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复习课件 (共12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复习课件 (共12张PPT)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2 15:2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复习课件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从1880年起,俄罗斯正式踏上了发展工业的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步步入快车道。1891至1900年,俄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5%,而同期德国为4.9%,美国为3.3%,英国为2.4%,法国为1.6%。 ——《世纪悲歌》
沙皇尼古拉二世
(俄国)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即苏联共产党的前身),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⑴经济:
⑵政治:
⑶阶级:
⑷组织:
⑸思想:
⑹主观条件:
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试看星星之火,行将燃成熊熊之焰”
2、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3、内容:
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⑵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⑶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⑷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时代特征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国胜利论
斗争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俄国革命具体实际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的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4、意义:
⑴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⑵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⑶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⑷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P89学习聚焦)
多国胜利论
发达的工业和生产力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⑴客观:
⑵主观:
①经济:
②政治:
③国际:
①阶级:
②组织:
③思想:
④群众: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压迫下,社会矛盾尖锐;
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
无产阶级壮大;
布尔什维克党成熟领导;
成熟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沙俄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战争使得沙俄经济陷入困境。粮食价格上涨50%,食品供应紧张,军队仅能得到原来供应量的一半。1916年,仍有20万士兵没有武器,到1917年3月,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群众游行示威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过程: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⑴二月革命(1917.3.8,彼得格勒)
⑵《四月提纲》(1917.4)
推翻了沙皇专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①成果:
②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指明革命方向: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⑶十月革命(1917.11,彼得格勒)
b.成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a.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
①过程:
②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过程: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资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⑶十月革命(1917.11)
③意义:
a.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回顾P87 一战的影响
b.人类历史: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c.世界格局: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d.世界历史: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3——1928)
原因
目的
内容
本质
影响
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弊端:严重损坏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苏俄陷入内战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逐步过渡社会主义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过渡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全部国有化和高度集中管理;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物配给制,普遍劳动义务制
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工业: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商业: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
集中有限的力量以保证战争胜利
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⑴经济政策: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1921年2月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认识: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②4个→15个加盟共和国(1940)
③1991年12月解体
沙俄
154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
1922年
1991年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⑵苏联成立:
◎苏联地图(1940年)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结合材料思考:1925年,苏俄基本完成经济恢复后,在经济上仍面临着何种任务?为此苏联采取了哪些政策?
任务: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由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体制——苏联模式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苏联模式
⑴含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⑵过程(方式):
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⑶成就:
⑷表现(特点):
①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苏联模式
⑸评价:
沙俄时代和苏联时代工业总产量占世界的比重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①积极: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前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说:“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②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
生产关系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要在改革发展中自我完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学习拓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