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5 10:31:54

文档简介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高 2025 届高二下 3月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创造的科技奇观以超凡的速度和气魄呈现在世人
面前。如和谐号 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跑出 486.1千米的时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载人深
潜 7062米,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
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科学奇观,意
味着挑战人类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为日渐平庸化、琐碎化、常态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学
元素。报告文学无疑是建构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重要媒介。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
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围绕科技创新主题,近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还创造出颇具范式意义的叙述模式,主要表现为:
面对科技难题,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障碍,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攻坚克难。显然,创新是驱动情节
的动力,而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则组成叙述结构。此外,以创新驱动的叙述结构,还包含一条条
情感或心灵副线,它们共同展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追求科学、探索真理、实现中国科技跨越式
发展而顽强拼搏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能否走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灵世界,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
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王宏甲深入细致地追踪、
复原了南仁东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每一项高新科技、每一个伟大工程的背后都隐伏着难以计数
的心灵秘史,每个个体的心灵史汇聚成河,便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因
此,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要提炼出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这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 9月 28日,林强《创新报国:当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
材料二:
全媒体时代新闻多形态传播的强势,改变着既有的传播和接受的格局。这对原先相对依赖于
新闻性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早先新闻媒体无法报道的一些材料,可以借
助报告文学的形式推出,现在这种报告题材的初始性基本不再具有。原先报告文学写作比较多地
倚重于题材的重大,现在由于多媒体对其进行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使读者减弱了接受兴趣和
期待。这些情况促使报告文学在题材摄取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作者注意对写作题材从现实和历
史两个端面作总体性的双向拓展,同时,在现实题材和历史书写两端又各自进行开疆拓土。
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对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关
注对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前者如徐剑的《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何
建明的《浦东史诗》、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王宏甲的《中国
天眼——南仁东传》等作品,分别记写青藏铁路建设、浦东开发开放、汶川大地震和袁隆平、南
仁东等重大事件及典型人物,有的作品以史诗之笔书写史诗性的伟大创造,以宏大叙事的方式,
讲述展示中华力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其时代新“史记”的价值不言而喻。后者如陈庆港
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以小见大地反映现实中国另外的真实存在,
展现了更具广泛性、典型性的基层大多数人的生存景象和精神世界。
在题材向现实生活作多向拓展的同时,报告文学作者还致力从历史的回溯中挖掘材料。2018
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参评报告文学的作品有 233部(篇),其中《西长城》《围困长春》《守望
初心》《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此岸,彼岸》《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一个戴
第 1页共 8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灰帽子的人》《大写西域》等皆是历史类题材作品,其占比也比较大。这些作品对历史的涉面是
多向的,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的虽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却是可以洞见社
会巨大存在的化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首先是因为历史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现实是历史的流向,
历史是现实的背景。读者的精神心理往往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之中。其次是因为全媒体更多
关注当下发生的五花八门的新闻,对沉寂的具有某种弱新闻性的历史题材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但
正是在这里,丰富的沉入时间地平线以下的人与事等,才成为报告文学不竭的写作资源库藏。
然而,关于报告文学历史书写的可能性,学界和评论界也存有质疑。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创
作极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非虚构”的叙述要求。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特别是场面或细节的描写,
在完全失去了采访当事人的情况下,要实现既是“报告”又是“文学”的具体生动的“非虚构”叙述,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有不少史志类作品很明显存在着“穿越”和“演义”,与“非虚构”的原则
相去甚远。但这又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能采访到当事人,当然更能达成写作的真实性,
但这也并不能保证充分的真实性。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报告文学的写作是一种需要作者诚
实的写作,在主观上不能故意虚构。历史写作在实现“非虚构”方面更具难度,这就需要作者更多
地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逼近写作对象,尽可能历史地还原历史存在本身,
不能因为片面求取文学性而伤害其根本的历史性。我们也不能依据普适的文学性标准,来要求报
告文学,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
(摘编自《文学评论》2020年第 1期,丁晓原《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科技时代的奇观美学主要借助报告文学得以展现,它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因此极富想
象力与艺术气息。
B.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现象以奇观的方式加以呈现,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
形成的重要途径。
C.若一篇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表现出科学家在探索创造过程中的内心历程,那么这就是一篇
成功的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作品。
D.受全媒体时代影响,报告文学题材摄取既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双向拓展,又在其两端
各自进行再拓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模式的范式意义,可见报告文学创作对“创新报国”的时
代主题的响应。
B.若要撰写以钟南山院士对抗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应突出其敢为人先、坚持原
则的职业精神。
C.报告文学作品对中国高新科技背后的心路展示得越成功,中华民族追求创新与赢得尊重的
心灵史诗就越瑰丽。
D.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诚实写作,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便能达到
“非虚构”的要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当下报告文学在选材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所依赖的新闻性题材的初始性被其他媒体抢占
B.创作中“非虚构”的叙述要求几乎很难实现
C.多媒体对重大题材进行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
D.全媒体对沉寂的历史题材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第 2页共 8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当下中国报告文学在现实与历史两个端面上选材的共同点。(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是如何阐释“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转型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破路
孙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
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
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
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
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
靠近她的丈夫。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的一
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
样。
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
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
她在一张从学校带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
描画,好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
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她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
斗的季节。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抱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
量,阻止进犯的敌人。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自己的痛苦,充
满了高尚的希望。
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厂。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哗哗地响
动,工人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可
以在小报上登载。
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责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
老崔,跳墙跑到她的屋里来。
“你们出了什么事 ”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
“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 ”
“一忙,什么也就忘了。”李佩钟笑着说。
“我是来问问你,有这么一件东西没有 ”秃头老崔用手比划着,“我们那机器上有一块呢子,
老朽的不能用了,没有它机器就不能转动,报就出不来,宣传工作就完不成任务,这是抗战工作
的重大损失!找这么一小块呢子,要在北京天津,像烂纸一样,到处可以捡到,可是在这个小小
的县城,其比讨换金刚钻还费劲,有钱哪里去买?我想了半天,满城里就许你有这个东西,因为
你上过洋学!”
“什么呢子 ”他说了那么多,李佩钟并没有听明白。
“就是做衣服用的那个毛呢!”秃头老崔说。
第 3页共 8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毛呢衣服可以不可以 ”李佩钟说着站起来,从床底下扯出一个包袱打开,抖出一件大红的
毛呢外氅来。
“真算我走运!”秃头老崔拍着巴掌说,“画眉张变戏法,假神仙倒搬运,也来不了这么快!
太好了。只是这不可惜了吗?这是十成新的衣裳呀!就算是你大方,我也下不得手把它割成碎块,
去裏那油黑的滚子呀!你再找块别的吧,最好是布头布尾!”
“别的没有,就只这件。”李佩钟笑着说,“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是用着它,就算没
糟蹋,有什么可惜的?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叫虫儿咬了?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
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
秃头老崔赶紧接住,还翻过来翻过去用手摸着,赞叹地说:“真是抗日高于一切,这身衣裳,
拿到北京,也能换五袋洋面!”
李佩钟说:“这个时候,你还是面儿面儿的,别叫面儿糊涂了你的心。这是我结婚那年做的,
结过婚不顺当,也就没穿过,抗战了,大家全是粗布棉衣,谁还穿这个!我是拿来夜晚压风
的。”“那我回头给你送一条棉被来。”秃头老崔说,“用不了这么多,有一个袖子也就够了,
太可惜!”
“你扯去一个袖子,我留着它还做什么用?全拿去吧,你放着使个长远!”
李佩钟说着,就又去画她的图样。
“你这样热心,我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秃头老崔怀抱着大衣恭敬地说,“我要代表我们
工厂,代表抗日小报广大的读者群众,向你致谢:因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
起来了。”
秃头老崔走了以后,李佩钟的图样画成了,她计划:在全县纵横的车行大道两旁,每隔五尺,
创一个壕坑,五尺宽,三尺深。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
她放下铅笔,细心地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她闭着眼睛休息了
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
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
[注]李佩钟念过师范,后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痛苦,于是就挣
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
要抓抗日动员会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佩钟送走出征的战士后,想象出征士兵夜晚行军的情形,想到将军高庆山,想到别人家的
温馨,内心感到苦恼。
B.现在是冰雪封冻的严冬腊月,她们这一代青年今后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这暗示
了抗日斗争工作的艰巨。
C.想到自己是破路拆城这一历史工程的设计人,李佩钟“忘记自己的痛苦”,这说明她已经完全
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
D.秃头老崔向李佩钟讨要一小块毛呢,却拿到了整件大衣,老崔对毛呢大衣的喜爱和赞叹,以
侧面体现了李佩钟的大局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破路”为题,并以此为线索,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情节紧凑,形象鲜明。
B.“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佩钟克服苦恼的决心。
C.“贡献毛呢大衣”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完成;对话语言充满了个性色彩,富于乡土气息。
D.文中没有描写前线的硝烟战场,而是通过后方抗战的生活片段来体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第 4页共 8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8.孙犁的《风云初记》富有鲜明的“诗化小说”特色,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赏析其诗意美。
(4分)
9.有人评价说:“女性形象一直是孙犁小说的描写重点,作者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从她们命运的变化中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请结合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
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
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
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
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
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
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
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
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
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
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
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
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
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
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
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
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
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原创)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处有三个部分需要断句,请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3分)
盖贤者视民 A 如家 B 居 C 官而不能 D 忘 E 其地者 F 其地之 G 人 H 亦不能忘之也。
第 5页共 8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原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见,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文中的“三札见招”是说多次写信邀请我。
B.东道主,文中指负责宴请或招待的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一句里的
“东道主”意思相同。
C.“代为治筐箧”一句中,“治”表示“备办”的意思。与《大学之道》“家齐而后国治”一句
中的“治”意思不同。
D.“奉母闲居”中的“奉”指“侍奉”,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的“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课内《五代史伶官传序》)
1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
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
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议论起笔,“悠悠”一词写出了诗人来此地为官的悠闲,“听溪声”是其佐证。
B.颔联“畏”字形象地概括出了诗人的心理状态,即担心官场中突如其来的党争之祸。
C.颈联“乱山深处”写出了出巡之地的偏远,“长官清”寄托了诗人对为官清正的向往。
D.尾联写出了诗人在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了典故。
16.诗歌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
第 6页共 8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原创)(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对边
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原创)(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
的千古名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次教师节前,路上遇到中文系漆教授,他问我:“贵系过节发啥了?”我说:“发了个通
知。”彼此( A ),哈哈一笑,完成了一次切口。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口,似乎十年
前并没有这样的对答。 ① ,主要是指“贵系”的用法。要知道,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
系的,按照传统的要求,“贵系”只能用于对其他系的尊称。比如,我可以问我们的邻居——历
史系的罗教授:“贵系过节发啥了?”这种用法对则对矣, ② 。但如果我问罗教授:
“ ③ ?”哈哈,趣味就又回来了。
在语言运用中有一个暗中遵循的合作原则。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就是常规的沟通。
如果在特定的交际情形下,故意对合作原则有所违反,则有可能产生( B )的修辞效果。举个例
子,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下的著名句子:“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
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学生都学过,这里面用到了“反语”的修
辞手法。“反语”就是( C ),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因为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
达效果,关键之处的要点就在“故意”上。鲁迅先生写下这样的句子时,假定了言说对象(读者)
跟他对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一事实的共同认知以及共同的负面价值判断,但字面上的
褒义词“武功”“伟绩”与之构成了矛盾冲突,在冲突对比之下,其卑劣的负面价值就更为凸显,
而且多了一种讽刺的意味。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0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
第 7页共 8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
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
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
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安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
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
不紧,哐里哐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曹禺《雷雨》)
B.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鲁迅《阿 Q正传》)
C.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王愿坚
《党费》)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朱自清《荷
塘月色》)
22.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原创)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苦难萌发新生,新生承续苦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牺牲换
来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苦难是幸福的敲门砖,没有先辈们面对衰微民族力图改变的信念,
没有它们躬身入局不惜舍身以求变局的执着奋斗,难以想象当下的幸福生活将从何处求索。
幸福与苦难永远不止是一个历史话题,新的时代,新的际遇,青年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信
念,追寻我们的幸福呢?
请结合材料,围绕“幸福与苦难”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第 8页共 8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语文试卷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强加因果。原文“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B.无中生有。原文“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
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于文无
据。
C.逻辑错误。原文“应该说,能否走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灵世界,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
重要标准”,选项“若……那么这就是”充分条件不成立。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逻辑错误。原文“历史写作在实现非虚构方面更具难度,这就需要作者更多地采用田野调查、
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逼近写作对象,尽可能历史地还原历史存在本身,不能因为片面求
取文学性而伤害其根本的历史性”,选项“……便能达到……”充分条件不成立。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依据原文“关于报告文学历史书写的可能性,学界和评论界也存有质疑。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创
作极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非虚构’的叙述要求”,这是报告文学历史书写的学术讨论,和当下
报告文学在选材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无关。
4.①兼具大题材与小角度的结合。②都关注对中华力量、时代精神的展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依据原文“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
也关注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这些作品对历史的涉面是多向的,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
的重大事件,有的则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但却是可以洞见社会巨大存在的化石”,兼具
大题材与小角度的结合。
②依据原文“有的作品以史诗之笔书写史诗性的伟大创造,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展示中华力
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其时代新'史记的价值不言而喻”以小见大地反映现实中国另外的
真实存在,展现了更具广泛性、典型性的基层大,多数人的生存景象和精神世界”“这些作品对
历史的涉面是多向的,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的则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但
却是可以洞见社会巨大存在的化石”,都关注对中华力量、时代精神的展示。
5.①先指出在“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题材摄取出现相应变化。②再从现实题材与历史
题材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其选材的特点。③最后对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存在的“非虚构”叙述要求
的争议进行探讨,并提出理性的认识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全媒体时代新闻多形态传播的强势,改变着既有的传播和接受的格局。这样对原先
相对依赖于新闻性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先说在“全媒体”时代,中国
报告文学的题材摄取出现相应变化。
②依据原文“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
也关注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在题材向现实生活做多向拓展的同时,报告文学作者还
致力于从历史的回潮中挖掘材料”,再从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两个角度,分别阐述选材的特点。
③依据原文“历史写作在实现非虚构方面更具难度,这就需要作者更多地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
古、文献研读等方式,逼近写作对象,尽可能历史地还原历史存在本身,不能因为片面求取文学
性而伤害其根本的历史性。我们也不能依据普适的文学性标准,来要求报告文学,尤其是历史题
材的报告文学”,最后对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存在的“非虚构”叙述要求的争议进行探讨,并提出
理性的认识态度。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说明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错误,言过其实,她只是暂时摆脱了情感上的烦恼。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错误,李佩钟设计“破路计划”只是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并不
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8.①蜡烛跳动的火苗,渲染了一种温馨宁静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画面美。
②“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运用心理细节描写,展现出蕴藏在人物心灵的微
动的诗意。
③“像泻下了一摊水银”,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暗夜中明亮的流星斜划过天空的景象,以
景作结,含蓄蕴藉,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形容蜡烛的火苗跳动着,在夜晚营造出了温馨宁静的气
氛,读者可以依据这句话想象出诗意的画面,即一烛火,一个人,一个温暖的屋子,表达了青年
女干部青春诗意的美。
由原文“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运用了通感心
理描绘,表达了人物舒适惬意的内心世界,展现出蕴藏在人物心灵的微动的诗意。
由原文“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
水银,照着全院明亮”,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屋外世界的诗意美,暗含美好愿望的流星划过
天空,作者以屋外的景物描写,加上主观的认识,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
留下想象的空间。
9.①李佩钟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她是一个竭力摆脱旧意识羁绊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青年女干部,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小说对她的描写细致入微,既写出了她情感世界的矛盾与纠结,又写出了她对敌斗争的刚毅与
坚决。
③李佩钟是千万抗日战士中的一个,同时也是风云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小说对李佩钟形象
的塑造,特别关注她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性格,书写出战争年代
的风云变幻以及战争年代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由原文“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
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
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丈夫。想到这些,
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
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和注释“李佩钟念过师
范,后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痛苦,于是就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
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员会工
作”等内容可知,李佩钟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她是一个竭力摆脱旧意识羁绊而走
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女干部,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由原文“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
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
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希望”“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
是用着它,就算没糟蹋,有什么可惜的?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叫虫儿咬了?快拿去吧,
别假张支了”“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等内容可知,小说对她的描写细致入
微,既写出了她情感世界的矛盾与纠结,又写出了她对敌斗争的刚毅与坚决。
由原文“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因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起来了”“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
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
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等内容可知,李佩钟是千万抗日战士中的一个,同时
也是风云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特别关注她复杂的内心世界,通
过揭示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性格,书写出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以及战争年代百姓对安宁生活
的向往。
10. BFH 【解析】该句译文:原来,有才德的人看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家人,在某地做过官就不能
忘记那里,而那里的人,也不能忘记他。
11. B 【解析】《烛之武退秦师》中,“东道主”用的是其本义,译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标
示秦郑两国的位置关系,即郑国在秦国东边。文中之意是其本义的引申和泛化。
12. C 【解析】“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
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可见,“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的那个人是
作者,而非张、沈两吏。
13.(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两车
并排一同前行。
(关键词:①迟明:黎明,天快亮的时候。②延候:迎接。③喜跃:欢欣雀跃。④骈辚:两车并
行。)
(2)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交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关键词:①遗恨:遗憾,未尽的心愿。②与:给予。③其: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应该”
“一定”“务必”。③乃:你,你的。)
14.①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②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概括的要求,“风世”是根据注
释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要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也就是“传示子孙”的意旨所在。答题信
息区域是全文,文字要简洁。
文章开宗明义写到“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提纲挈领
揭示主旨。后叙述自己重游故地回忆任官理政往事,以及吕君接待自己的殷情雅意。“俾知官可重
来,其官可想,迎故官知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则是卒章显志。
据此可以从作者勤政爱民和吕君感恩重义两个角度归纳出答案。
1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写出了诗人来此地为官的悠闲”说法错误。“身世悠悠”是在慨叹自己的为官经历,心情并不
轻松。
16.①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身世悠悠我此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人
生经历比作眼前行程,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慨。
②表达了诗人对眼下悠然行于山间,欣赏风景的闲适之情。“溪边委辔听溪声”则写出诗人对眼
下悠然行于山间,欣赏风景的闲适之情。
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散材”“疲马”都是诗人自况,诗人在朝廷激烈的党争中难
以立足,自请外调,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④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以及对远离争斗生活的惬意与自在。“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
处长官清”这两句表现诗人一直关心百姓生计,为降雨而高兴,也暗含对远离争斗生活的惬意与
自在。
⑤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意。“试向桑田问耦耕”写诗人向田园中的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了《论
语》中孔子向隐者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以此表达出归隐之意。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
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
崎岖而漫长。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
慨;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表达了诗人欣赏风景的闲适
之情。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
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
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搜
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
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
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
清官好友。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
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以及对远离争斗生活的惬意与自在。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末两句
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
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
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18.A.心领神会 B.意在言外 C.正话反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是彼此能领悟其意味,故此处可填“心领神会”。心领神会:是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
悟其中的意思。
B处,语境形容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效果,故此处可填“意在言外”。意在言外:言辞的真正用意是
暗含着的,没有明白说出。
C处,语境是阐释“反语”,是从修辞角度来说的,故此处可填“正话反说”。正话反说:指运用
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
19.之所以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产生更强烈的表达效果,要点就在“故意”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错误,前句表结果,后句表原因,将“因为”改为“之所以”。
二是重复赘余。“关键之处”和“要点”重复,删掉一处。
20.①这里的新 ②但感觉少了点儿趣味 ③贵校过节发啥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此处承接“这是一个新的切口”,后文阐释“新的”的内容,故此处可填“这里的新”。
第②处,此处和“对则对矣”为转折关系,对应后文“趣味就又回来了”,故此处可填“但感觉
少了点儿趣味”。
第③处,此处和“我和漆教授都是中文系的”的问法“贵系过节发啥了?”产生趣味的原因一致,
应问同校不同系的历史系罗教授“贵校过节发啥了”,故此处可填“贵校过节发啥了”。
【答案】2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示对为何要让小伙子蹦跳的解释,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表说话断断续续。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B.表转折。
C.表解释说明。
D.表意思的转换。
22.①强调自己融入果农之中;②突出对这项劳动及其意义的认同和自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材料第二段说“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著色’。”但是喷波尔多液是果农的劳动,却不用
“他们”指称果农,而是用“我们”,这值得品味;
这里的“我们”指作者和果农,他想告诉读者,自己就是一名果农,而且自己和果农们喷波尔多
液的这项劳动是很光荣、很有意义的,因为“葡萄是吃的”,喷波尔多液是保护它,突出对这项
劳动及其意义的认同和自豪。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分析任务:题目要求围绕“幸福与苦难”写一篇文章,先辈们用苦难和牺牲赢得尊严与幸福,才
能使我们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这应是行文的主题。考生要围绕中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历史和当下
现实展开行文。幸福来之不易,他们是革命先烈用苦难换来的,用苦难拼来的山河无恙、国泰民
安,所以我们要忆苦思甜,传承发扬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奋斗精神,不忘苦难,珍惜幸福。
参考立意:
1.忆苦思甜,味更甜。
2.苦难是幸福的源泉。
3.不忘苦难,珍惜幸福。
附:文言文重点字词批注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 从 前 管 辖 的 地 区 )之所.( 官 署 )三.( 多 次 ) 致.意.( 问
候 )焉。盖.( 连 词 ,表 原 因 。)贤者视民如家.(家人),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
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 治 理 )沭.阳.( shù,县 名 ,今 宿 迁 市 下 辖 县 ,
在 苏 北 。 时 为 海 州 属 县 。 沭 , shù)二年,乙.丑.( 乾 隆 十 年 , 1745, 30 岁 ),
量移量.移.( ① 多 指 官 吏 因 罪 远 谪 , 遇 赦 酌 情 调 迁 近 处 任 职 。 ② 泛 指 迁 职 )白.下.
( 江 宁 县 , 即 南 京 ) 。今戊.申.( 乾 隆 五 十 三 年 , 1788, 73 岁 ) 矣,感吕峄亭
观察三札.( zhá, 书 信 ) 见.( 我 )招.( 召 唤 、 邀 请 ),十月五日渡黄.河.( 指 黄
河 故 道 , 在 今 江 苏 省 淮 阴 市 一 带 ),宿钱君接三家。钱故.( 副 词 , 本 来 )当时
东道主,其父鸣和癯.( qú, 瘦 ) 而髯.( 有 胡 须 ) ,接三貌似之,与谈乃.( 第
二 人 称 代 词 , 你 、 你 的 。 这 里 意 为 “ 他 ” ) 父事,转.( 反 而 )不甚晓。余离沭
时,渠.( 他 ) 裁.( 通 “才 ”) 断乳故也。
夜.阑.( 夜 将 尽 时 。阑 ,将 尽 )置酒,闻车声啍.啍.( tūn,迟 重 缓 慢 的 样 子 ),
则.( 连 词 , 原 来 ) 峄亭遣使来迎。迟.明.( 黎 明 ) 行六十里,峄亭延.候.( 迎 接 )
于十字桥,彼此喜.跃.( 欢 欣 踊 跃 ) ,骈.辚.同.驱.( 并 驾 齐 驱 。 骈 辚 , 车 轮 并 行 。
辚 ,车 轮 )。食顷,望见百.雉.遮.迣.( 百 雉 :指 城 墙 。雉 为 计 算 城 墙 面 积 的 单 位 ,
一 雉 长 三 丈 , 高 一 丈 。 极 言 城 墙 高 大 。 迣 , zhì, 遮 拦 ),知沭.城.新.筑.( 沭 阳
本 无 城 墙 , 到 乾 隆 中 后 期 始 修 筑 )。衣.冠.( 代 称 缙 绅 、 士 大 夫 )数十辈争来扶
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 拄 拐 )矣。峄亭有园.( 莱 园 ),洒. .( 此
指 洒 水 、 清 扫 。 , zé) 居.我.( 让 我 居 住 ) 。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越翌.日.( 次 日 , 明 日 ),入县署游.观.( 游 逛 观 览 ),到先.人.( 袁 枚 已 故 父
母 )秩.膳.( 本 指 常 置 美 食 于 阁 , 以 备 食 。 此 指 用 餐 )处,姊.妹.斗.草.( 一 种 古 代
游 戏 。竞 采 花 草 ,比 赛 多 寡 优 劣 ,晏 殊《 破 阵 子 ·春 景 》:“疑 怪 昨 宵 春 梦 好 ,
元 是 今 朝 斗 草 赢 。 ”) 处 ( 按 : 据 郑 幸 《 袁 枚 年 谱 新 编 》 , 当 时 袁 枚 家 人 都 和
他 一 起 住 在 沭 阳 ) ,昔会宾客治.文.卷.( 处 理 公 文 案 卷 ) 处,缓步婆.娑.( 盘 桓 ,
停 留 ) ,凄然雪.涕.( 擦 拭 眼 泪 。 雪 , 动 词 。 拭 擦 ) ,虽一庖.湢.( bì, 厨 房 与
浴 室 。)、一井.匽.( 排 除 污 水 秽 物 的 水 池 和 水 沟 。匽 , yàn,排 污 水 的 阴 沟 ),
对之情生,亦不自解.( 理 解 ; 明 白 ) 其何故。有张、沈两吏.( 官 府 中 的 胥 吏 或
差 役 ) 来,年俱八旬.( 十 岁 ) 。说当时决.某.狱.( 判 某 案 ),入.帘.( 指 担 任 科 举
阅 卷 官 。乾 隆 九 年( 1744)秋 季 ,袁 枚 在 沭 阳 知 县 任 上 ,曾 被 聘 至 江 宁 任 同 考
官 , 协 助 批 阅 江 南 乡 试 考 卷 )荐某卷,余全不省.( x ng, 记 得 )记。憬.然.( 醒
悟 的 样 子 )重提,如理儿时旧.书.( 理 书 , 温 书 ),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
( 擅 长 ; 善 于 )诗,吴中翰精赏鉴,汪叟知医,解.( x iè)、陈二生善画与棋,
主.人.( 吕 峄 亭 )喜论史.鉴.( 泛 称 史 籍 ),每.( 副 词 。 常 常 ; 屡 次 )漏.尽.( 刻 漏
已 尽 。 谓 夜 深 或 天 将 晓 ),口犹澜.翻.( 本 指 波 涛 翻 腾 , 后 比 喻 言 语 、 文 辞 滔 滔
不 绝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 绘 画 )小.影.( 较 小 的 画 像 ),或评书画,
或上.下.古.今.( 指 谈 古 论 今 ),或招人来,或呼.( 指 命 令 ; 吩 咐 )车往,无须臾
闲。遂忘作.客.( 寄 居 异 地 ),兼.( 连 词 。 同 时 ) 忘其身之老且衰也。初.意.( 原
先 的 打 算 ) 欲游云台,以路遥不.果.( 没 有 成 行 ) 。
居.( 过 了 、逗 留 )半月,冰霰.( 下 雪 前 或 下 雪 時 降 落 的 白 色 小 冰 粒 )渐飞,
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 坚 决 辞 别 )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 指 十 字 桥 ),
代为治筐.箧.( qiè) ( 指 备 办 行 囊 ) ,束.( 拴 ; 系 ) 缰靷.( yǐn, 引 车 前 行 的
皮 带 )毕,握.手.( 执 手 , 拉 手 。 古 时 在 离 别 、 会 晤 或 有 所 嘱 托 时 , 皆 以 握 手 表
示 亲 近 或 信 任 。今 用 为 见 面 、分 别 的 礼 节 ,也 用 来 表 示 慰 问 或 祝 贺 )问曰:“何
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
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当余来时,妻.孥.( 妻 子 儿 女 。孥 ,nú,
儿 女 ) 皆不欲.( 不 愿 意 )也。余洒.然.( 洒 脱 地 )就.道.( 上 路 ; 动 身 ),而今竟.
得.( 终 能 ) 千里生.还.( 活 着 回 来 ) ,其初.心.( 同 上 文 “初 意 ”) 宁.( nìng,
副 词 。 表 示 反 诘 语 气 , 犹 “岂 ”) 及此哉!然以.( 介 词 。 以 ……的 身 份 ) 五十
年前之令.尹.( 此 指 县 令 ) ,朅.( qiè, 离 去 ) 来.( 朅 来 , 来 到 。 偏 义 复 词 ) 旧.
邦.( 故 地 ),世.( 世 间 )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 高 官 ),奉.( 侍 奉 ;侍 候 )
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
离可以复.合.( 重 聚 ) ,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 效 法 )太上之忘
情,故写两.图.( 画 了 两 幅 《 重 到 沭 阳 图 》 。 按 : 袁 枚 第 二 年 请 安 徽 巢 县 人 邹 扩
祖 作 ) ,一以付.( 交 给 ) 吕,一以自存。传.示.( 留 传 示 知 ) 子孙,俾.( bǐ,
使 )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 可 想 而 知 。 想 , 想 象 );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
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 节 操 ) 者,奋.( 奋 发 有 为 ) 乎百.世.之.
下.( 百 代 之 后 ),而况.( 连 词 。 何 况 )于亲.炙.( 亲 受 教 育 熏 陶 )之者乎?提笔
记之,可以风.世.( 劝 勉 世 人 。风 , fěng,通 “讽 ”),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
之感.( 感 慨 )也。诸.( 众 ; 各 )诗附.书.( 附 录 , 将 与 正 文 有 关 的 文 章 或 资 料 缀
于 正 文 的 后 面 ) 于后。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JYwEogAIAIBAAQgCAQ2gCEEQkAGCCIoORBAIMAAAi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