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文章。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每季景象的不同特点,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文章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不仅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嫩绿、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药材、又松又软”等词语。
2.通过边读边想像画面、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同时借助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巧妙。
4.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5.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四季不同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逐步学习这种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和富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巧妙。
教学难点:
1. 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四季不同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演示文稿)。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
教学过程:
利用地图,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的中国地图。(课件展示中国地图)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哪位同学能找到我们位于地图的哪个位置?(找出新疆的位置)。我们新疆面积16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六分之一的面积,地大物博。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诗仙”李白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课件出事天门山图片并在地图上标注出天门山的位置)领略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课件出示西湖并在地图中标出位置)欣赏了与月色相融合的洞庭湖;(课件出示洞庭湖并在地图中标出位置)认识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件出示西沙群岛并在地图中标出位置)了解了美丽、整洁的“海滨小城”广东;(出示海滨小城并在地图中标出)。今天,我们一起来到祖国的东北看看这里的美景,(课件标出东北的位置,出示小兴安岭的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板书:美丽)那么如此美丽的地方是哪呢?(板书课题:小兴安岭)
提醒“兴”的读音xīng组词“兴奋 大兴安岭”
出示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初读课文,检测生字。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小兴安岭的美丽。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兴安岭的?(四季)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生字
学生拼读生字读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并组词;
小老师教读巩固识字;
出示词语:全班同学开火车轮读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齐读课文:小兴安岭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美丽、树多)
课文围绕哪句话进行描写?(第六自然段)
品读课文
过渡:小兴安岭美在树木,美在四季,在不同的季节里小兴安岭的美又会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点呢?
学习第六自然段
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这一段中把小兴安岭比作什么?(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拓展练习:谁能用“是…也是…”关联词造句。
学习第二自然段:春天
过渡: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宝库”这究竟是为什么?
现在就让我们来到春天,自读第2自然段,看看春天的小兴安岭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
学生回答(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欣赏春天小兴安岭的景色(课件出示)
首先来看看春天的树木(播放课件)“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①“抽出、嫩绿”
提问:抽出”是什么意思?(长出) 换成“长出”行不行?
小结:作者在这里用“抽出”一词不仅写出了枝条生长的现象,而且把生长的速度之快也描绘出来了,令人觉得贴切而形象,而如果用“长出”一词,就未免显得直白,缺少情趣。
提问: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嫩绿”是什么意思?(像刚长出来的树叶那样的浅绿色。)
②指导朗读。“新的枝条” 、“嫩绿的叶子”是春天景色的特征,是那么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抽出”形象地展示出树木的活力,要读得干脆有力。(师范读。生齐读。)
春天的“积雪、小溪、小鹿”又美在哪呢?
①师:春天天气变暖了,山上的积雪有什么变化?用一个词概括(积雪融化)学说流动的声音大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淙淙)流水声还有哪些词?
他们在做什么?
②师:小动物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你看,这是什么动物?(小鹿)
生:他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散步”“欣赏”)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鹿生活的惬意,也体现出春天的美好。
③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小兴安岭的春天,你会用到哪一个词?(板书:生机勃勃),是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真叫人喜欢你喜欢小兴安岭的春天吗?那就把你的喜欢喜爱之情读出来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第三自然段:夏天
过渡:就在我们还沉浸于小兴安岭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时,夏天已悄悄来临,小兴安岭的夏天也在悄悄的变化着,夏天的山林更绚丽多彩,让我们跟随夏天的脚步走进山林吧。
指名读第3自然段。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剩下的同学边听边圈出你所看到的景物。
生:树木、雾、太阳、野花、草地
假设眼前的这段文字变成一副图画,你们手捧五颜六色的画笔,哪一支画笔你会用的最多?为什么?
交流想法:
绿色的画笔:因为这里有繁茂的树木,可以从“葱葱笼笼、密密层层、封、浸、利剑”等词语感受的到。
“密密层层”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密密层层突出了什么特点?(距离近,空隙小,突出枝繁叶茂)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密密层层”
在这句话中,“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密密层层”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密很多)
这两个词写出了夏天枝繁叶茂的特点。
②提问:在这个句子里,有个字用得特别好,它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封)
提问:“封”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的意思,请你来判断一下,应该选用第几个意思?(出示字义:封闭;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包或纸袋;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古时帝王把爵位或称号赐给臣子)。
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封”在课文中是“封闭”的意思。
提问:为什么要用“封”字,用“盖”字行不行?和你的学习伙伴讨论讨论。(“盖”字有由上而下覆盖的意思。而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是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而是上上下下的空间都被浓密的枝叶封闭得严严实实,因此这个“封”字用得恰到好处,再次照应第一自然段的树多得就“像绿色的海洋”。)
③指导朗读
这句话该怎么来读呢?(以欢快有力的语调,表现树木的茂盛。)指名读;男女生来赛读这句话;齐读。
②前后桌讨论“浸”和“罩”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在字典中“浸”是泡的意思,一般指沉没在液体里。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而且是从地面生成,自上而下蔓延开来的;范围跟森林一样广,逐渐使整个森林都沉没在浓雾里。但“罩”是扣盖、覆盖的意思,有由上而下的内涵。相比之下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来形容雾中的森林,十分确切。
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小兴安岭早晨的雾景。师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我们要抓住“升”和“浸”这两个字来想象。
小结:灿烂的阳光,弥漫的浓雾,葱笼的树木,盛开的野花构成了一幅幅美景,图真像一个大花园,此时让你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板书:葱葱茏茏)那秋天景色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习第四自然段:秋天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秋天的小兴安岭,哪些景物最吸引你?秋天的树木是什么样的?
1.“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看出秋天的森林色彩艳丽。
2.“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①“飞舞”是什么意思?(形容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看到树叶飘落作者联想到彩蝶飞舞。)
为什么用“飞舞”不用“飘落”?
(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飞舞“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用“飞舞”而不用“飘落”,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也表达了一种活泼、欢乐的情绪。)
③指导朗读:我们来齐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落叶的样子。
3.我们都说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了什么?(课件展示)“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这一句是什么句?(拟人)在这句话中,作者用“献出”一词,赋予了森林以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森林里的野果成熟了,这里的特产正在被采集利用。由此可见,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是联系在一起的,既有收获,又无私“献出”,表现了小兴安岭的奉献美。
4.小结:秋天果实累累,遍地名贵药材,无边的森林竟是宝藏,这是多么令人惊喜啊,齐读这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冬天
1.在这冰天雪地的冬天,会有什么吸引你呢?(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2.冬天的雪花是什么样的?(飞舞,如同仙女散花,十分美丽。)
3.“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积满”一词用得非常恰当,连树上都“积满”了白雪,既可以让人想象出小兴安岭冬天很冷,雪很大,又可以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的密密层层。
4“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刮”什么意思?(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在文在是“吹”的意思。为什么用“刮”而不用“吹”?(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过渡:小兴安岭冬天寒冷,寒风猛烈,到底有多冷?雪有多大?动物们是如何做的呢?大风大雪是小动物们也不能外出活动,那此时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5“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学生表演)
“只好”就是?(只能这样。)冬天,遍地是雪,黑熊无法出来活动,无法外出觅食,只能舔自己掌上分泌出的养分过冬。这是动物生存的本能。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只好”一词赋予了黑熊人格化的描写,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喜爱之情。这也是拟人句。
6小结:动物们独特的过冬方式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冬天真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的景色呢?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四个季节作者都写到了树木的特点,这是为什么呢?(树多)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哪些词直接表达了树多?(数不清、连成一片、海洋)
小结:小兴安岭生长着各种各样繁茂的树木,几百里连成一片,像绿色的海洋,应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一望无际,一碧千里。小兴安岭,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林业工人的建设和保护,希望同学们也要保护和爱护我们的树木。
七、回顾全文,欣赏美景。
1、读了课文,真想一年四季都待在小兴安岭这个美丽的地方,欣赏它不同季节的诱人景色。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2、提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说它是宝库呢?又为什么说它是花园呢?
说它是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这里树木葱茏,野花盛开,即使是冬天,雪花飞舞,也是无比美丽;说是巨大的宝库,是由于它盛产木材,还有山葡萄,蘑菇,木耳以及人参等名贵药材及珍贵动物。
(小兴安岭不仅景美,而且物美,有价值,有贡献,美得实在而不空洞。这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夸赞小兴安岭。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发现小兴安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做的贡献可真不小啊,欣赏着小兴安岭的美景,想着小兴安岭为我们做出的贡献,你有什么话想对小兴安岭说吗?(生赞美小兴安岭)
4、回顾全文
我国的小兴安岭如此美丽、富饶,多么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它的美,知道它的富饶啊。我播放小兴安岭风貌,请你来解说,你愿意吗?看看谁是最优秀的小导游。
(找学生读全文,课件播放画面,使学生边听边欣赏景色美。)
那好,我们就用课文内容作导游词,看一看你能不能用你动情朗读去打动游客们的心,让他们也产生同你一起走进小兴安岭,去踩一踩那里的松针,摸一摸那里的古木的想法。
找学生按段读,其它学生欣赏。
作业布置:
小练笔:夸我们的家乡或美丽的校园。
板书设计:
春 抽出新枝 生机勃勃
美丽的小兴安岭 夏 葱葱茏茏 万物生长
秋 落叶飞舞 硕果累累 大花园、巨大宝库
冬 树上积雪 动物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