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共7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共7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06: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新课导入
“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该习俗极为庄严肃穆,一定在深夜举行,不允许妇女参加。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自主预学
了解作者及作品
主要作品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当时的鲁迅,就像布不成阵的散兵游勇,“孤独”着,“彷徨”着。
《彷徨》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是《彷徨》(反映了鲁迅当时忧愤的心情)的第一篇。
《彷徨》命名
1911年,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广大农民仍然受到封建思想、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压迫。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科学”和“民主”,而阻碍民主与科学的最大阻碍就是中国两千年来留下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祝福》背景链接
中国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农村的妇女所受到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他们不仅没有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如果寡妇再嫁就连劳动和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了。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的揭露了封建思想的流弊和余害,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万万千千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不仅肉体遭到压榨,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其对封建思想的鞭挞在今天依然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也反映出鲁迅所要探索和改造的“国民性”,这所谓“国民性”正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的。
封建思想:
1、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三纲五常。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封建礼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根据儒家思想制定的,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封建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
3、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4、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点津导学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概括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祥林嫂经历了哪些悲惨命运?小说通过哪些方法来塑造她的性格?
3、祥林嫂之死,凶手有哪些?
4、小说中有关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5、小说以“祝福”命题的用意是什么?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最后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概括小说内容: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归纳内容,理清情节
结局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倒叙的妙处:
拓展:小说的叙述方式及表达效果
类别 表达效果(作用)
顺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二课时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最好的女人,又是一个最苦的女人?
合作共学:
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丈夫死了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二十六七以前
人妻
卫家山
与打柴的祥林(约16岁)结婚、生活
二十六七岁
寡妇
初到鲁镇
春天死了丈夫。冬逃离家,经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再嫁
卫家山
贺家墺
春上遭劫,被婆家抓回卖掉,为小叔娶媳妇,拼死反抗
春上嫁给里山贺家墺的贺老六,年底生阿毛,生活好转
二十八九
贺家墺
贺老六患伤寒死去,阿毛两岁
三十……
三十七八岁
再寡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吃了,秋天她到鲁镇做工
捐门槛赎罪,冬至祭祖仪式被拒绝
头发花白了,记忆尤其坏
乞丐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年底带着疑问和恐惧在“祝福”中死去
帮工
祥林嫂履历:
学生精读
找出祥林嫂初到鲁镇、二到鲁镇和乞讨鲁镇时的容貌以及言行的变化,标上符号。
祥林嫂是一个最好的女人
变化:
食物不论 满足 有了笑影 白胖了
—生机旺盛
—安分善良
—耐劳
—爱劳动 能劳动
—很容易活下去
表现:做工没有懈 力气不惜
顺着眼
模样周正
手脚壮大
—相貌端庄
初到鲁镇:
颊红
肖像:
肖 像
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消失血色
顺着眼 眼角带些泪痕 眼无光
——二嫁再寡 夫死子亡
——生活依旧
——形容枯槁
——无限辛酸 目光呆滞
二到鲁镇
变化
手脚无先前灵活
记性坏得多
死尸脸上整日没笑影
祭祀时倒很清闲
重复讲着阿毛被狼吃
结论:
祥林嫂逐渐走向衰亡
乞讨鲁镇
头发全白
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衰老不堪
眼珠间或一轮
——活僵尸
肖像
神态
消尽悲哀
——麻木
木刻
——极为痛苦
生活
——死亡绝境
头发 脸色 眼睛 遭遇
一白头绳 青黄 颊红 顺着眼
二 白头绳 青黄 消失血色 顺着眼
泪痕
无光
三 全白 黄黑 瘦削不堪 间或一轮
消尽悲哀
木刻
最后
凄苦
枯槁
活僵尸
寂然死在祝福夜里
三次肖像对比:
作用: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祥林嫂是一个最苦的女人
她讪讪的缩了手
转了几圈,疑惑的走开
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
难为情
心怀希望
彻底崩溃
动作描写:
最后一次“祝福”时: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人。
结论: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语言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细节描写:
分析: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濒临死亡。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在旧社会她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被无情的社会所践踏、迫害、愚弄、鄙视,以至于被社会吞噬。
祥林嫂的形象:
第三课时
引:祥林嫂的一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祥林嫂终于死了,被雪花覆盖了一切!
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鲁四?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之婆?
贺大伯?
柳妈?
鲁镇人?
“我”?
还遗漏了谁?
1、贞节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十分激烈,固然说明了她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尊严,但支配其如此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封建贞节观的“从一而终”。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迷信思想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但却不被社会认可。最终被四婶“祥林嫂,你放着吧!”剥夺了所有的希望!
祥林嫂自身?
身份:讲理学,老监生,大骂新党
书房布置:“寿”字、对联、残缺陈旧的书籍
三次皱眉: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两个可恶:“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
一声“谬种”: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并把祥林嫂赶出鲁家,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鲁四老爷?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虚伪。
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处事上自私、冷酷。
有人在为鲁四老爷叫冤。鲁四老爷冤吗?
祥林嫂在他家做工能有好果子吃吗?所以,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虽然没有直接责任,但他确实逃脱不了干系。鲁四老爷是其凶手之一。
观点:鲁四老爷有点冤枉。
理由:我们应当看到,他既没有克扣祥林嫂的工钱,也没有打骂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把她抓回去作为商品换回儿媳时,他甚至觉得“可恶”。
鲁四老爷应该只是一个小富农,而不是“农村地主阶级”,因为在祥林嫂被其婆婆掳走后,“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可见鲁四老爷家并不“阔绰”。但他也有着中国人的普遍的庸俗,即好议人长短、自私,在祥林嫂的再嫁中他也发表了他的意见,且唯恐给自己带来晦运,可是,我们现在的人不也有着这样的迷信思想吗?这种思想应该受到批判是无可非议的,但鲁四并不是共产党员,要求他超前地认识社会并不合理的。当然,他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是冷酷无情的,可是我们社会中不也有儿子因为孤母是种拖累而置之于死地的案件吗?所以,鲁四老爷在鲁迅的笔下,是一个更为冷血的“看客”罢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将她留下了。
四婶起初还踌躇…眼圈就有些红了。因嫌后来雇佣的女工…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四婶?
些许同情——厌恶
四婶:是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身为封建思想坚决捍卫者鲁四爷的妻子,她的思想受到多重歧视和压迫。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无疑是剥夺了祥林嫂生存下去的最后一丝权利,将祥林嫂推向绝望的深渊。“你放着吧,祥林嫂!”无形中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成为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可见,四婶也是其凶手之一。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倒落了一件大罪名……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 你不如及早抵当。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
柳妈在祥林嫂的死中扮演什么角色?
柳妈是一个和祥林嫂一样有着不幸的命运的下层劳动妇女。柳妈是可悲的,但她又是可恶可恨的。
她对祥林嫂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柳妈有着当时处于底层的中国人的最阴暗的心理,她不仅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可是她却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用以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她的调侃与嘲弄使祥林嫂甚至不想再“说一句话”。
(二)柳妈与祥林嫂的对话使祥林嫂沦入了恐惧的深渊。她告诉祥林嫂实在不合算,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倒落下一件大罪名。将来到阴司,其两任丈夫地狱里会争夺她,阎王只好把她分尸。这不仅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之害,还深深恐吓了祥林嫂。
(三)她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以赎罪。祥林嫂本来是社会罪恶的受害者,正是柳妈使祥林嫂把社会的罪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罪过,这可说是“诛心”,“哀莫大于心死”,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恶。她自以为让祥林嫂去“捐门槛”可以使祥林嫂得到解脱,岂不知这使祥林嫂陷入更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种不懂的“有为”比“无为”更为可恨。柳妈更是其凶手之一。
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形象。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
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应酬很从容,说话很能干“。取走工资,拿走衣服,派人抢走祥林嫂,将她卖给贺老六,严厉,精明强干。
残暴、自私——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在祥林嫂夫死子亡的时候,“来收屋,又赶她。”迫使祥林嫂“走投无路”。
麻木、冷酷——封建家长制的帮凶
祥林嫂婆婆?
祥林嫂大伯?
鲁镇其他人?
在鲁镇人看来,祥林嫂最大的罪过是一个“回头人”(卫老婆子语),尽管她为反抗“回头”而付出了血的代价。如果说她第一次来鲁镇,大家还允许她“做稳奴隶”的话,那么她第二次来鲁镇,她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
她第二次到鲁镇后,鲁镇人先是“音调和先前不同”,“笑容总是冷冷的”,可是当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传开去,鲁镇人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男人们,女人们,甚至连不大出门的“老女人”也“特意寻来”,在陪出早巳“停在眼角上的眼泪”之后,“才满足的去了”,但好景不长,她的悲惨的故事成了鲁镇人的“渣滓”,她又一次地落人了“又冷又尖”的冰窟里。
可是,“自从和柳妈谈了天”后,鲁镇人又发现了新趣味,这一次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了。
二次来鲁镇的祥林嫂,因再嫁的原因,成了鲁镇人的口香糖,当“狼吃阿毛”这一片被鲁镇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无味道之后,就被“呸”的一口吐在地上,踩在脚下了,然后换上“额上的伤疤”这一片,重新“咀嚼”与“赏鉴”。
“鲁镇人”的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给它一个名称——“看戏心态”。
“看戏心态”的实质:看者想在他平淡而平庸的生活中,从被看者的身上寻找一些刺激,想在他自己乏味的生活中增添一些佐料,这一切的快乐都是构建在被看者的痛苦之上的。
鲁镇人的生活太平淡了,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大变化,单是老了些”;鲁镇人的生活太乏味了,他们一年到头的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鲁镇永远是过新年”,旧新年与新新年之间的日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要寻求刺激,寻求乐子,寻求佐料,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佐料”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
多么残酷的鲁镇人,多么可恶的阴暗心理,多么丑陋的“看戏心态”。祥林嫂之死,他们也脱不了干系,也是其凶手之一。
我?
对鲁镇的态度——憎恶
回答祥林嫂——善良、软弱无能
了解祥林嫂死因及死后的心理——同情
“我”是祥林嫂最后见到的人。“我”没有害死祥林嫂,但我却让祥林嫂死得很恐怖。祥林嫂问我“魂灵”事,就犹如溺水之人看见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我”一句“说不清”,无疑是将处于死亡边缘的祥林嫂又向前推了一把。所以基于良心不安,“我”把祥林嫂的一生写出来,以赎其罪。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也同样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所以,我也是其凶手之一。
“我”实际上同样是看客:面对祥林嫂“有没有灵魂”的发问和惨死,“我”发现了自己与鲁镇社会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祥林嫂无意中扮演了一个灵魂审问者的角色,令“我”招供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与浅薄。在祥林嫂的一再追问下,“我”没有勇气正面回答,而只以“说不清”三个字来搪塞,此后匆匆逃走,在不安与不祥中度过了一夜。既在“我”预料中又不愿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祥林嫂的惨死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很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
拓展:小说的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
类别 表达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使事件显得公正客观。 (上帝视角)
政 权
夫 权
族 权
神 权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必死
小结:祥林嫂之死
鲁镇上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冷酷无情,都在把祥林嫂往死里赶,所以祥林嫂是非死不可。
其实,祥林嫂脖子上还套有“四条绳索”,勒死她。
总之,祥林嫂正是受这“四条绳索”的多重绞杀而死的。夫权、婚姻是封建社会决定女性命运的关键,也是“四条绳索”束缚女性的集中体现。婚姻并未给祥林嫂带来什么幸福,却使她一步步走向痛苦和死亡的深渊。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
第四课时
讨论
面对不幸的遭遇,祥林嫂有没有抗争?如果有,表现在哪里?结果怎样
祥林嫂有反抗:
(1)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2)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3)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4)问:死前问我鬼神——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由于思想的愚昧,她“顽强”“反抗”出来的是一种让人可怜又可气的味儿,毫无可敬、可叹、可歌可泣的品位,只能算是一种耐性。
其实,祥林嫂就是旧中国的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有所有旧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传统,也有所有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愚昧与不觉醒。
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突出因素。
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在小说中,作者要重点反映的就是这种“愚昧与不觉醒”。因为这种“愚昧与不觉醒”正是封建礼教赖以存活、滋生、为害天下的土壤。作为涉世不深的祥林嫂,作为离家出逃、无处安身的祥林嫂,把“四叔”家权作临时的避风港是无可非议的,但不料祥林嫂竟安泰地过起了日子,居然把寄人篱下当作自己的归宿,而自我“满足”,就连“口角边”也“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虽反衬出婆婆的虐待之深,但她的愚昧也可见一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果然,婆婆叫人把她劫了回去,逼她改嫁(可她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避风港”并不能替她遮风挡雨)。这一回,祥林嫂的表现还要愚昧。表面上她是在反抗,反抗婆婆的蛮横,反抗婆婆的专制,但她并不是反抗婆婆的剥夺她的人身自由,而是反抗婆婆的逼她改嫁,反抗婆婆逼她作一个不“贞节”的女人。其实,她的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也许就是改嫁到贺家墺的日子,可她居然“出格”地反抗,为了操守“贞节”,盲目的,以死来拒绝这一上天意外地恩赐给她的几日幸福。
更愚昧的是,以封建迷信思想来反抗封建礼教强加给她的莫须有的罪责与痛苦——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经历了几起几落的生活磨难之后的祥林嫂,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不幸的根源,反而在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的毒害中愈陷愈深,最终完全崩溃,寂静地走向死亡。
有人认为祥林嫂的悲剧与丧夫亡子有关,而丧夫亡子有偶然性,你怎么看?
想一想:
我们透过偶然性,隐藏在身后的还是那些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伤寒,因为吃了一碗冷饭,这是源于贫困;阿毛被狼吃了,因为四岁的孩子在门槛上剥豆子,祥林嫂在屋后劈柴无法看管孩子,这也是源于贫困。因此,实际上是罪恶的封建统治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旧社会、旧制度,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悲剧。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幽微的火药香。”(1)
“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是如此。”(2)
“天色愈阴暗了…将鲁镇乱成一团糟。”(2)
社会环境——祝福活动
第一次: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
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
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71)
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107)
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108)
第二次:描写鲁四爷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作用: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清楚地告诉我们,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112)
“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无限的幸福。”(112)
第三次: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过渡句,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环境气氛;反衬祥林嫂惨死的凄凉。
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
作用: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紧凑。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使人感到更加沉寂。”(32)
自然环境——雪景
第一次: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作用:
1、以雪声衬托环境的静寂,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祥林嫂死后的凄惨悲凉和“我”当时深夜神伤的孤寂、沉痛的心情。
2、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自去看雪花。”(88、98)
第二次: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对雪的描写。
作用: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112)
第三次:小说的结尾处“我”眼中雪的描写。
作用: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
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1、推动情节发展,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紧凑。
2、烘托祥林嫂性格命运,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3、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深化主题。
1、“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小说起于“祝福” ,终于“祝福” ,中间一再写到“祝福” , 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
2、“祝福”为祥林嫂的形象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她的勤奋能干、胆小畏缩都在“祝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3、祥林嫂最终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凄然死去,鲜明的对比深化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饱含辛辣的讽刺意味,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探究标题: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总结悟学: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
写作借鉴
1、“画眼睛”法
2、语言描写
3、行动描写
4、细节描写
课后作业
假如祥林嫂没死在祝福之夜,十年之后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