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单选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商王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常常借助占卜,故而甲骨文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这表明商朝( )
A.商王权力高度集中 B.甲骨文已是成熟文字
C.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D.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
2.《论语》中记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天下有道”至“天下无道”的根本原因是( )
A.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D.百家思想的交锋
3.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的“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权”上的铭文写道:“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铭文中记录的这一诏书旨在(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全国市场
C.提高财政收入 D.巩固国家统一
4.“刺史班宜,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一举措( )
A.是地方行政体制完善的标志 B.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彻底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 D.解决了官吏贪污腐败的问题
5.石勒的祖先是羯族部落的小帅,石勒最开始起兵是依靠十八名“骑盗”,通过游记掠夺的方式逐步扩张势力,但当其占据河北地区后,他恢复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任用世家大族。又派遣官员劝评农桑,核定户口,恢复农业生产。石勒的政策说明(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B.少数民族封建化完成
C.中原汉族综合实力强 D.少数民族文化被摈弃
6.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该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维护了基层治安稳定 D.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7.《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唐代景教教士景净所撰,碑文共1780字,概述了景教(基督教)在唐朝传播情况及教义,底部和侧面有古叙利亚文教士题名。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①儒释道三教合流②唐代与罗马的交流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④丝绸之路的文化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上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材料中的“二敌”是指( )
A.女真族与党项族 B.女真族与契丹族
C.契丹族与蒙古族 D.契丹族与党项族
9.《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这一现象直接说明宋朝( )
A.对外贸易繁荣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重农抑商松弛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0.有学者对宋代文举状元家世进行统计,发现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担任过官职者)获得状元的比例仅为42.4%,更多的状元来源于寒门子弟或家庭背景不明者,这反映出宋朝( )
A.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11.元朝多沿袭前代的制度,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下列关于元朝政治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B.宣政院的设置是为了强化对西域的管辖
C.澎湖巡检司是经略台湾的地方行政官署
D.行省制的创立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2.明武宋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这反映出明朝(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C.内阁地位低于宦官 D.皇权受到宦官制约
13.图1是《明朝形势图(1433年)》,图2是《清朝疆域图(1820年)》。观察两幅地图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A.明朝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B.明清时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C.明清中国的疆域实现最大化 D.明朝长城军事防御功能弱化
14.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根源于赋税制度变化 B.顺应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D.导致清朝政治腐败加剧
15.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产品运到市场,使这个地主成功致富。这说明明朝( )
A.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B.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C.农产品商品化加深 D.土地开垦成效显著
16.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四洲志》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C 中法《越南条约》 宗藩关系进一步解体
D 《马关条约》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7.“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一主张( )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道路 D.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
18.兰州制造局是1872年左宗棠将西安机器局搬迁至兰州而办。为了增强兰州制造局的技术力量,他延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匠,又委派颇懂机器的总兵赖长主持工厂事务,使兰州变成了一个积蓄军火的大本营。兰州制造局的开办(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有利于应对西北边疆危机
C.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旨在增强清政府经济实力
19.康广仁在《与易一书》中写道:“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的言论反映了( )
A.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B.戊戌变法成效显著
C.顽固派阻碍变法推行 D.变法失败原因复杂
20.义和团运动兴起后,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以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这一现象说明( )
A.湘淮系官僚开始崛起 B.中央权威的进一步式微
C.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 D.列强改变政治侵华手段
2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为此,孙中山( )
A.组织反清武装斗争 B.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C.发起四川保路运动 D.成立了预备立宪工会
22.鲁迅曾对某段历史发出这样的感慨:“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发出此感慨的原因是( )
A.军阀混战社会混乱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C.国人思想观念转变 D.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3.孙中山认为“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B.使马克思主义广泛转播
C.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 D.源于对革命失败的反思
24.1926年,《蒋介石出师宣言》中提到:“今日出兵,惟在讨吴”,“革命之成功,即友邦之利益”,若“扶持正义赞助我国民军者,则爱之敬之”。1927年2月,陈独秀在《赤的运动与中国外交》中说到“以革命行动扫荡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之政治的经济的统治的权力,没收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之经济的侵略机关,归诸国有。”两则言论反映出( )
A.国共两党在反帝立场上存在差异 B.国共两党的革命目标完全一致
C.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此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
25.中原大战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中原地区发生的自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双方参战兵力超百万,最终以蒋介石集团胜利而结束。这一现象( )
A.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C.使中国完全结束军阀混战局面 D.为革命根据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材料题(50分)
26.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为巩固北方边防安定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材料三 不同于1923年以前的《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种来传播,1923—1926年的《新青年》成为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辩论。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新青年》的文章中不乏涉及中国具体革命事件,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外国社会革命运动的经验对中国革命运动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起点。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23年前后《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8分)
28.阅读以下材料,完成要求。(12分)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变化表》
年份 出口(百万元) 指数 进口(百万元) 指数
1871—1873年 110 100.0 106 100.0
1881—1883年 108 98.2 126 118.9
1891—1893年 167 151.8 219 206.6
1901—1903年 311 282.7 473 446.2
1909—1911年 570 518.2 702 662.3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表格信息,自拟题目并进行阐述。(要求:解读合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C
【解析】商王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排除A;B、D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B
【解析】根据材料,从“天下有道”到“天下无道”体现的是宗法分封制的崩溃,其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选B。
3.D
【解析】诏书体现的措施是秦始皇宣布统一度量衡,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故选D。
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六条问事”是汉代针对地方“郡国”监察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
5.A
【解析】材料说明的是石勒在占据河北后开展的一系列学习中原地区政治和生活方式的举措,说明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故选A。
6.B
【解析】农民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赋税的重要承担者,隐瞒人口、诈老诈小的现象会使国家赋税征收对象减少,影响国家税收。材料讲述的“大索貌阅”可以起到核定人口的作用,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B。
7.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碑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实证,不体现三教合流。涉及的是唐朝与罗马帝国交流,而非民族关系,故选择②④,即C。
8.D
【解析】北宋时北方“二敌”指辽和西夏,其民族为契丹族与党项族,故选D。
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题考查的是宋朝对外贸易繁荣,故选A。
10.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状元家世为寒门或不明家世的比例占多数,说明出宋朝时期更多的平民子弟可以入仕为官,反映了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D。
11.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宣政院是强化对西藏的管辖,故选B。
12.A
【解析】材料考查的明朝“宦官专权”的政治现象,结合所学可选A。
13.B
【解析】对比两幅地图可知明清朝代更替,周边政权林立,但是中国的版图大致范围基本一致,表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且较为稳定,故选B。
14.C.
【解析】清朝人口膨胀迅速,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故选C。
15.C
【解析】材料说明该地主通过发展养鱼、养猪、种植经济作物成功致富,说明农产品在市场的交易为地主盈利,故选C。
16.C
【解析】越南作为清政府的藩属国,在《越南条款》中承认法国占领了越南,使宗藩体系进一步解体。故选C。
17.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主张来自《天朝田亩制度》,根据“有田同耕”,可知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选A。
18.B
【解析】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在西北地区,新疆阿古柏在英国支持下发动暴乱,俄国也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在此情况下,左宗棠将西安机器局搬迁至兰州,并更名为兰州制造局,并采取一系列举措提升其军事制造能力,据此可知,该举措在清朝平定西北边疆危机中会发挥重要作用,故选B。
19.D
【解析】材料表明康广仁认为变法失败是由于“规模大”、“同志太孤”、“上无实权”,故选D。
20.B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东南互保”,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政府的式微,故选B。
21.A
【解析】材料说明了孙中山认为当前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开展民族革命,为此,他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斗争,故选A。
22.A
【解析】据材料“二次革命……称帝……复辟”可知,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国内先后出现维护共和的二次革命和袁世凯、张勋的复辟的政治事件,说明鲁迅的感触源于北洋军阀统治下国内的混乱局面,故选A。
23.C
【解析】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故选C。
24.A
【解析】根据材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是“扶持正义赞助我国民军者,则爱之敬之”,陈独秀则认为“没收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对比可知两党在反帝立场上存在差异,故选A。
25.D
【解析】中原大战期间,国民政府内部斗争不断,蒋介石将更多兵力放在中原战场,使南方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故选D。
二、材料题
26.(1)措施:军事征伐;和亲;移民戍边;修建长城。(1点1分,共4分)
作用:削弱了匈奴对秦汉和西域的威胁;促进了边地的开发;保护了中原农业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1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全面管理(或全面渗透)。(1点2分,共6分)
27.(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原因:近代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的战败;西学在中国的逐渐传播;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1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特点:西学传播的逐步深入(阶段性特征明显);西学传播与中国近代化探索(或者救亡图存)相结合;西学传播的方式多样;传播者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1点2分,任答3点6分)
(3)变化:由单纯传播理论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2分)
影响: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有利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促进思想解放。(1点2分,任答3点6分)
28.【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根据表格信息解读近代中国与世界贸易状况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逐渐加深。
论述: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以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清政府被迫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诸多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工业商品,同时向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使19世纪中期后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这不断冲击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加速了其瓦解的进程,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促使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总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