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 社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 社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23: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感悟社戏之美:故事美、人美,情美。
2.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
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活状态,感悟社戏之美:故事美、人美,情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的童年,我们之前哪篇文章早已接触?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全班齐读片段(“不必说……无限趣味”)
过渡:这篇文章写了先生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
师:通读全文,仿照示例,整体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
期盼看戏(期盼) 夏夜行船(欣喜)
停船吃豆(难忘) 无船看戏(着急)
赵庄看戏(失望)
过渡:是的,文似看山不喜平,社戏的故事情节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具有起伏,一波三折的。
三、精读细研
童年的美好是飘荡在清风明月中的阵阵欢笑,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忆起童年时光,也一改硬朗的斗士形象,写的是清新的文字,流露的是温暖的情怀。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那段被时光定格的人物吧。
(一)一个人
1.师:文章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六一公公、母亲、外祖母、水生、唱戏的人、看戏的人(闲汉,土财主家属)阿发、桂生、双喜。
师:在众多人物中,作者重点写了谁?
——生:“双喜”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双喜小朋友。
双 喜 名 片
姓名: 双喜 一寸照 (平桥村民委会盖章)
年龄: 十一二岁
籍贯: 平桥村
职业:帮父母干活(从父母那里得到减少工作的许可)
过渡:但是,从这个名片中,我们看不到双喜这个人性格喜好,那么在文中作者集中描写了双喜的什么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语言(复习描写人物的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情态、细节、外貌)。
3.请结合文中双喜的言行,来感受一下他的性格特点。(小组合作,随文标注讨论结果)。
示例:我从 “ 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这句话,了解到了双喜 自信,反应灵敏,考虑周到的性格特点。
——生:自由回答,小组成果展示。
过渡:刚刚经过同学们的介绍,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形象饱满的双喜小朋友,现在老师为他写了这样一段话,还请各位小朋友和我一起来夸夸这位孩子王。(师生齐读)
“孩子王”——双喜
双喜,你就像你的名字
一说话就能帮人拨开云愁带来欢喜
你聪明能干,善解人意
富有同情心,反应灵敏
你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
更妙的是你孩子气的顽皮和偷换话题的本事
(二)一方土
过渡语: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可爱的双喜究竟是怎样的地方将他孕育滋养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方土”。
1.它(一方土)具体指什么地方?
——生:平桥村。
2.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庄?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全班齐读)
过渡语:是的,这个小村庄是小、偏僻的。但它对“我”而言确是怎样的呢?
生:——乐土。
3.平桥村这一方乐土,“乐”在何处?
——①“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②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暂离了令人厌恶的封建教育。
③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过渡:小、偏僻是平桥村呈现给世人的面貌,但在“我”心中却是“乐土”和“缥缈的仙山楼阁”,它送给了我属于少年的慰藉,真诚与温暖是一方人共同的体温。难怪双喜如此的聪明善良。
(三)一段情
过渡语: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过去十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还处于封建军阀的强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这时善良自由的少年玩伴,民风淳朴的平桥乐土就像夜晚的灯火,闪烁如萤,滚滚如星河,温馨美好。让鲁迅虽身在井隅,却心向璀璨。了解了这样的写作背景,我们再一起了解那一段情。
首先请全班齐读本文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那夜的豆好吃吗?那晚的戏好听吗?
为什么“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①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②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
③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
2.戏不好看,文中何处能够体现?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坐下来不停地唱着。
④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来”等。
3.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村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和谐。
总结:或许“平桥村”也似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样,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岁月的小船满载一船星辉自童年缓缓而来,在这片被戏曲琼浆滋养下的乐土上,“我”与同伴一起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中偷豆、月下归航。
愉快的童年正如一束光亮照进了鲁迅先生苦闷的黑暗现实,让他不再彷徨与迷茫。愿一切的美好都能被温柔以待,也祝福各位同学和老师们永远不忘初心,向阳花开。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从学情出发,在课堂中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有极大的参与感。有一定的学生活动设计,如朗读,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等,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够丰富,解读不够深刻,当学生回答出比较新颖的观点时未能及时深入挖掘。
同时在讨论环节让多位学生来谈,没把握好时间。对于“那夜的豆好吃吗?那晚的戏好听吗?”这两个问题,学生所迸发出的课堂激情,没能及时的去引导。今后还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进行思考这个问题,让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之间的转换更加自然,从而更好的去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