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1《鼎湖山听泉》课件 (新版)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1《鼎湖山听泉》课件 (新版)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9 09:0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把握中心1、温故知新联想导人:
背诵描写祖国美丽风光的诗词:《望岳》、《望庐山瀑布》、《登飞来峰》……
美丽的风光需眼观,但其神韵更需心领神会,也离不开耳闻。
走进鼎湖山随作者谢大光去听听鼎湖山的泉水声,领略其风采。情景导入2、从文题导入:
人们的视觉不明晰时,听觉会异常的灵敏。
如: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李商隐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
赵师秀“闲敲棋子”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
只要我们静气凝神就可以听出常人所听不到的。 鼎湖山听泉作者介绍:谢大光
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作者主要作品: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落花》、《流水》、《谢大光散文》、《谢大光序跋》,报告文学集《天鹅之歌》等。
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在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课文知识背景:
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是岭南十大名山之一。
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
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
鼎湖山的景色秀美。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群峰夹峙,古树婆娑,满目苍翠,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现分为天溪、云溪、 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 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鼎湖山听泉 学习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
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
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
材料的详略安排。 学习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
同角度描写景物
和变换角度表现
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
而生悟,领会文
中深含的哲理。 掌握生字词:
肇zhào庆 迸bèng跳 佯yáng作
楹yíng联 了liǎo无杂尘
怅chàng惘wǎng 泠líng泠淙cóng淙
菩pú提树 拾shè级 古刹chà
可见一bān斑 繁衍yǎn 污垢gòu
柔曼 遐xiá想 泉水汩汩gǔ
万籁lài俱寂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
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照游人的行踪(游踪)顺序来写。 勾画出表示空间转移的词语:
游踪:岸边——寒翠桥——山中
——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勾画出表示时间转移的词语:
黄昏——晚饭后——入夜(夜间) 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
明确:
文章以空间转化的顺序为主。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时间写得比较含糊,在文章中只有几处写到时间。补充知识点:
一切以时空为转移,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是时间和空间之中的。
记叙性作品中,叙事和写人总会对时间和空间作出恰当的交代。
一般场景没有转换,那就是时间推移来变现事件的发展;
人物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就要着重显现空间的转换。
本文是游记,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来组织材料。 配乐诵读, 理清结构 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 结构层次分明 一、(第1段)
黄昏登岸,寒翠桥,轻纱遮面,初闻泉声
二、(第2—3段)
进山,见泉联想,爱上山泉。
三、(第4—7段)
补山亭观景,一片浓碧;
庆云寺庭院漫步漫想在。
四、(第8—10段)
借宿僧寺,枕泉而眠,深夜听泉,顿生感悟。一是因为作者赶到鼎湖山时开刚下过雨,有雾,眼不见而耳愈灵,听到了泉声,同时 时间渐晚,所以写听泉。 二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声有独特之处。 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有新鲜、新奇感。 探究:
题目中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写听泉的句子。 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写看泉的句子。 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句子。 合作诵读,梳理情感:(听觉)(视觉)文中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句子:
1、听到泉声“顿生雀跃之心”;
2、见到泉水“想到绕膝的爱女”;
3、受泉声感染,“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
快”;因为爱女而爱泉;
4、“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倾听泉声”,心生感悟;
5、“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长鸣。”作者听到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
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
“半含不露、欲近故远的娇态”
“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等;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什么? 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的内容?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总结提点:
写景散文不仅仅是写景,
更是作者情感的表达。
无情的文章是不会打动读者的。
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应该注意自己
情感的渗入和表达。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
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前三句是略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
后一句主要详写听泉的感受。)“文眼”:
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

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
容的关键性词句。
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补充知识点:关于文章的“文眼”本文的“文眼”: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
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
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而“听”是认识泉的手段,通过听泉来赞泉: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
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但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
最后而是归结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作者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从自己对泉水
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表达对人生的
见解:
历史是生生不息;美感是充满生机的。提炼中心:(从题目入手)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作者从历史观和美学观的高度昭示人们:
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作者借听泉要阐述什么道理?第二课时
欣赏佳句
品味写法
体会作用 本文语言生、
生动鲜明,运用了许多精妙的拟人句、比喻句,请找出几个例子赏析。欣赏佳句1、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
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
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
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
皮的孩子!
2、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3、站在亭外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
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
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4、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
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
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5、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
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
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
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
6、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
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
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
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
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
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
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
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
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
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
皮的孩子!
运用比喻的手法,
把山泉比作爱女,
把泉水时隐时现的样子比作爱女半含
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泉“调皮”性格,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泉活泼可爱灵动的
情趣。
表达了作者对山泉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站在亭外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赏析“湿”字的妙处。
“湿” 既告诉读者鼎湖山刚刚经过雨水的沐浴,又暗含了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研读第8下节:
作者是怎样写泉的?(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作者借宿寺旁客房,深夜听泉,
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
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
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写到了哪些泉水?写泉水时用到了哪些动词?
草丛淌过的(小溪)
石缝间漏下的(山涧)
汇于空谷的(细流)
直下陡壁的(激流)
落下深潭的(飞瀑)
绕过树根的(泉水)
拍打卵石的(清流)这些动词准
确生动地写
出了各种泉水
的特点和情态。★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连用五个妥帖的比喻,把难以言传的声音生动地再现出来。如用“清脆如弹拨者”比喻“石缝间漏下的滴泉”;又如把“万般泉声”比作“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各种泉声的优美动听的特点。4.过程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细流汇于空谷、激流飞瀑……2.本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
是一次心灵之旅1.泉声的特点:喻体→3.感受(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
美感是孕育生机的。)探究:
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
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
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
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写法探究: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
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
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1、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背景有什么作用?朗读第三部分(4—7节),思考1、这部分很少涉及到泉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一部分描写了半山亭的满眼浓碧之景;
交代了庆云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状
况,当年的僧人之众和佛事之盛;
以及漫步所见庆云寺的现状,还从树木谈到鼎湖山的变化。
因为有泉水的滋润,才有鼎湖山的满眼浓碧,种类繁多的树木。森林保护之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从鼎湖山的变迁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
为下文听泉的独特感悟蓄势(作了铺垫)★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
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
这段话突出山寺“树多花繁”的特点,表面看与“听泉”无关,当读者看到“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一句时,就会明白,山寺树多花繁、生机盎然,实在是受泉水孕育和滋润的结果。
这段话多用四字短语,间以长句,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的美感。
因此,这段话可以看成是一处闲笔,但“闲笔不闲”,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素养。)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
音乐美和情韵美。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
⑴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小组交流;
⑵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
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体验活动: 我们走进鼎湖山,感受到鼎湖山的清新秀美,我们听到了许多悦耳的声音。请你把听到的进行诗意地说,相信你会比例子中说的更精彩。
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 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提示。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从拉动经济发展、刺激消费等角度而设立的五一、 国庆长假制度,与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日益形成的冲突将如何解决?)语文活动1:小小辩论会
结合课文内容,为鼎湖山写一个广告语或拟写一副对联。 语文活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