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2 10: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从政治、经济、文化、疆域四个维度之汇聚,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深刻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的历史趋势,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2.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整体感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1.能够运用历朝疆域图,明确历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不同时期与外国的交往,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认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几代的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通过历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
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堂导入
夏商周时期民族关系介绍导入,剖析此时期由华夷之别向华夏认同的发展过程,继而抛出秦以后民族关系如何处理问题,过渡到本课内容。
自主梳理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结合材料,评述清朝前期为实现国家认同所做的努力
秦汉至元明清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自主梳理二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大事记
问题探究
探究1: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探究2:羁縻制度
探究3: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探究5:朝贡贸易
探究4:古代交往特点
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
秦朝以前的夏商周时期,华夏认同形成,华夷之别初步形成。但是,在周朝的疆域观念中,已然包括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左传 昭公九年》记载,周景王派詹桓伯责备晋国:“吾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庵,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这些少数民族虽被称为蛮夷戎狄,与华夏相区别,但分别与秦、晋、燕、齐、楚等国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
到春秋战国时期,西北与北方各少数民族大举内徙,在中原造成了各族交错相处的局面,原来的语言、服饰、习俗差异也逐渐消失。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之后民族关系又如何发展呢?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阅读教材,填写完成下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朝
汉朝 1.设立 、 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北逐匈奴,修筑 。
3.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 郡、
郡、象郡等;
1.设 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匈奴 采取政策;
3.汉武帝时, 、 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4.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成为前往西域的要道;西汉设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设 ;
5.东汉初,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 ,取胜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远方;
6.汉朝在边疆推行 政策,向北大量移民屯田;并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典客
典属国
南海
桂林
大鸿胪
和亲
卫青
霍去病
西域都护府
护乌桓校尉
北匈奴
屯戍
长城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阅读教材,填写完成下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隋朝
唐朝 1.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和鸿胪寺;
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礼仪,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突厥、 、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3.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
为谯国夫人;
4.边疆主要推行 ,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
大姓任郡守、县令;
5.加强与 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1.唐朝边疆地区有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政府与他们关系密切,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 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
为渤海郡王,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 ”;
2. 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3.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 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 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2.西北3.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4.南诏王经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礼部
鸿胪寺
吐谷浑
冼夫人
郡县制
流求
骨力裴罗
大祚荣
天可汗
大都护
文成
各民族首领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阅读教材,填写完成下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两宋
元朝 1.宋朝与契丹建立的 、党项建立的 、女真建立的 长期并立;
2.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吸收 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治者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 为帝师,领 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西夏

中原王朝
行汉法
八思巴
宣政院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阅读教材,填写完成下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明朝
1.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 ;
2.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建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
3.布置军镇,号“ ”,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东北设司、卫、所,对女真等民族进行管理;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 和 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5.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 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辽东
蓟州
宣府
大同
山西
延绥
陕西
宁夏
甘肃
提督四夷馆
九边
卫所
土司
都司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阅读教材,填写完成下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清朝
1.设 管理民族事务;
2.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 的控制;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 叛乱,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4.册封 和 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5.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 进行管理。
理藩院
漠南蒙古
准噶尔部
土尔扈特部
五世达赖
五世班禅
流官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探究1: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填写表格,并依据表格内容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有哪些方式?发展趋势是什么?
朝代 设置管理机构 册封授官 和亲联姻 民族迁徙 友好往来 战争冲突 会盟和议
中央 地方 秦






典客、典属国
大鸿胪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理藩院
南抚夷越设三郡等
西域都护府、
护乌桓校尉
边疆推行郡县制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
东北设司、卫、所;西南设土司
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
加封南诏王
册封谯国
夫人
敕封西藏
僧俗领袖
册封达赖
班禅
昭君出塞
文成、金城
公主入藏
满蒙联姻
五胡内迁
汉代屯戍
土尔扈特
回归
北击匈奴
平定准噶尔
叛乱
唐蕃“长庆会盟”等
宣政院、
东北、云南设行省
形成回族
政治之汇聚——制度一体
经济之汇聚——经济互利
文化之汇聚——胡汉互鉴
唐朝与回纥互派使节、贸易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疆域之汇聚——民心聚合
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探究2:羁縻制度
依据材料,归纳羁縻制度的特点、作用。
材料一 在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二元互补基础上,长期持久的民族互动,促使中原王朝形成了“天下观”与“华夷观”相结合的民族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即“羁縻策”;而这一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西汉创制了“属国制”,唐朝建立“羁縻府州”制,元代以后则以“土司制”为显著。
——霍维洮,马艾 《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兼论古代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标志》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探究2:羁縻制度
依据材料,归纳羁縻制度的特点、并对该政策进行评价。
材料二 羁縻制度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政策。唐朝建立之初,继承汉朝、隋朝管理边疆地区的经验,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东西南北条件较为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设置羁縻府州,有记载的最多时数量达800余个。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羁縻府州之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在羁縻府州的周边积极开辟互市贸易、屯兵屯田,强化对边疆的统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
因俗而治,怀柔远人,恩威并施。
积极——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认同;加快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有利于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边疆地区治理提供借鉴。
消极——独立性较强,易形成割据力量。
特点:
评价: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探究3: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材料一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这一政策主要实行在西南地区。明清承元制,雍正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明清把大部分土司的品级从三四级降到五级,土司职位世袭。元朝规定继承应该得到中央批准,明朝要求继承人须到中央政府履行手续,清朝进一步规范了人选范围。明清时期,持续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内地的郡县制),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各地措施有所差异,更非“一概更张”,如广西已基本完成、川滇“土司尚留十之六七”。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根据以下材料,谈谈你对土司制度的认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二 田产子女,唯其所欲,若乐安危,唯其所主。草菅人命若儿戏,然莫敢有咨嗟叹息于侧者。
——《永昌土司论》
材料三 土司应袭子弟,令该学立课教训,俾知礼义,俟父兄御事之日,回籍袭职。
——《学政全书》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探究3: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材料四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元朝在滇、黔、桂、川、湘、鄂等6省少数民族中普遍推行土司制度,但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
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帝又是锐意进取的君主,因此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条件已趋成熟。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悉心办理。改土归流的地区包括滇、黔、桂、川、湘、鄂6省,所涉及的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等。云南、贵州。在废除土司世袭制度时,清政府在改土归流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改土归流还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可以从土司制度意义、特点及改土归流等角度进行分析)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的优化。
特点:时间长,持续性强;政策相对稳定,不断完善;结合当地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民族关系相对平等。
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自主学习:梳理教材,完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大事记。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推动大化改新
宋: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纪》
明: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另:明清两代均维持朝贡贸易体制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陆海通道打通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海路转趋向发达
逐渐走向封闭
探究4:基于以上史实,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陆路:和睦四邻
海路:接轨世界
中华文明多元通和
(3)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并举
(1)
和平交往为主
(2)
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4)
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海洋的开通和欧亚大陆频繁的陆路交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之内。
——许倬云《万古江河》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衔命远邦,驰骋上国”,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推动大化改新。
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他对东方的记述掀起了西方世界的“黄金热”,西方人开始向东方进发。
18世纪,马戛尔尼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乾隆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
课堂讨论
以“世界经济秩序”为线索,探讨这三个外国人在中国的不同命运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例1:井真成
例2:马可·波罗
例3:马戛尔尼
原因:
海路活跃,
唐帝国开放兼容
原因:
海陆畅通,
元帝国宏大恢张
原因:
闭关锁国、朝贡贸易,
天朝上国、小农经济;
欧洲渐成世界经济中心
启示:
保守封闭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方能自立民族之林。
探究5:朝贡贸易
材料二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阅读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材料一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特点:
①政府垄断、控制;
②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
③“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④以儒家价值为基础,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⑤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
⑥崇尚睦邻友好,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2)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冲击;
②体系内在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③清朝国力的衰落;
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课堂活动:以“汇聚与辐射”为视角,为下列文化遗存重新设计一个展览主题
中国的中国
东亚的中国
亚洲的中国
世界的中国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近代以来
中国
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
奠基
发展
巩固
延续
从“中国”到“世界”:赓续传承中的文明
《礼宾图》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汉倭奴国王金印”
与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拓片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茶马互市金牌信符”
明代茶马贸易官方凭证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随堂练习
1.《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
2.材料反映出的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管辖、治理的手段和措施包括(  )
①和亲册封 ②武力讨伐 ③设置机构 ④移民屯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D
随堂练习
4.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削弱 B.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
C.边疆地区的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D.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
关系的是(  )
A.“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C
D
课堂小结
政治之汇聚——制度一体
经济之汇聚——经济互利
文化之汇聚——胡汉互鉴
多元民族
交融一体
疆域之汇聚——民心聚合




一、汇聚
陆上丝绸之路:和睦四邻
海上丝绸之路:接轨世界
多元文明
辐射发展
二、辐射
中国的中国
东亚的中国
亚洲的中国
世界的中国
秦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近代以来
从“中国”到“世界”:赓续传承中的文明
奠 基
发 展
巩 固
延续
互动
交织
布置作业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清朝前期为实现国家认同所做的努力。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