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3.9《再别康桥》课件 (6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3.9《再别康桥》课件 (6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10:0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3张PPT。语速:舒缓和谐 语调:轻柔低沉作者简介徐志摩 原名章垿
现代诗人,散文家。
别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省海宁人。
追求“爱,自由和美”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第一小节连用了三个“轻轻地”,有何作用? 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并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忍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也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其中包含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有何妙处? 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满注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诗人对康桥一草一木的爱恋和不舍。河畔的金柳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如果将“招摇”改为“摇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行。“招摇”写出了人性(拟人手法),仿佛康桥在对诗人招手示意,富有情趣。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的情态,也体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而且渴望摆脱尘世羁绊与生活束缚的强烈愿望。软泥上的青荇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榆荫下的一潭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


能/


,沉
默/



的/




虫/


我/
沉默
,悄
悄/



的/


!康桥风光第二课时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讲:“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这就是著名的新诗格律“三美”论。 1.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本诗的艺术特点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
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
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
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音乐美品味诗歌的建筑美本诗的艺术特点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建筑美2、金柳倒影图3、青荇招摇图 4、榆阴清潭图5、撑篙寻梦图7、夏虫沉默图诗中的画境1、作别云彩图绘画美6、星辉斑斓图本诗的艺术特点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绘画美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





,沉













沉默
,悄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美徐志摩与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应父命与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20年赴英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其间爱恋林徽音。
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
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于1926年与
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29年兼中华书局编委。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要) 志摩年表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遇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张幼仪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
四月天!? 林徽音 陆小曼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平,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陆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平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启超证婚, 徐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张幼仪十六岁时的林徽音蜜月中和陆小曼泰戈尔林徽音徐志摩梁思成林长明1难舍难分
挥手作别云彩图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图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榆阴浮藻清潭图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6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7难舍难分
招手惜别云彩图意境,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叠字 诗首节写久违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像是怕惊醒了一个美好的梦,诗人刻意连用三个“轻轻”作叠字,为晚照下的康桥铺垫宁静美的基调,也突出了自己对康桥的惜别深情。 比喻 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赋予寻常事物以眩目的美丽,更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景中寄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再别康桥》的修辞与想像 反复 诗人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悄悄”等词语,情感有了呼应,音律上形成回环。诗人惜别时细腻的情感得以表现,同时也有一种唯美的效果。 顶针 第6节两处“沉默”,形成首尾联珠的效果。由夏虫的沉默扩展到整个康桥的沉默,这种串联,让人有无边的遐思。最为沉默的或者就是惜别的诗人自己。 想像 面对康河,在诗人驰骋的想象里,他甘心做柔波里的水草,甚至要泛舟寻梦去满载一船星辉,这些无不是想象的极致,也是是诗人自在生命的热烈追求。此时,诗人如庄周梦蝶,完全物我两忘了。小 结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离愁、热恋、高亢、低沉、离愁)为线索,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然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 ──徐自摩 历代离别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慷慨悲壮洒脱豪迈情深意长课外练习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
2.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
3.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
4.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
5.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1.祖国大地(祖国山水)。不能删,括号内的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2.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3.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4. .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5. “那里”指“解放区”。诗人心目中的“永恒的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心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