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年 级 四年级
课 时 共1课时 备 课 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小古文,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古文共49个字,以凝练的笔触,描述了王戎与小伙伴一起游玩时,发现道边李树多子,小伙伴争相采摘,王戎却一动不动,在旁人的询问下,他说出了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 全文一共四句话。首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介绍了王戎的年龄以及事情的起因。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讲述了看到路旁李树结满果子,其他小朋友和王戎的不同反应,即“竞走取之”与“不动”。第三句写的是旁人和王戎的问答,王戎说出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第四句则是故事的结局,人们摘下李子尝了尝,发现正如王戎所说。 这则历史故事短小精悍,语言浅显,向读者展现了一位机灵聪慧的神童形象。文中一群小儿与王戎形成强烈的反差,“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虽寥寥数语,但在读者脑海里,却勾勒除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在对比中更显王戎之聪慧。文中还有一句语言描写,则是王戎回答路人的话,也是揭示道理的语言,这句话更为直接地突出王戎心思灵活、聪明伶俐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文内容,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生字,重点学写“戎”。 2.理解词句,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感知王戎的形象。 3.借助注释,加以创造,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古文 1.出示单元页和第八单元的目录。有什么发现? 这个单元故事的主角都是青史留名的俊杰,一起来读单元导语——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2.我们要举行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就是——中国好故事,班级故事会。地点就在咱们班,参与者全体同学,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个故事,我们要把这个故事讲精彩,有没有信心? 3.齐读课题。 示范书写“戎”。长横写完写短横,主笔斜钩要有力,最后一点别忘记。 出示图片,理解戎的意思。一戈一铠甲,合在一起,武器的总称,也指军队或战斗。 4.了解“竹林七贤”,注意注释当中的“自幼聪慧”,引出古文。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一)课题 1.再读课题。理解课题的意思。 不取,即不摘,道旁,道路旁边。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2.你们看这个课题。就是讲的谁在干什么这样的句式。 (二)古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请同学评价读得怎么样。 3.学习生字。 出示:诸 诸小儿 诸儿 竞 竞走取之 唯 唯戎不动 第一行:小组读。第二行:指名读,强调竞的后鼻音。第三行,全班齐读。 再次齐读全文。 学习划分节奏的方法: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指名学生读课文。 配乐全班齐读课文。 三、理解古文,品悟智慧 1. 读准读通了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 (1)学习古今异义:尝——曾经。走——跑。 (2)学习“之”。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李子) 人问之。(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 取之,信然。(李子) 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出示原文,和同桌之间练习讲一讲。 借助插图,指名学生讲故事。 3.读到这里,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从哪里体会到的? 请学生说王戎是怎么思考的,相机指导。 面对这样诱人的李子诸儿选择的是(摘)。(板贴:李子) 唯戎他不动。我想问,他是真的没有在动吗?他在干什么呢。 得出王戎的思考过程:果子是甜的,人家都去摘,就不会有这么多。 因为果子是苦的,人家都不摘,所以才会有这么多。 得到结论:道旁苦李 小结:是呀,面对这些诱人的李子,面对所有的人竞相取之,可是他却能够做到善于思考,冷静推断。(板书: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 四、再读古文,讲好故事 1.小王戎,年仅7岁,如此聪慧,实乃奇才!他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就被刘义庆收藏到了他的《世说新语》当中,不过在这本书当中啊。他是这样呈现的。 出示没有句读的古文,学生读古文。 出示挖空的古文,学生尝试背诵。 2.我们背过了文言文,现在能不能讲讲这个故事呢 我们在讲的时候,要声音洪亮,能够加上人物的心理、动作这些细节就更好了。 讲的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是不是该有掌声?这样精彩的故事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好故事”了。其实在《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王戎的另一则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4.《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这样智慧的故事,我们可以用上今天的方法。去读懂它。更重要的,还要去讲好它,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戎 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