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8张PPT)
二、非课标篇目17篇(供选用)
七年级(上) 1.咏雪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yì)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在寒冷的大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小辈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猛烈急促,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次兄谢据的长子谢朗说:“用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长兄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文章主旨 《咏雪》一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围,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流露出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颂之情。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什么 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6)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急
什么
像
大体
相比
不如,不及
趁、乘
2.重点句子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
用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用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2.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委:舍弃)。”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时分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不回头看,直接走进家门。
◎文章主旨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期日中 日中:正午时分
(3)太丘舍去 舍:舍弃 ☆去:离开
(4)去后乃至 ☆乃:才
相约同行
约定
正午时分
舍弃
离开
才
(5)尊君在不 不:同“否”
(6)相委而去 ☆委:舍弃
(7)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下车引之 引:回头 看
(9)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 看
同“否”
舍弃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拉,牵拉
回头看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友人惭 惭:感到惭愧
(2)下车引之 之:代词,指元方
感到惭愧
代词,指元方
3.断句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
/
/
/
/
/
3.诫子书 三国蜀汉·诸葛亮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章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围绕学习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的家书,告诫儿子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应惜时勤学。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2)静以修身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5)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告诫、劝勉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达到
增长
明确、坚定
书信
(6)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 慢:懈怠 励:振奋
(7)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8)年与时驰 年:年龄,年纪
时:时光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9)意与日去 意:意志 日:岁月 去:丧失
(10)将复何及 及:来得及
放纵
懈怠
振奋
轻薄浮躁
轻薄
修养性情
修养
年龄,年纪
时光
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
岁月
丧失
来得及
2.重点句子翻译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断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
/
4.狼 清·蒲松龄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投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屠大窘(jiǒnɡ),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dān)相向。 屠户很为难,恐怕前后一起遭受它们的攻击。(屠户)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在打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ɡ),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似乎闭上眼睛,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亦黠(xiá)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一个屠户杀死两只恶狼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狼贪婪、凶恶而又狡诈的本性,嘲讽了恶狼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启发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施以仁慈。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止有剩骨 止:仅,只
(2)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3)一狼仍从 从:跟从
(4)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5)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仅,只
连接、紧跟
跟从
一起
追随、追赶
跟原来一样
处境困迫,为难
(6)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7)顾野有麦场 顾:看,视
(8)场主积薪其中 积:堆积 薪:柴草
(9)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盖
(1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
(11)眈眈相向 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12)少时,一狼径去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
(13)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
攻击
看,视
堆积
柴草
覆盖、遮盖
解除,卸下
凶狠注视的样子
一会儿
径直离开
像狗似的
(14)久之,目似瞑 久之:时间长了 瞑:闭上眼睛
(15)意暇甚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16)屠暴起 暴:突然
(17)一狼洞其中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1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 的意思
时间长了
闭上眼睛
这里指神情、态度
从容、悠闲
突然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 的意思
(19)乃悟前狼假寐 假:假装 寐:睡觉
(20)盖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1)狼亦黠矣 黠:狡猾
(22)而顷刻两毙 顷刻:一会儿
(2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4)止增笑耳 增:增加 耳:罢了
假装
睡觉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狡猾
一会儿
巧变诡诈
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增加
罢了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恐前后受其敌 恐:正,刚刚
(2)狼不敢前 ☆前:前进
(3)方欲行 方:正,刚刚
恐怕,担心
前进
正,刚刚
3.重点句子翻译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状语后置)
骨头已经投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骨头已经投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4.断句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
/
/
/
/
/
/
/
5.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文章主旨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诉人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传播。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穿井得一人 穿:挖掘、开凿
(2)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4)国人道之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 的意思
(6)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挖掘、开凿
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讲述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 的意思
应答,回答
(6)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7)得一人之使 使:使唤
常考其他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8)有闻而传之者 ☆闻:知道,听说
应答,回答
使唤
知道,听说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有闻而传之者 ☆闻:知道,听说
(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介词,向
知道,听说
介词,向
知道,听说
3.断句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
/
/
/
6.杞人忧天 《列子》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杞(qǐ)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ɡ)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非常高兴。
◎文章主旨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后来,我们用“杞人忧天”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当然也应该看到,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身亡所寄 ☆亡:无,没有
(2)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3)积气耳 积:聚积
(4)若屈伸呼吸 若:你
(5)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止:行动,活动
(6)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为何,为什么
(7)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无,没有
告知,开导
聚积
你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纵使,即使
伤害
(8)若躇步跐蹈 躇/步/跐/蹈:踩、踏
(9)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 ,解除、消除
踩、踏
消除疑虑的样子
同“释” ,解除、消除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因往晓之 因:于是,就 之:代词,他
(2)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是,就 之:代词,他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断句
(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2)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
/
/
/
/
七年级(下)
7.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ɡ)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刮:擦拭),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吕蒙在孙权的规劝下发奋学习,才略大增,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揭示了开卷有益的道理,也启发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务:事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治:研究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同“耶”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
研究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同“耶”
(4)但当涉猎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5)见往事耳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6)及2023常德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过:经过
(7)卿今者才略 今者:如今,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
(8)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9)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另外 刮:擦拭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了解
指历史
到,等到
经过
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另,另外
擦拭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知晓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介词,用
(2)孰若孤 孰:谁,哪一个
(3)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益处
(4)蒙乃始就学 乃:副词,于是,就
(5)肃遂拜蒙母 遂:于是,就
介词,用
谁,哪一个
益处
副词,于是,就
于是,就
3.重点句子翻译
(1)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结构后置)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
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4.断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2)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
/
/
/
/
/
/
8.卖油翁 北宋·欧阳修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遣:打发)。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具体地阐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卖油翁以倒油绝活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告诉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骄傲自大的道理。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陈康肃公善射 公:对男子的尊称 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
(2)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自夸
(3)尝射于家圃 圃:园子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放下
(5)睨之久而不去 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6)但2023张家界微颔之 但:只 ☆颔:点头
对男子的尊称
擅长射箭
擅长
自夸
园子
放下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只
点头
(7)无他,但手熟尔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熟:熟练 尔:同“耳” ,相当于“罢了”
(8)康肃忿然曰 忿:气愤 然:表示“……的样子”
(9)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轻:轻视 射:射箭的本领
(10)以我酌油知之 以:凭、靠 酌:舀取,这里指倒入
知:知道 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11)以钱覆其口 覆:盖
(12)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杓:同“勺”
(13)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没有别的(奥妙)
熟练
同“耳” ,相当于“罢了”
气愤
表示“……的样子”
怎么
轻视
射箭的本领
凭、靠
舀取,这里指倒入
知道
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盖
慢慢地
同“勺”
打发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尝射于家圃 尝:曾经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于是,就 于:介词,在
曾经
于是,就
介词,在
3.重点句子翻译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4.断句
(1)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
/
/
/
/
/
/
/
9.活 板 北宋·沈括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自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书籍。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让它变得坚固。先设置一块铁板,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在上面覆盖。想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制的模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拿它靠近火烘烤;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的木板按压其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了。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另自排字,这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可以很快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刻字印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时)不容易拿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字印自然落下,根本不会被弄脏。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
◎文章主旨 本文按照印刷程序详细地介绍了活板印刷的制作过程、使用方法及优越性,突出其“活”的主要特征,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2)有布衣毕昇 布衣:平民
(3)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和:混合 冒:覆盖
(4)持就火炀之 ☆就:靠近 炀:烘烤
同“以”
平民
混合
覆盖
靠近
烘烤
(5)药稍镕 镕:同“熔” ,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6)字平如砥 砥:磨刀石
(7)一板已自布字 自:另自,另外
(8)则第二板已具 具:准备(好了)
(9)更互用之 更互:交替,轮流
(10)瞬息可就 ☆就:完成
(11)以纸帖之 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记
同“熔” ,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磨刀石
另自,另外
准备(好了)
交替,轮流
完成
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记
(12)每韵为一帖 帖:标签
(13)有奇字素无备者 奇字:生僻字
(14)用讫再火令药镕 讫:完毕
(15)殊不沾污 殊:根 本
(16)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标签
生僻字
完毕
根本
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有奇字素无备者 素:平时 备:准备
(2)不若燔土 若:如,比得上
(3)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为:介词,被
平时
准备
如,比得上
介词,被
3.断句
(1)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2)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
/
/
/
/
/
/
八年级(上)
10.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许:表示约数), 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ɡ)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ɡ)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让人心生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嘤嘤:鸟鸣声),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猿持续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平息名利之心(戾:至、到达);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文章主旨 作者描写了富春江上的动静景物、多样声响、变幻光影,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表现出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之意,表达了作者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 从:跟、随
(3)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表示约数
(5)负势竞上 负:凭借 ☆上:向上
同样的颜色
跟、随
向东或向西
表示约数
凭借
向上
(6)互相轩邈 轩:高。作动词用,往高处伸展
邈:远。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
(7)争高直指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8)泉水激石 激:冲击,撞击
(9)蝉则千转不穷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
转:同“啭” ,鸟鸣,这里指蝉鸣
高。作动词用,往高处伸展
远。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冲击,撞击
长久不断地叫
表示多
同“啭” ,鸟鸣,这里指蝉鸣
(10)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11)望峰息心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息:平息
(12)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治理
(13)窥谷忘反 反:同“返” ,返回
(14)横柯上蔽 横柯:横斜的树枝 柯:树木的枝干
(15)疏条交映 交映:互相掩映
至、到达
指平息名利之心
平息
筹划、治理
同“返” ,返回
横斜的树枝
树木的枝干
互相掩映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天下独绝 绝:独一无二的
(2)急湍甚箭 湍:急流 甚:超过
(3)好鸟相鸣 好:美丽的
(4)泠泠作响 作:发出
(5)蝉则千转不穷 穷:穷尽
(6)猿则百叫无绝 绝:停止
(7)横柯上蔽 ☆上:在上面 蔽:遮盖,遮蔽
(8)在昼犹昏 犹:还
(9)有时见日 日:阳光
独一无二的
急流
超过
美丽的
发出
穷尽
停止
在上面
遮盖,遮蔽
还
阳光
3.重点句子翻译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省略介词,应为“急湍甚(于)箭”〕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骏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平息名利之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骏马。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平息名利之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4.断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
/
/
/
/
/
11.愚公移山 《列子》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北山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来商量:“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并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竟比不上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厝:放置、安放),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了。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则寓言,通过叙述愚公立志移山并积极行动,最终两座大山被移走的故事,塑造了愚公具有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心的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方七百里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2)年且九十 ☆且:将近
(3)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塞:阻塞
(4)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曰 聚:集合 室:家人
谋:商量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将近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
家人
商量
(6)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尽、全 险:险峻的大山
(7)指通豫南 指:直
(8)达于汉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 相对
(9)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10)其妻献疑曰 献:提出 疑:疑问
(1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用在“不” 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尽、全
险峻的大山
直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 相对
纷纷地
赞同
提出
疑问
用在“不” 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削减
(12)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
焉:往哪里、在哪里 置:放置、安放
(13)投诸渤海之尾 诸:相当于“之于”
(1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15)叩石垦壤 叩:敲、打 垦:挖
(16)始龀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始:才、刚 龀:换牙
(17)寒暑易节 易:更替 节:季节
况且
往哪里、在哪里
放置、安放
相当于“之于”
肩负、扛
敲、打
挖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才、刚
换牙
更替
季节
(18)始一反焉 反:同“返” ,往返 焉:语气词
(1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叟:老年男子
(20)甚矣,汝之不惠 甚:严重 惠:同“慧” ,聪明
(2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指草木
(22)其如土石何 其:用在“如……何” 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顽固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同“返” ,往返
语气词
老年男子
严重
同“慧” ,聪明
指草木
用在“如……何” 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顽固
通达,这里指改变
(24)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若:不如,比不上 弱子:幼儿,小孩
(25)虽我之死 虽:即使
(2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27)何苦而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2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没有
(29)操蛇之神闻之 操:持、拿
(30)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31)帝感其诚 感:被……所感动 ☆诚:诚心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即使
穷尽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
持、拿
停止
被……所感动
诚心
(32)一厝朔东 厝:放置、安放
(33)无陇断焉 陇:同“垄” ,高地
断:隔绝
放置、安放
同“垄” ,高地
隔绝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面山而居 而:连词,表修饰
(2)以残年余力 以:介词,凭、靠
(3)告之于帝 之:代词,指这件事 于:介词,向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连词,表修饰
介词,凭、靠
代词,指这件事
介词,向
背
3.重点句子翻译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定语后置)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你也太不聪明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你也太不聪明了!
4.断句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
/
/
/
/
/
/
12.周亚夫军细柳 西汉·司马迁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于是,朝廷任命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任命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pī)甲,锐兵刃,彀(ɡòu)弓弩(nǔ),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 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到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着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文帝的先行引导的人员到了营门前,不能进入。先行引导的人员说:“皇上将要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命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pèi)徐行。 过了不久,文帝驾到,也无法进入军营。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垒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着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yī)曰:“介胄(zhòu)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到了主帅所在的营帐,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行礼(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说:“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并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仪式完成后离开。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nǎnɡ)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后,群臣都感到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形象。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周亚夫军细柳 军:驻军、驻扎
(2)匈奴大入边 入边:侵入边境
(3)上自劳军 ☆劳:慰劳 军:军队
(4)至霸上及棘门军 军:军营
(5)已而之细柳军 已而:不久 ☆之:到,往
驻军、驻扎
侵入边境
慰劳
军队
军营
不久
到,往
(6)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 ,穿着
(7)天子先驱至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8)天子且至 且:将要
(9)不闻天子之诏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10)居无何 ☆居:经过 无何:不久
(1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持节:手持符节
(1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营垒
同“披” ,穿着
先行引导的人员
将要
皇帝发布的命令
经过
不久
手持符节
营垒
(13)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持:执 揖:拱手行礼
(14)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
士:将士
(15)天子为动 为:被 动:感动
(16)改容式车 容:表情
式:同“轼” ,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17)使人称谢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执
拱手行礼
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
将士
被
感动
表情
同“轼” ,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18)曩者霸上、棘门军 曩:先前
(19)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必,一定
先前
必,一定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派
(2)不闻天子之诏 ☆之:相当于“的”
派
相当于“的”
3.重点句子翻译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省略宾语,应为“请以军礼见(陛下)”]
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被动句)
文帝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
文帝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4.断句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2)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
/
/
/
/
/
/
/
八年级(下)
13.核舟记 明·魏学洢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象:模拟),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船舱。船舱旁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兴:起),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糁:用颜料等涂上)。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话:说话)。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矫:举),神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右边撑船的人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rén 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般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rén 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般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他的精湛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奇妙 巧:精巧
(2)能以径寸之木 径:直径
(3)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这里指雕刻
(4)以至鸟兽、木石 木:树木
(5)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奇妙
精巧
直径
做。这里指雕刻
树木
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拟
(6)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余数
(8)水波不兴 兴:起
(9)石青糁之 糁:用颜料等涂上
(10)如有所语 语:说话
赠
零数、余数
起
用颜料等涂上
说话
(11)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
(13)矫首昂视 矫:举
(14)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
(15)诎右臂支船 诎:弯曲
靠近
像
举
类似
弯曲
(16)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17)其人视端容寂 容:神色 寂:平静
(18)若听茶声然 若:好像
(19)其船背稍夷 夷:平
(20)其色丹 丹:朱红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竟 然 盈: 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 选 修:长而窄
同“横”
神色
平静
好像
平
朱红
竟然
满
挑选
长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能以径寸之木 以:介词,用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动词,是
(3)东坡右手执卷端 执:拿
(4)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介词,用
动词,是
拿
极
3.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4.断句
(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
/
/
/
/
/
/
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梁游玩时关于“鱼之乐”的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辩的风格,体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思想。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全矣 全:完全,完备
(2)请循其本 ☆循:追溯
本:本源
完全,完备
追溯
本源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安知鱼之乐 安:怎么 之:助词,的
(2)固不知子矣 固:固然
(3)子固非鱼也 固:本来
(4)子之不知鱼之乐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怎么
助词,的
固然
本来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断句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
/
/
15.大道之行也 《礼记》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能:指才干出众),(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出嫁。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因此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和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追求。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天下为公 公:公共
(2)选贤与能 贤:指品德高尚
与:同“举” 能:指才干出众
(3)讲信修睦 修:培养
(4)故人不独亲其亲 独:只是 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亲:指父母
公共
指品德高尚
同“举”
指才干出众
培养
只是
用作动词,以……为亲
指父母
(5)不独子其子 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子:指子女
(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鳏” ,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者:……的人
(7)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
(8)货恶其弃于地也 ☆货:财物 恶:厌恶
用作动词,以……为子
指子女
同“鳏” ,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的人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财物
厌恶
(9 )是故谋闭而不兴 闭:闭塞 兴:兴起
(10)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害人 作:兴起
闭塞
兴起
害人
兴起
2.重点句子翻译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3.断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
/
/
/
/
/
九年级(下)
16.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ɡ)地尔。”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在地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徙:裸露;跣:赤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ɡ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ɡ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唐雎在安陵国危急存亡之时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使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家尊严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唐雎不辱使命 辱:辱没、辜负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3)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表示祈使语气
(4)大王加惠 加惠:施与恩惠
(5)故不错意也 错意:在意 错:同“措”
辱没、辜负
交换
表示祈使语气
施与恩惠
在意
同“措”
(6)请广于君 ☆广:增广、扩充
(7)岂直五百里哉 岂:哪里 直:只是
(8)秦王怫然怒 怫然:愤怒的样子
(9)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公:对人的敬称
(10)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11)亦免冠徒跣 徒:裸露 跣:赤脚
(12)以头抢地尔 抢:碰,撞
增广、扩充
哪里
只是
愤怒的样子
对人的敬称
平民
裸露
赤脚
碰,撞
(13)非士之怒也 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14)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
(15)休祲降于天 休祲:这里偏指凶兆 休:吉祥 祲:不祥
(16)若士必怒 必:一定
(17)天下缟素 缟素: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18)挺剑而起 挺:拔
(19)秦王色挠 色挠:面露胆怯之色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同“苍”
这里偏指凶兆
吉祥
不祥
一定
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拔
面露胆怯之色
(20)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21)寡人谕矣 谕:明白,懂得
(22)徒以有先生也 ☆徒:只,仅仅
道歉
明白,懂得
只,仅仅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派遣
(2)安陵君其许寡人 ☆许:答应
(3)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虽然如此
(4)而君逆寡人者 ☆逆:违背
(5)仓鹰击于殿上 于:介词,在
派遣
答应
虽然如此
违背
介词,在
3.断句
(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
/
/
/
/
/
/
17.陈涉世家 西汉·司马迁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作。(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之:去、往)(休息),惆怅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如果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泛指小鸟,比喻庸人。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lǘ)左適(zh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háng),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在征发之列),并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了。误期,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斩首。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shuò)谏故,上使外将(jiàng)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胜说:“全国人民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最近有人听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怜悯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 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起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就去占卜。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先震慑众人,使他们畏惧服从啊。”就用丹砂在丝帛上写“陈胜王”(丹:朱砂。王:称王),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渔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gōu)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丝帛,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私下派吴广往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次:军队驻扎),天黑以后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笼),模仿狐狸嗥叫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大家都对陈胜有所注意。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gōu)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丝帛,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私下派吴广往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次:军队驻扎),天黑以后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笼),模仿狐狸嗥叫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大家都对陈胜有所注意。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jiè)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即使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成就尊崇的名号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一定听从(你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
袒右,称大楚。为(wéi)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xùn)蕲以东。攻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皆下之。行收兵。 大家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筑台并(在台上)起誓,用两尉的头作祭品。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招收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攻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招抚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县。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行军中沿途招收士兵,等到打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建有瞭望楼的城门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p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几天后,陈胜召集掌管教化的乡官和当地有势力有地位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作战(被:同“披”。坚:指铠甲。执:紧握着。锐:指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国家(社稷:国家),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处当地郡县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文章主旨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尝与人佣耕 尝:曾经
(2)辍耕之垄上 辍:停止 之:去、往 垄:田埂
(3)怅恨久之 怅恨:惆怅,极端不满
(4)苟富贵 苟:如果
(5)若为佣耕 若:你
(6)发闾左適戍渔阳 闾:居民聚居处 適:同“谪”
曾经
停止
去、往
田埂
惆怅,极端不满
如果
你
居民聚居处
同“谪”
(7)九百人屯大泽乡 屯:停驻
(8)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次:编次
(9)会天大雨 会:适逢,恰巧遇到
(10)度已失期 度:推测,估计 失期:误期
(11)今亡亦死 亡:逃跑
(12)举大计亦死 举:发动
(13)等死,死国可乎 ☆等:同样 死国:为国事而死
(14)扶苏以数谏故 ☆数:屡次
停驻
编次
适逢,恰巧遇到
推测,估计
误期
逃跑
发动
同样
为国事而死
屡次
(15)今或闻无罪 或:有人
(16)楚人怜之 怜:哀怜,怜悯
(1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诚:如果
(18)为天下唱 唱:同“倡” ,倡导、发起
(19)宜多应者 宜:应当 应:响应
(20)卜者知其指意 指意:意图 指:同“旨”
(21)念鬼 念:考虑、思索
有人
哀怜,怜悯
如果
同“倡” ,倡导、发起
应当
响应
同“旨”
意图
考虑、思索
(22)此教我先威众耳 威:震慑
(2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写 王:称王
(24)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渔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25)固以怪之矣 固:本来
以:同“已” 怪:对……感到奇怪
(2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私下 ☆次:军队驻扎
(27)夜篝火 篝:笼
震慑
写
称王
渔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本来
对……感到奇怪
私下
军队驻扎
笼
同“已”
(28)卒中往往语 往往:到处 语:谈论
(29)皆指目陈胜 指目:手指目视。意思是大家都对陈胜有所注意
(30)忿恚尉,令辱之 忿恚:恼怒。这里是“使……恼怒” 的意思
辱:责辱
(31)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32)并杀两尉 并:一齐
(33)召令徒属曰 召:召集 令:号令
到处
谈论
手指目视。意思是大家都对陈胜有所注意
恼怒。这里是“使……恼怒” 的意思
责辱
用鞭、杖或竹板打
一齐
召集
号令
(34)藉第令毋斩 藉/第/令:都是“即使、假若” 的意思
(35)死即举大名耳 举:成就
(3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难道
(37)敬受命 受命:听从(你的)号令
(38)从民欲也 欲:愿望
(39)袒右,称大楚 袒右: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
都是“即使、假若” 的意思
成就
难道
听从(你的)号令
愿望
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
(40)为坛而盟 盟:发誓、起誓
(41)祭以尉首 祭:用……作祭品
(42)收而攻蕲 收:招收 攻:攻打
(43)蕲下 下:攻下,攻克
(4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徇:招抚
(45)比至陈 比:等到
(4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
豪杰:这里指当地有势力有地位的人
发誓、起誓
用……作祭品
招收
攻打
攻下,攻克
招抚
等到
掌管教化的乡官
这里指当地有势力有地位的人
(4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指铠甲 执:紧握着 锐:指武器
(48)复立楚国之社稷 社稷:国家 社:土地神 稷:谷神
(49)号为张楚 号:宣称
(50)皆刑其长吏 刑:惩处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得鱼腹中书 ☆书:字条
(2)公等遇雨 ☆ 等:(表示复数)们
(3)卒数万人 ☆数:几
指铠甲
紧握着
指武器
国家
土地神
谷神
宣称
惩处
字条
(表示复数)们
几
3.重点句子翻译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如今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成就尊崇的名号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如今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成就尊崇的名号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断句
(1)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