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及变迁;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探究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近代以来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原因及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难点:国际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时空坐标
概念阐释:
世界市场是指的市场交换场所,是世界各国通过互助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起来的商品交换的领域。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出现,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世界贸易也称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
文化交流指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民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温故旧知: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课件展示表格)
讲授新课: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请阅读第一子目,请思考:(1)请指出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的几个阶段。
(2)请分析每一阶段内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和表现、结果。
时期 状态 详情
新航路开辟前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初步形成 背景
表现
两次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 原因
表现
20世纪以来 曲折与发展 曲折
发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思考:古代有以贸易为途径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
1、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
(1)特点:
①局限性:美洲:洲内贸易;欧亚大陆之间:西欧无法直接同亚洲进行贸易。
②间接性:中间转手贸易;世界各地仍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③局部性:缺乏稳定的全球性航路;
④贸易量较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处于前工业时代
材料:15世纪之前的海运尚不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和安全廉价的运输能力,缺乏稳定的全球性航线;现有的航线贸易量较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虽然已经有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建立起来,但是这种连接相当松散,尚未能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大的限制。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限,亚欧非大陆的人们还不知道地球上有美洲、大洋洲。即使当时有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亚欧非之间的贸易总量也非常有限。
(2)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原因?
①15世纪之前的海运能力相对较弱。③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
②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连接松散 ④地理环境的阻隔。
2、初步形成:15世纪后至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
回顾:这时期哪些洲际贸易?
【史纲下】①印度洋贸易中,欧洲商人取代阿拉伯商人,占据优势
②欧洲商人从事罪恶的欧美非“三角贸易”,控制大西洋贸易
③葡萄牙控制了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贸易
④西班牙用“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2)表现:
A.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欧洲市场(咖啡、烟草、可可、茶叶、香料等出现)
美洲市场(欧洲产品开始销售、奴隶也成为贸易商品)
②贸易的范围扩大,商路和贸易中心变化(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商业经营方式变化:交易所、银行、信贷、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
④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影响: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推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
B.亚洲出现新的贸易中心(马尼拉,澳门)
知识回顾: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3)特点:
①此时的国际贸易与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
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4)影响:
①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印度洋贸易)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间
(1)原因: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③交通工具的进步,使丰富的工业产品更快速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表现:
①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形成;
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②工业产品通过更快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
③世界贸易额剧增。
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材料: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3)特点:
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①英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
②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 (从英国“世界工厂”到美德英法并列)
③国际分工加强;
④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
⑤亚非拉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4)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③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曲折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1914年-1991年)
(1)曲折原因(阻碍因素):
①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④大国强权、贸易保护主义。
(2)发展原因(促进因素):
①资本主义两大体系三大支柱,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
②二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③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3)表现:世界市场受到冲击,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发展。
5、突飞猛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贸易
(1)原因:
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②冷战的结束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国际协调机制发展
④跨国公司的崛起加快国际贸易的进程。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通讯、网络)。
⑥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
(2)表现:
①世界贸易的发展;
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国际分工的发展;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学思之窗: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①趋势: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发展势头迅猛。
②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③出口不断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拓展:正确认识“逆全球化”
发达国家逆全球化的原因:
全球化导致了自身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国内矛盾的加剧(失业),他们并不是要退出全球化,只不过是要改变全球化的规则,要建立一种对他们更有利的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逆全球化的原因: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主张与民族国家的国家利益诉求之间存在矛盾。
材料:从历史看,全球化分为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君、刘贞晔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第一阶段 特点:控制航路,垄断贸易网络。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第二阶段 特点:掠夺原料,扩张市场。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三阶段 特点:加强经济联系,建立全球贸易体系。
原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冷战结束与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跨国公司的推动;等等。
6、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直接原因: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3)具体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资本的扩张性;
②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科技革命的推动;
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⑤国际区域经济组织的成立及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⑥跨国公司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⑦国际局势的变化(如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7、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影响:
积极: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③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
消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世界贸易的影响)
材料:15世纪后,西欧诸国先后开辟出新航路,在给欧洲带来财富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穿行在新航路上的商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搭起了沟通地区间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有何关系?
商品的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同时两者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学习聚集)
1、商品流动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
①经济:国际贸易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
②文化:国际贸易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代表:
(1)茶文化: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材料一: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茶的发祥地是我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起初,茶被作为药与菜,约至秦汉之际,民间才开始将其作为饮料,如西汉宣帝时王褒撰写的《僮约赋》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是以茶叶为饮料的最早记载。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饮茶逐渐成为各民族的一种重要习俗。明清时期,饮茶盛况空前,茶叶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举凡应酬、交际都离不开茶叶。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材料二: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A.茶文化特点:
①起源早;
②逐渐普遍,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③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④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B.茶文化传播:
①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地区传播,比如朝鲜、日本。
②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英国: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形成了“下午茶”
下午茶的来源
英国人的早餐较晚且食物非常丰盛,所以忽略 中餐,晚餐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开始。早晚两餐 间隔时间过长,到下午就感到饥饿难忍。于是他 们就在早餐和晚餐之间的时段,用加砂糖的奶茶 和点心充饥提神,这就成了最初的下午茶。下午茶 在英国刚诞生的时候,还是一种在家里喝的茶,因 此也被叫做“在家”茶……到了爱德华时代(1901—1910年),随着人们旅行欲望的不断增加,“在家”的茶派对逐渐消失。下午茶改成每日下午四点钟在高级酒店和高档商店的新茶室里进行的活动,而且经常伴随着轻音乐,有时人们甚至还会跳一些舞。
从维多利亚时代到今天,英国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
材料: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7世纪中期,英国人喝茶仿效中国人的做法,冲的很淡,人们饮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所谓的药效。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据材料概括17世纪以来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变化:①由药用到日常饮用; ②由上流社会向下层普及;
③由仿效中国到形成英国独特的饮茶习惯(下午茶);
原因: 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的殖民扩张;;种茶、制茶技艺的传播。
意义: 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④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茶室”
日本:各国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茶文化创新)
日本茶文化源自中国,经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茶叶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茶叶沟通东西方的贸易,更联系东西方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茶叶随着商贸活动向世界各地传播,融入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18世纪,饮茶逐渐在英国社会普及并发展出特有的英国式茶文化;工业革命后,由于茶叶具有提神醒脑之用,因此日益普及到劳动阶级,此后,移民将茶叶带入美国,并发明快速冲茶式的茶包,演化成重视效率与高度工业化的美式茶文化。
中国与世界的茶文化能够超越雅俗、阶层、国界、能集解渴、健身、怡情、社交与修身于一体。
由此,茶叶也蕴含着一部“文化史”。
中西茶文化的不同
(1)中国人泡茶均以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合物为主。
(2)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和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
(3)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而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
(2)服饰文化:服饰交流国际化
①欧洲:
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孔子”),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20世纪初,欧洲女装改革家保罗·波烈兼采东西方文化,摈弃了数百年来束缚欧洲妇女的紧身胸衣,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女装,其中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从他的设计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艺术,还隐约可见中国旗袍、日本和服、阿拉伯长裙和印度纱丽等的痕迹。
“孔 子”服装渗透了女性解放思想
波烈希望将女性的躯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当时欧洲女性
流行穿紧身服装。他受东方民族服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时装。
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
他将它命名为“孔子”。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③中国: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
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思考:试结合材料说说民国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有什么特点?
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特点: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文化:钟表在中国传播、发展
①进口:16世纪中期诞生于欧洲的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已经很多,高官收藏进口钟表
②国产: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材料: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分歧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钟表的传入的原因及近代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
原因:①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中西交流的开展;②近代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的推动;③近代城市的发展;④思想观念的转变。
变化:①确立近代时间观念;②追求时间价值更加精准化;
③被迫变化,具有不平衡性。
问题探究: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①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④较早地表达了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理念。
(4)文化产业:20世纪以来文化交流发展
①原因: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②表现:除了传统商品,电影、音乐、电视、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材料: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说明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及文化交流的影响。
角色:①国际贸易中的各类商品代表不同地区的物质文明,有助于中外文化交流。
②国际贸易使各国互通有无,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国际贸易促进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直接动力。
④商品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外交流奠定经济基础。
影响:积极:①对文化: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对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③对国际政治: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消极:①外来文化的扩张,容易导致忽视本土传统文化;
②西方文化利用资本技术优势打压本土文化,对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
小结:
①贸易活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商品具有物质的属性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商品是文化的载体。贸易活动使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得以交流,有利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文化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文化交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要在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交流中扫清障碍,就需要了解文化的交流方法及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重视与掌握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商机,同时尊重与了解他国的文化底蕴,这是国际贸易持续、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
巩固练习:
1.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
A.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材料反映中国的生活用品被外国商品占领,说明民众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B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应排除B。C项材料体现不出,应排除C。D项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D。
2.公元15世纪以前,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被阿拉伯人所垄断,医生和僧侣们认为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15世纪后,咖啡传入欧洲,咖啡的口味最初不受欢迎,但其不足的数量、高昂的价格和独具的饮用方式,能使上层社会的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突显出来。1872年“法国的消费增长两倍,没有一个市民家庭不以咖啡敬客,没有一个女店员、厨娘或者侍女早餐时不喝咖啡”。据此可知,咖啡消费方式的变化( )
A.提升了欧洲人们的饮食品质 B.冲击了欧洲传统的酒馆文化
C.得益于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 D.得益于欧洲工业文化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可知,咖啡的消费经历了从药品到奢侈品再到大众饮品的变化,这既受咖啡的广泛种植和产量提高的影响,也得益于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故选C项;喝咖啡与喝其他饮品一样,都是人们的生活选择,不能认为喝咖啡就提高了饮食品质,排除A项;材料只有咖啡消费方式的变化,不能得出冲击了其他饮品文化,排除B项;咖啡的消费与工业文化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排除D项。
3.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B.自由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C.世贸组织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经济区域化加快经济全球化
解析:“半球化”是因为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走向解体,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真正实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全球化,故选 A 项。自由贸易从1947年关贸总协定建就开始了,但20世纪50年代却是经济全球化的“全球性”时代,排除 B 项;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在1995年,与题干中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符,排除 C 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区域化加快经济全球化,排除 D 项。
4.18世纪初,英国生产的部分瓷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的关注,康熙皇帝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体现了( )
A.政府政策影响制瓷水平 B.商业贸易推动文化交流
C.西学东渐引发思想解放 D.西方与中国审美观一致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初,英国生产的部分瓷器结合中国瓷……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的关注……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可知,英国学习中国的瓷器制作工艺,而中国也借鉴和学习西方的珐琅技法,说明随着中英贸易的往来,促进了在文化领域的交流,相互借鉴和学习,B项正确;政府政策影响制瓷水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西学东渐引发思想解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方与中国审美观一致,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