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08:42:25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禅城期中)岳飞的《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与“匈奴”借指的政权是
A.西夏 B.辽 C.金 D.南宋
【答案】C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指金。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2.(2023七下·砀山期中)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  )
A.金与南宋 B.辽与北宋 C.元朝与南宋 D.北宋与西夏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宋金达成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A项金与南宋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符合题意;
B项辽和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双方边境处于和平稳定状态,不符合题意;
C项元朝与南宋和题干信息不符,蒙古灭金后,蒙古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不符合题意;
D项北宋和西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金与南宋协议的内容,识记宋金协议内容。
3.(2023七下·禅城期中)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分析,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建国前身份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A.宦官专权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唐末农民战争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项正确;
五代十国的君主和建国前的身份与宦官无关,宦官专权在历史上频发于东汉、唐朝、明朝时期,排除A项;
唐末农民战争已经在唐灭亡前结束,排除C项;
少数民族不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才进入中原的,且这也不是五代十国的实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的实质。
4.(2023七下·禅城期中)《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段史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导致(  )
A.唐朝灭亡 B.社会经济严重受挫
C.中央衰微,地方权势加大 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罩、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反映了安史之乱导致社会经济严重受挫。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B项正确;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中央衰微,地方权势加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安史之乱导致社会经济严重受挫。
5.(2023七下·禅城期中)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民族交融 B.北宋经济发展
C.宋夏和约 D.辽宋议和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文物可知,北宋、契丹和西夏钱币的形状都是圆形方孔,图中文物钱币都延用和效仿了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说明少数民族契丹和党项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与汉族政权北宋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
契丹和西夏的钱币并不能说明北宋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
辽宋议和与西夏钱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记忆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6.(2023七下·禅城期中)下表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期 秦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典型措施 郡县制 “推恩令” 设通判、转运使 设路、府、州、县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选官制度的变迁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边远地区的开发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过程中,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有削弱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体现了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探索,反映的主题是中央集权的发展,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变迁,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边远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7.(2023七下·禅城期中)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故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C项,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体方位。
8.(2023七下·禅城期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崇文抑武的风气
C.人身控制的减弱 D.理学思想的强化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宋代赋税制度中增加的新的税种中如过税、住税和力胜钱均与商业贸易有关,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重文抑武的风气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B项;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控制的减弱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C项;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强化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2023七下·禅城期中)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社会安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分析得知南方人才比重上升并反超北方人才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唐末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同时反映南方社会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
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中心完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安定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AB项;
南方政权强于北方,表述不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0.侯杨方《盛世启示录》中记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 ……此次行程非常艰难……冬雪之时,沙结冰坚;夏雨,泥深淤阻……”康熙帝此次行程的任务是(  )
A.抵御沙皇俄国入侵 B.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C.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D.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防止沙俄的入侵,康熙帝并于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春亲自出巡东北,视察盛京和吉林乌喇等地的防务,准备抗击沙俄侵略军,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雅克萨之战的有关内容。
11.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权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这反映出(  )
A.清朝工商业繁荣 B.农耕技术不断衰退
C.小农经济的破产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仙镇最为繁荣,景德镇窑器居多,这说明此时期的工商业是十分繁荣发达的,A符合题意;
农耕技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B不符合题意;
CD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人藏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选项A正确;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属于唐朝时期的事件,破除BC;
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破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属于基础知识。
13.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商帮 B.举人 C.贡生 D.机户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故这些人称为商帮,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的清朝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民族压迫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15.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明朝”“倭寇”“民族英雄”等关键词有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袁崇焕
【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符合题干要求,B符合题意;
岳飞、文天祥为宋朝人,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将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的知识点的识记情况。接地此题的关键是记忆并且区分戚继光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16.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正式诞生在 (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可知,材料是对科举制的描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
17.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弘扬中国文化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求取印度佛经
【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
18.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爱民如子 B.虛怀纳谏 C.提倡节俭 D.重视文教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从善如流,敢于直言纳谏的魏征得到唐太宗的重用。说明唐太宗虚怀纳谏,选项B正确;
ACD三项分别涉及经济、政治和科举考试,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纳谏的相关知识点。
19.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B.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天宝初年”“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史8年之久的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知识。
20.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题干“内外相制”不能反映导致了武将专权,故A错误;
B.北宋的军事布局反映了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特点,加强中央禁军也是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军制改革事关中央集权与削弱相权无关,故B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提高了文官地位,故C错误;
D.根据题干“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可知禁军之策主要是让地方与中央总兵力上保持平衡,在总体上保持了对局部的地方的优势有利于控制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统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北宋实行“内外相制”策略:禁军分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1.(2024七下·期中)《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宣政院的职责和管辖范围。
22.(2021七下·灌阳期末)《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时,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过往商船几乎都会在这里停靠,各路商品也因此从这里流向各地;亚历山大运赴西方各国者的商品与泉州相比,微乎其微,不及泉州百分之一; 材料表明泉州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A: 海上贸易繁荣,符合题意;
B: 外国使节增多,排除;
C: 造船技术发达,排除;
D: 文化生活丰富,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23.(2024七下·期中)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土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采取“文人治国”的政治策略,目的就是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24.(2024七下·期末)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联系密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融合有关。《元朝交通路线图》反映出元朝对外交流范围广,海陆交通较为发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因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
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
B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
D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25.(2024七下·期末)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殖民长官在被围8个月后的1662年(清康熙元年)投降,台湾宝岛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
C.捍卫了国家主权 D.台湾成为祖国海防的保障
【答案】C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侵占台湾,从此荷兰开始了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它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故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捍卫了国家主权,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和意义。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摘编自《通典》卷十《漕运》
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人物名称及目的。
(2) 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选择一方面写出其对唐朝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以中日交往为例说明材料中“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东亚地区”这一观点。
【答案】(1)人物: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制度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文化方面:诗歌的繁荣。影响:如制度方面影响: 促进了唐朝政权稳固,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国家获得了大量人 才(或文化方面影响: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推动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3)原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了学 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 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
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可知,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文化方面,诗歌的繁荣;其对唐朝发展的影响分别是促进了唐朝政权稳固,提高办事效率,为国家获得了大量人才。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推动唐朝文化的繁荣。
(3)由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可以看出,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了学 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 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 人物: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制度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文化方面:诗歌的繁荣。影响:如制度方面影响: 促进了唐朝政权稳固,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国家获得了大量人 才(或文化方面影响: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推动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3)原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了学 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 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2024七下·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摘自《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
(1) 材料-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此后双方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 材料二这首词中的“匈奴”指什么民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什么?
(3)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答案】(1)澶渊之盟。和平局面。
(2)女真族。郾城大捷。
(3)制度:行省制度。特点:因地制宜,如: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指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中的“匈奴”指女真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郾城大捷。
(3)据材料三“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据材料五“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可知,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如:元朝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政院,对台湾的管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
故答案为:
(1)澶渊之盟。和平局面。
(2)女真族。郾城大捷。
(3)制度:行省制度。特点:因地制宜,如: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清中期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从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我们分别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简要说明两者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答案】(1)图一: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图二:清朝推行垦荒政策。关系: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2)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
(1)信息:根据材料一“图一、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可知,顺治十八年有耕地面积54.94公倾,到乾隆三十一年,增加到74.14公倾,由此说明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图二、清代开荒执照”,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清政府推行鼓励垦荒的政策。
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2)原因:根据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材料表明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和税收制度的变革是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由此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和高产作物的推广也是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特点:根据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由此说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三“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材料表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故答案为:
(1)图一: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图二:清朝推行垦荒政策。关系: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2)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的垦荒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清中期人口膨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手工业生产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下·禅城期中)岳飞的《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与“匈奴”借指的政权是
A.西夏 B.辽 C.金 D.南宋
2.(2023七下·砀山期中)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  )
A.金与南宋 B.辽与北宋 C.元朝与南宋 D.北宋与西夏
3.(2023七下·禅城期中)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分析,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建国前身份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A.宦官专权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唐末农民战争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4.(2023七下·禅城期中)《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段史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导致(  )
A.唐朝灭亡 B.社会经济严重受挫
C.中央衰微,地方权势加大 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2023七下·禅城期中)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如图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民族交融 B.北宋经济发展
C.宋夏和约 D.辽宋议和
6.(2023七下·禅城期中)下表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期 秦朝 汉朝 宋朝 元朝
典型措施 郡县制 “推恩令” 设通判、转运使 设路、府、州、县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选官制度的变迁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边远地区的开发
7.(2023七下·禅城期中)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A B.B C.C D.D
8.(2023七下·禅城期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崇文抑武的风气
C.人身控制的减弱 D.理学思想的强化
9.(2023七下·禅城期中)如图所示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社会安定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10.侯杨方《盛世启示录》中记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 ……此次行程非常艰难……冬雪之时,沙结冰坚;夏雨,泥深淤阻……”康熙帝此次行程的任务是(  )
A.抵御沙皇俄国入侵 B.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C.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D.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1.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权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这反映出(  )
A.清朝工商业繁荣 B.农耕技术不断衰退
C.小农经济的破产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2.中国拓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人藏
13.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批以地域为核心的商人集团,这些人称为(  )
A.商帮 B.举人 C.贡生 D.机户
14.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的清朝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民族压迫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15.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明朝”“倭寇”“民族英雄”等关键词有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文天祥 D.袁崇焕
16.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正式诞生在 (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17.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这些人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日本文化 B.弘扬中国文化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求取印度佛经
18.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镜矣!”由此可以印证唐太宗(  )
A.爱民如子 B.虛怀纳谏 C.提倡节俭 D.重视文教
19.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B.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0.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  )
A.导致了武将专权 B.分割了宰相权力
C.提高了文官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1.(2024七下·期中)《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22.(2021七下·灌阳期末)《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海上贸易繁荣 B.外国使节增多
C.造船技术发达 D.文化生活丰富
23.(2024七下·期中)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土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24.(2024七下·期末)某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部分典型图片资料,由此判断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5.(2024七下·期末)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农历四月,郑成功率领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殖民长官在被围8个月后的1662年(清康熙元年)投降,台湾宝岛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
C.捍卫了国家主权 D.台湾成为祖国海防的保障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摘编自《通典》卷十《漕运》
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人物名称及目的。
(2) 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选择一方面写出其对唐朝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以中日交往为例说明材料中“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东亚地区”这一观点。
27.(2024七下·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了此前500年间中国国内五六个民族或区域性的政权并存、互相割据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向。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摘自《元朝疆域治理的历史借鉴》
(1) 材料-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此后双方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 材料二这首词中的“匈奴”指什么民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什么?
(3)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什么特点?并举一例说明。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清中期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从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我们分别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简要说明两者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胡虏、匈奴”实际上指的是指金。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宋金达成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A项金与南宋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符合题意;
B项辽和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双方边境处于和平稳定状态,不符合题意;
C项元朝与南宋和题干信息不符,蒙古灭金后,蒙古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大致以长江淮河为界,不符合题意;
D项北宋和西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金与南宋协议的内容,识记宋金协议内容。
3.【答案】B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项正确;
五代十国的君主和建国前的身份与宦官无关,宦官专权在历史上频发于东汉、唐朝、明朝时期,排除A项;
唐末农民战争已经在唐灭亡前结束,排除C项;
少数民族不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才进入中原的,且这也不是五代十国的实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代十国的实质。
4.【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罩、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反映了安史之乱导致社会经济严重受挫。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B项正确;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中央衰微,地方权势加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安史之乱导致社会经济严重受挫。
5.【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文物可知,北宋、契丹和西夏钱币的形状都是圆形方孔,图中文物钱币都延用和效仿了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说明少数民族契丹和党项族在经济文化方面与汉族政权北宋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
契丹和西夏的钱币并不能说明北宋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
辽宋议和与西夏钱币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记忆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6.【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过程中,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有削弱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体现了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探索,反映的主题是中央集权的发展,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变迁,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边远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7.【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故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C项,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大体方位。
8.【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中宋代赋税制度中增加的新的税种中如过税、住税和力胜钱均与商业贸易有关,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重文抑武的风气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B项;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控制的减弱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C项;
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强化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以分析得知南方人才比重上升并反超北方人才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唐末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同时反映南方社会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
文化中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中心完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安定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AB项;
南方政权强于北方,表述不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0.【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防止沙俄的入侵,康熙帝并于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春亲自出巡东北,视察盛京和吉林乌喇等地的防务,准备抗击沙俄侵略军,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雅克萨之战的有关内容。
11.【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仙镇最为繁荣,景德镇窑器居多,这说明此时期的工商业是十分繁荣发达的,A符合题意;
农耕技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B不符合题意;
CD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选项A正确;
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属于唐朝时期的事件,破除BC;
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破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的熟知程度,属于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故这些人称为商帮,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15.【答案】B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符合题干要求,B符合题意;
岳飞、文天祥为宋朝人,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将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的知识点的识记情况。接地此题的关键是记忆并且区分戚继光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16.【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可知,材料是对科举制的描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
17.【答案】C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
18.【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从善如流,敢于直言纳谏的魏征得到唐太宗的重用。说明唐太宗虚怀纳谏,选项B正确;
ACD三项分别涉及经济、政治和科举考试,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纳谏的相关知识点。
19.【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天宝初年”“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史8年之久的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知识。
20.【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A.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题干“内外相制”不能反映导致了武将专权,故A错误;
B.北宋的军事布局反映了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特点,加强中央禁军也是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军制改革事关中央集权与削弱相权无关,故B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提高了文官地位,故C错误;
D.根据题干“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可知禁军之策主要是让地方与中央总兵力上保持平衡,在总体上保持了对局部的地方的优势有利于控制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统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北宋实行“内外相制”策略:禁军分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1.【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宣政院的职责和管辖范围。
22.【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时,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过往商船几乎都会在这里停靠,各路商品也因此从这里流向各地;亚历山大运赴西方各国者的商品与泉州相比,微乎其微,不及泉州百分之一; 材料表明泉州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A: 海上贸易繁荣,符合题意;
B: 外国使节增多,排除;
C: 造船技术发达,排除;
D: 文化生活丰富,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
23.【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采取“文人治国”的政治策略,目的就是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24.【答案】C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货币是仿照中原汉族王朝的圆形方孔铜钱铸造的,这说明契丹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联系密切。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忽必烈像与元朝的建立和民族融合有关。《元朝交通路线图》反映出元朝对外交流范围广,海陆交通较为发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因而,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
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
B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
D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25.【答案】C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侵占台湾,从此荷兰开始了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它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故郑成功收复台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捍卫了国家主权,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和意义。
26.【答案】(1)人物: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制度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文化方面:诗歌的繁荣。影响:如制度方面影响: 促进了唐朝政权稳固,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国家获得了大量人 才(或文化方面影响: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推动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3)原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了学 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 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
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可知,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文化方面,诗歌的繁荣;其对唐朝发展的影响分别是促进了唐朝政权稳固,提高办事效率,为国家获得了大量人才。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推动唐朝文化的繁荣。
(3)由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可以看出,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是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了学 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 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 人物: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制度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文化方面:诗歌的繁荣。影响:如制度方面影响: 促进了唐朝政权稳固,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国家获得了大量人 才(或文化方面影响: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推动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3)原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为了学 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 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7.【答案】(1)澶渊之盟。和平局面。
(2)女真族。郾城大捷。
(3)制度:行省制度。特点:因地制宜,如: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指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词中的“匈奴”指女真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郾城大捷。
(3)据材料三“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据材料五“元朝所管辖地区各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因此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可知,在治理模式和统治方式上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如:元朝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政院,对台湾的管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
故答案为:
(1)澶渊之盟。和平局面。
(2)女真族。郾城大捷。
(3)制度:行省制度。特点:因地制宜,如: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1)图一: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图二:清朝推行垦荒政策。关系: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2)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
(1)信息:根据材料一“图一、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可知,顺治十八年有耕地面积54.94公倾,到乾隆三十一年,增加到74.14公倾,由此说明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图二、清代开荒执照”,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清政府推行鼓励垦荒的政策。
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2)原因:根据材料二“在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材料表明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和税收制度的变革是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由此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和高产作物的推广也是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3)特点:根据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由此说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三“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材料表明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故答案为:
(1)图一: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图二:清朝推行垦荒政策。关系:清朝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2)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3)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的垦荒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清中期人口膨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手工业生产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