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走进康桥康桥剑桥大学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新颖的构思: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
别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省海宁人
追求“爱,自由和美”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和音律和谐。走近志摩新月诗派 1923年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粱实秋等。他们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三美”)理论,被人评为“带着镣铐跳舞”)的新格律理论,此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坛、对徐志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林徽音1920——1921与徐志摩在英伦相识陆小曼 这是徐志摩墓边的两页石雕 ,由梁启超书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去彩。”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途中因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飞机失事,志摩遇难,时年35岁。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林徽音: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来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居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陆小曼: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身。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努力习画,终生不辍。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明确情感:
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字词读音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 xiāo赏析现代诗歌的三个角度: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情感线索
诗歌的形式 意象是诗歌生命的载体,在《再别康桥》中,作者选择了很多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来自于剑桥大学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融入了作者对康桥特别的情感。鉴赏诗歌一、从诗歌意象入手鉴赏诗歌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4、全诗感情线索如何?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五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黄昏夏虫沉默图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夏虫云彩招手作别彩云星辉挥手惜别彩云图河畔金柳艳影水底青荇招摇榆荫青潭浮藻满载星辉寻梦 通读全诗,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抒情基调。 “轻轻的,悄悄的”,这种反复,使温柔的旋律起伏回环,听起来十分和谐悦耳。 作者明明“再别”的是“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意象——云。
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云飘来荡去,正像游子一般,日暮也给人
落寞之感,因此是“西天”。诗风显得清
新飘逸。借来代指美好的一切。结构全解:再别康桥第一部分
(1)第二部分
(2-6)第三部分
(7)
轻轻的我走了轻轻的我来了轻轻的我招手河畔上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悄悄的我走了悄悄的我来了
我挥一挥衣袖作别母校
生离愁
泛舟康桥
来寻梦悄悄离去
心忧伤
离愁别绪依恋母校意象——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思考:一、第二部分中“金柳”如何会被比喻成新娘呢?
1.与“夕阳”相映,像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2.柳的意象:离别。(1)折柳送别。(2)“柳”的谐音“留”。(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伤心不过灞桥柳。
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含有对林徽音的感情因素。并且“柳”与“留” 有一种谐音关系,表达出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
2、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把“金柳”比喻成“新娘”,表现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二、除了“金柳”,还有哪些 “意象” ? 这些 “意象”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青荇” 、“星辉” 、“笙箫”——描写康桥景观之美,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三、为什么徐志摩甘愿做一条水草?
1.“软泥”写出了泥的细腻与光滑。
2.“油油的”凸显水草的可爱与亲切。
3.“招摇”写出水草的快活与轻松,突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小结:这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净、自由自在四、诗人固执地寻找着 “彩虹似的梦”,希望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为什么又不能放歌呢?
——自己心中的“康桥理想”已经幻灭,物是人非,无限的惆怅。1927年,梦想破灭,与小曼不合,之前与林徽音也无缘结合。
——马上就要再次离开康桥,离别时的不舍压得诗人无法放声高歌。最后只能够“悄悄”地离去,微妙的苦闷尽在不言中。五、“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暗喻。
用笙箫来比喻悄悄。写出诗人的心境。
“笙箫”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箫声是低沉哀怨的。而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六、文中运用了暗喻手法的还有哪几句?
七、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要把它比喻成天上的彩虹?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的康河。
八、如何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象征手法。
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并不带走。不仅与母校告别,而且与康桥文化告别。
3、诗人为什么用“轻轻”、“悄悄”来描绘他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呢?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一节与开头回环呼应,它和第一节诗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句变成“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是无声,悄悄是无声加无言,无言是内心的感受,情感的内涵更多。悄悄的来时,欣喜兴奋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喜悦;悄悄的走时,悲伤难过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是压抑的哀伤。课文内容小结: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视金柳为新娘,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诗人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道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写出诗人心中的梦。诗人融情于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七节,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感情。音乐美 《再别康桥》的“三美”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绘画美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音节和谐,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诗歌情感: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更加欢喜和眷恋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5感情达到高潮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7悄悄作别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总结: 统观全诗,第一节和最后两节写的是现实,中间部分写的是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所见所想,是幻想。本诗第一节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缠绵的基调,写的是离愁;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旖旎[yǐ nǐ]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爱意,可见,这第二至五节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第六节是一个过渡,一个“但”字把诗人由幻想拉回了现实;最后一节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感情,也就是呼应开头,表达离情。课文拓展徐志摩与张幼仪徐志摩与林徽因徐志摩与陆小曼 读诗是为了遇见美好的心灵,而诗人柔软的内心本身就是一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