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最新名校联考作文汇编
2024年3月联考作文汇编(一)
内容索引:
01 成就与良心 (2024雅礼中学高三月考)
02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启示(2024广东一模)
03 质疑、理解、成为(湖南九校联盟3月考)
04 创新的边界(九省联考仿真考)
作文汇编:
01成就与良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著名民营企业家、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因病去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们怀念他在创造商业奇迹和巨额财富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始终坚持产品优质低价,让利于民。人们赞叹他的成就,更敬佩他的良心。其实没有对良心的始终持守,也很难有卓越的成就。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以“成就与良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审读材料:
这是一则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材料通过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的故事引出话题,后面三句话的意思分别是:
(1)良心和成就并存
“人们怀念他在创造商业奇迹和巨额财富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始终坚持产品优质低价,让利于民。”这说明在宗庆后的身上良心和成就并存,二者达到奇妙的统一。
(2)成就比良心更珍贵
“人们赞叹他的成就,更敬佩他的良心。”说明在人们心目中,成就固然值得称赞,但良心更加珍贵。
(3)良心是实现成就的必要条件
“其实没有对良心的始终持守,也很难有卓越的成就。”对材料的总结,暗示了命题人的意图,命题人明显的告诉考生——良心是实现成就的必要条件。有良心不一定能有成就,但要实现成就一定要坚守良心。良心和成就是一对二元思辨的关系,写作时务必体现其辩证关系。
为什么良心是实现成就的必要条件呢?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深入思考。比如,有良心的企业家会因为对他人负责而保障产品的质量,进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更容易有成就;又比如,有良心的人能够把人民放在心上,爱出者爱返,在困境时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支持和帮助,实现成就;再比如,有良心的人会拒绝诱惑,正道直行,不走歪路,这也是事业成就的基本保障;还比如,有良心的人诚信可靠,值得信任,会更容易获得商业伙伴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更容易成功……打开思路,发散思维,更容易进行关系分析。
2. 切题立意
(1)良心和成就并存
(2)成就比良心更珍贵
(3)良心是实现成就的必要条件
范文展示
凭借良心之正道,成就人生之大道
南雅中学K2113黄妍
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去世引发社会关注。不仅是因为他创造了巨额财富与商业奇迹,更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产品优质低价,让名利民、坚守良心。其实,想要真正于社会扎根,取得成就,就必须始终坚守良心。
现代社会,信息冗杂纷乱,诱惑陷阱不断,许多人迫切地想要出人头地、获得成就,开始做一些违背良心甚至是道德与法律的事。有人说:“良心就像是心中的三角形,我没有做坏事,它便静止不动。如果我干了坏事,它便转动起来,每个角都把我刺痛。如果我一直干坏事,每个角都磨平了,也就不觉得痛了。”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即使遭到良心的谴责,仍然坚定地走向这条不归路。
也许有些人背弃良心暂时能获得一些名利,可实际不过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网红秀才在火出圈后,面对高龄粉丝打赏后还大言不惭索取其医药费、退休金,最后被永久封杀;明星宋祖儿赚得钱财维持光鲜亮丽,却仍偷税漏税,导致其所有作品下架,浪费一众相关人员心血;一高校教师在已经名利双收的情况下带队研究病毒时篡改数据,导致之后其他人所有的研究方向全部走偏,这一罔顾良心的行为更是造成中国医学成就往后倒退了十几年……一个人如若没有良心,不仅会影响自己发展,对他人、对社会的成就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打击。
唯有坚守良心,才能获得成就,将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逃出大英博物馆》主创人员坚守良心不做哗众取宠的视频,靠一部家国情怀的短剧爆火出圈;张桂梅、黄文秀等无数扎根大山的人,坚守良心与本心,即使环境艰苦仍不放弃帮助无数孩子走出大山,获得常人难以超越的成就;战地记者陈慧慧在巴以冲突爆发后,面对他国的威胁也坚守良心不妥协,让战争的真实情况让全世界的人民得以了解……一个有良心的人必定是能坚守自我,对他人负责、对社会奉献之人,而这样的人往往比他人更易达成成就,走出属于自己人生的康庄大道。
可何谓良心?是坚定自我不被诱惑,是看见苦难愿意帮助,亦是不做违背公序良俗之事,成就自身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而坚守良心,绝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成就与获得赞扬,否则就是以利益为前提的伪善。我们更不必害怕坚守良心而导致无法达成成就,因为良心的能量绝不是短期的,而是无穷的,影响人终身成就的。坚守良心的人,不是为成就,而是为自己,为清清白白的自己,不妥协,不媚俗,不后悔,不将就。
又或许,清白为人有时也是一种成就。如果将没有良心的人比作野草,风雨飘摇、不停摆动,最后被一把火烧掉,一事无成;有良心的人则像一只梅花,是清白的,是坚定的,人们称赞它,在冰天雪地里傲然独立,成就非凡。
而它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良知为阶,可通山顶
南雅中学K2118邓湘瑜
宗庆后是谁 这个名字以爆炸般的搜索频次登上热搜榜之首,和生前一直保守低调的作风相反,在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去世后,所有人都在谈论他。
“我的初心是让每个人都能消费得起。”这个企业家这么说。他登上过中国首富的宝座,凭借的是一块钱一瓶的饮料——似乎如此。似乎,违反了商业的规律,违背了资本增值的欲望。似乎,并不合理。在市场形成的原始时期,那个野蛮生长、自由混沌的环境,与宗庆后同时代的企业家大多都追逐两件事:抬高产品单价以提高毛利率,以及压低产品生产成本——哪怕这不基于技术的升级,而只是质量的压缩。奶粉制造商不借毒害幼婴以换取的;大量义乌小工厂所放弃的;以及同类水厂反复斟旋后让出的——其实,正是宗庆后宝座下一级一级、支撑他的地基——良心。
良心在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机场里书店的书架上摆满的成功学书籍会告诉你,良心是你通往成功的绊脚石。往樱桃果酱里掺假似乎也越来越得到谅解了,哪怕樱桃梗是不能自证清白的。大厂的轮子在日夜旋转,莫名其妙的扣费以及找不到取消界面的某些服务会告诉你,对这些“成功者”而言良心处于什么位置——细听,轮子下面增加摩擦力的正是。于是人们认定《厚黑学》是非读不可的,“礼义廉耻”是“人血馒头”的小名,宗庆后的成功必然背后有着——有着什么呢
比起他的宝座,宝座之下,那默默支撑着的长阶,以及长阶两侧不可知的深渊似乎更值得注目。
一个企业家不会因为出卖了良心而拥抱成功的。一个诗人、一个军人或者任何一个成功者站上世人景仰的山巅,坐上自己一生是非铸成的宝座时,都不会把良知改头换面,以至面目全非了。诚然:“高尚是高尚者的墓态铭,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然而这个世上还有另一种真理,叫做“一切命运的馈赠都已暗中标好了价码”。康师傅的老坛酸菜从经典变成“惊点”,沙皇枪响后的陀思妥耶夫思基再无传世之作,无往不胜的常胜之军折戟斯大林格勒……它们的操使者都曾站在功成名就的宝库上,却因为没有良心做为支撑,摔得粉身碎骨。
世界是粗糙的机器,它不够精细,没有办法精确的称量出所有是非荣辱。世界又是一部不断增改的法典,有些条目已经过时了,因此被取代。但有一些属于最早的篇章:它可能陈旧了、积灰了、甚至因为肆意篡改,已经不再明晰了。然而它支撑着人类文明
当中脆弱美好的部分,只要人类仍希望追求幸福,便永远无法毁掉它。
良知为成功之阶,一路上高山险谷,似乎难走。但若被“捷径”吸引,失足便是不测之渊。
02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广东省一模)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袁隆平不打算退却。1966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以上材料选编自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选准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 审题立意
(一)审读材料
材料分为三层。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
第一层交代了“无优势”论的权威地位,突出表现了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坚定信念,体现了追求真理、坚信自己;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袁隆平不打算退却。
第二层概述了袁隆平在国内外没有先例,被断言“不可能”的情况下,仍然没有退却的精神,体现了敢为人先、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1966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第三层概述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体现了勇于创新、深入探索的精神的精神。超然客公众号
三层材料共同揭示了中国科学家丰富的精神内涵:勇于挑战、敢于质疑;追求真理、坚持自我;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深入探索等。
要求:写出中国科学家精神对“我”的启示。
具体操作:
1.从材料中准确提炼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
2.谈“中国科学家精神”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启示意义
切题立意
1.勇于挑战、敢于质疑
2.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3.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4.勇于创新、深入探索
亮眼标题
质权威勇开创,方得稻菽千重浪
信念共挑战一色,开创与青春齐飞
秉科学家之精神,担民族复兴之重任
习科学家精神,明成长之道理
敢于挑战常规,突破方能成长
立足实践敢战权威,勇创先路助国前行
敢为人先辟天地,脚踏实地向未来
范文展示
01信念共挑战一色,开创与青春齐飞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时信念坚定,敢于挑战权威,终能开创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依笔者刍芜之见,正是坚定信念、挑战精神和开创精神构筑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基石。吾侪青年更应信念共挑战一色,开创与青春齐飞。
对科学的坚定信念,是科学家精神的源泉,唯有心中信念不灭,理想不死,方能在面对挫败时不轻言放弃,劈荆斩棘奋勇前行。若无信念,袁隆平何以坚信杂交水稻研究的前途,终在质疑和争议中收获“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成功?若无信念,爱迪生怎能在上千次失败后依然不断尝试,以电灯微光刺破无尽长夜?若无信念,屠呦呦怎能不因失败而言弃,拯救苍生于疟疾的阴翳?科学家如此,青年人亦然。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从不是花团锦簇的坦途,必是泥泞坎坦不断的长征。若无坚定信念为伴,终将因小小挫折而一蹶不振,于尘泥中葬送前程。故我言:青年应从科学家精神中汲取信念的力量,方能谱写青春的华章。
敢于质疑传统观念的挑战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挑战需要理性,亦需要勇气。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挑战,本质上是智慧与理性的碰撞。正是在一次次挑战中,科学才得以进步,真理才得以迸发出璀璨的光芒。袁隆平勇敢地向“无优势论”的传统观念挑战,以一篇论文粉碎权威学者“不可能”的断念。哥白尼基于观测数据,勇于向地心说挑战,推动科学的发展。放眼当下,在这个浪潮奔涌的当代,青年人更应挑战。王亚平挑战女性不适合航天的成见,让太空留下一抹情影。我们应向传统观念强加的桎梏挑战,向权威与所谓“专家”挑战,向众口铄金的舆论挑战,让悖逆真理的谬误无形消弭,冲破桎梏积淀青春的底色。超然客公众号
勇于创新的开创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精髓。创新是发展之基,新时代呼唤勇于创新的开拓者。从袁隆平到施一公,从载人航天到蛟龙深潜,从改革开放到跨入新时代……国家每一项成就的取得无不积淀着伟大的开创精神。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循守旧者只会止步不前,开拓创新者方能谋求发展。青年发扬踔厉也,则国家日以兴起。吾辈青年更应发扬开拓创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像袁隆平开创水稻研究新纪元一样,开创国家与时代发展的崭新篇章,在开拓创新的时代中放飞青春的梦想,探求人生的价值。
坚定信念,挑战精神与开创精神皆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体现在袁隆平身上,体现在万千科研工作者身上,更体现在吾侪青年身上。此亦春潮澎湃,此亦波诡云谲。无论前方是艳阳高照还是山高路远,都应信念共挑战一色,开创与青春齐飞。江山怀胜迹,我辈复登临,新时代新青年,共勉!
(评分:54分)
02 习科学家精神,明成长之道理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
从袁隆平先生身上,我们能得出答案——是不迷信权威、勇于尝试和迎难而上。……无论答案是什么,我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家精神与我们成长一道,多有裨益。
科学家精神是勇于向权威发起挑战。成长路上,所谓“大家”“权威”之言数不胜数,不迷信权威,是向前开拓的重要步伐,君可见,伽利略站上比斜萨斜塔,用两个铁球,向古老的真言发出震聋发聩的质疑;君可见,李四光徘徊于巨石之下,用一个个调查结果,向纷乱的传言落下真相的槌头;君亦可见,“杂交水稻入父”袁隆平向著名专家与学术大拿的论断发出挑战,用一片片稻田击碎了过去的谬论。不惧权威,敢于质疑,我们在成长路上才能挣脱束缚,独立走出每一步。
科学家精神是勇于尝试。成长呼唤尝试,只有去做,去感受,才能体会到生命的韧性,才能坚持不懈地前行。奥运场上闪闪发光的运动健儿谷爱凌,在她摘下金牌,打破世界记录的光鲜背后,是无休止地尝试。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在远离家中的温暖,面对冰冷的雪地,一次次摔倒再爬起才是谷爱凌的常态。尝试无疑是令人恐惧的,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次是否会头破血流。在尝试路上,最严重的一次,谷爱凌甚至摔到间歇性失忆,可这并不能阻止她成为体坛的耀眼新星。因此,勇于尝试,锤炼生命的韧性,才能在成长一途走得长远。
迎难而上,是科学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更是成长必备的力量。米兰·昆德拉曾说:“人一旦迷醉于自己的软弱,就会一味地弱下去,在众人们的目光下低到尘埃里,低到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因此,直面困难,才有打败困难的能力,向困难屈服,只会被困难推向深原处,甚至推向深渊。
习科学家精神,明成长之道理。体悟科学家丰硕成果背后的辛酸,探索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将它们内化于心,化作推动成长的桨,我与诸君共勉!
03 勇承科学家精神,助力中国梦圆梦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袁隆平爷爷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挑战传统,知难而进,坚定不移,这是袁隆平爷爷身上伟大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吾辈当传承此精神,砥砺奋进,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勇承科学家精神,当挑战传统,开辟新路,坚守真理。
“从来如此,便是对吗?”一百年前,鲁迅便对所谓传统观念发起质疑,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是传统观念;《遗传学原理》是经典著作;辛诺特和邓恩是著名遗传学家……种种障碍摆在面前,但袁隆平爷爷信科学而不信传统,信真理而不信科学家。勇敢地开辟出了杂交水稻之路,以自身为例真正践行了鲁迅那句“此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以行动回答了鲁迅的质疑:从来如此,不一定都对。同时,袁隆平爷爷并非盲目开路,而是向水稻杂交优势的两条路走。因此,我们当遵循真理,科学开辟新路,合理挑战传统。
勇承科学家精神,当攻坚克难,知难而进。超然客公众号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相信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形象描述。任何科学在实验在发明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是成千上亿次的失败,才堆积成那一次成功。君可知,“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爷爷在历经几十年的失败与重战后始得成功;张桂梅校长在一次次被拒后终筹地资金,建成女校;八路军在多次失败后终得一次平行(型)关大捷……无数的道路,无数的人们,无数次实验,只为那一次成功,这便是科学家精神。
勇承科学家精神,助力中国梦梦圆。这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无数中国科学家的真实写照。“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科学家们先(前)赴后继,开辟出了中国科学之路;中国共产党勇辟先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新时代,新中国,我们当勇承科学家精神,助力中国梦圆梦。
03 质疑、理解、成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湖南九校联考二)
在十多年前的电视剧《爱情公寓》中,林宛瑜拒绝男友的求婚,决定追求职业梦想,起初观众不理解,纷纷指责,后来认识到爱情并非人生必需品,便理解了宛瑜,甚至有人表示自己就是宛瑜。2023年年初,“质疑宛瑜,理解宛瑜,成为宛瑜”在社交平台传开后,“质疑XX,理解XX,成为XX”逐渐变成一个造句格式广泛流行,于是“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还有“质疑班主任,理解班主任,成为班主任”“质疑大妈,理解大妈,成为大妈”等,纷纷出现在网络上。
在特定的人生阶段,人们面对特定的认知对象,“质疑、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人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表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有什么体验、感悟与思考。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二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落脚点应放在第三句上。
具体来说,第一句话由个例引出话题,由电视剧《爱情公寓》中林宛瑜这一角色说起,林宛瑜的选择让人们意识到人生的成长,便有了“质疑宛瑜,理解宛瑜,成为宛瑜”,然后引出这句话变成了一句流行语,“质疑xx,理解xx,成为xx”。
第二句话承材料第一句面来,告诉我们“质疑xX,理解xX,成为xx"逐渐变成一个造句格式广泛流行,引发人们强烈共鸣,这是由特殊到普遍。
第三句话指出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是人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表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由表及里,揭示了其深层意蕴。
提示语要求谈谈以上材料给“新时代的年轻人"带来的启示,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其中,“新时代的年轻人”指明写作对象,“体验、感悟与思考”明确了立意的方向,“联系自身实际"要求写出个体真实体验。
总之,本命题引导考生作如下思考:
可以想想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有没有类似“质疑XX,理解XX,成为XX"的切身体验,可以谈谈对亲人、老师、朋友、时代楷模,历史名人、典型形象等的认知变化过程与思考。
可以由个人层面拓展到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层面,展现学生的视野,胸襟与格局。如谈谈“斗系青年”“佛系青年"等。
可以从更高层面去揭示这种变化背后的成因,可以思辨这种现象是意味着人的成长成熟还是投降驯服,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无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迁等等。
参考立意:
1.在好奇中质疑,在蜕变中理解,在选择中成为。
2.质疑后的理解更显深刻,理解后的成为更显成熟。
3.质疑理解是成长,选择成为是成熟。
4.以质疑为先,以理解为翼,方能“成为”。
01借鉴成长三境界,勇毅前行向未来
曾经看剧“质疑”的角色,恍然间多了一些“理解”,并且最终希望“成为”那个角色。引伸到人生,意味着不亲自到某个阶段,不真实经历某个场景,人就会永远站在他自以为是的角度,去质疑,否定和批判。所谓““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心情,也便在其中了。我认为,“质疑、理解、成为”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也是历经千帆、逐梦未来的动力船桨。
“疑者,觉悟之机也。”人贵有疑,疑则多思,“质疑”是“理解”的起点。
我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时候,会有一种自然的反应,那就是质疑。但质疑有两种,一种是盲目地否定,另一种是合理地质疑。合理质疑使人敏锐,使人思考,也使人逐步尝试理解并认同。著名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创作过程经常饱受质疑。他的电影作品往往投资巨大,且充满创新,但这也意味着风险很高。尽管外界对他充满了怀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电影理念,最终拍摄出了《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多部经典作品。电影上映后人们开始理解认同他的拍摄理念,并对他大加赞誉。质疑绝非坏事,质疑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是构成理解的起点。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换位“理解”消弭质疑,给“成为”扫除障碍。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写道“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君不见,梵高生前的画被当时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无人赏识,但在死后100年逐步被人了解,最终画作价值连城。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能消除质疑,也为“成为”打开了一条坦途。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让“质疑、理解、成为”贴上新时代青年专属“标签”。人生就像一部不断成长的大作,每个阶段都饱含着“质疑、理解、成为”的至简道理。在新时代中国梦的感召下,时代青年应打破质疑,相信光,追逐光,并努力成为光,散发光。无论是袁隆平、钟南山等这些我们熟知的民族脊梁,还是高凤林、艾爱国等大国工匠,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抒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他们就是我们要努力追赶的那一道道“光”。我们要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行力量,既要仰望星空、胸怀理想,更要踏实干事、勤奋工作。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追光而行”,并最终汇聚星河。
借鉴成长三境界,勇毅前行向未来。“质疑、理解、成为”本质上与古人所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成长性思维,是眼界、格局、心态的改变带来的认知转变。面对当今多元文化社会,我们应保持怀疑,理智思考,尊重包容,正视自我,在“质疑、理解、成为”的过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02 恍然已是局中人
湖南师大附中 某考生
“质疑,理解,成为”成为网络热词,折射出人们对于自身变化、成长的思考。我们曾对局中人的处境,激扬言语,评头品足,蓦然回首,发现自己也成了迷局中人,甘心情愿,或者身不由己。
林宛瑜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才来到爱情公寓,但她发现婚姻和未来的家庭对她来说只是另一套枷锁、另一个牢笼。所以她决心离开,追求自我,人们年少时想往“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愿景,为他们劳燕分飞而痛哭流涕,而如今也站在婚姻与事业的岔路口,才明白拥有爱情未必是人生顶配从而理解了宛瑜,或者成了“宛瑜” 。
“质疑”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当新事物出现,生活发生变化,行进在预定轨道中的我们,会潜意识地产生质疑。质疑当然不是坏事。我们的现有认知与外界人事之间存在鸿沟时,质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同时,质疑代表我们在评价在反思,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但有时候,我们“质疑父母”“质疑老师”,可能将彼此设定为对立阵营的双方,我们面对的心目中的“敌人”,于是,“质疑”就可能演变为一种自卫与攻击的武器。
“理解”是一次心理调适的历程。我们终归要不断成长离开当下环境,告别稚嫩心态,去接受生活的检阅,去接受现实的磨砺。年少轻狂的我们,想要一切,也以为自己可以拥有一切,有“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的豪气干云。但我们却处处碰壁,被磨平了棱角,敛藏了锋芒。当相同的人生命题摆在我们面前,恍然间,镜中的自己有了曾经厌弃的卑琐庸常,我们已置身于局中,一种威戚焉或者释然的同感由此萌发,并激活了内心的“理解”
“成为”有时是身不由己的选择。如果是心甘情愿“成为”觉得自己皈依了正途,自是好事。但在这个光速时代要么汲汲于生,要么碌碌于死,在两者之间容不了更多的转身。至少,“成为”代表了过来人走过的路,父辈们会正告你,方向没有问题,有些小风小浪,也能抵达终点。于是你接过他们的行囊,亦步亦趋,活成了他们的模样。北岛写过:“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听着那些声音,胸腔激起响亮的回声:'那些梦想,真的甘心放手吗
就像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很多解法,我们也不一定要选择“成为”。宛瑜不选择成为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女性,而是追求职业梦想,活出真实自我。我们与父辈站在不同的起点也许横坐标有重叠,但纵坐标已然不同。我们也看到有很多人选择成为自己,去骑行川藏,去看极光,完成自己的梦想。
恍然已是局中人,但我们有自己的解法。从“质疑”到“理解”也许成为前人,也许还是本我,关键是做更好的自己,这是不是“成为”的更优解
04 创新的边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倒数第2段提到“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传承一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吗?还是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
怎样处理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链接】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乔琳也有很多疑惑:珐华的传承一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技艺吗?还是说,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传统的珐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代表性颜色,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80多种釉色,继续发展还将有哪些变化?但那还是不是传统珐华?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
写作任务指令是让考生谈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百分百的传承还是创新吗?百分百的创新还是传承吗?所以,要把握好创新的边界。没有创新的传承难以有发展,难以有未来;传承要突破时代的局限性,要与时俱进,必须创新。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性的作文题。
参考立意:
(1)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2)突破时代局限,打开创新之门;
(3)传承为创新之基;创新为传承之翼。
例文:
传承为创新之基 创新为传承之翼
托尔斯泰有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往前走。”人如此,国亦然。一个民族的富强需要做好传承和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诚然,没有创新,传承也只是拾人牙慧;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因此,需理清传承和创新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找到最大公约数。
传承是创新之基。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有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的屠呦呦,在面临人类饱受疟疾之苦且已无特效药物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研究疟疾药物。面对落后的研究仪器和科学理论条件,她决定从我国传统中医上寻求方法。终于,在对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的充分研究、汲取上,创造性的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至少挽救了两亿多饱受疟疾之苦的人。可见,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根基是传承。
创新为传承之翼。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儒家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朽,正在因为能够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活力、除旧布新彰显生机。而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民也是极富创新力的。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地动仪到四大发明再到如今我国在多项领域弯道超车,都离不开创新创造的助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才能源源不断的推动历史进步、时代发展。而如若只是囿于前人地条条框框难以自拔,难以突破,又会是怎样一种可悲的解决。因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将传承与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的力量。如若一味墨守陈规,只会消耗先辈积蓄的能量,迟早会消耗尽;如若只是凭空创新,只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无头苍蝇似的乱飞乱撞,难以窥得真意。“人在制物时,总是要把自己和自己的手艺融到里头去,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下一点新的痕迹,这样这门手机才能历久弥新。”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我们要做的更应该是将传承和创新融合起来,才是国家兴旺发的永动机。
从齐国管仲,到晋代王羲之,再到当代屠呦呦,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的向世人展现出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的强大力量。可见,唯传承者进,唯创新者强,唯传承创新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