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观 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
奇观?
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罕见的事情。
自读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课文中不懂的生字读音认清楚、读准确。
3.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观 潮 VS 天下奇观
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观潮”的“观”:观赏。特指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的“观”:景象或样子。
我会读:
盐官镇 宽阔 笼罩 薄雾 屹立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沸腾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霎时 奔腾 漫天卷地 依旧 恢复
我会写:
潮 据 堤 阔 盼 滚 顿 逐 渐 堵 犹 崩 震 霎 余
课堂小测:
1、看拼音,写生字。
Yán zhào báo guàn huī áng
( )官镇 笼( ) ( )雾 横( ) ( )复 ( )首东望
2、比一比,再组词。
潮( ) 昂( ) 沸( ) 恢( ) 蒙( )
朝( ) 迎( ) 佛( ) 灰( ) 家( )
3、多音字组词。
hào( ) chēng( ) lóng( ) mēng( ) báo( )
号 称 笼 蒙 薄 bò( )
háo( ) chèn ( ) lǒng( ) méng( ) bó( )
思考:根据课文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八月十八
盐官镇
观潮人
响声
浪潮
人的情绪
最佳的观潮日
最好的地方
最多
最大
最壮观
最高涨
文章的写作顺序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根据时间顺序,本文可分为( )部分
四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此句为本文的中心句,点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地位。
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地位。
潮 来 前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写潮来前江面上的景色和观潮人的心情。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横卧”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平静”写出了潮来之前,钱塘江的风平浪静样子。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潮 来 时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
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 “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的响声是低沉的; “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闷雷滚动来形容的。
“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两丈多高的水墙让我们想到了范仲淹的诗句: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
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比喻
夸张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从形态、颜色、声音、气势四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2、本课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如:“午后一点左右,从 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 闷雷滚动。”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3、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大潮的雄伟、壮观,还巧妙地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如何理解课文中的衬托之笔?
作者通过对观潮者的神态、动作描写,如:“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等词语,既写出了观潮者的惊喜之情,又反衬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 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江面宽阔
薄雾笼罩
壮美宁静
万马齐奔
山崩地裂
气势雄伟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玉波汹涌
江潮卓绝奇特
观众为之倾倒
课后作业:
3、背诵3~4自然段,每段写两遍。
2、《伴我学》第一课做完。
1、生字、新词抄写三遍。
感谢观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