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精品课件)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共70张PPT含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同课异构精品课件)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共70张PPT含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4 17: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性必修3)
第二单元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导入新课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泰姬陵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选择性必修3 第二单元
法隆寺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5课 南亚、东亚和美洲的文化
核心素养:
①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课程标准: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亚洲和美洲不同文明产生的内在关联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亚洲和美洲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政治、经济、宗教及地理因素对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古代印度文化
01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02
美洲印第安文化
03
目 录
7
一、梵天佛地:
古代印度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地理环境: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城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城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文明/国家 时间 发展概况
哈拉帕文明
吠陀时代
列国时代
孔雀王朝
贵霜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约公元前2350—
前1750年
青铜时代。“印章文字”
公元前1500—
前600年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建立国家,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在梵语基础上创制梵文
约公元前600—
前400年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
约前324年—
前185年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佛教兴盛。
320年-500年
4世纪,印度教开始兴起
1至3世纪,地跨中亚和南亚。
约320年—
约540年
2-4世纪,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摩罗衍那》定型
13--16世纪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
古印度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了解)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地理环境: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印度教中至高无上的是创造之神“梵天”
婆罗门是梵天的嘴,第一等级,由祭祀贵族构成。他们主持祭祀、解释宗教经典,拥有一切财产和知识。
刹帝利是梵天的双手,第二等级,由国王、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构成。他们负责对外作战,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吠舍是梵天的双腿,第三等级,由雅利安人中的平民组成,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可参加宗教祭祀,拥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首陀罗是梵天的双脚,这些就是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供养着上面三个阶级,无任何财产权。
另外还有达利特人在梵天的脚下,被婆罗门认定的贱民,基本上不算是“人”。
寓意: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种姓制度,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性,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材料一 在《佛本生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译为“边地主”)的一个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儿子,你不要把愿望执著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匠之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离车族之女属高级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我给你找另外一个与你属同一种姓和家庭之女。”理发师的儿子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忧郁而死。
——崔连仲《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材料二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材料三 在印度,种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职务、地位、上升机会和障碍。在农村,种姓差别甚至还决定了家庭和社会生活模式、居住和文化的类型。土地的占有通常也依种姓而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行政职务也是按种姓担任的,尤其是在农村。种姓还决定了人们宗教和世俗文化生活的模式,规定了各个社会集团的心理特征,并发展了隔离和高低关系细微的阶序金字塔。 ——R.德赛
结合材料分析印度种姓制度有哪些特点?实质?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地理环境: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1)特点:
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②职业世代相传
③实行种姓内部通婚制
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2)实质: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等级制度。
(3)评价:
①种姓制度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阶层利益,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
②但也制造种姓隔离,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③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名称 人种/阶级 职业
婆罗门 雅 利 安 人 祭司贵族 祭祀和教育
刹帝利 世俗贵族 战争和行政
吠舍 一般平民 农牧工商业
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仆役奴婢
达利特 贱民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地理环境: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2、宗教:
(1)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也是现在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主张婆罗门至上,婆罗门阶级,维护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特权。
梨俱吠陀:雅利安文学最古且最重要的文集,以赞颂一切自然力量的功德为主。 娑摩吠陀:婆罗门僧祭酒时所歌唱。
夜柔吠陀:献祭的祷词,内文半为颂诗半为散文。
阿闼婆吠陀:多属神咒,乃控制神鬼之法。
历史纵横 吠陀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一部印度-雅利安人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形成了。“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梨俱吠陀》与后来三部吠陀被后世合称为“四吠陀”。它们是古代印度祭司们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后来,人们把“四吠陀”反映的时代称为“吠陀时代”。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
地位: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2、宗教:
(1)婆罗门教:
(2)佛教:
①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②背景:公元前6世纪时,列国分立、社会动荡;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③创立者:释迦摩尼
④主要教义:“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特权;
消除欲望,忍耐顺从---维护奴隶主统治,麻痹人民。
⑤影响:倡导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主张消除欲望,忍耐顺从,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磐。
材料一: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长阿含经》
材料二:有生皆苦,有念皆妄。灭尽无余,不受后有 ——《劝发菩提心文》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2、宗教:
(1)婆罗门教:(2)佛教:
(3)印度教:公元后4世纪成为主要宗教
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4世纪时,笈多帝国在印度北方兴起,笈多帝国和南方许多国家的统治者都信奉婆罗门教。这一时期,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等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印度教减少了婆罗门教的许多烦琐仪式,打击了婆罗门在宗教中的垄断特权,特别是适当提高了首陀罗的地位,既减少了下层百姓的反抗,又迎合了上层的需要,受到印度社会多个阶层的欢迎,迅速崛起。而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宗教则在印度逐渐衰落。一直到13世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德里苏丹国建立,印度教一直是南亚次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的合体。
创造之神梵天 保护之神毗湿奴 毁灭之神湿婆
梵天(婆罗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象征毁灭,而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则是这两种相对立的准则的平衡者。
印度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魂有轮回。善行能让人死后升天,恶行则让人死后堕为畜牲。印度教主张禁欲和苦行,以达到灵魂的净化。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即使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连鸡蛋都不吃。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是印度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们是印度历史上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其他的文化成就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如文学和艺术。
印度妇女在穿着纱丽时,大多会露出肚脐,因为在印度教神话中,创造之神梵天是从毗湿奴肚脐中长出的莲花中出生的,所以在印度,肚脐被认为是生命和创造力的来源。
(1)婆罗门教(前16—后4世纪):
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和宗教基础
主要经典:《梨俱吠陀》等四吠陀
(2)佛教:
释迦牟尼
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时 间:
公元前6世纪;
核心教义:
创 立 者:
(3)印度教:
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教义和教规,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3-16世纪统治印度的王朝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4)伊斯兰教
小结: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都是印度土生土长的宗教。
伊斯兰教为外来宗教。
总结印度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2、宗教:(1)婆罗门教:(2)佛教:(3)印度教:
3、文学:
(1)诗歌总集(歌颂神明,祭祀经书):“四吠陀”
吠陀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一部印度-雅利安人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形成了。“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梨俱吠陀》与后来三部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被后世合称为“四吠陀”。它们是古代印度祭司们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后来,人们把“四吠陀”反映的时代称为“吠陀时代”。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
吠陀共有四部,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为重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2、宗教:(1)婆罗门教:(2)佛教:(3)印度教:
3、文学:
(1)诗歌总集(歌颂神明,祭祀经书):“四吠陀”
(2)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约前四世纪,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为背景,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百子和般度五子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
《罗摩衍那》成书于2世纪,史诗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的故事。全书约有两万四千颂,共分七篇。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战争。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拥有四脸和八手,帮助罗摩战胜了强敌,救出妻子。成为印度教神话中家喻户晓的角色。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2、宗教:(1)婆罗门教:(2)佛教:(3)印度教:
3、文学:
(1)诗歌总集:“四吠陀”;(2)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4、艺术:与宗教相关
古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艺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其中,佛塔、石窟和石柱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印度佛塔
阿育王石柱
印度国徽
阿旃(zhan)陀石窟
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雄狮下面中心处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轮;两边的守兽象征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毅力。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2、宗教:(1)婆罗门教:(2)佛教:(3)印度教:
3、文学:(1)诗歌总集:(2)史诗:
4、艺术:与宗教相关
5、数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 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0”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其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0”的这一特殊符号就反映了佛教倡导的“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
(二)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2、宗教: 3、文学:(1)诗歌总集:(2)史诗:
4、艺术:与宗教相关 5、数学:发明了包括“0” 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6、文字: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印章文字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文字符号还不能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象征着印度文化的历史悠久。
梵文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后来,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
印度的“印章文字”,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一起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
巴利文书写的佛经
巴利文印度中期雅利安语中,初期地方语之一 。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地理环境:
(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材料: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响很大……中国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来的,然后又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向南,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所有的东南亚,泰国、缅甸不言而喻,受影响的还有印度尼西亚。我说的影响,不仅是指宗教的影响,还包括印度文学、艺术和哲学。——张光璘、李铮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
(1)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影响宗教哲学思维语言文艺建筑习俗等。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3)对世界:佛教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0在内的数字发展为阿拉伯数字并广泛应用。
材料一:每次外来民族的人侵 ,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份。他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 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
印度曾被称为是“ 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另外,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共有18种之多, 并且每种语言都包含有其他语言的些许成份。 ——《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
材料二: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材料三: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一、古代印度文化
(一)地理环境:
(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四)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深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宗教性;
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
2、成因:
领域 古印度文化成就
文学 历史 《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文字 印章文字、巴利文
建筑 石柱、佛塔和石窟
宗教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科学 “0”的应用
(1)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灾害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2)外来民族频繁入侵,外来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动;
(4)文化创造者文化活动;
类别 成就 特点
宗教
文字
文学
建筑
数学
总结:古印度文化
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摩诃婆罗多》
《梨俱吠陀》
《罗摩衍那》
桑奇大塔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①以宗教为中心
②多样性和丰富性
②向外辐射,对世界文化影响巨大
29
二、儒风华俗:
古代朝日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1、朝鲜的历史演变
①约四五千年前:朝鲜半岛进入新石器时代。
②公元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铁器。
③7世纪: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④918年-1392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⑤1392年-1910年:朝鲜王朝(李成桂)。
⑥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取得抗击日本侵略胜利,邓子龙(明)李舜臣(朝)
⑦日本统治时代(1910-1945)
⑧南北分治时代(1945-?)
2、文化成就
学习聚焦: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领域 表现
经济
天文
史学
文字
其他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1、朝鲜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3、中朝文化交流:
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青铜器,稍后铁器出现
7世纪,修建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12世纪,完成《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最早史书;15世纪中期,《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
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世宗大王《训民正音》
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瞻星台
《三国史记》
和顺大谷里青铜器
朝鲜谚文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1、朝鲜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3、中朝文化交流: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中国
朝鲜
佛教、道教、儒学、典章制度
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
古代文化也流入中国中原地区,
如南北朝时期的乐舞。
交流借鉴
互相影响
朝鲜乐舞传入中国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弥生时代
古坟时代
飞鸟时代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
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幕府时代
明治维新时代
公元前300-250:倭奴国
公元250-592,大和统一,神道教出现;4世纪,佛教传入日本
646年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天皇制形成;创制假名。法隆寺金堂。
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867-1912。锁国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1)宗教与思想:从神道到武士道
①神道: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多神崇拜)
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③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并产生重要影响。
神道,意为“以神的方式”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天皇神性,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后来天皇为巩固权力,把神话中的天照大神当成自己的祖先,天皇自称太阳神后裔,天皇从此成了神的代言人。而神道教也逐渐变成了天皇统治臣民的有力武器。
天照大神(太阳女神),被奉为日本天皇的始祖,也是神道教最高神。
武士道
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所遵守的道德原则被称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武士道最为强调的精神,其一为尽忠,其二为知耻。尽忠知耻的最高表现,就是死:为忠和耻而死,是为圆满。一个武士丧失了荣誉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德川幕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神道:
忠君爱国
儒学:仁义之心
佛教:超脱物外
儒学:
仁义之心
武士道
佛教:
超脱物外
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叶隐》
材料:武士道是日本的标志,它对日本人的影响绝对不亚于樱花,他是扎根在日本土地之上的鲜花。对于日本人来说,武士道不是自然博物馆之中,保藏在标本箱之中的干枯的古老美德。在我们之间,那是至今仍具有力量和美的活着的存在。虽然武士道没有任何的实体性的形态,但是它却散发着道德的馨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的魅力所在。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武士道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1)武士道作为大和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塑造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2)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铸造了日本人野蛮、好战等民族特征。近代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给人类的和平与生命带来极大的伤害。
(3)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培养了日本人的奉献精神、使命感、责任感、恪尽职守的民族性格,从而促进了日本的崛起。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1)宗教与思想:从神道到武士道
(2)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收录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共计4500余首。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遣唐使”来唐情况的诗歌,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证明。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作品语言优美含蓄,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学杰作。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1)宗教与思想:从神道到武士道
(2)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3)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唐朝建筑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在日本还保存着大量的唐朝建筑遗迹,从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那个富丽堂皇的大唐。现存古建筑仍俨然唐风,其建筑为木构架,用斗拱,采取封闭式的建筑布局,也属于中国木建筑体系。法隆寺又称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据传始建于607年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是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它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
法隆寺五重塔
法隆寺中的五重塔,类似楼阁式塔,但塔内没有楼板,平面呈方形,塔高31.5米,是日本最古老的塔。属于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建筑风格。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1)宗教与思想:从神道到武士道
(2)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3)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4)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其思想感情及日本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在技法和样式上不断追求日本风味。为了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避免零乱的线条和过于严峻的笔法,因此多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主要画在隔扇和屏风上。
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
大和绘《源氏物语绘卷》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3、中日文化交流:
(1)文字:
(2)制度:
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片假名,起源于汉字楷书
平假名,起源于汉字草书
材料: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3、中日文化交流:
(1)文字:(2)制度:
(3)佛教:
(4)建筑:
(5)货币:
(6)服饰:
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和同开珎与开元通宝
唐代仕女
日本和服
古代日本文化——唐风洋溢
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茶道、花道和书道。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日本人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的佛堂供花,并融合了本土文化,成为日本人修养身心的重要环节。日本人称书法为书道,源于唐代佛教传入日本之后。
8世纪,茶及饮茶的方法从中国唐朝传入日本,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等上层社会传播,后逐渐流行。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在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材料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日本文化主要特点、发展的原因和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逐渐从模仿走向创新发展。
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传播; ②日本政府对中国文化的模仿和重视;
③日本文化的创新发展等。
特点:
农耕: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日本。
制度: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文字: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明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
宗教: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
思想:武士道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
建筑:建筑以长安为模型,日本人首先在奈良,然后在京都建立了帝国新都。庙宇、楼阁、花园都具有中国的特征。
原因:
44
三、独立发展:
古代美洲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的地理环境:独立发展,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2、代表文化:
热带雨林、沙漠、戈壁、平原、山脉、高原等自然屏障,
让整个美洲隔绝于其他大陆,很难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
只能独自默默发展。在缺少高级文明刺激的情况下,时
间久了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风暴、寒潮、龙卷风、火山等极端天气导致其始终处于对自然的恐惧之中,从而造成非常极端的宗教信仰,动辄以人命察天祭神,愚昧的文化更导致整个文明长期落后。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相互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
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
中美 玛雅文明 前1千纪至15世纪 城邦
中美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至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
南美 印加文明 12世纪至16世纪 统一大帝国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的地理环境:2、代表文化:
3、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1)宗教(共性):
①宗教上都是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
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
②建造金字塔: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
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玛雅创造之神
伊查姆·纳
玛雅文明中
玉米神雕像
阿兹特克太阳神
托纳提乌
印加神话中的太阳神“印蒂”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阿兹特克太阳神金字塔
印加阿卡帕纳金字塔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的地理环境:2、代表文化:
3、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1)宗教(共性):
(2)玛雅文化:
①宗教: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
②文字:创造独特文字图画文字(图画+符号)
③历法:玛雅历(太阳历)
④数学: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玛雅文明 是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雨林文明,诞生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却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
玛雅社会曾经相当繁荣。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皇宫。其他重要的遗迹有雕刻石板,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成就。工匠以燧、石、骨角、贝壳制作艺术品,制作棉织品,雕刻石碑铭文,绘制陶器和壁画。商品交易盛行。
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一年18个月,每个月20天,剩下的5天是“禁忌日”。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的地理环境:2、代表文化:
3、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1)宗教(共性):(2)玛雅文化:
(3)印加文化:
①宗教:太阳神
②建筑:驿道、太阳庙
③医学:使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
④历法: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
⑤文字:无文字,结绳记事
印加文明 兴起于南美洲。到16世纪初,印加人通过征战等方式,已经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狭长的太平洋沿岸建立起庞大帝国。
都城库斯科附近的马丘比丘是举世闻名的印加古城遗址。古城依山而建,遗址中有城墙、宫殿、神庙、监狱、给排水设施和开垦过的梯田,这些都说明印加人建筑技艺高超,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
印加驿道
库斯科太阳神庙
印加人用于记事的结绳
穿颅手术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的地理环境:2、代表文化:
3、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1)宗教(共性):(2)玛雅文化:
(3)印加文化:
(4)阿兹特克文化:
①宗教:太阳神
②文字: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③历法:阿兹特克历法
④手工业: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⑤精美艺术: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阿兹特克陶像
阿兹特克人的图画文字
阿兹特克文明 分布在今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大约兴起于14世纪。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
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湖中岛上,但与陆地有长堤、水渠相连,非常别致,集中体现了阿兹特克人的建筑智慧。
阿兹特克金饰
类别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
宗教 (多神 崇拜)
文字
历法
其它
总结:分类梳理美洲印第安文化概况
大多是自然神
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
图画文字
无文字,结绳记事
太阳历与太阴历
修筑驿道和太阳庙,
使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
锻造铜器,制作陶器、石雕、木雕和金银首饰
阿兹特克历法
知道“零”的概念
创造20进制
“玛雅历”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的地理环境:
2、代表文化:
3、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4、美洲文化特点
①历史悠久;
②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③宗教信仰发达,实用技术落后;
④文明程度高。
5、美洲文化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②疾病、瘟疫等灾害;
③印第安人长期与外界隔绝,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
④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无法相互借鉴进步。
(2)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材料一 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
材料二 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流感不像钢刀那样寒光闪闪,但印第安人都躲不开它。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
1.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进程
2.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美洲印第安文化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
大批印第安人死于虐待、屠杀和传染性疾病,使得美洲居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为解决种植园劳动力不足,黑奴输入)
P31学思之窗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大洋洲文化
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岛屿。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当地人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澳大利亚原住民以采集、狩猎为生;新几内亚岛上的原住民最早种植甘蔗,饲养猪、狗和鸡等动物,掌握了一定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可以制作简单的陶器。他们没有文字,语言千差万别,图腾崇拜普遍。原始舞蹈常以模拟动物为主,配以简单的打击乐。
问题探究: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利于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发展进步。
②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③利于加强不同文化圈相互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
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①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形式和范围。
②古代的文化在各国、各地区产生,面对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形成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状态。
③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④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动因。
问题探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材料: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正面史实: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
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
反面史实: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如美洲印第安文明长期与其它大陆隔绝,缺乏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由于交通不便,内部交流也少,结果发展缓慢,社会形态总体落后与其他大洲,导致文明后来被西方殖民者毁灭。再如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课堂小结:
(一)地理环境:
(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四)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1、形成的地理环境:
2、代表文化:
3、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4、美洲文化特点
5、美洲文化的原因及启示
(一)古代朝鲜文化:
(二)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1、朝鲜的历史演变
2、文化成就
3、中朝文化交流:
1、种姓制度 2、宗教:
3、文学: 4、艺术:
5、数学: 6、文字: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
1.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A.他的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C.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1.C【详解】据材料“他的塔、石柱……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可知,古代印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都受到佛教因果思想的影响,即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故选C项;“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而非都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排除B项;印度文明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既体现在人种、语言和宗教的接纳与发展方面,又体现在贸易交换和文化交流的广泛性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 《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很多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有90多处,而白居易的重要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这表明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
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
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
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2.C【详解】 根据材料“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白居易的诗歌就有90多处”“白居易的重要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可知,中国古代诗歌对《源氏物语》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源氏物语》可以作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不是诗歌总集,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其作者久居长安,排除B项。《源氏物语》引用了很多中国诗歌,并不是取材于中国故事,排除D项。
3.有学者指出:“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被称为“中国文化圈”。下边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朝鲜许多学者的汉文造诣深厚 ②日本曾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
③越南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谚文 ④首尔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B【详解】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深厚,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故①正确;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故②正确;越南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喃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故③错误;首尔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匾额上写有汉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4.C【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①古代美洲印第安地区的玛雅文化用复杂的历法纪年;②古代印度没有发明历法;③古代埃及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④古代美洲印加人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为365天,太阴历一年为354天。①③④组合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2023·浙江·统考模拟预测)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数千年来,世界各个地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其中,历法也是一项重大的文化成就。下列古代文化中,发明了历法的是( )①玛雅文化 ②古代印度 ③古代埃及 ④印加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指出在早期印度和秘鲁文化遗存中均发现了棉花驯化的痕迹,考古技术也证实人类利用棉花的时间可能更早,但是棉花种植仅能反映两个区域文明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一定相似性,不能说明两者完全一致,B项正确,排除A项;考古调查虽有更早结论,但是历史研究还需要更多资料佐证,C项中“决定”的表述有误,排除C;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两个区域棉花种植存在文化传播的迹象,排除D项。故选B项。
5.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棉织品。而与此同时,南美的秘鲁也有类似发现。最新的基因技术证实,不同地域的人类可能早在8000年前,就同时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这一发现说明( )
A.早期世界文明具有一体化特征
B.区域文明演进具有一定相似性
C.现代科技决定历史研究进展
D.技术传播与人类迁徙存在关联
B
6.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对汉文化圈界定:“‘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汉字文化是维系汉文化圈的精神纽带
B.汉文化的正统地位
C.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D.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构成这个历史的文化圈,即东亚世界的诸要素,大略可归纳为一、汉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项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杀民族特质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质以中国文明为媒体从而具备了共通性。”可知,在中国文明的基础上,以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以及佛教等文化要素为纽带,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东亚世界,这种文化特征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共通性,这说明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民族、国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文字属于文化纽带,而非精神纽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文化的共通性和东亚世界形成的关系,并非强调汉文化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汉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强调的是周边文化进入汉文化之后获得的新成就,与材料强调的文化共通性显然不符,排除D项。故选:C。
C
7.“12世纪,他们(印加人)在库斯科谷地定居下来,不久便统治了这个地区。在早期阶段,他们的战争首领逐渐建立起一个王朝……世袭王朝和贵族阶层相结合,构成了建立帝国的有效工具。由于一代一代的国家首领的杰出才能,他们的帝国特别强大。”以下实物在“他们”的帝国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解析:据选必三第5课所学印加人没有文字,他们在绳子的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来记账或记述重要事件,与题意相合,故选B项;据选必二第1课所学古代希腊食物生产可知,图A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排除A项;据选必三所学古代西亚文化可知,图C是古代西亚用楔形文字书写的信件,排除C项;据选必三第5课所学古代美洲文化可知,图D是阿兹特克人制作的这个陶制印模展现了一只跳舞猴子的形象,排除D项。
B
8.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解析: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因此出现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浮世绘,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日本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D
9.如图是出土于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斧上的一个侧面人像,该石斧用料为绿石,斧上的形象可能代表着玉米神。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此形象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意。这反映了( )
解析:根据题干文物出土地点可以判断这是古代玛雅人活动区域,对玉米神的崇拜说明玉米是玛雅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物资,B项正确;印加人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口玉米,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对玉米神的信仰而非盛产绿石,排除D项。故选B项。
A.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
B.玉米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
C.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颇负盛名
D.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晚中国1000多年的日本玉文化与中国玉文化有相似之处,且日本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浆与中国长江中下游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浆高度相似,这表明在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与日本存在一定文化上的交流,日本文化借鉴了中国古代文化,故选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某些元素具有相似性,但这种承续关系不能称之为同根同源,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介绍日本文化的详细内涵和具体情况,无法判断日本文化的博大精深,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中日文化出现的先后顺序可知是日本受到中国影响而非影响中国,排除D项。
10.考古发现,日本出土的绳纹时期的玉玦与中国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等出土的玉玦十分相似,而日本玉文化出现年代比兴隆洼文化晚1000多年;在长江下游部分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与日本本州岛日本海一侧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也高度相似。由此可知,绳纹时代的日本文化(  )A.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 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借鉴了中国古代文化 D.高度发达,影响中国
C
解析:据材料“用于宗教祭祀和天文观测的金字塔”可知,在这一文明中,金字塔是用来进行宗教祭祀和天文观测的建筑,由此判断这一文明应该是玛雅文明,故选B项;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排除A项;古印度文明没有修建金字塔,排除C项;古巴比伦文明中没有修建金字塔,排除D项。
11.“它面对自然‘挑战’时,正确地栽培了玉米,精研了天文历法,铸就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古老文明。尤其是用于宗教祭祀和天文观测的金字塔,更是人类建筑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使用的象形文字,记载了文明的传奇与神秘。”据此推断,该文明最有可能是(  )A.古埃及文明 B.玛雅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B
12.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解析: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着较高水平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而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故选A项;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否具有自我封闭倾向,故排除B项;印第安人在东亚进入文明之前已进入美洲,故排除C项;古代印第安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故排除D项。
A
本节内容结束!
谢 谢 配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