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填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1. 从口号看百年党史
重温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中提出的著名口号,是学习党史的方式之一。
(1)请将下列代表历史事件的字母与时间轴上表示年代的数字相匹配。
A. 渡江战役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长征
D. 百团大战 E.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F. 建立红色政权
G. 南昌起义 H. 中共七大 I. 解放战争进入反攻
J. 改定新约运动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著名口号
1921~1926年 (1) “中国共产党万岁” (2) “打倒军阀, 打倒(除) 列强”
1927~1936年 (1)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2) “工农武装割据” (3) “停止内哉”“争取民主”“实现抗战”
1937~1949年 (1) “兵民是胜利之本” (2) “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
1949~1956年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 保家卫国” (3)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6~1977年 (1)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2) “阶级斗争为纲” (3) “两个凡是”
1978年以来 (1)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2) “一国两制”“改革开放” (3) “发展才是硬道理” (4)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保家卫国”、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三个口号分别对应什么历史事件
(3)1949~1956年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4)结合上述口号,概括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的认识。
【答案】(1)①~⑧:B-E-G-F-D-H-I-A。
(2)历史事件:抗美援朝;“大跃进”;十一届三中全会。
(3)历史任务:恢复经济,巩固人民政权(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4)认识:百年党史虽历经艰难曲折,但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综合题。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至1949年(中国)。匹配: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①: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E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③:1927年G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④:1931年11月7日,F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国家政体。⑤:D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战役。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约30万兵力,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⑥: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H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⑦: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I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⑧:A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的作战。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沉重打击下,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陷入了总崩溃。当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已达成的和平协定上签字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于1949年4月21日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 保家卫国”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口号。根据材料“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根据材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及所学可知,邓小平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至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保家卫国”“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及所学可知,1949~1956年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恢复经济,巩固人民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小问4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著名口号”“一国两制”“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所学可知,百年党史虽历经艰难曲折,但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 从“觉醒”到“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先驱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艰辛的探索。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气象。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1)鸦片战争后,先行者逐渐觉醒,探索国家出路。请根据提示完成上述时间轴。
(2)综合上述材料,以下对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
A. 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 B. 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运动
C. 实现从器物到制度的探索 D. 解决了近代中国根本问题
(3)请将下列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序。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实现了民族复兴。结合下列图片,任选其二,简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开辟了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
【答案】2. ①《南京条约》②太平天国运动③洋务运动④中日甲午战争⑤辛亥革命 3. AC
4. CABD 5. (图片与历史意义必须一一对应,任意两点)
图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图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图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图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综合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签订①《南京条约》;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掀起②太平天国运动;总理衙门建立,统治阶级开展③洋务运动;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签订《马关条约》;孙中山领导的⑤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
【小问2详解】
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中国近代史。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近代先行者的探索,从最开始的少数个体发展到群体的斗争,从最初的追求器物到追求制度的变革,AC项正确;近代先行者的探索并没有能够广泛的发动群众参与,而且也没有真正解决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排除BD项。故选AC项。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综合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A开国大典”、“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报》”、“C井冈山会师”“D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报》发表于1978年,井冈山会师是在1928年,中国共产当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2017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CABD。
【小问4详解】
本题是综合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图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图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图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图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 “国殇”南京大屠杀
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30万遇难人数, 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普的口述证言(下图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12月 18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被反绑带到上元门大窝子江滩。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材料二 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 (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节录:
材料三 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1937年12月27日书信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今天早上有个人身上带着五处刀伤来到大学,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古林寺,在那儿被 130 名日本士兵用作刺刀靶子。
材料四 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并家又一1937年12月22日日记摘录。 (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一路连打带骂地拉着 160余人出了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们关进池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5人一组地带出来用刺 刀刺死。
材料五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自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 “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其中包括1998~1999 年间发掘出 208具遇难者遗骨的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经骨密度检测,该处遗骨埋葬时间距检验时间为60年。据史料记载和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 1938年初在此掩埋。
材料六 (美)张纯如著,杨夏鸣译: 《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东方出版社2007 年): 《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 著,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
(1)请设定一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2)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能否相互印证 阐述理由。
(3)上述材料中,能直接回击“质疑30万遇难人数” 的是哪一则材料 阐述理由。
【答案】(1)①按史料呈现形式/类型分类:文献史料: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六;实物史料:材料五;口述史料:材料一
②按史料价值分类:原始史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非原始史料:材料六
③按所处立场分类:受害者(中方):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五;施暴者(日方):材料四;旁观者(第三方):材料三、材料六
(2)答案一:从史料价值来看,两则材料都来自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史料价值相对较高;但材料四关于“古林寺屠杀”来源于作者“听说”,而非亲眼所见,属于该事件的间接史料,真实性存疑。从历史细节来看,尽管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古林寺附近的屠杀,地域相同;但材料三的时间是1937年12月27日,材料四的时间是1937年12月22日,时间不同。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否为同一起屠杀,尚存疑问。但不可否认,两则材料都有助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尤其是古林寺附近的屠杀。
答案二:做出可以印证的判断,并能基于自己的判断进行充分的理由说明,但是最多得。示例:可以相互印证。美籍教授是亲历者,记录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用活人练刺刀的暴行,材料四的日本士兵是暴行的参与者,同样记载了当时日本兵用中国人练习刺刀的暴行。
(3)材料二。《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为档案文献/官方文件,所载内容是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多方取证、辩驳之后形成的科学判决,具有权威性,其中明确记载“南京大屠杀”中被屠杀居民在30万人以上,有力地驳斥了所谓“‘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说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按照史料的形式、性质、版本和内容这四种分类方法,其中最重要、最方便的分类方法是按史料的形式特点来分类,按史料呈现形式/类型、按史料价值、按所处立场分类。
分类:①按史料呈现形式/类型进行分类:文献史料:根据“材料二: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材料三: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1937年12月27日书信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材料四: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1937年12月22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材料六:(美)张纯如著,杨夏鸣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2007年)” ,可知,材料二、三、四、六属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根据材料“材料五: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自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可知,材料五属于实物史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也称为口碑史料,就是口传的史料。口传史料主要有传说、民间童谣、谚语、诗歌、回忆录、调查访问的记录等。远古入类没有文字,或文字很简单,或很不普及,他们的历史,大多借助于传说和民歌得以保存。根据材料“唐光普的口述证言”,可知,材料一属于口述史料。
②按史料价值进行分类:根据“材料一幸存者唐光普的口述证言”“材料二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材料三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材料四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材料五出自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可知,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属于原始史料。根据材料“(美)张纯如著,杨夏鸣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2007年)”可知,材料六属于非原始史料。
③按所处立场分类:根据材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普口述证言”“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可知,材料一、二、五属于受害者方(中方)。根据材料“材料四: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1937年12月22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可知,材料四属于施暴者(日方)。根据“材料三: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1937年12月27日书信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和材料六“《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 著”可知,材料三、六属于第三方。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三“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古林寺,在那儿被130名日本士兵用作刺刀靶子”和材料四“将他们关进池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5人一组地带出来用刺刀刺死”可知,材料三和材料四中都记载了日本在南京的屠杀行为,美籍教授是亲历者,记录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用活人练刺刀的暴行,材料四的日本士兵是暴行的参与者,同样记载了当时日本兵用中国人练习刺刀的暴行,所以可以相互印证。也可以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去分析,两则材料都来自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史料价值相对较高;但材料四关于“古林寺屠杀”来源于作者“听说”,而非亲眼所见,属于该事件的间接史料,真实性存疑。从历史细节来看,尽管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古林寺附近的屠杀,地域相同;但材料三的时间是1937年12月27日,材料四的时间是1937年12月22日,时间不同。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否为同一起屠杀,尚存疑问。但不可否认,两则材料都有助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尤其是古林寺附近的屠杀。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回击的材料,据材料二“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 (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可知,材料二。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从史料的史料价值去分析可知,《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为档案文献/官方文件,所载内容是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多方取证、辩驳之后形成的科学判决,具有权威性,其中明确记载“南京大屠杀”中被屠杀居民在30万人以上,有力地驳斥了所谓“‘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说法。
近代思想的转变
1923年,梁启超应邀为《申报》建馆五十周年撰文。
材料一 这五十年间……读书人的脑筋却变迁得真厉害。记得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
材料二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 他们的政治运动, 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第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殖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梁启超文集》
4.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西学东渐
主题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了解世界 ______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
______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奕 、李鸿章、张之洞等
救亡图存 进化论等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
民主革命 ______ 孙中山等
科学启蒙 _____、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5. (2)据材料一,概括“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
6. (3)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探索。
7.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近代国人思想的转变。
【答案】4.
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5. 态度变化:从骄傲、固守传统文化到怀疑、否定、抨击传统文化。
6. 探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发动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发动辛亥革命。
7. 基本观点
示例:随着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国人思想深受触动而产生转变;向西方学习是国人思想但贯穿近代始终,随着转变的主要内容,先后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国人思想转变过程是渐进的,对西方了解认识的深入而加速,从少数人接受到成为普遍共识,这些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题。
本题是填空题。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这些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主题是自强求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学。
【5题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态度变化:根据材料一“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以及新文化运动可分析出从骄傲、固守传统文化到怀疑、否定、抨击传统文化。
【6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史实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发动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发动辛亥革命。
【7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学习西方的过程等角度进行分析。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填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1 从口号看百年党史
重温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中提出的著名口号,是学习党史的方式之一。
(1)请将下列代表历史事件的字母与时间轴上表示年代的数字相匹配。
A 渡江战役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长征
D 百团大战 E.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F. 建立红色政权
G. 南昌起义 H. 中共七大 I. 解放战争进入反攻
J. 改定新约运动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著名口号
1921~1926年 (1) “中国共产党万岁” (2) “打倒军阀, 打倒(除) 列强”
1927~1936年 (1)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2) “工农武装割据” (3) “停止内哉”“争取民主”“实现抗战”
1937~1949年 (1) “兵民是胜利之本” (2) “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
1949~1956年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 保家卫国” (3)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6~1977年 (1)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2) “阶级斗争为纲” (3) “两个凡是”
1978年以来 (1)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2) “一国两制”“改革开放” (3) “发展才是硬道理” (4)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保家卫国”、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三个口号分别对应什么历史事件
(3)1949~1956年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4)结合上述口号,概括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的认识。
2. 从“觉醒”到“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先驱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艰辛的探索。五四运动以后, 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气象。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1)鸦片战争后,先行者逐渐觉醒,探索国家出路请根据提示完成上述时间轴。
(2)综合上述材料,以下对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 )(双选)
A. 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 B. 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运动
C. 实现从器物到制度的探索 D. 解决了近代中国根本问题
(3)请将下列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序。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实现了民族复兴。结合下列图片,任选其二,简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开辟了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
3. “国殇”南京大屠杀
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30万遇难人数, 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普的口述证言(下图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12月 18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被反绑带到上元门大窝子江滩。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材料二 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 (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节录:
材料三 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1937年12月27日书信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今天早上有个人身上带着五处刀伤来到大学,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古林寺,在那儿被 130 名日本士兵用作刺刀靶子。
材料四 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并家又一1937年12月22日日记摘录。 (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一路连打带骂地拉着 160余人出了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们关进池塘边一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5人一组地带出来用刺 刀刺死。
材料五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自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 “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其中包括1998~1999 年间发掘出 208具遇难者遗骨的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经骨密度检测,该处遗骨埋葬时间距检验时间为60年。据史料记载和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 1938年初在此掩埋。
材料六 (美)张纯如著,杨夏鸣译: 《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东方出版社2007 年): 《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 著,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
(1)请设定一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2)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能否相互印证 阐述理由。
(3)上述材料中,能直接回击“质疑30万遇难人数” 的是哪一则材料 阐述理由。
近代思想的转变
1923年,梁启超应邀为《申报》建馆五十周年撰文。
材料一 这五十年间……读书人的脑筋却变迁得真厉害。记得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
材料二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 他们的政治运动, 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第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殖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梁启超文集》
4.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西学东渐
主题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了解世界 ______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
______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奕 、李鸿章、张之洞等
救亡图存 进化论等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
民主革命 ______ 孙中山等
科学启蒙 _____、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5. (2)据材料一,概括“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
6. (3)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7.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近代国人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