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学案+课件+试题 人民版必修1(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学案+课件+试题 人民版必修1(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9 08:06:08

文档简介

第四节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专制时代晚期封建王朝建立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历史知识;
2、了解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重大措施,理解其边疆政策的现实意义;
3、初步了解中国近代时期晚清王朝所做的一些政治改革。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王朝专制制度的措施和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
难点:明清王朝专制制度的影响。
【基础自测】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丞相的废除:____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的教训,下令罢黜丞相职位,权分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并且都直接隶属于皇帝。____制度被永远废除。
2、内阁制的建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职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政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裁
决,为此设立了____,备皇帝顾问并兼理章奏。明成祖朱棣设立____,以之作为皇帝处理国政
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无门内的____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3、消极影响:明朝皇帝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____加以牵制,致使____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了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二)、军机处:
1、目的: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为____,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职能: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____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
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____手中。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____,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宫,保密性强。
4、影响:它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____制度。
5、密折制度:雍正还命令地方大员____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清代____的建立
和____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6、趋势: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____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____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建立版图:清朝____、____、____帝时期,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2、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____和____,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
权,小事放权,____进行行政管理。
3、理藩院:清朝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____,其地位与六部相同。清朝对____、
____和____地区的统治,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4、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____,明朝时期开始推行____统治的做法,
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施行“____”,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统治。
【课堂导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
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明清(强化)
清: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中央:一省二院
元(新发展)
地方:省、路、府(州)县
中央:二府三司
宋(加强)
地方:路、州县
中央:三省六部
隋唐(完善)
地方:隋:州县;唐:道、州县
中央:内、外朝制
两汉(巩固)
地方:郡、国制

皇帝制度
秦朝(形成) 三公九卿
郡县制
2、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业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战争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融铸在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3、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认识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综观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从秦至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面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面对封建社会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君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强化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厂卫机构的设置,则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这些均表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评价其历史作用时,要根据时代变化,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进行评价。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在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考虑到明清所处封建社会末期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其消极作用则是主要的,它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的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的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这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负面影响。
【当堂检测】
1、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2、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 清朝 B汉朝 明朝 C秦朝 明朝 D秦朝 汉朝
3、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胡惟庸的专权 B加强专制集权,维护明朝统治
C丞相制度阻碍了明朝社会发展 D朱元璋希望一人独揽大权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南书房的建立 B军机处的设置
C丞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确立
5、“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 )
A草拟政令 B发布政令 C监察百官 D传达圣旨
6、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开始于---------------------------------(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近代
7、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哪个地方的事务-------------------------( )
A蒙古 B新疆 C西藏 D台湾
8、近代中国的版图在何时基本奠定----------------------------(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前期
9、面对近代化浪潮,清朝统治者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方面的改良。其中取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机构是---------------------------------------( )
A外务部 B民政部 C家工商总部 D资政院
10、明清之交,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B军机处的设立
C官僚机构的膨胀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知识梳理】
中国自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本课知识结构可用下列图示表示:
废除丞相,权归六部
明 设置内阁
明清王朝 以司礼太监牵制内阁
专制制度 设置军机处,皇权独揽
清 密折制度

清朝的边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疆政策 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措施:改土归流
主要原因
清末改良 主要措施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B 5、D 6、A 7、A 8、D 9、A 10、A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明以前各朝皇帝对于宰相的一系列的限制削弱措施,然后让学生阅读下列一段文字:
关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当代学者有这样一种看法: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宋代宰相不仅失去了兵权和财权,而且連用人之权也被剥夺了。故宋代的中央集权已可谓集于皇帝一身了。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理。”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用人权与司法权。从这种发展趋势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相之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请思考:是什么趋势导致明朝废除丞相?导入新课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
(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
(学生回答:秦朝)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如今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明太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过程如容: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明朝地方行政组织,撤销元朝路一级的建制,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但仍保留省区,每个省区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桌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分管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各向中央政府负责。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洪武十三年(138),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把中国的专制君主制政体推向了顶峰。
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2.内阁的创立
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忙,各种奏章批阅,施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传旨当笔”,充当秘书。明成祖以后,职权越来越大,不但“参与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较得出结论。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二)军机处——君主专制的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狭隘性,清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前者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汉人不得参与。这种早期的氏族贵族会议制度,早在入关前就已确立,入关后依然保存。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国议”。而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清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远不如明代内阁那样高,只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负责票拟谕旨,批答奏章等,并不具有实际的决策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决策机关,屈尊于“国议”之下。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最后指出:这种政治体制,使权力分散于诸王公贵族,随着入关后形势的变化与发展,专制集权趋势的日益加强,它越来越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障碍。
2.南书房
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完成和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陈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因此清初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所以,清统治者到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
3.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 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南书房,使内阁职权进一步缩小,更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国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一人独断朝纲。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设问:从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说明了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通过分析概括出:清初议政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君主专制进一步的强化,封建专制制度走上腐朽。关于影响可概括为:它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使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控制强化,不利于社会改革,表明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应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积极思维下的一切成果)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对西藏的宗教上层人物。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对蒙古族几个不同地区的处理。
2、清朝前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及加强对边疆地区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的效果。
*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
存在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
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的军务事务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
机构设置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金院各二人;理藩院则掌管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赋税、宗教等。
3、概要介绍在西南地区,元朝以来实行的土司制度和明清实行的“改土归流”制度。理解清朝完成改土归流工作的意义。
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课堂小结】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
【板书设计】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二)军机处: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本课讲的是明清高度的中央集权,主要把握内阁和军机处分析。主要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老师进行点拨。在讨论专制权力对中国的影响时,发现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材料和情境。问题如果太难,反而起不到训练思维的效果。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2.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说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又“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自专权,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变成内阁下属机构
D.内阁设置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4.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相权的日益加强
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D.中央机构的精简
5.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6.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 )
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要解决哪些矛盾?皇权总体呈现的演变趋势怎样?
(2)以唐.北宋.明朝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
(3)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A 2.D 3.A 4.A 5.B 6.D
7. (1)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解决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皇权演变的轨迹和趋势:皇权不断加强。
(2)唐朝设三首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加强。
(3)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课件29张PPT。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 题 一主干知识梳理1.宏观把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演变脉络:先秦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一条主线(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
两对基本矛盾和两种发展趋势:(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2)相权逐渐被削弱直至被取消,皇权不断加强,清朝达到顶峰。
三项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2.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封建国家维护经济基础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地主阶级自身利益的要求;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作用: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可有效组织大规模生产活动与经济建设。
消极——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思想上独尊一家,摧残了思想自由,限制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规律总结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总结
(1)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①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②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
(2)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
(3)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C练习提升 解析:C。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
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项错误;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项。 【解题技巧指导】
解题技巧指导 
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注重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分封制和宗法制主要盛行于西周,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但整个封建时代,分封制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分封的对象仅局限于皇家子弟,本题就考查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考生容易产生两个误区:一是根据教材内容认定秦以后分封制已不复存在,或只在西汉初年出现过。二是认为“分王子弟,以为屏藩”与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任何联系。这就要求考生不能被教材知识或观点所束缚,充分挖掘教材的隐含知识。要立足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B 解析:B。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答案为B。 【解题技巧指导】
本题对元朝行省制度进行考查,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完全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材料进行解答,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要求较高;二是使学生通过本题了解行省制度的发展情况,补充了教材中行中书省的职权知识欠缺,让学生对行省制有了全新的认识。做此类题时,同学们应注意阅读总结材料,同时要排除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干扰。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强调这项制度可以调动各阶层参与政治并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与科举制下普通下层的老百姓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相吻合,故选C项。 C 【解题技巧指导】
本题以钱穆的评述作为材料,考查了科举制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进一步考查了学生对科举制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切入点虽然较小,但考查的知识却是教材的重要知识,这正是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势。近几年高考往往以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注重提升自己结合材料理解知识的能力,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分析重要的历史概念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解析:C。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汉武帝通过建立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三长制的实行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因此选C项。C 【解题技巧指导】
本题考查古代分割和削弱相权的具体做法,属于教材的基本史实,但题肢的设计很巧妙:一是设计了知识陷阱,如“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学生很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二是故意混淆视线,西汉削弱诸侯王势力和北魏实行三长制的目的都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不是针对丞相。因而此题难度不大,但极容易失分。因此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一要认真审题,不能错过题干中的任何字词;二是要准确掌握史实,不能张冠李戴。题型特点
特点: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这类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故难度较大。[技能]如何解答结论型选择题解题方法
(1)结论型选择题解答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①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②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③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2)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
①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②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结论。1.(2013·新课标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体验]【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理解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秦的墓葬不再体现分封制的那种等级森严体制,而是突出强调了君主的地位,由此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秦已打破原来分封制的等级序列,强化了君主的权威,加强了君主集权,因此C项表述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没有实现权力的集中;D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中无法体现严格遵行分封制度。本题易错选A项或者D项,主要是对材料信息把握不全。2.(2013·福建·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教育,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等可知A项表述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正确答案选C。3.(2013·江苏·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军机处。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由此可知A、C、D三项表述错误。课件33张PPT。专制时代的政治形态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学习要求:
(1)列举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两府三司制度、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权是皇权独断地位的最大威胁。削弱相权成为历代强化君权的必然措施。秦朝之后的历代采取了哪些削弱相权措施呢?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设副宰相,分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军权;设三司,分财政权;君权与相权废宰相,设内阁设军机处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相权一分为二西汉的“内朝”与“外朝”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除4人
在任上正常死亡
之外,有3人被免职,2人畏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政府高层官员受到严厉处置数量如此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特点: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枢密院参知政事
副 相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 政权皇帝二 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政事堂)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 削弱宰相权力皇帝总揽大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宋朝的二府三司解释二府: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
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
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秦朝(形成)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加强)明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从汉到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具体特点:
一、中央行政制度: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也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最大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牢固的血缘关系
B.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浓厚的专制色彩
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AD 3.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4.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CC(2012全国新课标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C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1、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议一议内阁首辅==宰相?材料一:万历40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宰相 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是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
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 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内阁首辅” ≠“宰相”?(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1、原因: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内阁的性质: 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4、内阁的影响: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2012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涉及的是明朝的内阁。根据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皇帝事务繁忙,因此设立内阁,但它并不是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故排除A项。同时,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排除B项。另外,材料强调内阁“俱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的地位在六部之上,但并不是其下属机构,两者之间不是隶属关系,它只对皇帝负责,故本题排除C项。综上所述,只有D项符合。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①直接原因:②根本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④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⑤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2)推行密折制军机处和密折制设立的影响
(1)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2)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_______ 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自主性
军 机 处南 书 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皇权得到扩大皇权到达顶峰皇太极康熙雍正 (2012天津文综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内容来。题干中“亲臣重臣”体现了A选项的含义(保密),题干中“设在皇宫内”体现了B选项的含义(便于宣召),题干中“行走”二字体现了D选项的含义(临时差遣),唯独C选项中的“按才德”并没有在题干中有所体现,所以选C。史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史料二、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问文学之士》
史料三、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结合材料和课本,请思考: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而且规定永久性废除?
原因(1)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皇帝丛杂的政务集于一身 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
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
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
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
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
理411件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