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不足之感
朱自清
他是太阳,我像一枝烛光;
他是海,浩浩荡荡的,我像他的细流;
他是锁着的摩云塔,我像塔下徘徊者。
他像鸟儿,有美丽的歌声,在天空里自在飞着;
又像花儿,有鲜艳的颜色,在乐园里盛开着;
我不曾有什么,只好暗地里待着了。
一九二零年十月三日,杭州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他”比喻为太阳、海和摩云塔,说明“他”具有令人敬仰的人格。
B.诗人把“我”比作烛光、细流和徘徊者,与“他”形成反差,写出“我”的不足。
C.写“他”像鸟儿在天空飞,像花儿在乐园开,是表达“我”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
D.写“我”“只好暗地里待着”,表现出“我”因不足而心灰意冷的绝望情感。
2.第一节的三组比喻写出了“他”和“我”之间怎样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何须惆怅近黄昏
1948年,朱自清身体已因超负荷运转,招致严重的损伤。连续几日,胃痛不止,呕吐不已,体重不断下降,但他的精神却不萎靡,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心时局大事。他很喜欢近人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将这两句诗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用以自策。有一个同学看后对它的意思不甚了解,问他是否是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摇摇头,微笑道:“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着于现实的意思。”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而蒋介石则由“全国防御”转为“分区防御”。朱自清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他虽然感到自己生命已濒临黄昏,夕阳残照,为时无多了,但他已从大江南北隆隆的炮声中,窥见祖国“无限好”的前景,因此他并不落寞,他要以乐观的心情,去迎接美好的未来,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
朱自清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开始大量呕吐,连续几天,连起床走动一下都感到费劲,体重从45公斤降至38.8公斤。但他仍然坚持上课,结果在课堂上大吐,同学们连忙把他扶回家来。王瑶闻讯前来探望,朱自清疲惫地躺在床上,还一门心思记挂着上课的书,用细弱的声音说:“如果过三四天还不能起床,就请你代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这两门课。”可是,休息两天后,身体稍有康复,他又勉强去上课了。
5月间,上海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签名运动,这一反帝爱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6月9日,北平学生集会举行反美扶日示威大游行。当时,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一包香烟要数万元。为了欺骗收买知识分子,他们发了一种配购证,可用低价购到“美援面粉”。这一香甜的诱饵,对贫困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6月18日,朱自清正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吴晗来到他的家里,给他看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面写道: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朱自清看毕默不作声,伸出颤动的手,拿起笔来,一丝不苟地在宣言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他知道,这一举动对自己家庭的生活将有很大的影响。晚上,他在《日记》上写道:在拒绝美援和美国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这意味着每月的生活费用要减少六百万法币。下午认真思索了一阵子,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夏天到了,朱自清的健康毫无起色,胃疼与日俱增,身体极为虚弱,但他仍不肯静下心来休养,只要疼痛略好,就伏案继续编《国文读本》,读自己喜欢的书。他还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除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外,每天坚持轮流看一本英文书和中文书,利用休息时间读诗。有时,晚上还练习书法。7月中旬,他主持完成了闻一多全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又开始整理闻一多手稿。他衰弱的身体已经难以支持了,但他还勉强支撑着。
8月6日早上4点钟,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痛,诊断为胃穿孔,手术后情况尚好,他自己也很乐观。10日,病情突然变化,有尿中毒症状。朱自清虽然感到难过,但神志还清楚,安卧在床上,闭着眼睛静静地睡着。他似乎有什么重要的话要说,强睁开眼睛,看了看环守在床边含着眼泪的三个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榻旁的陈竹隐,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说完吁了一口气,似乎了了一件心事,又平静地睡去。
12日8时,他开始昏迷,不久,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了!时为公元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享年51岁。
(摘编自陈孝全的《朱自清传》)
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48年国共两党战争不断,朱自清敏锐地感到时代的气息,内心充满喜悦,因此更想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一点事情。
B.当时上海学生、北平学生及知识分子举行了各种大规模的抗议运动,其目的在于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华势力的扶植。
C.国民党发行的可低价购买美援面粉的配购证,之所以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非常贫困。
D.朱自清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病情也每况愈下,年仅五十一岁就过早辞世,主要是由于他不肯购买国民党发放的美援面粉。
E.朱自清临终前仍不忘叮嘱家人不要买国民党发放的美国面粉,充分体现出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责任感和高尚的节操。
4.朱自清明知会对自己的家庭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却仍坚持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朱自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坚持“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6.朱自清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鼓舞、警醒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加以践行。你如何看待朱自清最后这段生命历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茵,校舍十分简朴,但是( )。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 )。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____。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引人深思。荷花池北岸上,可遥见一排高低起伏的土山,山上松柏茂盛,树下花草丛生,别有一番风致。土山的背后,缓缓地流动着一条小河,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 )的去处……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 ),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时光。
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干二净 当之无愧 依依不舍 如雷贯耳
B.一尘不染 无可厚非 依依不舍 振聋发聩
C.一干二净 无可厚非 流连忘返 振聋发聩
D.一尘不染 当之无愧 流连忘返 如雷贯耳
8.下列在文中空白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消磨了不知多少黄昏 B.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
C.不知多少黄昏消耗了 D.黄昏不知消磨了多少
9.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书声与清风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B.书声与清风相应和,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C.在书声与清风里,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D.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0.散文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朱自清借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抒发了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郁达夫借故都的秋色抒发了悲凉落寞的情感。请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青山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8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关系: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微,被敬仰与敬仰。作用:这样安排意在表明不足之感中,还隐含着消除不足的可能性。
【答案】3.B;E
4.①国民党政府发放可低价购到“美援面粉”的配购证,其目的是为了欺骗、收买知识分子,本质乃是配合美国的扶日政策;②当时的知识分子为反对美国的扶日政策,为抗议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发起了拒买美援面粉的运动;③朱自清作为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并认为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
5.①朱自清虽然病体虚弱,精神却不萎靡,仍坚持读书看报,关心时局大事;②他在健康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坚持上课,直到不能完成授课才卧床休息,稍有康复,他又勉强去上课;③他在家境贫寒、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名;④他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彻底休息,稍有好转便继续编写教材,按照计划读书学习,并继续对闻一多著作的整理工作。
6.“何须惆怅近黄昏”体现了朱自清执着于现实、积极乐观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①当时朱自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濒临黄昏,时日无多,但他预见到祖国“无限好”的前景,因此他要以乐观的心情,去迎接美好的未来,以有限的生命去作最后的斗争。②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也正是以此种精神来践行的,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③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他以自己的执着与乐观使得自己最后的人生旅程无须惆怅。
【答案】7.D
8.B
9.C
10.【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