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课后习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课后习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9:5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读生字新词,掌握其在课文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通过分段学习、角色扮演和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勾画、讨论等方式,逐段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我”变成树后的情景与感受。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联想,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想象世界的热爱和向往,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带给人的快乐和自由,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我”变成树后的情景与感受,体会作者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较为抽象的想象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准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变成另一种生物或物体,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中的主人公就有这样的愿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变成了什么,又经历了哪些奇妙的事情吧!”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2.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解释词义。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节奏和语气。
三、逐段分析,深入理解
第一段(第1自然段)
1. 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我”的渴望?
2.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我”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探索新世界的兴趣。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也能变成一棵树,你会有什么感受?”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段至第四段(第2-4自然段)
1.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至第四段,注意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教师可以指定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我”、妈妈、小动物等,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描写“我”变成树后的具体变化的句子,如树枝、鸟窝、水果等。教师可以提问:“这些变化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样的变化合理吗?为什么?”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想象拓展: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你会有什么变化?会有哪些奇妙的经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象。
第五段至第七段(第5-7自然段)
1. 学生默读第五至第七段,圈出描写“我”与小动物们互动的句子。教师可以提问:“小动物们对‘我’这棵树的态度如何?他们是如何与‘我’互动的?这些互动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讨论这些互动的意义和“我”的感受。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作者的想象力和创意。
第八段至最后(第8自然段至结尾)
1. 学生齐读最后几段,思考:“我”最后为什么有点饿了?这反映了“我”的什么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内容,理解“我”在想象世界中的体验与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之间的关系。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我”虽然享受想象世界的奇妙,但仍然怀念现实生活中的温暖与关爱。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棵树,你会想念家人和朋友吗?为什么?”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 总结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的内容。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并经历了许多奇妙的冒险。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和乐趣。”
2. 拓展延伸:“同学们,
1. 你们也可以尝试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生物或物体,并写下你的想象故事。可以描述你的变化、经历以及感受。下节课我们将分享大家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复述和讨论。
2. 完成课后字词句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自己的想象故事,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示例)
通过本次《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教学,我深感在逐段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和合作,他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我也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表现得较为被动,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鼓励。其次,我在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上还可以更加多样化。
以下是《我变成了一棵树》的字词句练习题:
一、字词练习
1. 生字注音
请给下列生字注上正确的拼音:
痒( ) 鳄( ) 愁( ) 泪( )
2. 词语填空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词语填空:
( )的痒 ( )的鳄鱼 ( )的泪珠 ( )的形状
3. 近义词和反义词
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奇妙——( ) 形状——( )
反义词:快乐——( ) 饿——( )
二、句子练习
1. 句子改写
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拟人句:
树枝上的鸟窝很多。
改写:树枝上的鸟窝,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摇篮,等待着小鸟的归来。
2. 句子填空
根据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句子:
我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3. 句子理解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解释: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想象与身体变化的结合,通过“痒痒的”和“冒出小树枝”等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变成树的情景。
三、阅读理解
1. 课文片段理解
阅读课文中的某个片段,回答问题: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问题: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哪些形状来形容鸟窝?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形容?
答案: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形状来形容鸟窝。作者这样形容是为了表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树上的鸟窝变得生动有趣。
2. 主题思考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想象”的理解,并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有过哪些有趣的想象。
答案示例:想象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个充满奇幻和可能性的世界。在《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体验了与小动物们互动的乐趣。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有过许多有趣的想象,比如我曾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宇航员,在太空中遨游,探索宇宙的奥秘。这些想象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