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5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09: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1.了解对话中人物的思想、主张及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并注重积累。礼乐射御书数教学目的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创设情境  2600年前,孔子虽然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
 至有过“乘桴浮于海” 的
 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
 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
   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孔子学院标志 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 侍坐 :恭敬的陪侍长者闲坐 解 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51岁39岁31岁18岁有魄力、自信;性格也较鲁莽、轻率性格谨慎、谦虚、自知更为谦虚,但也有一定的志向温文尔雅,性格从容洒脱历 史 背 景1.《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yì 》《里仁》等共__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 20 大学 中庸 孟子 自主学习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课 前 预 习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弟子四人各是如何述志的?谈谈自己的感想。子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 由曾皙点冉有求公西华赤朗 读课文围绕谈“志”展开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介词。年纪比你们大不要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动词,做闲居,平时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轻率急忙的样子比及( bì)等到正道,是非准则。笑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这里泛指荒年。指侵略的军队夹,迫近形容词活用于名词,勇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日常起居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急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为何“哂”子路?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其轻率鲁莽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圆,纵横或者使动用法,使……富足。至于等待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端:名作动,穿礼服。
章甫:名作动,
戴礼帽
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官诸侯相见曰会;
诸侯同朝见天子曰同。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修明礼乐,只好另请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同“稀”,稀疏铿的一声。尔:象声词词尾。起放下通“暮”何妨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介词短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风,动词,吹风,乘凉。名作动,弹奏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干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长叹的样子罢了(yu)赞同谦让指示代词,那同“欤”,语气词。﹨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可是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知识归纳
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1、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冠者五六人
5、浴乎沂,风乎舞雩(1)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弹奏最后出戴……帽子吹风,乘凉二、词类的活用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小的国家,大的国家(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
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回答使……富足(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三、文言句式
 1、毋吾以也:


2、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以吾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为国以礼( 介词短语置 )6、尔何如( 固定句 )
7、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即“则以何哉”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介词短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四、古今异义(古 / 今)
1、比及三年
( )
2、且知方也
( )
3、如五六十
( )
4、如其礼乐
( )
5、异乎三子者之撰
( )到 / 比较、紧靠等正道、正理 / 方向、对方、方法等或者 / 如果至于 / 如果才能 / 写作6、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7、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几个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做2、如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2)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5、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翻译: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合作探究: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1.本文开头,孔子是怎样鼓励弟子们讲述自己的志向的?(用原文回答) 答: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孔子是怎样鼓励曾晢讲述自己的志向的?(用原文回答) 答: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3.孔子为什么笑子路?是不是否定他的志向? 答:   子路说的是国家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但要有文化基础,要有学问修养,不应该那么简单;可他大言不惭,一点都不谦让,自认为很行,孔子才笑他。至于他说的那个治理国家的理想并没有错,孔子并不否定;只是笑他太自满、太轻率。 4.孔子“吾与点也”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   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的志向彼此不全相同,但他们都偏于直接从政治方面着手。但曾皙就不同了,曾皙不讲从政,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师生暮春郊游的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了他的理想——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引起孔子的无限赞叹。 5、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儒家学派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礼6、孔子的四个弟子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并说明理由。
四子言志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强国) ----鲁莽直率,好胜自负。 冉有: 可使足民( 侧重富民)----敦厚谦逊,不卑不亢。 公西华: 愿学焉,愿为小相(侧重礼治) ----委婉谦恭,善于辞令。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教化治国) ----从容洒脱,豁达自得。 1.与“加之以师旅”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答案】D/A.介词,因为;B.动词,认为;C.动词,用,做;D.介词,用。直 击 高 考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比及:等到。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方圆,纵横。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
的才能。
D.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不高兴的
样子。 【答案】D/喟然:长叹的样子。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答案】B/A. 希通稀 C.莫同暮 D.与通欤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其言不让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三子者出,曾皙后【答案】B/A、C、D三项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让”是形容词,意思是“谦让”,不属于词类活用。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加之以师旅。【答案】D/ A、B两项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C项则为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D项是介词短语作补语。6.下面对文中四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概括不
准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格急躁、爽直、自负。
B.冉有出言谨慎,性格较谦虚。
C.公西华看似谦虚,实则讲话虚伪。
D.曾皙文质彬彬,放达洒脱。【答案】C/C项分析不当。公西华说话表现了他谦虚的好品质。7.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候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A比(bì):到;比及:等到8.下列划线的字词不是名词活用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三子者出,曾皙后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是名词活用的一项) 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布制礼帽,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名作动,吹风,乘凉方位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D你一定行的!9.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假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B.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 C.宗庙之事,如(至于)会同 D.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 或者C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课 堂 小 结以仁为本以礼治国孔子思想二、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三、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对学生喜欢“循循善诱”等。五、品德:“温、良、恭、俭、让”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