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必考常刷题(二)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南海期末) 1950年,中共华东局向中共中央报告,试点地区土地改革完成后,“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说明土地改革(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C.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 D.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A;
B.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低的浓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策略,确保土地改革顺利完成,巩固了国家政权。B符合题意;
C.农业改造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排除C;
D.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2.(2023八下·东丽期末)许多歌曲的创作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是流行一时的歌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它反映的史实是( )
A.抗日战争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抗日战争,是1931年到1945年,不符合题意;
B.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中,不符合题意;
C.渡江战役,是在解放战争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2023八下·通州期中) 以下内容共同反映了我国( )
1949年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政治制度的建立 B.民族关系的融洽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法治建设的加快
【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符合题意;
题干中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关系的融洽,排除B;
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并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C;
题干所表达的主旨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并不刻意强调法治建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结合选项分析题干信息,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3八下·通州期中) 如图图片能够反映1950年土地改革的是( )
A.“水口工农打土豪分田地”标语
B.《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群众丈量土地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拥护
D.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集体劳动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有深受农民拥护,C符合题意;
打土豪、分田地,发生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A;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排除B;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即可作答。
5.(2023八下·通州期中)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这28年是指( )
A.1840-1868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
【答案】D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反映的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奋斗了整整28年,D符合题意;
1840-1868年,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A;
1911年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B;
1919年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54门礼炮齐鸣28响”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023八下·通州期中) 如表是某位英雄人物生平的梳理,据此判断他是( )
1931年1月 1949年11月 1951年3月 1952年4月 1952年10月
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 被评为民兵模范 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 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英勇牺牲
A.杨靖宇 B.左权 C.董存瑞 D.黄继光
【答案】D
【知识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英勇牺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敌人占领的高地,当冲锋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自己英勇牺牲,D符合题意;
杨靖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排除A;
左权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排除B;
董存瑞是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7.(2023八下·忻州期末)“到1952年底,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材料所描述史实的作用是( )
A.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B.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农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到了7亿亩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和所学可知,材料所描述的史实是土地改革以及作用。土地改革的作用是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排除A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材料时间“1952年底”不符,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取得的成果,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8.(2023八下·兰山期末)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时期,流传的口号各有特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1949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3年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8年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78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口号都体现了浓厚的革命色彩 B.经济建设的探索合理有成效
C.国家建设面临和平的内外形势 D.不同时期口号时代特征明显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从1949年——1978年,国家建设面临复杂的内外形势,从口号的内容看出,不同时期口号时代特征明显,D项正确;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映的是大跃进,与革命色彩无关,排除A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经济建设的探索合理有效无关,排除B项;
国家建设面临和平的内外形势,与抗美援朝有关,与其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口号时代特征的认识。
9.(2023八下·叶县期末) 如图是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D.准备实现全国的解放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可知第二个方案的军费开支大幅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因此到了12月,军费开支预算超过了经济及民生建设等支出,B项正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此时,全国解放战争已进入尾声,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0.(2023八下·焦作期末)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土地情况调查表,中国共产党针对这一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阶级成分 占人口(%) 占土地(%)
地主、富农 7 50
贫农、雇农 57 14
A.和平解放西藏 B.颁布《共同纲领》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答案】D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据表格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占人口数量很少的地主、富农占有一半土地,占人口一半以上的贫农、雇农,只占有少量土地,对这一状况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故D符合题意;
ABC与表格反映的土地占有状况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针对题干现象,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是土地改革。
11.(2023八下·海曙期末)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反映该战争的胜利( )
A.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B项正确;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排除A项;
“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C项;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2.(2023八下·宁波期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占领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的“它”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祖国大陆的统一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3年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一起,经过艰苦奋战,打败了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B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A项;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排除C项;
祖国大陆的统一直到现在未真正实现,台湾问题未解决,未能实现真正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抗美援朝相关知识。
13.(2023八下·安达期末)如图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面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国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获得民族独立。故“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指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4.(2023八下·清远期末) 1952年底,我国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5074万吨,棉花增加86万吨,1953至195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6635万吨增加到19505万吨;棉花产量增加到164万吨;农业总产值达443.95亿元。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D.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2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提高。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因此农业产量提升,这两次都与农业的生产关系调整有关,C项正确;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针对的是工业,排除A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建立在三大改造完成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
当时正值冷战,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3八下·宁安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下列四次变化和调整,它们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土地改革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 ②土地改革是从1950年开始;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始1958年开始的; ④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正确的排序是②④③①,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的重大事件.
16.(2023八下·呈贡期末)202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与委员共商国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 )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答案】B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策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B项正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南京国民政府已被推翻,排除A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排除C项;
我国在1953——1957年实行的一五计划的目的是要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策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影响的相关史实。
17.(2023八下·乌拉特前旗期末) 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 )
①志愿军战士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②志愿军战士有着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③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④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为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保卫了国家,也为民族为国家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有着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8.(2023八下·汶上期末) 下列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共同点是( )
A.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1是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农民分配了土地,图2是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由农民个人所有转为农民集体公有制,图3是1978年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这些措施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
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指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间图片反映的信息,与排除A;
最左边的图片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的经营方式没有大的改变,排除C;
右图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史实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9.(2023八下·吉林期末)如表材料可用于说明土地改革的( )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意义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前,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这属于土地改革的背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经过,不符合题意;
C.结果,不符合题意;
D.意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2023八下·城阳期末)1956年1月,上海全市药材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出现下述现象:中医配方不齐,部分无法配置( )
A.增强了国营经济力量 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C.存在改变过快的势头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医配方不齐,部分无法配置,停工待料的情况相当严重。”结合所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问题,C项正确;
增强国营经济力量与“中医配方不齐,部分无法配置,停工待料的情况相当严重”不符,排除A项;
解放农村生产力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识记三大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解题干信息,结合选项分析作答即可。
21.(2023八下·藁城期末)如图是《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统计表》。表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公私合营推动企业发展 D.股份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C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到1959年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迅速增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增加的原因是公私合营,C符合题意;
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
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在1984年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公私合营的基本史实,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即可作答。
22.(2023八下·禅城期末)下表为新中国建国初期工业生产情况统计数据。
年份 工业总产值(亿元) 在工业总产值中
轻工业总产值(亿元) 轻工业占总产值比重(%) 重工业总产值(亿元) 重工业占总产值比重(%)
1952 349 225 64.47 124 35.53
1957 704 387 54.97 317 45.03
由上表可以得出( )
A.实现工业化是基本国策 B.我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手工业改造已基本完成 D.我国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7年和1952年相比,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下降,而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高,这显示出我国以往重工业严重不足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我国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实现工业化是基本国策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 我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手工业改造已基本完成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的数据变化分析回答。
23.(2023八下·禅城期末)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是我国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正面图,这反映出当时(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展开 B.大跃进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C.女性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 D.现代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女拖拉机手耕作农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展开 ,1953年到1957年,不符合题意;
B. 大跃进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发生在1958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不符合题意;
D. 现代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材料中没有涉及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点“1960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4.(2023八下·禅城期末)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时间段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改革 人民、发展、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A.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C.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D.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答案】D
【知识点】过渡时期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2012年,“人民”一次一直出现在社论高频词中,而且出现在第一位,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不符合题意;
B.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不符合题意;
C. 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从表格中找出相同的词“人民”,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5.(2018八下·农安月考)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为了(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发展轻工业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落后,基于这一国情,“一五”计划中决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CD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一五计划的背景。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国民经济恢复后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6.(2023八下·通州期中) 下面两位人物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人民日报》报道:焦裕禄抱病带领全县人民与严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奋力改变兰考县贫困面貌。 《人民日报》报道:王进喜率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A.心系祖国,严谨治学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焦裕禄是领导兰考人民治理灾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人民称颂他为“党的好干部”,他们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C符合题意;
心系祖国,严谨治学与题干人物的事迹不符,排除A;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符合焦裕禄,排除B;
坚持科学、崇尚民主与题干人物的事迹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史实。难度适中,掌握王进喜、焦裕禄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7.(2016八下·简阳期中)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①土地改革的开始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③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④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①土地改革的开始是在1950年;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③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在1954年;④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是在一五计划期间。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的事件。
28.(2016八下·宜昌期中)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29.(2023八下·遂川期末)从3月23日到6月11日,召开多次会议……认真倾听各地区、各级政府、各民主党派等8000多人经讨论提出的5900多条修改意见。6月14日,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1.5亿多人参加讨论,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118万多条这反映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精神 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 D.充分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
【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制定的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各阶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精神”,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
30.(2023八下·社旗期末)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变化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一五计划的成就
C.三大改造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的表现。选项C符合题意。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土地改革完成,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31.(2020八下·郯城月考)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从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1965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比1960年相比大幅度上升,这是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采取调整政策所致。因为从1959至1960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灾难,中共中央不得不于1961年发布“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的有关知识。为了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局面。
32.(2023八下·北林期末)与关键词“1956”“北京”“主要矛盾”“工业国”相关的党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56”“北京”“主要矛盾”“工业国”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B项正确;
中共七大召开时间是1945年,排除A项;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时间是1958年,排除C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八大。
33.(2023八下·安达期末)春生的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老奶奶说:“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啊,大家都很穷。我们穿得衣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可知,旧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大多数生活用品依赖进口,所以都带有“洋”字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全面时期,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59年,黑龙江大庆油田正式投入生产,中国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基础诞生,标志中国“贫油”,依靠进口外国石油的“洋油”时代结束,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石油产业处于摸索勘探时期,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洋没时代结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非“文革”时期,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洋没时代结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并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34.(2023八下·重庆期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的人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及全世界。……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O”。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
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③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所有的反动派,我们已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 请指出材料二中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中涌现出大批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3)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请结合材料三,列举出该时期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各一例。
(4) 请从材料四的英雄模范中任选一个人物,介绍他的贡献和精神。
【答案】(1)O;√;×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工业方面: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在交通方面,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4)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在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坚持工作,人们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材料未涉及祖国大陆的统一,①填O;根据材料“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可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②填√;根据材料“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可知,“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所有的反动派,我们已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说法错误,③填×。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本题具有开放性,任选一位英雄模范人物,史实正确即可。如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在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坚持工作,人们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35.(2023八下·南海月考) 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探索中的必由之路,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上午,在万余名工人的欢呼声中,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徐徐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装配车间,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解放牌汽车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解放牌汽车的大批生产,促进了我国钢铁、橡胶合成、石油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摘自百度 百科《解放牌汽车》
材料三: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四: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十九大报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2) 据材料二,归纳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
(3) 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4) 据材料三,概括现今中国工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今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5) 结合材料四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
【答案】(1)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重后轻)。
(2)建设者的努力、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工业已走向成熟;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富有竞争力;工业品已走向世界。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国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优质产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
(5)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是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重后轻)。
(2)根据材料二“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解放牌汽车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可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是建设者的努力、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根据材料三“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业的发展现状是工业已走向成熟;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富有竞争力;工业品已走向世界。结合所学可知,现今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国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优质产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
(5)根据材料四“中国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可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等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必考常刷题(二)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南海期末) 1950年,中共华东局向中共中央报告,试点地区土地改革完成后,“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说明土地改革(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C.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 D.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2.(2023八下·东丽期末)许多歌曲的创作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是流行一时的歌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它反映的史实是( )
A.抗日战争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
3.(2023八下·通州期中) 以下内容共同反映了我国( )
1949年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政治制度的建立 B.民族关系的融洽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法治建设的加快
4.(2023八下·通州期中) 如图图片能够反映1950年土地改革的是( )
A.“水口工农打土豪分田地”标语
B.《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群众丈量土地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拥护
D.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集体劳动
5.(2023八下·通州期中)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这28年是指( )
A.1840-1868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
6.(2023八下·通州期中) 如表是某位英雄人物生平的梳理,据此判断他是( )
1931年1月 1949年11月 1951年3月 1952年4月 1952年10月
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 被评为民兵模范 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 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英勇牺牲
A.杨靖宇 B.左权 C.董存瑞 D.黄继光
7.(2023八下·忻州期末)“到1952年底,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材料所描述史实的作用是( )
A.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B.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农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8.(2023八下·兰山期末)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时期,流传的口号各有特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1949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3年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8年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78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口号都体现了浓厚的革命色彩 B.经济建设的探索合理有成效
C.国家建设面临和平的内外形势 D.不同时期口号时代特征明显
9.(2023八下·叶县期末) 如图是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D.准备实现全国的解放
10.(2023八下·焦作期末)如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土地情况调查表,中国共产党针对这一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阶级成分 占人口(%) 占土地(%)
地主、富农 7 50
贫农、雇农 57 14
A.和平解放西藏 B.颁布《共同纲领》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11.(2023八下·海曙期末)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反映该战争的胜利( )
A.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
12.(2023八下·宁波期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占领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的“它”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祖国大陆的统一
13.(2023八下·安达期末)如图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面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国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14.(2023八下·清远期末) 1952年底,我国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5074万吨,棉花增加86万吨,1953至195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6635万吨增加到19505万吨;棉花产量增加到164万吨;农业总产值达443.95亿元。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D.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15.(2023八下·宁安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下列四次变化和调整,它们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土地改革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16.(2023八下·呈贡期末)202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与委员共商国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 )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D.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17.(2023八下·乌拉特前旗期末) 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 )
①志愿军战士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②志愿军战士有着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③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④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为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2023八下·汶上期末) 下列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共同点是( )
A.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19.(2023八下·吉林期末)如表材料可用于说明土地改革的( )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A.背景 B.经过 C.结果 D.意义
20.(2023八下·城阳期末)1956年1月,上海全市药材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出现下述现象:中医配方不齐,部分无法配置( )
A.增强了国营经济力量 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C.存在改变过快的势头 D.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2023八下·藁城期末)如图是《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统计表》。表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公私合营推动企业发展 D.股份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22.(2023八下·禅城期末)下表为新中国建国初期工业生产情况统计数据。
年份 工业总产值(亿元) 在工业总产值中
轻工业总产值(亿元) 轻工业占总产值比重(%) 重工业总产值(亿元) 重工业占总产值比重(%)
1952 349 225 64.47 124 35.53
1957 704 387 54.97 317 45.03
由上表可以得出( )
A.实现工业化是基本国策 B.我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手工业改造已基本完成 D.我国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23.(2023八下·禅城期末)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是我国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正面图,这反映出当时(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展开 B.大跃进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C.女性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 D.现代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24.(2023八下·禅城期末)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
时间段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改革 人民、发展、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A.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B.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C.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D.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25.(2018八下·农安月考)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为了(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发展轻工业
26.(2023八下·通州期中) 下面两位人物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人民日报》报道:焦裕禄抱病带领全县人民与严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奋力改变兰考县贫困面貌。 《人民日报》报道:王进喜率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A.心系祖国,严谨治学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27.(2016八下·简阳期中)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是( )
①土地改革的开始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③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④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2016八下·宜昌期中)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9.(2023八下·遂川期末)从3月23日到6月11日,召开多次会议……认真倾听各地区、各级政府、各民主党派等8000多人经讨论提出的5900多条修改意见。6月14日,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1.5亿多人参加讨论,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118万多条这反映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精神 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 D.充分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
30.(2023八下·社旗期末)如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变化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一五计划的成就
C.三大改造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1.(2020八下·郯城月考)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2.(2023八下·北林期末)与关键词“1956”“北京”“主要矛盾”“工业国”相关的党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3.(2023八下·安达期末)春生的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老奶奶说:“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啊,大家都很穷。我们穿得衣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34.(2023八下·重庆期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的人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及全世界。……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 以下表述是从上述材料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上述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是上述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O”。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
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③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所有的反动派,我们已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 请指出材料二中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中涌现出大批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3)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请结合材料三,列举出该时期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各一例。
(4) 请从材料四的英雄模范中任选一个人物,介绍他的贡献和精神。
35.(2023八下·南海月考) 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探索中的必由之路,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上午,在万余名工人的欢呼声中,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徐徐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装配车间,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解放牌汽车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解放牌汽车的大批生产,促进了我国钢铁、橡胶合成、石油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摘自百度 百科《解放牌汽车》
材料三: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四: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十九大报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2) 据材料二,归纳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
(3) 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4) 据材料三,概括现今中国工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今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5) 结合材料四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A;
B.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低的浓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策略,确保土地改革顺利完成,巩固了国家政权。B符合题意;
C.农业改造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排除C;
D.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2.【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抗日战争,是1931年到1945年,不符合题意;
B.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中,不符合题意;
C.渡江战役,是在解放战争中,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答案】A
【知识点】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符合题意;
题干中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关系的融洽,排除B;
题干强调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并未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C;
题干所表达的主旨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并不刻意强调法治建设,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难度适中,结合选项分析题干信息,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有深受农民拥护,C符合题意;
打土豪、分田地,发生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A;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排除B;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开国大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反映的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奋斗了整整28年,D符合题意;
1840-1868年,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A;
1911年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B;
1919年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54门礼炮齐鸣28响”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D
【知识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英勇牺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敌人占领的高地,当冲锋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自己英勇牺牲,D符合题意;
杨靖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排除A;
左权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排除B;
董存瑞是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7.【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到了7亿亩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和所学可知,材料所描述的史实是土地改革以及作用。土地改革的作用是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排除A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材料时间“1952年底”不符,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取得的成果,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8.【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从1949年——1978年,国家建设面临复杂的内外形势,从口号的内容看出,不同时期口号时代特征明显,D项正确;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映的是大跃进,与革命色彩无关,排除A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经济建设的探索合理有效无关,排除B项;
国家建设面临和平的内外形势,与抗美援朝有关,与其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口号时代特征的认识。
9.【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可知第二个方案的军费开支大幅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因此到了12月,军费开支预算超过了经济及民生建设等支出,B项正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此时,全国解放战争已进入尾声,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据表格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占人口数量很少的地主、富农占有一半土地,占人口一半以上的贫农、雇农,只占有少量土地,对这一状况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故D符合题意;
ABC与表格反映的土地占有状况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针对题干现象,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是土地改革。
11.【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B项正确;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排除A项;
“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C项;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摧毁了旧有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2.【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3年彭德怀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一起,经过艰苦奋战,打败了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B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A项;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排除C项;
祖国大陆的统一直到现在未真正实现,台湾问题未解决,未能实现真正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抗美援朝相关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获得民族独立。故“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指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4.【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2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提高。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因此农业产量提升,这两次都与农业的生产关系调整有关,C项正确;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针对的是工业,排除A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建立在三大改造完成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
当时正值冷战,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 ②土地改革是从1950年开始;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始1958年开始的; ④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正确的排序是②④③①,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的重大事件.
16.【答案】B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策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B项正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南京国民政府已被推翻,排除A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在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排除C项;
我国在1953——1957年实行的一五计划的目的是要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策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影响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保卫了国家,也为民族为国家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有着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故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8.【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1是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农民分配了土地,图2是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由农民个人所有转为农民集体公有制,图3是1978年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这些措施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
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指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间图片反映的信息,与排除A;
最左边的图片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的经营方式没有大的改变,排除C;
右图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公有制,没有发生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史实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9.【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前,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这属于土地改革的背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经过,不符合题意;
C.结果,不符合题意;
D.意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医配方不齐,部分无法配置,停工待料的情况相当严重。”结合所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问题,C项正确;
增强国营经济力量与“中医配方不齐,部分无法配置,停工待料的情况相当严重”不符,排除A项;
解放农村生产力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识记三大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解题干信息,结合选项分析作答即可。
21.【答案】C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到1959年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迅速增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同仁堂职工人数、生产总值增加的原因是公私合营,C符合题意;
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
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在1984年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公私合营的基本史实,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即可作答。
22.【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7年和1952年相比,轻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下降,而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高,这显示出我国以往重工业严重不足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我国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实现工业化是基本国策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 我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手工业改造已基本完成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的数据变化分析回答。
23.【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女拖拉机手耕作农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展开 ,1953年到1957年,不符合题意;
B. 大跃进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发生在1958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不符合题意;
D. 现代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材料中没有涉及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点“1960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4.【答案】D
【知识点】过渡时期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2012年,“人民”一次一直出现在社论高频词中,而且出现在第一位,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不符合题意;
B.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不符合题意;
C. 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从表格中找出相同的词“人民”,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5.【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说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落后,基于这一国情,“一五”计划中决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CD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一五计划的背景。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国民经济恢复后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6.【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焦裕禄是领导兰考人民治理灾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人民称颂他为“党的好干部”,他们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C符合题意;
心系祖国,严谨治学与题干人物的事迹不符,排除A;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符合焦裕禄,排除B;
坚持科学、崇尚民主与题干人物的事迹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史实。难度适中,掌握王进喜、焦裕禄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7.【答案】B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①土地改革的开始是在1950年;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③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在1954年;④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是在一五计划期间。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的事件。
28.【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29.【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制定的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各阶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精神”,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
30.【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的表现。选项C符合题意。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土地改革完成,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31.【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从图片信息中可以看出1965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比1960年相比大幅度上升,这是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采取调整政策所致。因为从1959至1960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灾难,中共中央不得不于1961年发布“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的有关知识。为了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局面。
32.【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56”“北京”“主要矛盾”“工业国”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B项正确;
中共七大召开时间是1945年,排除A项;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时间是1958年,排除C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八大。
33.【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可知,旧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大多数生活用品依赖进口,所以都带有“洋”字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全面时期,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59年,黑龙江大庆油田正式投入生产,中国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基础诞生,标志中国“贫油”,依靠进口外国石油的“洋油”时代结束,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石油产业处于摸索勘探时期,不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洋没时代结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非“文革”时期,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洋没时代结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并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相关史实。
34.【答案】(1)O;√;×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工业方面: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在交通方面,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4)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在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坚持工作,人们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材料未涉及祖国大陆的统一,①填O;根据材料“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可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②填√;根据材料“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可知,“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所有的反动派,我们已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说法错误,③填×。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本题具有开放性,任选一位英雄模范人物,史实正确即可。如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在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坚持工作,人们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35.【答案】(1)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重后轻)。
(2)建设者的努力、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工业已走向成熟;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富有竞争力;工业品已走向世界。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国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优质产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
(5)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是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重后轻)。
(2)根据材料二“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解放牌汽车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可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是建设者的努力、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根据材料三“今天的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业的发展现状是工业已走向成熟;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富有竞争力;工业品已走向世界。结合所学可知,现今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国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优质产能”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
(5)根据材料四“中国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重视科技力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可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五计划等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