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琥珀》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5 《琥珀》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5: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5.琥珀(第一课时) 主备人
使用学校 使用班级
使用时间 使用人
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作者由一块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谨,条理清晰。课文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自然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把形成这块琥珀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机的编织在故事中,让合理的推测与故事讲述巧妙结合,使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有机融合,既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作为单元教学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单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学时首先要分清主次,重点是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的培养,而不是科学知识的讲解和说明。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虽然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但是小学中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上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对大自然充满了兴趣,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是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来看,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学习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阅读策略,使学生具有了主动提问的意识,养成了阅读时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学生在阅读本课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不懂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3.目标确定 ①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②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的过程。 ③默读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随班就读学生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15个生字及“怒吼、松脂”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的过程。 难点:默读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并尝试解决。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 出示琥珀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琥珀)它还是琥珀中比较珍贵和罕见的种类,是虫珀。看到里面的小虫子吗?它是来自几万年前的虫子,今天我们可是穿越了几万年的会面,你有什么感受? 介绍什么是琥珀。 出示介绍琥珀资料: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概括总结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搜集资料、请教他人等)。 4. 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琥珀更加罕见珍贵,知道为什么吗?(两只昆虫) 学生活动 1.观看图片,认识琥珀 2.结合资料交流所知道的琥珀 3.欣赏一些老师搜集到的其它的琥珀照片。 4.一起走近这块琥珀,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学习科学小品文——齐读课题。 随班就读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设计意图:欣赏珍贵罕见的琥珀,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习这篇文章。加上老师激发探究欲望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这场学习的探索之旅充满期待。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课文都预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能掌握吗?字词大闯关,谁敢来挑战? ①易读错的字音,谁来读? 松脂 晌午 ②把这两个词语带进句子,能读准确吗? “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③还有些生字词能读准吗? 出示: 先指读,再开火车读,最后齐读。 (2)指导书写,引导写正确、美观。 字音都读准确了,这些生字会写吗? ①比较形近字识记:脂—指;晌—响;测—侧;详—祥. ②重点指导“餐”,先引导观察(注意穿插和避让),再范写。 提示左右结构生字的间架结构。(出示方块图,提醒左右的宽窄)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难读的字词,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正确朗读词语,容易读错的根据教师指导反复读,读准多音字“扎”。 4.识记形近字:脂—指;晌—响;测—侧;详—祥。。 5.学习会写的生字,观察会写的生字结构及关键笔画明确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书写姿势。 6.观察“餐”字,上下结构,注意上面有三个部分组成,下面是“食”,撇捺要写得舒展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7.练习写“餐”字两遍,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价。 随班就读学生:能够认识读准、正确书写生字词语。随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hǔ pò nù hǒu sōng zhī shèn chū zhēng zhá péng pài ( ) ( ) ( ) ( ) ( ) ( ) 二、仿照例子写词语。 例:1.前俯后仰(含反义词) 2.例:热辣辣(ABB式) 三、辨字组词。 脂( ) 响( ) 测( ) 祥( ) 指( ) 晌( ) 侧( ) 详(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中年级学生要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这个环节主要从字音的准确、写正确写规范几个层次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生字的读音和字形,体现了自主识字的要求。环节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把生字词带进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2.帮助概括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再写琥珀被发现,最后写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3.出示思路:课文主要写了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被发现的,以及有什么价值。 4.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 预设:从“一个夏日”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5.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形成过程。学生活动 1.朗读、默读、同桌互读...... 2.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只苍蝇和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预设: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随班就读学生:能够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读后能提出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琥珀的样子以及形成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环节四: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以四人为小组,结合四年级上册学过的的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内容上和写法上 2.这两块内容(内容、写法)我们可以先探究哪方面问题呢 预设:先内容,后写法。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琥珀的相关知识都了解了,再去探究写法上的问题,好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提出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是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课文的主要问题呢? 预设:琥珀的样子、形成条件以及为什么从那块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提出了很多问题,课下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继续提出不懂的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琥珀》,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大的收获。学生活动 1.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 预设: 内容上: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琥珀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为什么从那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写法上: 课文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约莫”能否去掉? 题目能换成“苍蝇和蜘蛛”吗? 2.列出问题,试着解决。 随便就读同学:勇敢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随堂检测: 1.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zī zhī)的香味。 (2)它们前俯(fǔ fú)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3)有两只小虫被埋(mái mán)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琥珀是松脂球。( ) (2)琥珀的形成差不多要一万年。( ) (3)琥珀里都要有两只虫子。( ) (4)琥珀只可以作装饰品。( ) (5)海洋与琥珀的形成有关。( ) 3.理清课文思路并填空: 《琥珀》一课中,作者先写_______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上,我还有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问策略单元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提问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此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内容和写法两方面的内容自主进行提问,这既是对提问方法的巩固,也便于课堂上集中目标,重点解决如何“试着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5 琥珀 形成 发现 价值 内容上 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 写法上
教学反思与改进: 文艺性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他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文学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