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2:03: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人物: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关注时代背景:杀害李大钊,中国反动派第一次使用了从帝国主义国家买来的绞架。李大钊昂首走上绞架,发表了最后的演讲,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革命气概。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点】
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感知题目
1.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2.欣赏歌曲《五月的鲜花》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这优美的、激昂的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幸福的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认识一位这样的开创者,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唤起学生对先烈的敬佩之情,感悟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二、介绍背景,走进作者
1.出示背景资料: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2.走进人物和作者: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
李星华(1911—1979)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设计意图:对于革命,学生太陌生;对于革命事迹的伟大,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因此,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读完课文你有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预设1: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峻?
预设2:为什么李大钊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预设3:敌人为什么要杀害李大钊?
预设4: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2.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残暴 匪徒 法庭 执行 暂时 宪兵 侦探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出示生字:稚、避、峻、啪、僻、瞅、靴、魔、刑、哼、绑、啃、袍、押、执
教师指导:学生要会书写这些字,并指导重难点字书写。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再读课文,厘清写作顺序,明确内容详略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件事情?
预设1: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被捕前(2—7)——被捕时(8—18)——被审时(19—29)——被害后(30—33)四件事。
预设2:被捕前又详细写了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劝说,坚持留在北京三件事。
预设3:被捕时写了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预设4:被审时写了父亲在法庭上镇定、沉着。
预设5:被害后写了全家得知遇难消息,非常悲痛。
2.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你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提示:
(1)关注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2)自主圈画、批注,小组交流。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预设1:
语言描写: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体会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对比描写:
“一向是慈祥的”“耐心地讲给我听”与“含糊地回答我”形成对比。
从这些语言描写和对比描写中体会到了李大钊是为了保护女儿。
预设2:第6自然段中“书籍和文件”其实是党的机密文件,正好回应了第3自然段为什么要烧掉,前后呼应。
预设3: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语言描写)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2句话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李大钊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教师提示:抓住词语“坚决”,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父亲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2)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时”。
预设1:(环境描写)就听见啪,啪……儿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动作描写)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从“不慌不忙”体会到了李大钊的沉着镇定。
预设2:从关键词“粗暴的吼声”“魔鬼似的”“冷笑”可以看出反动派的凶恶粗暴。
预设3:从“严峻”可以看出李大钊的沉稳严峻。
教师点拨:反动派的表现和李大钊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补充资料:
1926年春天: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1927年春天: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北伐国民革命军,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审时”。
想象李大钊被捕后遭遇了什么?
预设1:(外貌描写)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乱蓬蓬”看出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对待。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慈祥”可以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那深切的爱。
预设2:(神态描写)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从“安定”“沉着”可以看出李大钊在残酷的折磨下,内心依然坚贞不屈。
教师补充资料: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他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敌人又采用利诱的办法,许以他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预设3: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通过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李大钊不行连累家人。
预设4: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通过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李大钊对家人的不舍。
(设计意图:寻找关键语句,通过句子来感悟人物形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演练
你知道哪些歌颂英雄的古诗句?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预设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积累相关诗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导入: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精读细研,品读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2.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预设: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妈,昨天是4月28日。”
从以上句子中可以看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首尾呼应。
3. 想一想: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1:在结构上,使文章显得更加紧凑和严谨,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预设2:在内容上,使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显得更加突出。
预设3:在情感表达上,点明文章的中心,升华文章的主题,说明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的事情牢牢地记在心中,永远也不会忘记。
4. 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预设: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教师补充:“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体现了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体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
5. 通过学习本文,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先生?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一位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伟大革命者。
预设2:一位对孩子慈爱,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和力量的慈父。
三、学习英雄
还有无数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小兵张嗄
预设2:小英雄雨来
预设3:董存瑞、刘胡兰、红四团
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文章结构梳理。
2.主题概括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2.拓展延伸
教师安排学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再次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和高贵品质。)
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清明节,少先队员们去烈士陵园扫墓。站在李大钊同志的陵墓和塑像前,你一定心潮澎湃,有许多心里话想对这位先烈说。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李大钊同志,您安息吧!您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人民会永远把您记在心中!我一定向您学习,学习您那种顽强不屈、勇于奉献的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2.课后作业: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启发学生感受革命精神,理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质疑设疑,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重点词句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被捕时”“被害后”两部分内容时,请学生小组合作自学,使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内心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