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17:2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气象,为基督教教义辩护的神学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产生了以理性论证为主导的
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希腊理性精神遂通过经院哲学传到了近代;此外,还诞生了实验科学的先
调兵山市第二高中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 驱罗吉尔·培根。
欧洲的第二次学术复兴也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就科学史而言,这次复兴更全面地恢复了希腊
自然哲学的整体面貌,柏拉图主义重新支配了研究自然的学者们的思想,以对抗已占统治地位的托
语 文 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这一时期航海罗盘、钟表,枪炮、印刷术等的出现,以及美洲的发现,都
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合适的气氛和时代背景。人们即将从古代的知识范围里走出来,去探索无限的宇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宙。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世界观的重大变革确实是从哥白尼革命开始的。古希腊及中世纪的宇宙是一个层层相套的有限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的球体,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近代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无限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宇宙。这一思想主题反映在许多方面:在天文学方面,最终抛弃了天球的概念,将天体撒向一望无
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希腊人最早对世界形成一 垠的宇宙空间;在物理学方面,最终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天然运动概念,提出了惯性运动概
种不同于神话而又系统的理性看法,而且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希腊第一个哲 念,除非受到干扰,物体将沿一条直线无限地运动下去;在视觉艺术的创作方面,定点透视代替全
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本源的形上精神。泰勒斯学生的学生阿那 景透视,确立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作为先天形式的地位,人被确立为观察世界的
克西米尼指出,万物由气所构成,不同的物质由气的浓密稀疏所致,这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 主体,世界成为观察者眼中的世界;在精神生活方面,对人类有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
主义传统。这一传统主张唯有找到自然现象背后的实体,并且通过这一实体将自然现象重新组合构 上帝的虔诚恭敬,被无神论的狂妄、放肆以及对主体无限能力的崇拜所取代;在经济活动领域,对
造出来,才算是认识了自然。古代希腊的原子论实际是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实体构成主义的模型:原 自然资源的无限开发和索取代替了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从封闭世界走向无
子论者找到了原子作为基础,并将大千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原为原子的不同排列组合。与构成 限宇宙”这一时代主题的表现。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哥白尼革命对于近代世界如此重要,
主义传统相对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开辟的形式主义传统。在他们看来,理解世界的关键不在于 因为,这场宇宙论革命既是天文学的,也是人类学的,既带来了世界图景的改变,也导致了欧洲心
找出构成实体,而在于找出构成方式。他们认为,数是万物构成的基本形式,因此,数有着至高无 灵的重建。
上的本体论地位。柏拉图学派后来进一步精致化了这些主张,从哲学的高度强化了形式的重要性。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实体构成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大传统后来被近代科学所综合继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希腊科学真正的大发展不在希腊古典时期,而在希腊化时期。有三个杰出的人物代表了这一时 A.希腊人对于世界的看法是系统且理性的,并且能用自创的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规律,这是绝无仅
期最高的科学成就,他们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欧几里得因为《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因 有的。
为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托勒密因为《至大论》而彪炳史册。他们是古代世界在几何学、力学和天 B.毕达哥拉斯学派开辟了形式主义传统,他们认为理解世界的关键在于找出构成方式,其相关主张
文学上达到的三座高峰。 后来被柏拉图学派进一步精致化。
在公元元年左右的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西方世界。他们在政治、管理,法律和军事上有着 C.国内政治环境的不同造成了阿拉伯科学和中国科学发展时期长短的差异,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能
杰出的成就,但在科学方面难以为人称道。虽然也出现过像普林尼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者,但 够完善发展得益于政治的相对稳定。
罗马人总的来说没有对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希腊丰富的科学遗产被他们一点点地丢弃, D.11 世纪之后,欧洲的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始对希腊古典文献进行翻译,并在西班牙和意大
直至文明的光辉完全熄灭,进入长达五百年的黑暗年代。 利两个中心进行了大翻译运动。
在欧洲黑暗年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一世纪),自然科学确实处于沙漠状态,但是同一时期,阿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伯人却建立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大量翻译了包括 A.根据实体构成主义传统,认识自然要先找到一个实体作为基础,然后通过这一实体重新组合构造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托勒密《至大论》在内的希腊科学著作。到了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使希 自然现象。
腊传统的西方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在炼金术(作为化学的先驱)、代数、天文学、光学等 B希腊的科学遗产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实体构成主义和形式主义两大传统便被阿拉伯和近代科学继
方面,阿拉伯人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今天的许多科学术语都来自阿拉伯文,这正是因为近代 承下来。
科学继承了阿拉伯人的科学遗产。 C.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由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构成,是古代中
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只持续到了12世纪,而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持续上升到了17世纪。 国人智慧的体现。
从盛唐(公元 7 世纪)到明末(17 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 D.欧洲经历了两次学术复兴,第一次是大翻译运动,第二次是文艺复兴;两次复兴中希腊文化都发
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构成这一体系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 挥了重要作用。
三大技术,是古代中国人聪明智慧的结晶。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 3.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传入欧洲后,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人对近代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A.文章第一段为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列举希腊人在科学上对于世界的贡献。
11 世纪之后,欧洲开始从漫漫长夜苏醒,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回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B.文章的论述语言生动形象,如“文明的光辉完全熄灭”“欧洲开始从漫漫长夜苏醒”等。
和希腊的学术;通过翻译希腊古典文献,欧洲学术得以复苏。大翻译运动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中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把罗马人在科学方面的少有作为,与希腊人的科学贡献进行对比。
心进行,因为它们离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化文化区最接近。大翻译运动的结果是出现了经院哲学的新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把科学发展的漫长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介绍,脉络清晰明了。
共 4 页第 1 页
{#{QQABTY6EggAIAIAAAQgCAQEgCkAQkBACAIoOxAAMIAAASAFABAA=}#}
4.下列观点符合“从封闭世界走向无限宇宙”这一思想主题的一项是(3 分) 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
A.恒星嵌在旋转的巨大球壳之上,天球是宇宙的边界,地球静止在球壳的中心。 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
B.认识是完全服务于信仰的,上帝决定一切,认识没有独立于信仰的功能。 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 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D.人是名副其实具有伟大智能的生物,能够理解并驾驭所居住的世界。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5.请简述哥白尼革命以前的西方科学发展历程。(6 分) 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
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
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一骑,只有一骑。
文本一: 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
长安的荔枝 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马伯庸 (21)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22)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23)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的浩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 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 (24)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25)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 (26)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
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 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
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客的到来。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 (27)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
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 陷入喜庆的狂欢。
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28)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 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 文本二:
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 师。”
即可完美无瑕。 文本三: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 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的青岩旁边。 来。”
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辰前,他接到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任务。
字迹漫滤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
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 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
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地方。”
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A.文本一开篇描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的情景,极具镜头感,先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
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 再聚焦特写,突显骑士的疲惫。
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 B.文本一中装扮华丽的春明门与残败荒凉的上好坊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社会繁华之下,底层
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 百姓生活艰辛画面,讽刺意味浓厚。
收眼底。 C.文本一以小见大,通过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事,
共 4 页第 2 页
{#{QQABTY6EggAIAIAAAQgCAQEgCkAQkBACAIoOxAAMIAAASAFABAA=}#}
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 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
D.与文本一相比,文本二中《新唐书·杨贵妃传》叙事整体上更细腻生动,一个“必”表现出
杨贵妃恃宠而骄的蛮横。 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
7.对文本一的标题与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通过长安城和荔枝两个意象的组合,点明本文线索,让读者联想到杜牧的诗《过华清宫》, 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
产生对杨贵妃嗜食荔枝以及千里运送荔枝等历史故事的遐想。
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
B.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寿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皇帝对此的重视,
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 杀之。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蜀遂平。
C.第 段画线句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
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 (节选自《百战奇略·危战》)
D.第(23)段画线句,引发读者想象荔枝成功运达长安过程前,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以及李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 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8.文本一中第 至 段写出李善德的多重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5 分) 既轻敌 A 深入 B 又与 C 尚 D 别营 E 事 F 有缓急 G 不复 H 相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乃可击也”与“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乃”意思不同。
B.“相去二十余里”与“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两句中的“去”意思不同。
9.同一历史事件,文本一与文本三都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来表现主旨,就此方面,结合文 C.“汉召诸将厉之”与成语“袜马厉兵”中的“厉”意思相同。
本分析两文的不同。(6分) D.衔枚,古代秘密行军时,常令兵士嘴里叼着横枚,防止说话出声,被敌方发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吴汉骄傲轻敌、一意孤行,无论是光武帝的谆谆告诫还是严厉斥责,吴汉都没有听从,结果为敌
所困,陷入危境。
B.光武帝料敌于千里之外,他得知吴汉分兵于江水南北两岸时就看出危险之处,之后敌军果然分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两营,汉军十分被动。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C.谢丰等人未能发觉吴汉军队已经趁夜与刘尚军队汇合,因此仍然分兵抵御江北汉军,并亲自带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兵力进攻江南汉军。
后汉将吴汉讨公孙述,进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汉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 D.光武帝认为,公孙述若与刘尚交战,吴汉可从广都率兵前去支援刘尚,而那时公孙述的军队正处
于疲敝之中,因此必然会被打败。
以东诸小城皆降。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
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
(2) 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而深自谴责。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 14.吴汉在陷入危险境地后是如何转危为安进而取胜于公孙述的 (3 分)
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 临江仙·都城元夕

北宋·毛滂
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 ② ③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 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袜马,闭营三日不出。乃 【注释】①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太守之职。1115 年(政和五年)冬,待罪
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兵攻江南。 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
宫殿的屋脊。③银界:银河。
共 4 页第 3 页
{#{QQABTY6EggAIAIAAAQgCAQEgCkAQkBACAIoOxAAMIAAASAFABAA=}#}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A.本词结构严谨,首句就照应词题,引出了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1)塑料曾被称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
B.本词上阙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写京城车马如云,宫廷璀璨,花灯繁盛,宛若人间仙境。 其代价也是巨大的。
C.本词末句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窗破”两字写出了词人滞留他乡,困顿潦倒的情景。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 2021 年 10 月的报告,由于管理不当,通过不同途径自陆地来到海洋的塑
D.虽然这首词作者满怀苦情,但是语言风格却飘逸秀雅,呈现出了一种潇洒而明润的风调。 料垃圾要占海洋垃圾总量的 70%以上, ① ,每年河流会将 80 万—270 万吨塑料垃圾送入海洋。
16.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指出:“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 除此之外,海洋运输、渔业和水产养殖产生的塑料废物泄漏也占一部分。
济也。”这一观点在本词下阙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目前, ② ,其中最大的是北太平洋垃圾带,面积有 160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蒙古国
的面积。(2)由于经济增长迅速、人口密集、海岸线漫长、垃圾处理能力落后等原因,东南亚地
区成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热点地区。
塑料垃圾的危害首先表现为 ③ ,鱼类因为被缠绕或误食而影响生存,海底微生物和珊瑚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礁因为阳光被遮蔽,无法生长而死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塑料危害巨大,却容易被人类忽视,那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就是微塑料。(3)它包括牙膏,洗涤剂里的晶体,衣物表面的纤维,还有在海水侵蚀、日晒等作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下分解成的塑料微粒。微塑料的弥漫性强,肉眼不易察觉,被洋流带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微塑料
(2)《谏太宗十思疏》中,“ ”一句说统治者在忧患中时往往治绩显著,而《五代 会吸附或携带环境中的污染物,(4)并随着食物链不断累积,最终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史伶官传序》中“ ”一句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1.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相关解说及修改,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3)小刚最近读一本历史小说,其中有一个画面让他印象深刻:主人公一边照着镜子一边抒发年华 A. (1)句中的“其”,指代的是塑料给人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
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他不禁想起前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2)句中的“由于”和“原因”杂糅,可以删去“原因”一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C. (3)句的内容层次不清晰,可以将“牙膏”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D. (4)句中的“最终”使用不当,可以将其改为“终于”或“终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 18~20 小题。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送 过 12 个字。(6分)
餐式”“填鸭式”灌输方式,通过强化传播意识、优化传播技巧、提升传播效果,增强有效触达目
标人群的“可见性”,让历史文化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标识。
在挖掘历史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如何创新传播手段、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就显得
① 。(1)为了给城市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空间,通过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城市规划;(2) 四、写作(60 分)
在文旅融合上,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游客营造“一眼千年”的观感体验;(3)通过影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舞台、美术等多维度的文艺创作,构建传统文化的演艺生态环境。 瑞典学院将 2023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以表彰他“创新的戏剧和
总之,要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 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这也是继 2005 年的哈罗德·品特之后,再次由剧作家获得诺贝
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可谓 ② 。所以我们 尔文学奖。对此,有人认为戏剧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诺贝尔文学奖自然也
必须要持续强化主体意识、世界意识、精品意识、传播意识,打造更多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 没必要关注剧作家。
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 ③ 的生动图景。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戏剧体裁的课文,其中必修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为戏剧专题,选取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了三部经典悲剧作品—-《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单元导语的第一段内容是:“对他人
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
19. 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第(2)句的形式,对第(1)(3)两句进行改写,使句式基本保持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目,写一篇文章。
致,语句畅通。可以少量增删更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20. 文中画横线处“都活起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共 4 页第 4 页
{#{QQABTY6EggAIAIAAAQgCAQEgCkAQkBACAIoOxAAMIAAAS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