看他指手画脚强留的无礼,我不觉得村里老头粗鄙呆丑。月亮出来时他还一再遮拦,还生气问我喝酒管它几升几斗。
【赏析】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政治色彩和艺术独创的优秀诗篇。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很明确,因为这首诗明白晓畅,内容一望便知,而且诗题还概括了它的基本内容。它具体叙述了杜甫被一位农民盛情相邀饮酒的情景,通过农夫之口赞颂了严武政绩卓著以及在百姓中的口碑。诗中对老农的热情淳朴、豪迈正直写得十分生动。
四、(2020·宁夏,第13~14题,4分)
《绝句二首》(其二)①
杜 甫
江碧鸟逾②白,山青花欲③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④?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②逾:更加的意思。③欲:好像。④归年:回去的时候。
【主旨】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译文】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是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呢?
【赏析】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考点7 意象意境
(2020·宁夏,第13题,2分)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B.诗歌描绘了一幅水雾迷蒙的春光图。(意境)
C.诗中的“江”“鸟”“山”“花”被涂上了碧绿、莹白、青翠、绯红的色泽。(意象特点)
D.景物虽好,但春归人未归,流露出浓浓的乡愁。
【参考答案】B 解析:诗歌前两句写景,通过对江水、水鸟、山和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宁夏其他设问】
(2019 ·宁夏第13题)本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作用? 〔《满江红》(小住京华)〕
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意境指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1.概括意象。根据题干找到对应诗词句,从中找到名词性事物,即为意象。如本诗中的“江”“鸟”“山”“花”。
2.分析意象特点。抓住意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词或意象后面的描述语,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3.意象作用。根据意象本身的含义及其蕴含的一般情感,结合诗词内容分析该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意象作用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见P131“四、抓意象”)
4.分析意境特点。意境特点主要是指诗中画面在视域、氛围、色调等方面呈现的特点。一般只需用两个双音词准确形容,如本题B项中的“水雾迷蒙”(错误项)。
常见意境描述术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宏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伤感悲苦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苍凉悲壮、朦胧渺远
考点8 炼 字
(2020·宁夏,第14题,2分)请赏析“山青花欲燃”中“燃”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燃”是燃烧的意思,“燃”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遍布的朵朵山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旺火,多么灿烂!这将花的颜色写活了,富有动感,更突出了山花的红艳与灿烂。
【宁夏其他设问】
1.(2021·宁夏,第12题B项)“寇”,名词用作动词,写单于侵犯中原,战事紧急。
2.(2016·宁夏,第11题)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直”和“圆”两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2014·宁夏,第11题)品析杜甫诗《春望》“感时花溅泪”中加点的“溅”字。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如“山青花欲燃”中“燃”是“燃烧”的意思。
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并结合具体诗(词)句从词性、修辞手法、感官、色彩等角度进行分析或展开联想描述句子所展现的景象。如“山青花欲燃”中“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朵朵山花红艳无比的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不同词性及一些特殊词的表达效果
动词 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形容词 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传达感情。
副词 表示程度、范围、频率、时间等,突出陈述对象在动作、状态上的变化,体现意境,传达感情。
数量词 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夸张渲染。
拟声词 ①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②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音韵美、修辞美;②起强调作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
颜色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咏叹词 语言富有气势,铿锵有力,韵律感强,传达感情
(2023·永州)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搬家时,正值秋日,微风轻拂,湖上亭呈现出一派宜人的景色。
B.“系”字形象地描写了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C.“啼”字是指黄莺的啼叫,这频繁的啼叫声,难免让诗人更添烦躁之情。
D.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故而忧乐与共,灵犀相通。
D
【解析】A.根据“好是春风湖上亭”可知,此时季节是春季;B.“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表现柳条、藤蔓因依恋主人而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则是表达诗人对它们的依恋难舍;C.“啼”字字面是写黄莺的叫声,同时也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离别的啼哭,表现出诗人对即将离去的内心的感伤。
2.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借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柳条、藤蔓、黄莺(1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难舍(1分)。
又送别
[唐]李 峤
岐路①方为客,芳尊②暂解颜。
人随转蓬去,春伴落梅还。
白云度汾水,黄河绕晋关。
离心不可问,宿昔鬓成斑。
【注释】①岐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②芳尊:是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3.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材上属于送别诗,诗题中的“又”字加重了离情别绪,读来令人感慨。
B.首联直叙其事,“方”字点明作客他乡的惜别;“暂”字以醉酒来暂时释愁。两字对仗极言离愁绵长深远。
C.颈联写空中的白云飞度,黄河流淌,视角从上到下,显得空阔深远,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D.尾联暗设被人问及离别的心情的情境,以夸张的手法写自己旦夕之间鬓发变斑白,表现了因为与朋友分离而产生的深重哀愁。
C
【解析】C.颈联用地点的转换,从空间上突出了离别后距离的遥远。没有“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4.小明在品读此诗时遇到了一些困惑,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阅读积累卡。(4分)
诗句 意象解读 字词赏析
人随转蓬去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①远离家乡的游子(比喻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中“征蓬”也蕴含此意。 本句中的“转蓬”与“随”“去”二字形象地写出②朋友远行时路途的景象,如在眼前,让人生发无限想象,表达了诗人③对朋友命运的担忧及别离的感伤之情。
远离家乡的游子
朋友远行时路途
对朋友命运的担忧
春伴落梅还 落梅:凋零的梅花;也指《梅花落》古笛曲,代表离别和思念。 “伴”“还”二字运用④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冬去春来、季节更替。残冬梅花片片凋落,春天伴着落花而归,包含盼望友人回来的殷切心情。
拟人
《移家别湖上亭》
【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译文】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又送别》
【主旨】深切表达出对朋友命运的担忧。
【译文】老友刚刚分手离开,我只能以酒消愁,来消除对他的离别之情。人随着漂泊流转的蓬草而离开,春天伴随着梅花的凋零而重回大地。白云度过汾水,黄河绕过晋关。我不敢问他为何离去,或者是何时归来,怕一夜白头。
【赏析】本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中的“又”字加重了离情别绪,读来令人感慨。首联前句的“岐路”照应诗题“送别”,后句则写以醉酒来释愁,使离愁更进一层。颈联用地点的转换,从空间上突出了离别后距离的遥远,“度”与“绕”十分贴切。末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自己旦夕之间鬓发变斑白,表现了送别朋友的悲怆,对朋友的担心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