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必考常刷题(二)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必考常刷题(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18:01:1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必考常刷题(二)
一、选择题
1.(2022九上·南海期末) 如表。贞观年间1斗米的米价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可见,贞观年间(  )
时间 米价
贞观初年 一匹绢
贞观八年 5钱
贞观十五年 2钱
A.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B.米价达到历史新低
C.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
2.(2022九上·南海期末) 据统计,隋唐实施科举制的三百年间,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占21.5%,这一比例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相当。据此可知,隋唐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参考条件极其严格
C.对官吏结构影响有限 D.仍以门第选拔人才
3.(2024·六盘水模拟)下列史论结合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
B 唐朝把诗歌列为考试内容之一 唐朝不拘一格选才,出现重文轻武局面
C 宋代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造就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D 明朝考题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试内容丰富,促进文化发展与思想解放
A.A B.B C.C D.D
4.(2023九上·信宜月考)“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此材料描写出了筒车的优点是(  )
A.方便排水泄洪 B.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C.可以用来开沟 D.省时省力,用于堤防
5.(2023七下·期末) 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④代表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其中②代表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A.标志着隋朝的建立
B.结束了长期分裂,南北重归统一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把唐朝称为“中国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
①金城公主入藏 ②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 ③玄奘西行 ④鉴真东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 D.③④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描写的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君主专制 D.郡县制
8.“这次战乱使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是指(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9.(2023九上·东营期末)文献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三部文献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都记载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场景
B.都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
C.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 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表明该项制度(  )
A.让平民子弟都登上朝堂 B.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C.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D.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1.《新唐书·兵志》记载: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的局面是(  )
A.开明开放 B.胡汉交融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12.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佛教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3.如果右侧漫画人物是遣唐使,那么船上装载的“中国文化”可能包括(  )
①文字 ②书法艺术
③佛经 ④天文历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4七下·期中)经过不懈的努力,2022年,京杭大运河迎来了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我们见证了千年运河的复苏。该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  )
A.南水北调,合理利用水资源
B.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为隋炀帝巡游江都提供便利
D.激化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灭亡
15.(2024七下·期中)它最大的合理性在于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精神。它指的是(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16.(2024七下·期末)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7.小王同学在网上搜索某位古代皇帝时输入关键词“大运河”“征辽东”“亡国之君”。小王搜索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18.“壮志归隋,扫平六代江南梦;坚心使命,结束五胡塞外争。”此对联歌颂了隋文帝(  )
A.勤政爱民 B.统一全国 C.开疆拓土 D.重视文教
19.从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元朝确立行省制度中,我们获取到的有效信息是秦隋元政府(  )
A.重视制度创新 B.加强思想控制
C.重视文学艺术 D.加强边疆开发
20.(2023九上·重庆市月考)一手史料是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所记录,未经编修,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对于研究唐朝历史而言,以下各项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陕西师范大学《唐史论丛》 B.电视剧《唐朝十二时辰》
C.《资治通鉴》所载唐史 D.唐太宗昭陵出土文物
21.(2023·罗湖二模)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考生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品行、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以上规定意在(  )
A.选拔忠于皇帝的人才 B.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
C.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
22.(2023·西宁) 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23.(2023·西宁) 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白居易29岁雁塔题名后得意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题名赋诗得益于隋朝开创的(  )
A.学在官府 B.科举制度 C.殿试制度 D.八股取士
24.(2022九上·南海期末) 北宋初年,宋太祖屡幸国子监祭拜孔子,重视名儒的社会影响,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更是“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宋初统治者(  )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D.开创尊崇儒术局面
25.(2023七下·禅城期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崇文抑武的风气
C.人身控制的减弱 D.理学思想的强化
26.(2021八上·莆田开学考)著名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始皇嬴政 B.宋太祖赵匡胤
C.汉高祖刘邦 D.唐太宗李世民
27.如图所示现象发生的朝代及原因是(  )
A.汉朝 “推恩令” B.唐朝 安史之乱
C.宋朝 重文轻武 D.隋朝 科举取士
28.(2023七下·禅城期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此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唐蕃会盟 B.澶渊之盟 C.宋金议和 D.宋夏议和
29.(2023七下·禅城期中)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民族交融 B.北宋经济发展
C.宋夏和约 D.辽宋议和
30.(2023七下·禅城期中)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A B.B C.C D.D
二、材料分析题
31.(2023七下·禅城期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盛世气象新】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
材料二:
【和同为一家】
材料三: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海内存知己】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长策”是指唐朝实行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图片对应的唐朝新式农具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4)根据材料四的图片写出唐朝与日本、天竺交往中最有影响的两位使者的名字。这两位使者的活动说明当时的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5)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三: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 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指什么?唐朝时,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这一选官制度的?
(2)材料二中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针对图示情况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加强唐蕃关系的。
(3)材料三中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得益于唐朝实行的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写出唐朝时期我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杰出高僧。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33.(2023·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数以百万计的自耕农赋税缴纳者把他们最多 10%的收获物缴纳给了政府,推动了经济发展,并使得人口得到繁衍增长。农业技术和土地所有制所发挥的作用为宋代长达三个世 纪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哈佛中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中“两宋气温”和图二中两宋“户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户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长达三个世纪繁荣”出现的因素。
(3)综上所述,概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
34.(2023七下·龙海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在太宗时期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由此北宋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放弃了收复燕云地区。北宋几次攻辽失败后,辽国都没有组织大规模的反攻,只是在恢复失地后,以少数部队频繁出兵北宋,其目的并不在消灭北宋,而是要破坏北宋的军事设施和经济,使北宋无力攻辽而已。
——摘编自杜文玉主编《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
材料二: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出口的商品有瓷器、丝绸、漆器、茶叶、药品等,输入的商品有香料、各类动植物、矿物等50余种。中外商人以粮食、铜钱为主要内容的走私贸易也很活跃。宋金对峙时期南宋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北宋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对辽国态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宋对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以看出,贞观年间1斗米的米价不断发下降,这说明贞观之年间,唐朝粮食连年丰收,经济取得较大发展。C项正确;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A项;
仅有唐朝米价,不能说明米价达到历史新低,排除B项;
表格不能说明水稻成为主要粮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说明贞观年间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2.【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占21.5%,这一比例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相当”可知,隋唐科举制对官吏结构影响有限,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相当。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的变化,不能说明隋唐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提到参考条件,排除B项;
仍以门第选拔人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隋唐科举制对官吏结构影响有限。
3.【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唐朝把诗歌列为考试内容之一,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重文轻武出现于宋朝;宋代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造就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明朝考题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发展与思想解放。故史论结合正确的是C项,C项正确;
隋炀帝时期科举制正式确立,排除A项;
北宋时期形成重文轻武局面,排除B项;
明朝严格规定选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还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做了严格的规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筒车是灌溉用具,与排水泄洪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四川的水车像纺车,水车四周用竹筒绑上,利用水的推力将竹筒里的水汲到高处灌溉农田,筒车节省人力,利于灌溉,B项符合题意;
C:筒车与开沟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筒车与堤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准确记忆。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解题时依据题干时间信息“②589年”,再结合所学可得出,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隋朝建立于581年,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A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589年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与中外经济交流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时间,联系隋朝建立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判断出准确答案。
6.【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交流,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的友好往来,所以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金城公主入藏以及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 属于民族友好往来,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含有①②选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7.【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和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选拔官吏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B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排除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制度,排除C项;
秦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8.【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结合所学分析:
A:西汉景帝年间发生了七国之乱,与材料“唐朝”不符,排除A项。
B:西晋时期爆发了八王之乱,与材料“唐朝”不符,排除B项。
C:唐玄宗后期,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选C项。
D: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衰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三幅图片涉及《清明上河图》《水经注》《大唐西域记》,它们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场景;《水经注》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三部作品都没有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项都记载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场景错误,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场景和《清明上河图》《水经注》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都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错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和《清明上河图》《大唐西域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明上河图》《水经注》《大唐西域记》,注意全面分析相关史实。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0.【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A:让平民子弟都登上朝堂说法绝对,A项不符合题意;
B:佛教的传播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 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和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11.【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材料中的“武夫悍将”指的是地方节度使,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地方节度使实力强大、拥兵自重,掌握了治权、兵权、财权,逐渐形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导致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故选D项。
开明开放是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没有体现出胡汉交融,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藩镇割据,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属于中外交往,并没有加强边疆管理,排除A项;
B.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C.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
D.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属于友好的中外交往,没有扩大了唐朝疆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相关知识,考查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 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遣唐使通过友好访问或是留学长安,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①②④符合史实;
③佛经是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带去的,③错误,ACD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4.【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B符合题意;
南水北调是隋朝大运河现在起到的作用,排除A;
便利了隋炀帝巡游江都不是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排除C;
激化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灭亡不是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而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客观上激励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精神。D符合题意;
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排除B;
行省制与郡县制分别是我国元朝和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以及主要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民主推举首领制度,排除A;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与考试无关,排除BC;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用考试办法选取官员的制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科举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直是历史考查的重点,同学应注意掌握。
17.【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大运河”“征辽东”“亡国之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得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他的一系列暴政,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炀帝被叛军所杀,隋朝灭亡,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秦始皇,没有开凿大运河,也不是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没有开凿大运河,也不是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没有开凿大运河,也不是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8.【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扫平六代江南梦 ”“ 结束五胡塞外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隋朝扫平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勤政爱民 ,题干中没有提到勤政爱民 ,不符合题意;
C. 开疆拓土 ,题干中没有提到开疆拓土,不符合题意;
D.重视文教,题干中没有提到重视文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9.【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从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元朝确立行省制度中 ”,可以看出,这些朝代都有制度上的创新,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加强思想控制,题干中没有提及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
C.重视文学艺术,题干中没有提及文学技术,不符合题意;
D.加强边疆开发,题干中没有提到边疆开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一般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唐太宗昭陵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属于二手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料类型的认识。
21.【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户籍审核和担保制度有利于减少考试舞弊、投机行为,保证考试流程的公平公正,D项正确;
材料未强调“忠于皇帝”,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对考生素养的考查,而是在强调对考生资格的审查,排除B项;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其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22.【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C项正确;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具,排除B项;
“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农业发展的认识。
23.【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当时每次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B项正确;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
殿试是武则天创立的,排除C项;
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24.【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A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没涉及轻武,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加强中央集权是目的,排除C项;
开创尊崇儒术局面的是汉武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25.【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宋代赋税制度中增加的新的税种中如过税、住税和力胜钱均与商业贸易有关,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重文抑武的风气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B项;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控制的减弱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C项;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强化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由“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结合所学,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可知,材料评价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排除 ACD 三项,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宋太祖赵匡胤。解答本题应立足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答案。
27.【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可以看出,文官掌管带兵打仗,而武将只是一个摆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朝时期,由于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导致文人带兵,武将无实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汉朝 “推恩令”,推恩令是允许诸侯把领地分封给子弟,不符合题意;
B.唐朝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不符合题意;
D.隋朝 科举取士,科举取士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提示,看懂其含义,拿它来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是关键。
28.【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辽宋议和,辽军撤兵,宋给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为“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据题干“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此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事件是澶渊之盟,B项正确;
唐蕃会盟是指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重盟,排除A项;
宋金和议指的是1141年南宋和金朝双方签订的和议,排除C项;
宋夏和议是指公元1044年北宋和西夏签订的和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
29.【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文物可知,北宋、契丹和西夏钱币的形状都是圆形方孔,图中文物钱币都延用和效仿了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说明少数民族契丹和党项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与汉族政权北宋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
契丹和西夏的钱币并不能说明北宋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
辽宋议和与西夏钱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记忆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0.【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故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C项,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体方位。
31.【答案】(1)制度:科举制度;标志:进士科的设立。
(2)曲辕犁 筒车
(3)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4)玄奘、鉴真。开明
(5)重视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关注民生;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等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标志:隋炀帝时,进上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将了约了1300年,唐朝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唐朝时期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曲辕犁和筒车,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以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唐朝通过和亲、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任用少数民族贵族为官等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唐太宗时,吐蕃 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史实: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 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对外政策:根据所学可知,这两位鉴真、玄奘的活动说明当时的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5)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行对外开放,以开放的姿态和其它国家进行交往,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他国的先进文明成果等。
【点评】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科举制、曲辕犁、筒车、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相关知识。
32.【答案】(1)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3)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鉴真。
(4)繁荣与开放。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指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交往的史实包括文成公主入藏和亲、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等。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
(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我国两位杰出高僧是玄奘和鉴真。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对外政策。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繁荣与开放。
故答案为:
(1) 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 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3) 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鉴真。
(4) 繁荣与开放。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既是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此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33.【答案】(1)有较大波动(经历了寒冷期和温暖期),南方气温变幅小于北方;南方户数超过北方(增加、上升),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
(2)自耕农缴纳赋税,推动了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所有制规范。
(3)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一中“两宋气温”的变化是有较大波动(经历了寒冷期和温暖期),南方气温变幅小于北方;图二中两宋“户数”的变化是南方户数超过北方(增加、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户数”变化的原因是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影响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
(2)根据材料二“数以百万计的自耕农赋税缴纳者把他们最多10%的收获物缴纳给了政府,推动了经济发展,并使得人口得到繁衍增长。农业技术和土地所有制所发挥的作用为宋代长达三个世纪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可知,“宋代长达三个世纪繁荣”出现的因素是自耕农缴纳赋税,推动了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所有制规范。
(3)综上所述可知,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经济重心南移、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等相关史实。
34.【答案】(1)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宋太宗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
(2)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进出口的商品种类众多,走私贸易也很活跃。
(3)民族关系、对外贸易、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重心南移等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宋朝在太宗时期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由此北宋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放弃了收复燕云地区”可知,北宋对辽国态度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原因是宋太宗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
(2)根据材料二“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出口的商品有瓷器、丝绸、漆器、茶叶、药品等,输入的商品有香料、各类动植物、矿物等50余种。中外商人以粮食、铜钱为主要内容的走私贸易也很活跃。”南宋对外贸易发达的表现是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进出口的商品种类众多,走私贸易也很活跃。
(3)通过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民族关系、对外贸易、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重心南移等。
故答案为:
(1)变化: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原因:宋太宗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
(2)表现: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进出口的商品种类众多,走私贸易也很活跃。
(3)因素:民族关系、对外贸易、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重心南移等。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宋辽之战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2)本题侧重于考查南宋对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关键在于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句,对关键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3)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必考常刷题(二)
一、选择题
1.(2022九上·南海期末) 如表。贞观年间1斗米的米价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可见,贞观年间(  )
时间 米价
贞观初年 一匹绢
贞观八年 5钱
贞观十五年 2钱
A.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B.米价达到历史新低
C.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以看出,贞观年间1斗米的米价不断发下降,这说明贞观之年间,唐朝粮食连年丰收,经济取得较大发展。C项正确;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A项;
仅有唐朝米价,不能说明米价达到历史新低,排除B项;
表格不能说明水稻成为主要粮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说明贞观年间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2.(2022九上·南海期末) 据统计,隋唐实施科举制的三百年间,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占21.5%,这一比例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相当。据此可知,隋唐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参考条件极其严格
C.对官吏结构影响有限 D.仍以门第选拔人才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占21.5%,这一比例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相当”可知,隋唐科举制对官吏结构影响有限,与实施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相当。C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的变化,不能说明隋唐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提到参考条件,排除B项;
仍以门第选拔人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隋唐科举制对官吏结构影响有限。
3.(2024·六盘水模拟)下列史论结合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正式确立
B 唐朝把诗歌列为考试内容之一 唐朝不拘一格选才,出现重文轻武局面
C 宋代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造就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D 明朝考题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试内容丰富,促进文化发展与思想解放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唐朝把诗歌列为考试内容之一,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重文轻武出现于宋朝;宋代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造就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明朝考题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发展与思想解放。故史论结合正确的是C项,C项正确;
隋炀帝时期科举制正式确立,排除A项;
北宋时期形成重文轻武局面,排除B项;
明朝严格规定选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还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做了严格的规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3九上·信宜月考)“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此材料描写出了筒车的优点是(  )
A.方便排水泄洪 B.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C.可以用来开沟 D.省时省力,用于堤防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筒车是灌溉用具,与排水泄洪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四川的水车像纺车,水车四周用竹筒绑上,利用水的推力将竹筒里的水汲到高处灌溉农田,筒车节省人力,利于灌溉,B项符合题意;
C:筒车与开沟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筒车与堤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准确记忆。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知识。
5.(2023七下·期末) 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④代表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其中②代表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A.标志着隋朝的建立
B.结束了长期分裂,南北重归统一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解题时依据题干时间信息“②589年”,再结合所学可得出,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隋朝建立于581年,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A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589年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与中外经济交流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时间,联系隋朝建立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判断出准确答案。
6.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把唐朝称为“中国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
①金城公主入藏 ②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 ③玄奘西行 ④鉴真东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交流,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的友好往来,所以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金城公主入藏以及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 属于民族友好往来,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含有①②选项,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的认识。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描写的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君主专制 D.郡县制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和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选拔官吏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B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排除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制度,排除C项;
秦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8.“这次战乱使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是指(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结合所学分析:
A:西汉景帝年间发生了七国之乱,与材料“唐朝”不符,排除A项。
B:西晋时期爆发了八王之乱,与材料“唐朝”不符,排除B项。
C:唐玄宗后期,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选C项。
D: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唐朝的衰亡,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安史之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9.(2023九上·东营期末)文献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三部文献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都记载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场景
B.都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
C.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三幅图片涉及《清明上河图》《水经注》《大唐西域记》,它们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场景;《水经注》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三部作品都没有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项都记载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场景错误,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场景和《清明上河图》《水经注》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都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错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专著和《清明上河图》《大唐西域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解读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明上河图》《水经注》《大唐西域记》,注意全面分析相关史实。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 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表明该项制度(  )
A.让平民子弟都登上朝堂 B.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C.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D.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A:让平民子弟都登上朝堂说法绝对,A项不符合题意;
B:佛教的传播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 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和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11.《新唐书·兵志》记载: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的局面是(  )
A.开明开放 B.胡汉交融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材料中的“武夫悍将”指的是地方节度使,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地方节度使实力强大、拥兵自重,掌握了治权、兵权、财权,逐渐形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导致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故选D项。
开明开放是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没有体现出胡汉交融,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藩镇割据,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2.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佛教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属于中外交往,并没有加强边疆管理,排除A项;
B.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C.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
D.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属于友好的中外交往,没有扩大了唐朝疆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相关知识,考查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13.如果右侧漫画人物是遣唐使,那么船上装载的“中国文化”可能包括(  )
①文字 ②书法艺术
③佛经 ④天文历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 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遣唐使通过友好访问或是留学长安,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①②④符合史实;
③佛经是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带去的,③错误,ACD 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4.(2024七下·期中)经过不懈的努力,2022年,京杭大运河迎来了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我们见证了千年运河的复苏。该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  )
A.南水北调,合理利用水资源
B.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为隋炀帝巡游江都提供便利
D.激化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灭亡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B符合题意;
南水北调是隋朝大运河现在起到的作用,排除A;
便利了隋炀帝巡游江都不是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排除C;
激化社会矛盾加速隋朝灭亡不是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七下·期中)它最大的合理性在于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客观上激励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精神。它指的是(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而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客观上激励了知识分子的个人奋斗精神。D符合题意;
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排除B;
行省制与郡县制分别是我国元朝和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以及主要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2024七下·期末)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民主推举首领制度,排除A;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与考试无关,排除BC;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用考试办法选取官员的制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科举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直是历史考查的重点,同学应注意掌握。
17.小王同学在网上搜索某位古代皇帝时输入关键词“大运河”“征辽东”“亡国之君”。小王搜索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大运河”“征辽东”“亡国之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得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他的一系列暴政,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炀帝被叛军所杀,隋朝灭亡,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秦始皇,没有开凿大运河,也不是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没有开凿大运河,也不是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D.唐玄宗,没有开凿大运河,也不是亡国之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8.“壮志归隋,扫平六代江南梦;坚心使命,结束五胡塞外争。”此对联歌颂了隋文帝(  )
A.勤政爱民 B.统一全国 C.开疆拓土 D.重视文教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扫平六代江南梦 ”“ 结束五胡塞外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隋朝扫平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勤政爱民 ,题干中没有提到勤政爱民 ,不符合题意;
C. 开疆拓土 ,题干中没有提到开疆拓土,不符合题意;
D.重视文教,题干中没有提到重视文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9.从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元朝确立行省制度中,我们获取到的有效信息是秦隋元政府(  )
A.重视制度创新 B.加强思想控制
C.重视文学艺术 D.加强边疆开发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行省制度及其影响;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从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元朝确立行省制度中 ”,可以看出,这些朝代都有制度上的创新,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加强思想控制,题干中没有提及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
C.重视文学艺术,题干中没有提及文学技术,不符合题意;
D.加强边疆开发,题干中没有提到边疆开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2023九上·重庆市月考)一手史料是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所记录,未经编修,能反映历史真实的材料。对于研究唐朝历史而言,以下各项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陕西师范大学《唐史论丛》 B.电视剧《唐朝十二时辰》
C.《资治通鉴》所载唐史 D.唐太宗昭陵出土文物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一般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唐太宗昭陵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属于二手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料类型的认识。
21.(2023·罗湖二模)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考生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品行、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以上规定意在(  )
A.选拔忠于皇帝的人才 B.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
C.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户籍审核和担保制度有利于减少考试舞弊、投机行为,保证考试流程的公平公正,D项正确;
材料未强调“忠于皇帝”,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对考生素养的考查,而是在强调对考生资格的审查,排除B项;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其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22.(2023·西宁) 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C项正确;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具,排除B项;
“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农业发展的认识。
23.(2023·西宁) 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白居易29岁雁塔题名后得意赋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题名赋诗得益于隋朝开创的(  )
A.学在官府 B.科举制度 C.殿试制度 D.八股取士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当时每次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B项正确;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
殿试是武则天创立的,排除C项;
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24.(2022九上·南海期末) 北宋初年,宋太祖屡幸国子监祭拜孔子,重视名儒的社会影响,奖励书院,大倡读书风气。宋太宗更是“锐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由此可见,宋初统治者(  )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D.开创尊崇儒术局面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A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没涉及轻武,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加强中央集权是目的,排除C项;
开创尊崇儒术局面的是汉武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25.(2023七下·禅城期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崇文抑武的风气
C.人身控制的减弱 D.理学思想的强化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宋代赋税制度中增加的新的税种中如过税、住税和力胜钱均与商业贸易有关,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重文抑武的风气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B项;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控制的减弱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C项;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强化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2021八上·莆田开学考)著名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始皇嬴政 B.宋太祖赵匡胤
C.汉高祖刘邦 D.唐太宗李世民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由“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结合所学,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可知,材料评价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排除 ACD 三项,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考查宋太祖赵匡胤。解答本题应立足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答案。
27.如图所示现象发生的朝代及原因是(  )
A.汉朝 “推恩令” B.唐朝 安史之乱
C.宋朝 重文轻武 D.隋朝 科举取士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可以看出,文官掌管带兵打仗,而武将只是一个摆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朝时期,由于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导致文人带兵,武将无实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汉朝 “推恩令”,推恩令是允许诸侯把领地分封给子弟,不符合题意;
B.唐朝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不符合题意;
D.隋朝 科举取士,科举取士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提示,看懂其含义,拿它来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是关键。
28.(2023七下·禅城期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此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唐蕃会盟 B.澶渊之盟 C.宋金议和 D.宋夏议和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05年,辽宋议和,辽军撤兵,宋给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为“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据题干“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此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事件是澶渊之盟,B项正确;
唐蕃会盟是指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重盟,排除A项;
宋金和议指的是1141年南宋和金朝双方签订的和议,排除C项;
宋夏和议是指公元1044年北宋和西夏签订的和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
29.(2023七下·禅城期中)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民族交融 B.北宋经济发展
C.宋夏和约 D.辽宋议和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文物可知,北宋、契丹和西夏钱币的形状都是圆形方孔,图中文物钱币都延用和效仿了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说明少数民族契丹和党项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与汉族政权北宋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
契丹和西夏的钱币并不能说明北宋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
辽宋议和与西夏钱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记忆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0.(2023七下·禅城期中)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故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C项,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体方位。
二、材料分析题
31.(2023七下·禅城期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盛世气象新】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
材料二:
【和同为一家】
材料三: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海内存知己】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长策”是指唐朝实行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图片对应的唐朝新式农具的名称。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4)根据材料四的图片写出唐朝与日本、天竺交往中最有影响的两位使者的名字。这两位使者的活动说明当时的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5)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答案】(1)制度:科举制度;标志:进士科的设立。
(2)曲辕犁 筒车
(3)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4)玄奘、鉴真。开明
(5)重视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关注民生;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等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经济的繁荣;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标志:隋炀帝时,进上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将了约了1300年,唐朝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唐朝时期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曲辕犁和筒车,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以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唐朝通过和亲、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任用少数民族贵族为官等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唐太宗时,吐蕃 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史实: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 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对外政策:根据所学可知,这两位鉴真、玄奘的活动说明当时的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5)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行对外开放,以开放的姿态和其它国家进行交往,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他国的先进文明成果等。
【点评】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科举制、曲辕犁、筒车、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相关知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开创的考试选官制度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广选人才创造了一种机制。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三: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强大的国力、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1) 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指什么?唐朝时,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这一选官制度的?
(2)材料二中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民族政策?针对图示情况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加强唐蕃关系的。
(3)材料三中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得益于唐朝实行的怎样的对外政策?请写出唐朝时期我国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两位杰出高僧。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答案】(1)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3)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鉴真。
(4)繁荣与开放。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指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交往的史实包括文成公主入藏和亲、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等。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
(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我国两位杰出高僧是玄奘和鉴真。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对外政策。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繁荣与开放。
故答案为:
(1) 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 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3) 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鉴真。
(4) 繁荣与开放。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既是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此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33.(2023·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数以百万计的自耕农赋税缴纳者把他们最多 10%的收获物缴纳给了政府,推动了经济发展,并使得人口得到繁衍增长。农业技术和土地所有制所发挥的作用为宋代长达三个世 纪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哈佛中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中“两宋气温”和图二中两宋“户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户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长达三个世纪繁荣”出现的因素。
(3)综上所述,概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
【答案】(1)有较大波动(经历了寒冷期和温暖期),南方气温变幅小于北方;南方户数超过北方(增加、上升),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
(2)自耕农缴纳赋税,推动了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所有制规范。
(3)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一中“两宋气温”的变化是有较大波动(经历了寒冷期和温暖期),南方气温变幅小于北方;图二中两宋“户数”的变化是南方户数超过北方(增加、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户数”变化的原因是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影响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
(2)根据材料二“数以百万计的自耕农赋税缴纳者把他们最多10%的收获物缴纳给了政府,推动了经济发展,并使得人口得到繁衍增长。农业技术和土地所有制所发挥的作用为宋代长达三个世纪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可知,“宋代长达三个世纪繁荣”出现的因素是自耕农缴纳赋税,推动了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所有制规范。
(3)综上所述可知,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经济重心南移、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等相关史实。
34.(2023七下·龙海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在太宗时期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由此北宋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放弃了收复燕云地区。北宋几次攻辽失败后,辽国都没有组织大规模的反攻,只是在恢复失地后,以少数部队频繁出兵北宋,其目的并不在消灭北宋,而是要破坏北宋的军事设施和经济,使北宋无力攻辽而已。
——摘编自杜文玉主编《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
材料二: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出口的商品有瓷器、丝绸、漆器、茶叶、药品等,输入的商品有香料、各类动植物、矿物等50余种。中外商人以粮食、铜钱为主要内容的走私贸易也很活跃。宋金对峙时期南宋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北宋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对辽国态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宋对外贸易发达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宋太宗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
(2)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进出口的商品种类众多,走私贸易也很活跃。
(3)民族关系、对外贸易、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重心南移等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宋朝在太宗时期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由此北宋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放弃了收复燕云地区”可知,北宋对辽国态度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原因是宋太宗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
(2)根据材料二“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出口的商品有瓷器、丝绸、漆器、茶叶、药品等,输入的商品有香料、各类动植物、矿物等50余种。中外商人以粮食、铜钱为主要内容的走私贸易也很活跃。”南宋对外贸易发达的表现是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进出口的商品种类众多,走私贸易也很活跃。
(3)通过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民族关系、对外贸易、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重心南移等。
故答案为:
(1)变化:由积极北进转为防守;原因:宋太宗数次发动对辽战争,均以失败收场,而且损兵折将。
(2)表现:与南宋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50多个,进出口的商品种类众多,走私贸易也很活跃。
(3)因素:民族关系、对外贸易、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重心南移等。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宋辽之战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2)本题侧重于考查南宋对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关键在于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句,对关键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3)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