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共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标要求
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贺敬之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语言,把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感知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厚谊。
4.感受“信天游特色”,体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5.了解时代背景,感受中国共产党所在地延安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促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语言,把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体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感知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朗读品味语言,把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体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及技术应用 学生活动 及技术应用 设计 意图
课堂导入 观看视频,了解延安的重要地位及时代大背景。 教师播放视频,提问:延安在抗日救国的道路上占据了怎样的地位? (了解时代背景,感受中国共产党所在地延安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促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1: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更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预设2: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战的伟大旗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争相奔赴延安,他们团结一心,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从革命圣地延安导入,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贺敬之就是这些爱国青年中的一员,他在延安努力学习,走上革命的道路。十年后,他再次回到延安,为延安写下了一首诗——《回延安》。这时的他抱着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教师展示材料: 介绍作者贺敬之的相关知识。 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读,可帮助学生正音、正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情感,为下面的环节张本。
2.写作背景 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3.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听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节奏和重音。 (2)情境诵读 教师播放《回延安》(节选)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3)朗读指导 观看完情境课文,教师抽选学生选读诗节。 引导: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在“母亲延安”的怀抱中成长,投身于革命事业。十年后,他回来了,再见“母亲延安”,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轻重缓急及传递情感的不同。尤其关注省略号的朗读技巧。 (4)自由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圈点自己比较有感触的诗句。 (1)学生听读课文,正音并注意节奏和重音。 (2)学生观看情境课文,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3)学生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歌。 (4)学生自由朗读。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感知信天游特色。(感受“信天游特色”,体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教师点拨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资料,找出其中的“信天游”特色,关注诗歌在形式、押韵、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2)独立思考后,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小组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结论。 (4)派代表发言,全班一起讨论、总结。 全班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总结。 学生根据探究方法先进行思考,再在全班展开交流。 这个环节聚焦“信天游”,品析语言风格,扣合了其文本特质,引领学生感受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美。穿插朗读及赏析,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读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通过探讨文本特质来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
问题探究二:梳理诗歌内容及情感。 教师点拨探究方法: (1)围绕“回延安”,作者在每个部分侧重叙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有怎样细微的变化?请概括梳理出来。 (2)根据概括后的主要内容,完善表格,在延安前加上一个字,并找出本诗的叙事线索。 (3)全班交流,分享阅读成果。 全班交流总结时,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总结。 学生根据探究方法先进行思考,再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最后全班一起总结。 概括诗歌内容,提炼作者情感,训练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内容概括时允许多样表达,但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精确性。感情之别来源于内容之异,故情感体验在内容理解之后。诗歌的情感归纳不必固化在某一个词上,以学生的真实体验为佳。
概括总结:《回延安》是一首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典范诗作。诗人采取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叙写他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表达对“母亲”延安炽热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其中的“信天游”特色主要包括这几点:①每两句一节;②节内押韵;③口语化;④比兴手法。陕北口语入诗,自然淳朴接地气,更直白、热烈地彰显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同时,彰显了陕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拓展延伸 欣赏《延安颂》,感受千百万革命志士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 (激发爱国、爱党热情,促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 贺敬之初来延安时,年仅16岁,他在延安努力学习,迅速成长。那时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奔向延安,他们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欣赏歌曲《延安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师点拨: 《延安颂》是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这首歌曲表达了千百万革命志士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 教师出示资料链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们的革命豪情。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情感。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感受延安精神。
六、课堂小结
回延安
贺敬之
叙事 抒情
回延安——激动喜悦
忆延安——感激怀念
话延安——兴奋感动
看延安——惊叹自豪
祝延安——赞美热爱
七、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思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奔赴延安,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成了一股绳,赢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你认为应该如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谈谈你的看法。
2.课后作业
成长中,你一定有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的经历,久别重逢后的你也一定有许多感慨,请以《回故乡》为题写一段文字。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诗歌,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2.解析人、事、物、景,理解“延安”地域文化特点和风俗内涵,感悟延安精神。
3.关注诗歌意象,感受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4.学习延安精神,激发爱国、爱党之情,促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分析诗歌,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2.解析人、事、物、景,理解“延安”地域文化特点和风俗内涵,感悟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解析人、事、物、景,理解“延安”地域文化特点和风俗内涵,感悟延安精神。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及技术应用 学生活动 及技术应用 设计 意图
课堂导入 了解延安的革命旧址,激发爱国、爱党之情。 (了解中国共产党所在地延安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对伟大祖国对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教师利用画廊活动导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工作过十多年,留下了宝贵的革命文物和陕北革命精神。你都知道哪些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旧址? 教师点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在这里领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 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等地方。 谈话导入,由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本课,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过渡:上节课我们朗读并概括了每部分诗歌的内容,即作者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这节课,我们通过赏析诗歌写法,进一步体悟作者情感,学习延安精神。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教师点拨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一章。 (2)结合具体诗句从用词、修辞、写法、内容或情感上分析理由。 (3)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4)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总结。 学生根据探究方法先进行思考,再在全班展开交流。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品读文本,对诗歌用词、修辞、用法、内容、情感等有所了解。
问题探究二:理解“延安”地域文化特点和风俗内涵。 (关注诗歌意象,感受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教师点拨探究方法: (1)朗读诗歌,思考:诗人这次回到延安,见到了什么?圈画诗中的人、事、物、景,并进行分类,分析其内涵。 (2)再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如此热爱延安,他心中的延安是怎样的? (3)小组交流,形成小组结论,并派代表发言,全班一起总结。 全班交流总结时,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总结。 学生根据探究方法先进行思考,再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最后全班一起总结。 聚焦“延安”这一核心意象,通过品析“人、事、物、景”,展开一系列意象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结合背景,进一步体悟作者的炽热情感。
拓展延伸 观看视频,深入了解延安精神的全部内容。 (激发爱国、爱党之情,促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 通过学习《回延安》,我们看到了昂扬向上的延安,感受到了“延安”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观看视频,了解延安精神。 教师点拨: 延安精神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延安精神。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感受延安精神。
六、课堂小结
回延安
贺敬之
挚爱延安 人、事、物、景 精神图腾、不竭希望
七、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思考: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曾在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工作生活过7年,对延安精神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切感悟。他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党,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道路告诉我们,延安精神是精神之钙、信仰之基,是砥砺我们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牢记初心使命的不竭动力。请你认真思考,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延安精神。
2.课后作业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延安的故事,深入体会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