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 年-1344 年 放牛
1344 年-1347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 年-1352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 年-1368 年 造反(这个猛)
1368 年-1398 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成功逆袭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2、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
3、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背 景:
统一策略:
时 间:
建 立者:
年 号:
都 城:
灭元标志: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爆发。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洪武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1421年,明成祖迁都到北京。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活动:阅读课本,找出明朝建立的概况。
一.明朝的建立
(1)朱元璋为何从放牛娃沦落为乞丐?
材料: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元·《醉太平小令》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背景
材料分析
(2)朱元璋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皇帝的?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链接课本P66——相关史事
从1351年起,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
策略: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是为明太祖。
南京明孝陵
汉高祖刘邦
光武帝刘秀
朱元璋像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 —《明实录》卷五十九
材料二: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朱元璋认为,
元朝的灭亡使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一家独大
一分为三,互不统属,权力分散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明太祖分封诸王略图
2.措施: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2)在中央: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设五军都督府,统调分离。
朱元璋对中央和地方官制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行政权
目的:防止朝臣专权,
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大臣宋濂与客人饮酒,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按事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①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②明成祖设立东厂。
皇帝的耳目与爪牙
锦衣卫
东厂腰牌
皇帝
中书省
(丞相总领百官)
枢密院
中
央
机
构
吏
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御史台
元
皇帝
吏
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大都督府
明
左都督府
右都督府
后都督府
前都督府
中都督府
地方机
构
行省
(无不领之)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民政财政
司法
军务
三司
中
央
机
构
地方机
构
监视官民
对比元朝,根据课本P67内容,试绘制明朝官制示意图。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三司”互不统属,行省权力分散。
废除宰相制度和中书省,进一步集中权力。
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秦朝
独相
唐朝
群相
宋朝
削相
明朝
废相
无相
中国古代君臣关系变化
朱元璋规定“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使跪拜变得习以为常,任何场合,下官见上官要跪,官员见藩王要跪,任何人见皇帝都必须跪。
坐
站
跪
观察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变化、中国古代君臣关系变化图,说明了什么现象?
皇权
相权
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的八天中,朱元璋批阅的公文有1660件,内含3391件事,(平均日处理200多件)。
——吴晗《朱元璋传》
皇帝政务多
无法广泛吸收建议,决策容易出错
工作效率低
问题探究:废除丞相制度有何弊端?
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p68相关史事
问题探究: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
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
彼此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
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拆分权力+互相牵制)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科举考试创立于哪个朝代?历朝历代如何发展和完善科举制?
思考:
隋文帝
隋炀帝
分科考试
创立科举制
唐太宗
宋初
武则天
增加科举
考试科目
创立殿
试武举
增加科举
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阅读课文P68,说说明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变化?
自主阅读:
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的重大变化,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二是行文格式的变化,要求文体一律固定为 “八股文”。
明朝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科举得到的“人才”,大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另一方面,这样的科举考试也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 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
八股取士
考试范围: 答题格式:
答题观点: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四书”“五经”
“八股取士”
以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八股文
考试性质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范围
命题指导思想(目的)
答卷形式
选拔官员的考试
“四书”、“五经”
尊孔崇儒,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否则,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可能录取。
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于皇帝的人
八股文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易经》《尚书》
《诗经》《礼记》
《春秋》
明朝科举考试说明:
结合材料及书本思考明朝八股取士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二:中国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从而在制度上彻底否定和在实践中基本杜绝了血缘及裙带关系的影响,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客观公正的选才制度。
——郭培贵《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一: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年代 世界主要 科技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材料分析
负面: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抑制创造性思维,阻碍了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正面:客观公正;为皇帝网罗人才,加强思想控制,加强皇权。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引进原产于美洲的各种作物
南北方出现
棉纺织业基地
棉纺织业
丝织业
苏州是明代
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景德镇是
全国的制瓷中心
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四)、经济的发展
②出现地域性商帮—晋商、徽商
①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B.手工业:
C.商业:
A.农业:
1.农业:明代引进原产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思考:为何明朝得以引进美洲作物?
从作物名称上能发现什么特点?
甘薯(番薯、地瓜、甜薯)
玉米(苞谷、番麦)
马铃薯(洋芋、土豆)
向日葵
花生(番豆)
活动:阅读课本,找出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
②丝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明初棉纺织业已渐有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
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
③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明代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朝青花扁壶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牙纹香炉
四、经济的发展
P69页【划线】
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出现地域性商帮——晋商和徽商
乔致庸
胡雪岩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南京城《南都繁会图卷》
课堂小结
答题格式:八股文
农业:引进原产美洲的农作物
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
商业: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答题观点:《四书集注》
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应天
厂卫制度:锦衣卫和东厂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朱元璋
强化皇权
明朝的建立
科举考试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统治
1、下图反映的内在本质是( )
A.明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B.明代地方制度的变化
C.明代官制机构的简化 D.皇权的不断加强
课堂练习
D
2.“草根”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语,它的基本含义是群众的、基础的、乡村地区的。这一词语适合描述下列哪一位皇帝(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3.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
A.通判 B.三司
C.御史 D.厂卫特务机构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