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
1.《义勇军进行曲》中保留了包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内的原歌词,其蕴意是( )
A.居安思危 B.临危不惧 C.知耻后勇 D.奋发图强
2.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以下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文艺复兴 ②启蒙运动 ③新文化运动 ④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月4日,游行开始。罗章龙等四五个人领头到了赵家楼所在胡同……跳进房内,打开宅门,放进潮水般的学生。学生们满屋子找曹汝霖,却发现了章宗祥,大家一拥而上痛打章宗祥,并放火烧了赵家楼。”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反帝斗争的一次伟大胜利 B.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拉开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D.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延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滨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地理学的研究兴起
C.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5.国民党敢于发动全面内战,很重要的是依恃美国的支持。毛泽东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然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材料中的“经济亦有办法”具体指(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行垦荒运动
6.图中B段中华民族各阶层进行的救国救民探索包括( )
A.太平军起义、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7.“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共同努力的必然结果,其中绵延十四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场“民族解放斗争”的起点是( )
A.南昌起义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一二·九运动
8.《张謇传》引言:“这就是无可替代的一块历史丰碑——南通张謇。”这一高度评价主要是基于他( )
A.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B.带领义和团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野心
C.发起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D.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9.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有因果关系的史事是( )
A.禁烟运动——中国开始步入近代史
B.洋务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D.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
10.“八一大天亮,百姓早起床,夜半闹囔囔,手榴弹,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国民党。”歌曲可以印证( )
A.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
C.国民大革命因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走向失败
D.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1.根据下图所示杂志,可以得知,当时流传的社会思潮是( )
A.扶清灭洋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12.辛亥革命后,男尊女卑观念逐渐被自由平等思想所取代,平民教育、女权运动等观念也迅速影响全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君主专制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推动了思想解放 D.实现了民族独立
13.它发端于19世纪末,已有着明确的“反帝”目标;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对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回应。“它”是( )
A.虎门销烟 B.义和团运动
C.护法运动 D.九一八事变
14.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但又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这里叙述的是鸦片战争的( )
A.背景 B.原因 C.性质 D.影响
15.状元张謇说:“今欲巩固民国,非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不可!”为了践行这一救国思想,张謇创办了( )
A.江南制造总局 B.湖北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大生纱厂
16.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哪里共商国家大计( )
A.重庆 B.南京 C.上海 D.延安
1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
A.鸦片战争 B.重庆谈判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18.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据此,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 )
A.清华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北洋西学堂
19.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或者说“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0.有学者认为,卖诉、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A.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B.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C.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D.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21.据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主要由于( )
A.国家落后,列强侵略 B.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到位
C.闭关锁国,文物走私 D.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冲击
22.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淞沪会战是全民族抗战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②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③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④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识图题
23.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沧桑的历史。有人形象地说它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图1《南京条约》签订的场景(绘画) 图2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图3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活靶练习刺杀 图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图一场景与哪次战争有关 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二反映的是近代哪一场革命 孙中山等领导这场革命建立的政党及其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3)图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在该事件中,丧生的南京军民达多少人以上
(4)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 该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24.近代的书籍报刊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谁的著作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哪场运动的历史 此著作中提出的最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趋势的主张是什么
(2)图二报纸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
(3)图三是哪一政党的宣传工具 此政党是由谁在哪里建立的
(4)图四杂志是由谁创办的 它是哪一运动的主要阵地 这一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三、综合题
25.所谓近代化是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史刚要》
(1)材料一中李鸿章、曾国藩等掀起的“自强”“求富”运动是哪一历史事件?指出“求富”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代表?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谋求“民主共和”政治变革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运动意义?
(4)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什么认识?
26.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兄弟携手】
材料一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必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摘自孙中山《国事遗嘱》
【兄弟反目】
材料二 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立即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民头子等,举行一系列会谈。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改变的准备。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同仇敌忾】
材料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党对日军由不抵抗转变为抵抗,对共产党由剿灭转变为联合。……国民党正西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结果,使全国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华侨都团结起来,广泛团结了中间阶级、阶层、民主党派、各界人士……
——摘编自张守四、王黎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分道扬镳】
材料四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治决议,全力国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中,为了完成革命任务,1924-1927年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共同行动?
(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在这次政变后成立了什么政府?概括该政府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并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4)材料四中的“双十协定”是哪一次谈判取得的成果?
(5)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你有何感想?
四、论述题
27.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民群众英勇参军筑成抗击日本侵略的“血肉长城”。从“九·一八事变”起,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了14年之久的武装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劫难。为反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各族各界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材料二
图一: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图二:淮海战役中支前的民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3)有一种情怀叫人民,有一种力量叫群众。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以“人民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富有文采。
参考答案:
1.A
2.A
3.A
4.C
5.C
6.B
7.C
8.D
9.D
10.D
11.D
12.C
13.B
14.D
15.D
16.B
17.C
18.B
19.C
20.A
21.A
22.D
23.(1)战争:鸦片战争。
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的主权独立遭到破坏,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革命:辛亥革命。
政党和指导思想:同盟会;三民主义。
(3)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
人数:30万人以上。
(4)时间:1949年4月。
历史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4.(1)人物:洪仁玕;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
(2)观点: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
(3)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人物:孙中山;地点:日本东京。
(4)人物:陈独秀;运动: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科学。
25.(1)洋务运动。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三民主义。
(3)领导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列举二人即可)
意义: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两点即可)
(4)中国近代化,经过从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自我反思和深化对西方的认识;近代化历程中屡遭挫折,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
26.(1)北伐战争。
(2)四一二政变;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勾结在一起的反动政府。
(3)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4)重庆谈判
(5)国共合则民族兴,国共分则战乱生/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27.(1)原因: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为抗战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社会各阶层积极投身于抗战等。
(2)关系: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人民积极参军支前。
(3)题目:人民的力量是战争胜利的源泉。
阐述:人民是胜利之本,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广大了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物力保障。例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综上可知,人民的力量是战争胜利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