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音乐故事(一)——欣赏《长恨歌》选段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音乐故事(一)——欣赏《长恨歌》选段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3-21 19:3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音乐故事
——欣赏《长恨歌》选段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清唱剧《长恨歌》是韦翰章、黄自根据白居易同名诗篇创作而成,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清唱剧,共有十个乐章。 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多种声乐曲以及管弦乐队组成,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在内容和写作特色方面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写作技巧和忠贞执着的爱情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充分认识到唐玄宗重色倾国的政治悲剧、爱情悲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深情,深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在 “主旨三说”的众说纷纭中,学生有自己的 “观点”“焦点”“亮点 ”。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的《过华清宫》,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等,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2.作者及背景介绍
①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②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陈鸿《长恨歌传》)
初听歌曲
1.介绍歌曲
《长恨歌》由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这部兼具抒情性和戏剧性的清唱剧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的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还参照了洪界的传奇《长生殿》。原计划要写十个乐章,但属于独唱部分的第四、七、九等三个乐章因故未能完成。
作者创作这部清唱剧,一方面为了填补合唱教材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针砭时弊的积极意向,反映了在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主义的严重局势下,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日趋觉醒的民族意识。
2.介绍清唱剧
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多种声乐曲以及管弦乐队组成,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是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由管弦乐队伴奏。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3.介绍鼙鼓
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古代乐队也用。渔阳鼙鼓指有战事发生。
分段欣赏
1.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
演唱形式是什么 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渔阳鼙鼓动地来》为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表现了安禄山叛军西犯长安,边关报警的内容,以及对帝王唐明皇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激之情,是一首男声四部合唱。整鼓是古代军中的小鼓。是一首具有较高思想性和戏剧性的男声合唱曲,四二拍,三部曲式,利用声部变化,力度增减表现歌曲激愤情感。
六拍的引子模拟鼓号声,随后男低齐唱进入,前几句蕴藏激愤和反抗情绪,随后男高加入,气势宏伟,尾声中一字一音演唱表达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怒和不杀奸贼誓不朽的决心。
2.聆听《山在虚无缥缈间》
为清唱剧《长恨歌》的第八乐章,是一首女声三部合唱,由弦乐和竖琴伴奏,结构二段体,表现了原诗“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的虚幻意境。杨贵妃死后成为仙子,住在这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中。 女同学跟唱,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情景。
前半部分写仙境“香雾迷蒙,祥云掩拥”的景色,后半部分写飘荡起伏于云雾中的仙女们的歌声,表现对尘世的空幻之感,音乐以《清平调》为素材,古朴的旋律,功能性很弱的和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他们和淡雅的伴奏,以及弦乐、竖琴的清澈柔和相配合,将一尘不染的朦胧仙境描绘的如入画中。
(四)整体感知
感知主要内容: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
梳理结构,了解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至“今日君王看不足”:美女入宫,眷恋宠幸——专宠。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美女殒命,伤心断肠——惊变。
第三部分:“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物是人非,肝肠寸断——思妃。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道士寻觅,遥寄信物——传情。
情感变化:
回顾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在杨贵妃受宠时,两人的心情如何?(乐) 
安史之乱爆发,最终使得杨贵妃惨死,唐玄宗是何心情?(悲) 
悲伤之中又对杨贵妃产生了浓浓的思念。(思念) 
思念也无法让主人公释怀,天上人间不得相见,只能留下长长的(恨)。
乐极生悲,悲后苦思,思中余恨,哪一种感情贯穿了全诗呢?(恨!)
教学小结
音乐的魅力是伟大的,能描绘激动悲愤,能表现宁静美好;能抒发人的情感,能拨动人的心弦;能陶冶情操,能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