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农四师66团一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常见的碱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兵团农四师66团一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常见的碱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09-20 16:3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见的碱》(说课稿)
新疆兵团农四师66团一中 张宏哲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的知识范畴。
2.本课题涉及的常见的碱在生产和生活中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许多应用,通过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碱的性质并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中,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常见的碱的教学以常见的酸的教学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氢氧化钙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但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因此学生存在认知困难。
2.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后,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系统考虑问题的能力尚不完备。
3.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探究能力不强的情况,本课题的探究过程依然要注重对学生的诱导启发。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了解其腐蚀性并增强安全意识。2.认识生石灰与水发生的反应。3.掌握有关碱的两个基本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化学源于生活、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服务于生活的特点。2.通过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方案,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碱的物理、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说学法
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展示:战争时期的一封“密信”,并对“密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处理,“密信”内容隐若出现。设问:“密信”上的字和处理用的液体是什么物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上完本节课再回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总结打下伏笔。
情景导入:“五一”三天假,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师家卫生间的下水道有些堵塞了,去超市购买了管道疏通剂,说明书上介绍说能“快速分解菜渣、油脂、皂垢、毛发等堵塞污物,疏通管道”。用后效果非常好,是什么物质这么厉害呢?投影有关管道疏通剂的主要成分。
设计意图:关注与碱有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道理。
(二)了解氢氧化钠的腐蚀性。
展示:洗净的鸡爪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的鸡爪。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强烈的腐蚀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探究碱的物理、化学性质。
碱的物理性质: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氢氧化钠,观察氢氧化钙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利用图表进行总结。
碱的化学性质:以氢氧化钙溶液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知识为铺垫,了解利用食品干燥剂(成分为生石灰)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钙溶液,并检验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依旧知带动新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服务于生活。
提出问题(NaOH溶液是否与CO2反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出假设(NaOH溶液能与CO2反应)→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反思提升(确认NaOH溶液与CO2反应)
设计意图:体验科学探究发生发展的完整流程。
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为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具体流程如下:
问题1假设发生了化学反应
问题2由氧气含量测定实验进行知识的迁移
问题3利用压强差设计实验
问题4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归纳学生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方案二:向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盖上盖子振荡,观察现象。
方案三:将已装好分液漏斗和玻璃管(系有小气球)的双孔橡胶塞插入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广口瓶中,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方案四:向倒置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圆 ( http: / / www.21cnjy.com )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双孔橡胶塞,一孔插入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管,一孔插入导管,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本实验的不断改进探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学生思路,使学生强烈渴求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对方案三进行演示。
疑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也有可能存在此现象,进一步启发学生围绕生成物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
设计意图: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逐渐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对抗演练,实践应用。
设计实验区分无标签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瓶药品。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综合思考、实践应用能力。
(五)首尾呼应,网络导航。
总结碱的化学性质,回答课前“密信”的秘密,联系学生熟悉的歌曲《青花瓷》播放化学版的《青花瓷》视频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现代生活离不开网络,让学生上网搜集此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新课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对有关碱的性质的学习,再用碱的有关性质来解释有关日常现象,使本节课体现出从“生活——化学——生活”的鲜明主线。同时,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通过对CO2和NaOH能否反应的实验探究,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是非常热烈的,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来获取知识;如何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并引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如何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赞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