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习目标点击】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基础自测】
一.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统一
1.条件
(1)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越来越少,统一趋势日趋明显。
(2)长期战乱和分裂割据,人心渴望和平和天下统一。
(3) 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4)秦始皇采取了 等正确战略。
2.步骤:
(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相
继灭掉 等六国。
(2)公元前215年,派将军蒙恬率军北
击 ,收回河套一带。
(3)公元前214年,开凿灵渠,派兵征服南方百越,统一 地区。使该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4)开辟“五尺道”,征服 ,使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3.意义
(1)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 格局的形成。
(2)为 制度的实行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
采用“皇帝”称号,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 地位。
2.地方全面实行郡县制度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设 (分掌行政)、 (负责军务)、 (负责监察)。郡下辖若干县。
县隶属于郡。由县令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治安,县丞负责司法。
县以下是 、 等基层行政机构。
郡县官吏都由 任免。
作用: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丞相(协助皇帝 )、太尉(主管 )、御史大夫(是 助手,
负责 )。
“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他们可以与三公一起以“ ”形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重要依据。
作用:使各机构权力分开,保证了 权力至高无上。
4.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这一制度对巩固祖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三.汉承秦制
汉朝初期曾出现“ ”、“ ”并存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
“ ”政体更加巩固。
汉武帝时期设置 和 ,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课堂导学】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什么历史事件?
2.秦长城的修建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防御邻国的突然袭击,常在自己的边境修筑长城。约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位于今湖北竹山至今河南泌阳一带的楚国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长城。战国中后期,为了防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南下,秦、赵、燕三国又修建了规模巨大的边地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确保边境的安全并为反击匈奴做准备,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5年,重点维修了原秦、赵、燕三国的边地长城,并增筑了若干部分,使其连接起来。蒙恬大败匈奴后,为了巩固新攻占的地区,又于公元前214年至公元前210年,增修了部分长城,并加以延伸。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筑,秦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3.秦朝初年关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
分封制是在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从而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这对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诸侯国成为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但是,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就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战国末年,周王室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秦统一后,丞相王绾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廷尉李斯表示反对。嬴政支持李斯的意见,他说,过去长期以来战乱不休,皆因分封诸侯而起,现在刚刚安定下来,又去分邦建国,岂不是自寻动乱吗?所以毅然否定分封的主张,推行郡县制。因此,我们可以说,分封制适应了西周井田制这种经济形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分封制日趋崩溃,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4.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废除分封,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2、下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3、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皇位时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础 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帝掌握从中央地方的人事大权 D.为提高威权而神化皇权
4、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这一做法的
主要目的是( )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5、秦朝时期,郡的监御使主要负责( )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6、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8、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势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10、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知识梳理】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本课知识结构可用下列图示表示:
【课后反思】
(二)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③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12、问答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 A 2 B 3B 4B 5D 6D 7A 8D 9D 10B
11、(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12、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知道文献、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分析、理解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及世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等资料,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从而提升自己提炼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情景设置、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秦王朝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播放有关秦始皇的视频,导入新课。
(一)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统一
1、秦灭六国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大增强,这为秦得以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重要条件。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2、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
4、修“五尺道”收复西南夷地。
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史料链接: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二)海内为郡县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 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2.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史料链接:《汉书》称:“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那么,分封制与郡县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例如,必须定期朝见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第四,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主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了。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出个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因为,古有“三皇”: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大。照理说“泰皇”整个称号已经是很大的了,但是嬴政并不满意。他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为什么呢?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皇:(1)辉煌;(2)大,伟大,人们把祖先或者神明称作为是“皇”。帝:则是上古时人们想象出来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神明。我们所说的“三皇五帝”都是远古时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像神明一样的人物 。[帝:通蒂,最根本。], “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赢政将“皇”和“帝”合起来,说明他并不满足于只是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唯我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君权神化的这样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在确立“皇帝”这个称号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不是偶然的,而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始皇创立的一切制度,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为了显示皇帝独尊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皇帝所说的话就是法,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则,是具有最有效力的法律。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等方面,是起过进步作用的。但是,皇帝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梏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又起着极大的反动作用。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丞相:承受皇帝的命令办事;丞:通承。左、右丞相,右丞相大。因为“右手重要,以右为重。”]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相当于今中央军委主席。太:大;尉:军官,原意指武力镇压→军官的名字]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公:背私为“公”;卿:有荣誉的人]
②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
(1)三权分立。三公分掌政治、军事及监察大权,奠定民政、军事及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另外,三公九卿分工精细,既提高行政效率,又互相牵制,有助于管治全国和巩固政权。
(2)位高权重。三公品秩甚高,总领文武百官,为国家之重臣要员。三公秉承皇帝意旨,管治全国,权力之大,可谓历朝之冠。
(3)内外兼管。九卿负责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亦兼管皇室事务,职权混淆。秦代废分封,行郡县,诸侯和贵族家庭为主的封建制度,变成了中央集权的一家天下,皇帝一家亦即国家。九卿兼管内外,就是这个演变过程中的痕迹。
(4)不得世袭。秦代建立大一统国家以后,封建世袭制度不再延续,百官全由皇帝任命。汉代之三公亦听命于君主,不得世袭。
【课堂小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板书设计】
(一)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统一
(二)海内为郡县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3.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本课要求学生知道“始皇帝”的来历,讲到了皇帝就要牵涉到皇帝制度的特点,专题一学习内容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一目“法令出一”讲的就是皇帝制度的特点,所以把这一目的内容提前到本课讲授。本课第一目讲的是秦的统一过程,第二目讲的是郡县制的设立,第三目讲的是中央官制。由于初中课本中已经用较大篇幅讲述了秦的统一过程,所以本课教学中省略了这部分的内容。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记载,齐国投降后秦王嬴政首先关注的是称号问题,所以本课首先讲述皇帝制度的创立。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2.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3.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 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6.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辛许。”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王绾主张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李斯又主张实行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何特征?
(3)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纳谁的建议?你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B 2.B 3.D 4.D 5.B
6. (1)分封制;弊端——当分封的诸侯势力强大后,会互相争霸,天子无法控制,造成国家分裂。
(2)郡县制;特征——A,直属中央B,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3)李斯的建议;(理由——实行郡县制能有效地控制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
课件40张PPT。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本课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点回顾—— 1、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其中宗法制核心内容是什么?它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影响如何?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一、秦朝的统一
(“六王毕,四海一”) 阅读第一目,思考:
(1)概括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意义。(顺序:韩、赵、燕、魏、楚、齐 )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历史意义如何?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国,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下午1时20分“六王毕
四海一”经过:意义:灭六国:时间、顺序、意义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
西南:修“五尺道”,收西南夷地区背景:阅读第二目“海内为郡县”,思考: (1)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地域广阔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说一说秦始皇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2)随着统一的完成,建立了丰功伟业的秦始皇的烦恼并没有丝毫减轻。如此庞大的帝国该如何去治理?是“师古“还是“创新”?
(3)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点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材料阅读: 背景:⑴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⑵秦朝统一。 郡县制 概况郡地位: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管理: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
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等职责。地位:隶属于郡的行政机构管理:县令(长)区别:郡县制和分封制*二者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即“传承制度不同”)。
除此以外,还表现在:
A、职责范围不同。前者权力很大;后者只有管理权无统治权;
B、 历史作用不同。前者起一定作用,但亦有消极影响;后者影响深远。 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
A.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B.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命令和监督
C.具有行政、军事和监察职能
D.郡县长官由天子任免而非世袭D阅读第三目“百官公卿”,思考: ⑴“皇帝”称号是怎么来的?皇帝制有何特点?
⑵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怎样的官僚体系?你是怎样认识这一历史现象的?
⑶秦朝中央官制有何特点?
⑷你能概括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吗?请绘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皇帝三公九卿 ⑴ 中央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的百官:丞相辅佐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并负责监察。这便是所谓“三公”,是中央机关的首脑。他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改变了这以前执政大臣平时治民,战时带兵,出将入相,军政大权统由一人掌握的传统。这样就可以从体制上防止权臣专横,又可使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手中。三公的下一级是负责各部门具体事务的“九卿”。
由三公九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⑵中央官制的特点: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 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2012全国新课标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解析】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海水朝 朝朝朝 朝朝朝落 haishuichao zhaozhaochao zhaochaozhaoluo
浮云长 长长长 长长长消 fuyunzhang changchangzhang changzhangchangxiao 这副对联相传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它利用中国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叠音叠义,描绘了海潮涨落,浮云长消的自然景象,显示了自然界变幻多姿的景色,读后使人产生无限遐想:是自然?或亦是人生!山海关孟姜女庙亦因此联而名闻天下。 下午1时20分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拓展延伸——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课堂小结——一、秦的统一
1、背景:
2、时间、顺序:
3、历史意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
2、秦朝的中央官制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巩固练习——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D 2、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D【解析】城隍庙从来都是百姓为生活琐事祈福的地方,所以选D。题目选取了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中比较尖锐的两个矛盾:婆--媳、妻--亲人。这两个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可以排除C。传统的宗法观念只是强调忠、孝、情、义。在这里没有忠、义的成分,所以排除B。A选项的忠恕孝悌看似有些联系,但是忠恕孝悌的观念一般指的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几种品质,但是楹联中反映的不是以一个人为纽带的关系,而是不同的两种关系,婆--媳、妻--亲人。所以也是不合适的。综上所述,答案应该是选D(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消弱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该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正确选项为B。 (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郡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之意: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选A。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C 中国古代朝代表
秦 公元前221~前207年
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9年
东汉 公元25~220年
三国 220~280年
西晋 266~316年
东晋 317~420年
南朝 420~589年
北朝 439~581年
隋 581~618年
唐 618~907年 中国古代朝代表
五代 907~960年
北宋 960~1127年
南宋 1127~1276年
元 1271~1368年
明 1368~1644年
清 1636~1840年
(鸦片战争以前)
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是秦中央集权制度。解题关键是学生要对选项中“托古改制”、“中华传统”、“君权神授”的准确含义理解清楚,同时熟悉“皇帝”名称的来源。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皇位世袭。(2)根据材料二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