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备课综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备课综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9 06:50:07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
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3.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4.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基础自测】
“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___确立了“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___至高无上。
3、影响:君主专制政体下,皇权具有___和___的特点,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决策。国家成为一
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__和___为基本原则。
君权与相权
1、___与相权的矛盾难免发生,其原因是___。
2、措施
(1)汉代:①___频繁更换丞相。
②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要政。
③设立“___”对抗“___”。
(2)唐代:实行___,相权一分为三。
(3)宋代:设___,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___”。
3、调整相权的目的:除了防范___擅权外,力求加强统治,提高___;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1)秦:中央政府和___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地方:设刺史:汉武帝时代,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央:西汉时期中央机构的监察主要由___属下的官员承担,其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以后历朝:设御史台、___等。
2、评价:加强了皇权,但___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中国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___”、“___”和“___”三个阶段。
行省的设置
1、概况
(1)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郡上又设置了州。
(2)唐代:分道、州、县三级。
(3)宋代: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
(4)元代:确定了以___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___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___,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导学】
1、科举制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堕落(实行八股取士),晚清(1905年)废止
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
北宋: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王安石时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明朝: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必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后因国内革命形势的剧变,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了科举制
2、行省的设置
历代地方行政体制沿革表
时代
地方行政体制
秦汉
郡、县(道)二级制
魏晋
州、郡、县三级制

郡、县二级制

道、州(郡、府)县三级制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州)四级制
民国
省、行政区、县(市)三级制
现代
省(直辖市)、市(地)、县(市)
3、行省设立的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2.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其身份等同于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宰相 D.刺史
3.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A.郡守 B.太尉 C.刺史 D.县令
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5.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始于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6.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行省 D.宣政院
7.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8.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
A.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路、府、州、县
9.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扩大了官吏来源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10.元朝时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尚书台
【知识梳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一制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强了对人民的封建奴役和剥削。
完成下表:
【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A 2.C 3.C 4.D 5.C 6.C 7.D 8.B 9.C 10.B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从汉到元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影响非常深远。那么这一时期究竟有哪些制度?他们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学习本课。
教学
(一)法令出一:
1.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
(1)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弊端: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影响: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史料链接: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
【提示】继承了,而且日益加强。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权力欲,巩固“家天下”局面。
(二)君权与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①“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②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①背景: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武帝幼年即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
②措施:频繁更换丞相,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建立“中朝”与“外朝”。
3.唐朝分散相权:
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
4.宋朝分割相权:
①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③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5. 斗争结果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古代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和地方(郡),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创刺史制度,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2.古代监察体制的评价:
(1)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方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2.察举制的演变和实质:
(1)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6年之后,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
(2)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员,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3)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3、科举制及其实质:
(1)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2)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但是,科举制度又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明清时代八股取士,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3)评价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五)行省制度的设置
1. 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
唐代为道、州、县三级;
宋代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域依次为路、府、州、县;
明代有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三级;
清代有省、道、府、县四级。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元朝。
(2)主要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宣政院管辖。
(3)与中央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
②中央的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③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重要意义
①元后,我国仍然采用行省的设置。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课堂小结】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一制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强了对人民的封建奴役和剥削。
【板书设计】
(一)法令出一:
1.皇帝制度的创立: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
(1)特征:
(2)弊端:
(3)影响:
(二)君权与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3.唐朝分散相权:
4.宋朝分割相权:
5. 斗争结果: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古代监察体制:
2.古代监察体制的评价: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的演变和实质:
3、科举制及其评价:
(五)行省制度的设置
1. 郡县制的演变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元朝。
(2)主要内容
(3)与中央关系
(4)重要意义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本课讲述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沿革,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广,所涉及的制度较多,需要归纳整理。所以我对课文的文本进行重新处理,按顺序依着中央与地方两条线排列他们的变化。最后,让学生来总结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从整个情况看,效果还可以。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学生初中的历史基础较差,对一些朝代,制度,基本上到记不得了。需要他们温习初中的知识。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 )
①以州为监察区②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起用布衣为相④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5.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7.著名历史人物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2)唐太宗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比较汉武帝和唐太宗改革政治制度的主要相同点。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D 6.A
7. (1) 汉武帝改革:起用布衣为相,以控制宰相;起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组成中朝决策机构,削弱宰相的权力;划分监察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唐太宗改革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皇权,提高了中央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强对地方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削弱宰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课件29张PPT。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加强,相权削弱(见第4节)
监察体制的完善
选官制度的进步
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朝——清朝)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秦朝(御史大夫、监御史)汉朝(御史大夫、刺史)2.评价(1)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腐败及其割据势力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积极)(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效能必然有限,如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局限)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行狱司、通判)元代(御史台、监察御史)明代(按察司、厂卫特务机构)(2012海南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 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西周至春秋秦汉魏晋
南北朝隋唐---明清世袭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考试选拔官吏被限定在
贵族范围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科举制的演变古代考场重现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科举制形成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备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考,以后成为定制。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明法。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清代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1905年废除科举制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评价科举制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内容无非儒学经义,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实际上是将人才诱骗入最高权力者控制的范围。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作用: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追求公平公正有一定的合理性。(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省道府县府趋势: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以加强中央的权力。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斗争行省的设置目的:元代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提高行政效率。常设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行省的权责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意义:元代中央对地方行省的节制措施:
1、政治、军事、财政权力节制;
2、定期觐见述职制度;
3、中央监察;
4、省官互迁制度。 有人说:“元代的行省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在地方得到强化的主要表现”,其依据是什么? 行省制度确立的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1.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_________,笼 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 政管理。
2.具体举措
(1)中央设________,管理蒙古、新疆和西 藏的事务。
(2)重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理藩院与宣政院有什么区别?
精讲: 理藩院是清代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宗教和西藏、四川的地方行政机构。此变化反映出清政府对民族问题的重视。
清朝的中央机构理藩院(  )
①地位高于六部 ②只是管理蒙古地区事务 ③使清朝对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的统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④是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清代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取得显著效果。
答案: C(3)在西南地区实行“_________”
①背景:明代出现废除_____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②实行:雍正年间和乾隆时期。
③意义: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3.影响
(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改土归流土司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 右图是《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府》,请查阅资料,分析改土归流的原因和影响。
探究提示: (1)原因
①土司在同一地方任职,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
中央统治。
②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有效管辖。(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②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其中“改土归流”是指(  )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改土归流是指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答案: D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小结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朝——清朝)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监察体制的完善
选官制度的进步
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通过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具体特点:
一、中央行政制度: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也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最大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课堂练习1.《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4.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幽州上谷郡郡郡涿潼阳郡海渤国广阳5.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6.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7.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8.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招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