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南宁市三美学校 张智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体验科学研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方法
实验与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
五、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3)学案导学法: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创设情境 播放狄仁杰与元芳对话视频,视频阐述狄仁杰关于蜡烛燃烧后质量的减轻和兵器库中铁刀质量增加的疑惑,从而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是否发生改变 好奇、兴奋地欣赏视频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 作答,大胆猜测 符合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从化学变化入手,从质变引发量变的思考
实验探究 1.实验前,首先要确定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提供药品:红磷、过氧化氢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铁钉、碳酸钠粉末 、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 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根据所提供药品组内制定出可行的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之前明确实验对象并强化实验目的
2.如何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演示:红磷燃烧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相等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如何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学生思考,在老师的演示下,体验到如何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再次强调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是探究反应前后总质量变化
3.确定好化学反应后,组内讨论出步骤,选择合适仪器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及结论提供仪器和用品: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火柴、试管、气球、镊子、药匙、气球、烧杯、胶头滴管、胶塞、玻璃片4.学生实验完后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学生结合所给的学案,组内之间讨论出具体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情况实验汇报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5.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得到的是反应前后质量不等的结果?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6.教师演示密闭容器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实验 学生作出猜想:气体的质量没有被称量学生提出方案:在密闭的容器反应,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不变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引导学生完善概念 学生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实验得出的结论,提高自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体会探究快乐。
环节二:从微观的角度探究质量守恒 提出问题,交流共享 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通过观看水通电这一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思考在这一变化中什么粒子没变? 观察该反应的微观过程。 通过动画模拟水电解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环节三:知识迁移和应用 知识迁移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讲解 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作答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练习巩固 练习巩固 学生作答 帮助学生对新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
附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成立原因:原子个数、种类、质量不变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