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燕山学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燕山学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09-21 15:5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说课稿
山东省济南燕山学校 李 琳
说课流程:
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以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原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建构新的知识和认知,力求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移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观念建构为本”。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获得探究物质的方法和规律,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继氧气的学习后,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要求系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的第二种物质,仍承载着认识元素化合物方法教育的功能。二氧化碳参与了整个生命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物质,对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因此又承载着科学物质观的教育功能。目前,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物质,辩证地对待物质,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物质都不能独立存在,都要参与到世界变化中,人们只有有节有度的使用化石燃料,才能维持大自然中的碳平衡。鲁教版教材将“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并列为一个单元,从燃烧条件谈到化石燃料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要释放二氧化碳,进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维持碳平衡的重要意义,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走进自然。
三、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和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是燃烧的产物、呼吸作用的产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但他们不曾考虑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其用途和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关系。
在“温室效应”、“低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力宣传下,学生很容易对二氧化碳造成误解,他们不曾考虑这种在大气中含量不多的气体对于整个自然界和生命循环的重要意义。因此,帮助学习建立对二氧化碳的正面认识,学会全面、辩证的认识物质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
四、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自然中碳循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家园和人身健康的情感以及全面、客观、辩证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
2.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碳循环。
难点:全面、辩证的认识二氧化碳。
五、教学过程
1.巧设悬念、引入课题
通过上节课化石燃料的学习,学生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由落后走向文明,然而化石燃料的燃烧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了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价值的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同氧气、水一样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建立起对二氧化碳的正面认识,我提出两个问题:
(1)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气中的氧气会不会越来越少,最终被二氧化碳所取代呢?
(2)二氧化碳对人的生命活动似乎没有直接影响,那么,能不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除掉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普遍会认为大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氧气不会最终被二氧化碳所取代,因为他们知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再转变成氧气。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或许不能直接将二氧化碳与植物的关系,植物与动物的关系联系起来,但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补充和教师的点拨他们也很容易认识到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就不能生存,没有了植物,动物也无法生存。教师进一步拓展: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起来形成碳水化合物,为动植物生存提供能量,可以说没有二氧化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
巧设悬念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是自然界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链的前端物质,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碳在自然界中是不断循环的。展示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图片,提出问题:图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的地方?学生纵观全图很容易发现“溶解并生成石灰石”这个途径对他们而言是个陌生的领域。教师引导这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关,激起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欲望,自然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2.实验探究,解决重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四组探究实验。
实验一: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首先提出问题:利用盛满二氧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碳的塑料瓶、集气瓶和一烧杯水,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是否溶解于水。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三分钟后汇报方案并说明设计原理。方案大致有两个,一是将水倒入塑料瓶中,震荡,瓶子会变瘪;二是将集气瓶倒扣在烧杯中,瓶内液面会上升。最后让每个小组同学选择一种方法实验验证。
实验二: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先让学生将水和实验一中塑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瓶中的液体分别倒入试管中,各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两支试管中液体颜色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物质让石蕊变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能有两种猜测:一是二氧化碳,二是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新物质。教师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学生观察到石蕊没有变色,于是排除猜想一。教师再提出:会不会是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催化原理引发对这一情况的联想。要排除猜想三,必须让学生了解真正使石蕊变色的是碳酸中的氢离子,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电离不出氢离子,所以不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基于学生还没有学习酸的性质,教师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告诉学生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
实验三: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小组同学接到问题后开始讨论,几分钟后汇报方案。可能的方案有:一是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二氧化碳能灭火。二是通过实验验证,如用二氧化碳浇灭高低不等的两只蜡烛。随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由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这两个化学反应,你有何启发?学生可能想到既然二氧化碳是碳燃烧的最终产物,那就说明它不能再继续燃烧。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以将这种“由结论引发思考进而产生新的推理”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比简单的实验验证更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而思维洞察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实验四: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先创设问题情境: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加与实验一中等体积的未知无色液体,震荡。学生观察对比后发现,加未知液体的瓶子瘪得更厉害。思考后他们会得出以下结论:(1)该液体对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比水强。(2)该液体中除水外还有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物质。教师揭露真相:所加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并给出氢氧化钠的化学式。随后提出问题:要达到同样的效果,还可以加什么试剂?学生早在初二生物课中就已经知道石灰水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于是提出加入澄清石灰水,教师演示后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比氢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式,让学生找出两种物质结构的相似之处—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初步感受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下一单元酸、碱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对“结构决定用途”这一规律形成进一步的认知。
完成实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引导他们对性质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
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碳酸饮料的了解,他们已经对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及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有了初步的认识;二氧化碳能灭火是他们已有的认识,并清楚的知道能灭火的原因;通过初二生物课的学习,也了解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对反应的产物是陌生的。基于对学生已有认识及认知程度的分析,我把这部分教学的定位放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实验一、实验三)、分析推理(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的能力上。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们认识物质主要手段,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提出驱动型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分类是人们整理知识经验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类观,引导学生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进一步强化分类观,有利于他们今后对其他物质更有条理的进行研究。
3.分析推理,突破难点
再看碳循环,提出问题:你认为二氧化碳消耗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这一途径可能与哪些反应有关?学生基于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很容易想到与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与含钙化合物的反应有关。展示莫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让学生小组交流由图可获得的信息。教师可从曲线总体走势、每一年度内的规律性、不同年度的重复性、年份跨度之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再深入分析碳循环,提出问题:从二氧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碳生成和消耗的相对值来看,你认为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逐年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数据比对不难得出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自然界中的碳平衡。教师进一步点拨:人的活动打破了自然界中的碳平衡。化石燃料是目前人类社会主要的供能物质,可是地球妈妈几十亿年的储存却被人类在短短的几百年开采殆尽。
人们近几十年来为什么要密切关注二氧化碳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大气中的含量?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有什么危害?通过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面对这一现状,人们应该怎么办呢?基于对碳循环的正确认知,学生马上提出要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再让学生谈一谈节能减排政府采取的措施及我们能作出的贡献。
【设计意图】
“温室效应”“低碳”这些字眼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来越来越多的充斥在我们耳边,提起这些,不得不谈到二氧化碳,使人们觉得二氧化碳是罪魁祸首。但在对碳循环的全面认识基础上,学生不再把原因指向二氧化碳本身,而是反思人的行为,激起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迫切愿望,这就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实现了最高教学目标。通过对“自然界中碳循环”和“莫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的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感受到人类用图片方式涵盖众多信息的解决问题的智慧。
4.畅谈收获,思维延伸
提出问题:说说你眼中的二氧化碳。学生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众多内容分成“对自然界的影响”、“性质”、“用途”三个方面,提出问题:这三个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决定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属性,人们只有正确的认识物质才能更好的改造物质和利用物质。
把科学界的争论交待给学生,启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继续研究的愿望,培养他们全面客观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
给学生一定空间,让他们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不理解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若是学生认知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帮助解决。若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后续学习的愿望。
实验二中的结论:使石蕊变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本身或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需要同学们全面认识酸中氢离子的性质。相信这一问题会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加而解决。
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继续结合氧的能力?这与二氧化碳的结构有关,这个问题也会在将来的学习中得到解决。
你想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更多的应用吗?建议大家课下百度一下。
最后用一组习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保护环境、珍视生命”的呼吁中结束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