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四)
一、选择题
1.(2022九上·南海期末) 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东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政权对峙争锋 B.民族交融加强
C.商业贸易发达 D.教育文化繁荣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东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说明西夏人使用宋朝历法,学习汉族文化,穿汉族服装,这体现了民族交融加强,B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涉及政权对峙争锋,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涉及商业,排除C项;
题干材料强调民族交融,不是教育文化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
2.(2023七下·禅城期中)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C.派遣玄奘前往天竺 D.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唐太宗”“四海可使如一家”并分析每个选项可知,“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派遣玄奘前往天竺,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主要考查唐太宗时期的边疆政策。
3.(2023七下·禅城期中)日本在隋唐时期大规模派遣使者到中国全面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使日本社会发展呈现跳跃式的前进,完成了本国文化的基础和框架构建,并由此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勃兴。材料说明( )
A.日本文化及政治主要源自于中国隋唐的文化
B.遣唐使传播中国的文化并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C.日本照搬中国的隋唐文化建立本国文化构架
D.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并由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遣唐使把中国搬到了日本。”可知,材料反映了遣唐使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了日本的发展。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日本文化及政治主要源自于中国隋唐的文化,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日本照搬中国的隋唐文化建立本国文化构架,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并由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遣唐使的影响。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遣唐使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4.唐玄宗在位时,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5.(2021·聊城)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为稳固国家政权,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稳固国家政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背景、概况、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6.(2022八上·沂南开学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
C.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宋代政策对经济的支持,推动了宋代“不夜城”的出现,使宋代的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繁荣的夜市,所以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C符合题意;
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A;
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说法错误,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7.(2021·青海)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则是他们的史学名著。 下列历史事件在两部著作中都有记载的是( )
A.武王伐纣 B.秦灭六国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史记》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资治通鉴》记载的是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的史实,故两部史书记载史实的重叠部分在于从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B处于这一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与《史记》的共同点。难度不大,掌握《资治通鉴》与《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即可作答。
8.(2021·河南)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格局和内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厢坊制的转变,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所以材料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9.(2024七下·期末)下面是某班学生在举办故事会时准备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故事是( )
①收复建康
②取得郾城大捷
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澶州之战
【答案】A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材料“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说的是岳家军的军纪;材料“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是金军对岳家军军力强盛的感叹;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是岳家军的功绩,综上,他要讲述的故事是岳飞抗金,故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岳飞抗金的性质和评价。
10.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县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汉口镇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
A.水路交通发达 B.农业不断发展
C.城镇商业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盛泽镇汉口镇、苏州”,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很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十分兴盛,新兴工商业城镇兴盛,故选C项。
材料强调清朝前期城镇商业发达,没有反映出水路交通发达,排除A项。
清朝前期,农业不断发展,但与材料城镇商业繁荣不符,排除B项。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前期商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1.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讨伐回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这些措施( )
A.荡平了倭寇势力 B.完善了西藏的管理制度
C.巩固了东南海防 D.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辖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所以这些措施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辖。
A项荡平了倭寇势力与明代戚继光抗倭有关,不符合题意;
B项完善了西藏的管理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不符合题意;
D项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对西北边疆的管辖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12.(2023九上·茂名)下组图片是学校历史长廊新一期展览的插图,主题是中外交往,符合本主题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①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①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贞观初年,玄奘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真东渡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交往,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3.(2023九上·茂名)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图1(汉)坐而论道 图2(宋)站议时政 图3(清)跪受笔录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渐趋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日渐衰弱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中央集权日益加强,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内阁制度渐趋成熟,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大臣从坐而论道到站议时政再到跪受笔录的变化,反映了官员的地位不断降低,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丞相权力日渐衰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相关史实。
14.(2023九上·茂名)图片资料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历史变迁,从图1到图3的发展变化可用来说明( )
图1汉代经济分布 图2唐后期经济分布 图3宋代经济分布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经济发展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趋势 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历程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A项不符合题意;
B:政治中心并未转移,一直在北方,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趋势,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图片可知,汉代经济多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唐朝后期经济已经向南方分布,宋代经济已经遍布南北方。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图1到图3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历程,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读图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2023九上·茂名)“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性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这段材料说明明代的科举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A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性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规定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A项符合题意;
B: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利于强化专制皇权,B项不符合题意;
C: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八股取士,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不讲求实际学问,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答题的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2023九上·茂名)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引进作物表。据此推知,明清时期( )
作物名称 马铃薯 玉米 番薯 包菜 芒果 菠萝
原产地 南美洲 墨西哥 中美洲 地中海沿岸 印度、缅甸 美洲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已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海上丝绸之路交流,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明清时期中国引进作物表”可知,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主要来自美洲、地中海沿岸、部分南亚国家,已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农作物引进,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需要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17.(2023九上·茂名)某学校七年级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收集了下列三幅图片,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B.唐朝繁荣的文学艺术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清先进的航海技术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所以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A项符合题意;
B:唐朝繁荣的文学艺术,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清先进的航海技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8.(2023九上·信宜月考)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
A.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B.造纸术、指南针、青铜器
C.书法、火药、指南针 D.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火药的发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交战方式。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A项符合题意;
B:青铜器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书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甲骨文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元时期科技发明的相关史实。
19.(2023九上·信宜月考)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甚至使用文臣统兵。当时的文官地位与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宋代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为了( )
A.稳定宋文教昌盛的文治局面 B.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弊端重现
C.促进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加强全国各地军队战斗能力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稳定宋文教昌盛的文治局面,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B项符合题意;
C:促进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重文轻武政策削弱了全国各地军队战斗能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20.(2023九上·信宜月考)历史学家吴晗曾描述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现象,“皇帝越威风,士大夫越下贱,反过来也可以说,士大夫越被制约,皇帝就越尊贵,君臣的关系一变而为主奴。”他所描述的这一现象应该是(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夏商周时期没有皇帝,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汉时期士大夫地位较高,与题干“主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宋时期士大夫地位较高,与题干“主奴”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皇帝越威风,士大夫越下贱,反过来也可以说,士大夫越被制约,皇帝就越尊贵,君臣的关系一变而为主奴。”和结合所学可知,为强化皇权,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题干描述的这一现象应该是明清时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1.(2023九上·信宜月考)在宋朝时期,统治者把市坊合一,对老百姓们进行营业的地点和时间少有限制,使得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了“不夜城”,甚至还出现了众多的跳蚤市场。这反映出当时( )
A.对外贸易活跃 B.手工业的兴盛
C.社会秩序稳定 D.商业经济繁荣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对外贸易活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手工业的兴盛,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社会秩序稳定,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在宋朝时期,统治者把市坊合一,对老百姓们进行营业的地点和时间少有限制,使得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了‘不夜城’,甚至还出现了众多的跳蚤市场。”可知,宋朝商业经济繁荣,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宋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22.(2023九上·南海期末)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回归消息后专门拨款20万两白银,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乾隆此举(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B.打击了分裂势力
C.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D.促进了中外交流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回归消息后专门拨款20万两白银,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和所学知识可知,
1771年,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A项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打击了分裂势力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理解错误,土尔扈特部归国没有涉及领土完整,不符合题意;
D项促进了中外交流理解错误,土尔扈特部是少数民族,与中外交流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4·东莞模拟)下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社会风气刚劲豪迈
【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D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少数民族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喜好骑马打球,没有体现唐代的对外关系,排除A项;
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是充满活力、刚健豪迈的社会风气,不能体现宫廷生活状态,喜好骑马打球不能体现腐败奢靡,排除B项;
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宫廷中开展的马球运动,没有体现市民生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社会风气。
24.(2023七下·忠县期末)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
A.文化专制 B.文化保护 C.文化开放 D.文化自由
【答案】A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文化专制。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A项文化专制是题干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符合题意;
BCD三项在题干做法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字狱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5.(2023九上·东营期末)北宋著名词人苏轼说“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看,岁以百万计。”与这句话对应的历史信息是( )
A.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
B.边境交易使得北宋获益巨大
C.南宋每年送给西夏、金大量岁币
D.北宋每年花费大量战争费用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看,岁以百万计”是对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的评述,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宋夏经过长期战争后,1044年达成宋夏和议,北宋册封“夏国主”,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A项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是与题干对应的历史信息,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不对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宋朝著名词人苏轼的评述为依托,考查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及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扩大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 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远航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答案】(1)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加强了明 朝与海外的联系;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
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从开放到封闭)。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之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可知,宋朝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根据材料“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扩大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据所学可知,郑和远航经过的两大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加强明朝与海外的联系,扩大明朝政治影响。
(3)由“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可以看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从开放到封闭。
故答案为:
(1)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 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加强了明 朝与海外的联系;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变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从开放到封闭。
【点评】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闭关锁国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27.(2023九上·信宜月考)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摘自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至隋朝,选官的标准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及重大改革措施。
【答案】(1)变化:由看重门第到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由看重门第到通过考试选拔)。
(2)影响: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公平/促进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文化的普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文化(唐诗)的繁荣发展。
(3)原因: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措施: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朝选官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2)根据材料二“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定去留。”和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公平/促进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文化的普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文化(唐诗)的繁荣发展。
(3)根据材料三“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可知,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根据材料“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可知,宋代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故答案为:
(1)变化:由看重门第到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由看重门第到通过考试选拔)。
(2)影响: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公平/促进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文化的普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文化(唐诗)的繁荣发展。
(3)原因: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措施: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2023七下·覃塘期末)对外交往往往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中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一一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材料三
材料四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在国策上鼓励海外贸易,为此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写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4)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答案】(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市舶司;广州。
(3)变化:由友好交流到反抗外来侵略;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观点: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
论述:清朝后期,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促进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和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是玄奘西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是鉴真东渡。
(2)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为此设置了市舶司进行管理、泉州。
(3)根据所学可知,图一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图二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从图一到图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由友好交流到反抗外来侵略。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变化,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论述:清朝后期,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促进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故答案为:
(1)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机构:市舶司;商港:广州。
(3)变化:由友好交流到反抗外来侵略;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观点: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论述:清朝后期,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促进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点评】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变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四)
一、选择题
1.(2022九上·南海期末) 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东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政权对峙争锋 B.民族交融加强
C.商业贸易发达 D.教育文化繁荣
2.(2023七下·禅城期中)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C.派遣玄奘前往天竺 D.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3.(2023七下·禅城期中)日本在隋唐时期大规模派遣使者到中国全面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使日本社会发展呈现跳跃式的前进,完成了本国文化的基础和框架构建,并由此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勃兴。材料说明( )
A.日本文化及政治主要源自于中国隋唐的文化
B.遣唐使传播中国的文化并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C.日本照搬中国的隋唐文化建立本国文化构架
D.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并由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4.唐玄宗在位时,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5.(2021·聊城)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6.(2022八上·沂南开学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
C.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7.(2021·青海)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则是他们的史学名著。 下列历史事件在两部著作中都有记载的是( )
A.武王伐纣 B.秦灭六国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8.(2021·河南)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格局和内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厢坊制的转变,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9.(2024七下·期末)下面是某班学生在举办故事会时准备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故事是( )
①收复建康
②取得郾城大捷
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澶州之战
10.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县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汉口镇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
A.水路交通发达 B.农业不断发展
C.城镇商业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11.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讨伐回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这些措施( )
A.荡平了倭寇势力 B.完善了西藏的管理制度
C.巩固了东南海防 D.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辖
12.(2023九上·茂名)下组图片是学校历史长廊新一期展览的插图,主题是中外交往,符合本主题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3九上·茂名)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图1(汉)坐而论道 图2(宋)站议时政 图3(清)跪受笔录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渐趋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日渐衰弱
14.(2023九上·茂名)图片资料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历史变迁,从图1到图3的发展变化可用来说明( )
图1汉代经济分布 图2唐后期经济分布 图3宋代经济分布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经济发展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趋势 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历程
15.(2023九上·茂名)“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性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这段材料说明明代的科举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16.(2023九上·茂名)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引进作物表。据此推知,明清时期( )
作物名称 马铃薯 玉米 番薯 包菜 芒果 菠萝
原产地 南美洲 墨西哥 中美洲 地中海沿岸 印度、缅甸 美洲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已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7.(2023九上·茂名)某学校七年级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收集了下列三幅图片,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B.唐朝繁荣的文学艺术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清先进的航海技术
18.(2023九上·信宜月考)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
A.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B.造纸术、指南针、青铜器
C.书法、火药、指南针 D.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19.(2023九上·信宜月考)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甚至使用文臣统兵。当时的文官地位与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宋代实行这种政策主要是为了( )
A.稳定宋文教昌盛的文治局面 B.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弊端重现
C.促进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加强全国各地军队战斗能力
20.(2023九上·信宜月考)历史学家吴晗曾描述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现象,“皇帝越威风,士大夫越下贱,反过来也可以说,士大夫越被制约,皇帝就越尊贵,君臣的关系一变而为主奴。”他所描述的这一现象应该是(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21.(2023九上·信宜月考)在宋朝时期,统治者把市坊合一,对老百姓们进行营业的地点和时间少有限制,使得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了“不夜城”,甚至还出现了众多的跳蚤市场。这反映出当时( )
A.对外贸易活跃 B.手工业的兴盛
C.社会秩序稳定 D.商业经济繁荣
22.(2023九上·南海期末)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回归消息后专门拨款20万两白银,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乾隆此举(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B.打击了分裂势力
C.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D.促进了中外交流
23.(2024·东莞模拟)下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
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社会风气刚劲豪迈
24.(2023七下·忠县期末)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
A.文化专制 B.文化保护 C.文化开放 D.文化自由
25.(2023九上·东营期末)北宋著名词人苏轼说“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看,岁以百万计。”与这句话对应的历史信息是( )
A.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
B.边境交易使得北宋获益巨大
C.南宋每年送给西夏、金大量岁币
D.北宋每年花费大量战争费用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扩大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 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远航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27.(2023九上·信宜月考)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摘自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至隋朝,选官的标准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及重大改革措施。
28.(2023七下·覃塘期末)对外交往往往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中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一一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材料三
材料四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但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2)根据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在国策上鼓励海外贸易,为此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写出一个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4)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东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说明西夏人使用宋朝历法,学习汉族文化,穿汉族服装,这体现了民族交融加强,B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涉及政权对峙争锋,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涉及商业,排除C项;
题干材料强调民族交融,不是教育文化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
2.【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唐太宗”“四海可使如一家”并分析每个选项可知,“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派遣玄奘前往天竺,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主要考查唐太宗时期的边疆政策。
3.【答案】B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遣唐使把中国搬到了日本。”可知,材料反映了遣唐使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了日本的发展。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日本文化及政治主要源自于中国隋唐的文化,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日本照搬中国的隋唐文化建立本国文化构架,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并由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遣唐使的影响。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遣唐使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4.【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5.【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为稳固国家政权,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稳固国家政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背景、概况、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6.【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宋代政策对经济的支持,推动了宋代“不夜城”的出现,使宋代的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繁荣的夜市,所以宋代店铺经营时间不再受限,C符合题意;
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A;
政府规定商业区居民区分开、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说法错误,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史记》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资治通鉴》记载的是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的史实,故两部史书记载史实的重叠部分在于从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B处于这一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与《史记》的共同点。难度不大,掌握《资治通鉴》与《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即可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所以材料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材料“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说的是岳家军的军纪;材料“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是金军对岳家军军力强盛的感叹;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是岳家军的功绩,综上,他要讲述的故事是岳飞抗金,故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岳飞抗金的性质和评价。
10.【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盛泽镇汉口镇、苏州”,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很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十分兴盛,新兴工商业城镇兴盛,故选C项。
材料强调清朝前期城镇商业发达,没有反映出水路交通发达,排除A项。
清朝前期,农业不断发展,但与材料城镇商业繁荣不符,排除B项。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前期商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所以这些措施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辖。
A项荡平了倭寇势力与明代戚继光抗倭有关,不符合题意;
B项完善了西藏的管理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不符合题意;
D项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对西北边疆的管辖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12.【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①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①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①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贞观初年,玄奘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鉴真东渡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交往,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3.【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中央集权日益加强,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内阁制度渐趋成熟,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大臣从坐而论道到站议时政再到跪受笔录的变化,反映了官员的地位不断降低,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丞相权力日渐衰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A项不符合题意;
B:政治中心并未转移,一直在北方,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趋势,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图片可知,汉代经济多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唐朝后期经济已经向南方分布,宋代经济已经遍布南北方。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图1到图3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历程,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读图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5.【答案】A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性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规定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A项符合题意;
B: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利于强化专制皇权,B项不符合题意;
C: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八股取士,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不讲求实际学问,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答题的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海上丝绸之路交流,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明清时期中国引进作物表”可知,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主要来自美洲、地中海沿岸、部分南亚国家,已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农作物引进,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适中。需要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17.【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所以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A项符合题意;
B:唐朝繁荣的文学艺术,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清先进的航海技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8.【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火药的发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交战方式。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A项符合题意;
B:青铜器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书法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甲骨文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元时期科技发明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A:稳定宋文教昌盛的文治局面,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B项符合题意;
C:促进全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重文轻武政策削弱了全国各地军队战斗能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20.【答案】D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夏商周时期没有皇帝,A项不符合题意;
B:秦汉时期士大夫地位较高,与题干“主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唐宋时期士大夫地位较高,与题干“主奴”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皇帝越威风,士大夫越下贱,反过来也可以说,士大夫越被制约,皇帝就越尊贵,君臣的关系一变而为主奴。”和结合所学可知,为强化皇权,明朝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题干描述的这一现象应该是明清时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1.【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对外贸易活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手工业的兴盛,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社会秩序稳定,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在宋朝时期,统治者把市坊合一,对老百姓们进行营业的地点和时间少有限制,使得商铺能够24小时营业,从而形成了‘不夜城’,甚至还出现了众多的跳蚤市场。”可知,宋朝商业经济繁荣,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宋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22.【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回归消息后专门拨款20万两白银,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和所学知识可知,
1771年,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A项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打击了分裂势力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理解错误,土尔扈特部归国没有涉及领土完整,不符合题意;
D项促进了中外交流理解错误,土尔扈特部是少数民族,与中外交流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D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D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少数民族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喜好骑马打球,没有体现唐代的对外关系,排除A项;
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是充满活力、刚健豪迈的社会风气,不能体现宫廷生活状态,喜好骑马打球不能体现腐败奢靡,排除B项;
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宫廷中开展的马球运动,没有体现市民生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社会风气。
24.【答案】A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这些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文化专制。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A项文化专制是题干做法体现清朝实行的文化政策,符合题意;
BCD三项在题干做法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字狱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5.【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看,岁以百万计”是对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的评述,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宋夏经过长期战争后,1044年达成宋夏和议,北宋册封“夏国主”,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A项北宋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是与题干对应的历史信息,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不对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宋朝著名词人苏轼的评述为依托,考查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及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对峙的相关知识。
26.【答案】(1)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加强了明 朝与海外的联系;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
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从开放到封闭)。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之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可知,宋朝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根据材料“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扩大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据所学可知,郑和远航经过的两大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加强明朝与海外的联系,扩大明朝政治影响。
(3)由“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可以看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从开放到封闭。
故答案为:
(1)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 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加强了明 朝与海外的联系;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变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从开放到封闭。
【点评】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闭关锁国政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27.【答案】(1)变化:由看重门第到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由看重门第到通过考试选拔)。
(2)影响: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公平/促进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文化的普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文化(唐诗)的繁荣发展。
(3)原因: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措施: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朝选官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2)根据材料二“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定去留。”和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公平/促进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文化的普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文化(唐诗)的繁荣发展。
(3)根据材料三“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可知,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根据材料“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可知,宋代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故答案为:
(1)变化:由看重门第到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由看重门第到通过考试选拔)。
(2)影响: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公平/促进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文化的普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方面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有利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文化(唐诗)的繁荣发展。
(3)原因:重文轻武政策;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措施:放宽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科举制的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8.【答案】(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市舶司;广州。
(3)变化:由友好交流到反抗外来侵略;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观点: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
论述:清朝后期,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促进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宋代的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和结合所学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是玄奘西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是鉴真东渡。
(2)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为此设置了市舶司进行管理、泉州。
(3)根据所学可知,图一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图二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从图一到图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由友好交流到反抗外来侵略。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变化,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论述:清朝后期,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促进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故答案为:
(1)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机构:市舶司;商港:广州。
(3)变化:由友好交流到反抗外来侵略;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观点: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论述:清朝后期,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而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也促进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点评】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变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