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2:1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摘记等形式,积累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
2.通过删减比较、习题判断等方法,理解“飞向蓝天的恐龙”,并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通过由扶到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感受语句表达的逻辑性,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第一版块 揭题质疑
1.板书“飞向蓝天”:当你看到“飞向蓝天”这四个字时,你想到什么?(鸟儿)
是啊,鸟儿是天之骄子。
2.板书:恐龙。读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马上跳出?(庞大、笨重、凶猛……)
3.(加上“的”字)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齐读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当你第一次看见到课题时,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笨重的恐龙怎么能飞向蓝天呢?)
4.看来大家的疑问是一样的,课文就能为我们答疑解惑。
设计意图: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从课题入手,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了解,启发谈话,丰富学生的认知。以疑激趣,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第二版块 词语积累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2.词语检测(出示两组词语):
(1)分组出示,指名读。
(2)正音:茹毛饮(yǐn)血(xuè),理解“茹毛饮血”:茹,吃。在词典中,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3)第一组词是描写——恐龙的,第二组词是描写——鸟类的。
(4)男女生对比词语。
(5)今天我们积累了一些用来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我们赶快来用用吧。
请打开语文作业本,完成第二题的前半部分,在括号里填上刚刚积累的词语。(注意写字姿势要端正,要把词语写正确。)
(6)出示词语校对,强化记忆。
3.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完成第二题的下半部分。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了鸟儿,飞向蓝天的过程。
设计意图:
本文篇幅很长,考虑到词语数量多,类型多,集中学习不利于“消化”,因此词语学习分散进行,分层次进行。这节课先积累描写恐龙和鸟类的相关词语,通过朗读、理解,借助作业本题目摘记等形式,强化记忆。
第三版块 体会准确
1.关于“飞向蓝天的恐龙”,科学家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说法。老师这里也有几种说法,请拿出练习纸,作出判断。
2.生自学,作出判断。
3.逐句反馈。
(1)× 是啊,这里应该加上“一支”,只是一部分演化成了鸟类,是有限定范围的。
(2)× “有可能”不能少,这在19世纪时,科学家的推测,是一种假说。
(3)× 虽与文章中的句子一模一样,但这句话是要联系前文的,指“带羽毛的恐龙”,若只看这一部分,就是断章取义。
(4)√ 毋庸置疑,这恐龙中的一支就是“一种带羽毛的恐龙”。
4.出示表达准确的句子,齐读。
5.这四句话都在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了鸟儿,飞向蓝天。
6.这些无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板书:表达准确)
设计意图: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判断辨析、抓关键词、朗读等形式,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既体会到科普文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锤炼语言,又读懂了内容,理清了文脉,明确了课文写作对象,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其实讲的就是——恐龙的一支演化成了鸟类。
第四版块 感悟严谨
1.那科学家是怎么一步一步提出这个观点的呢?
2.我们一起看到第2自然段。
出示:
3.第2自然段一共有5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
科学家们干了什么呢?原来科学家们“注意”(圈出)到了——相似之处(圈出“相似”,连线)。
4.像这样圈出,用线一连,就可以直接提取关键信息。板书:注意相似
5.那接下去,科学家又做了什么,提出了什么呢?小组合作。板书:→
过渡:哪组同学上来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
6.小组反馈,师有异议时圈画。
注意相似 → 研究化石 → 提出假说 → 寻找证据 → 发现证据
预设:
(1)没有“研究化石”。
若不研究,就提出假说,很随意,不严谨;而且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化石研究。
因为,一个假说的提出,需要大量的依据,不然就是凭空猜测。多么严谨啊!
(2)“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说明科学家们为了证明这个假说,一直在寻找证据。从19世纪提出假说,到20世纪,再到如今的21世纪,几百年来,他们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执着追求。
7.(结合板书)是的,科学家先注意到了两者骨骼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提出了假说。之后,他们又一直寻找证据,终于发现了有力的证据。
8.科学的探索需要严谨(板书)的态度,言之有据。
设计意图:
第二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这一科学假说的形成和探究过程,看起来学生一读就懂,但对于段落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准确用词,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却无法很好地体会。对于学生忽略的以及难以言明的有价值的语言现象,都是需要老师点拨、指导的,为此,精读语段着力于第2自然段的教学。
我通过引读、圈画指导,教给孩子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再由扶到放,迁移运用,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读自悟,梳理出这一科学假说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在交流反馈时,及时补充,抓关键词“大量”“一直”,引导学生了解假说的提出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并为科学家的探索之路指明方向。交流中,学生不仅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科学探索的严谨性,更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五版块 强化练习
1.我们在平时的表达中,我们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
2.牛刀小试。
(1)结合字典中的意思,自己答题。
(2)反馈。
显示:显示威力 显示技巧 显示才能
展示:展示作品 展示成果 展示风采
揭示:揭示规律 揭示主题 揭示真理
设计意图:
言语理解与表达里面的逻辑填空很是让人头疼,只有准确填写,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这些词语表面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知晓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课堂上教给孩子辨析的方法,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运用。
板书:
飞向蓝天的恐龙
准确
严谨 大量 一直
注意相似 → 研究化石 → 提出假说 → 寻找证据 → 发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