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极地地区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5 极地地区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1 22:3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七年级·地理· 商务星球·下册
第五节 极地地区
1.运用地图找出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资料分析极地地区巨大的科考价值,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考察站。
3.知道极地地区保护的重要性。
◎重难点:依据资料认识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世界上什么地区吗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气候酷寒,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区呢 今天就要我们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以南的地区    以北的地区
范围    大陆及周边海洋 以   为核心,包括周边的陆地和岛屿以及格陵兰岛的一部分
独特的自然环境
阅读课本,填写下表。
南极圈
北极圈
南极
北冰洋
(续表)
冰雪覆盖
酷寒、干燥、烈风
自然环 境特征 大部分地区终年   
(续表)
企鹅
北极熊
煤、铁
项目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典型动物
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
1.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   、冰川、   、   、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考察站是   ,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是  、泰山站、中山站和   。
极地科学考察
气象
地质
海洋
黄河站
长城站
昆仑站
1.全球变暖导致极地   ,威胁极地生物的生存和世界各地沿海地区人类的生活。
2.为了保护极地环境,相关国家建立了科学考察站,并且签订了《   》等。
极地保护在行动
冰川融化
南极条约
1.阅读下图,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P47读图题及P49思考题也一起完成)
(1)读甲、乙两图,分别写出南极圈经过的大洋和北极圈经过的大洲。
南极圈经过的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极圈经过的大洲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2)在甲图中的适当位置填注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的名称,分析哪一个考察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填图略。长城站位于南温带,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3)观察课本P49《德国诺伊迈尔Ⅲ南极考察站》的图片,回答P49思考题。
①考察站的“夹心”式板墙和双层窗户,都是为了抵御南极地区的酷寒。
②考察站建有立柱,四面有窗户,这样可以避免风雪掩埋且随时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2.阅读教材P49活动,概括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原因。
特点:寒冷、大风、干燥。
原因:地处高纬,年太阳辐射量小;平均海拔最高,气温低;冰层厚,强烈反射太阳光;由于气候寒冷南极形成了强大的极地高压,受其控制降水稀少;极地高压中心气压值大,气压梯度力大,故风力强劲。
3.结合你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学习,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要做到有序进行,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以污染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我们还要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不能乱甩废弃物,注重自己生产生活的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此外,我们还要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4.假如要组织一支科学考察队去南极考察,请你设计一条从中国上海出发,到南极中山站的海上航线。
从上海往南穿过马六甲海峡,途经印尼,中途停靠澳大利亚佛利曼特尔进行淡水、物资补给,2~3天后继续往南,穿越西风带到达中山站。
1.两极地区共有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
A.以陆地为主    
B.冰雪覆盖
C.纬度较低
D.气候类型多样
B
2.我国的科学考察站——中山站濒临的大洋是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C
3.北极地区生活的居民是 ( )
A.印第安人 B.阿拉伯人
C.犹太人 D.因纽特人
D
  读南极地区图,回答4~6题。
4.图中①表示的大洋是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A
5.下列四地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南极点
A
6.下列有关南极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位于地球最南的地区
B.淡水资源储藏丰富
C.矿产资源不丰富
D.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C
7.读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的弧线①和②上画上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提示:南极地区顺时针,北极地区逆时针。
(2)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同样是极地地区,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低很多,其原因有 ( )
①南极地区为高海拔的大陆,而北极为海洋
②南极地区的地势比北极地区高 
③南极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对阳光反射作用强,吸收的热量少
④南极地区没有定居人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酷寒、干燥、烈风
C
(3)我国“雪龙”号考察船把南极科考站的生活垃圾转运回国的原因是   。
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