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3 星星变奏曲(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 3 星星变奏曲(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09: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星星变奏曲 江河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 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字词梳导1.请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静谧( ) 闪烁( ) 朦胧( )
憧憬( )劫( )难 凝( )望
颤( )动 覆( )盖
2.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弥足珍贵:
颤动:
静谧:
憧憬:
浪漫:
劫难:
朦胧:mìshuòméng lóngchōng jǐngjiéníngchànfù 更加觉得珍贵。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安静。向往。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灾难,灾祸。
不清楚,模糊。
预习与交流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关于作者关于朦胧诗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星星变奏曲》朗诵
http://www.cctv.com/program/合作与探究1.第一小节的朗读要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要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整体感知诵读指导 2.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把握形象3.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内容领悟1.两小节诗在结构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2.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和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更承载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构分析深层探究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寓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悖离,显示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叠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生动的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1.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2.如何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主旨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浪漫 寒冷、残酷
———————
(向往光明) (对比) (否定现实)
拓展延伸请你积累几句有关星星的诗句,最少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