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课件:第2课《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课件:第2课《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课件3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17:1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浑浑噩è噩 逡qūn巡 沙砾lì 拙zhuō劣
释shì然 攥zuàn住 懵měng懂 呜咽yè
尴gān尬gà 呓yì语 jì系气球 希冀jì 课前积累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玉树临风:形容英俊潇洒的样子。 释然:放松。 诠释:解释。 攥住:用手握住。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啼笑皆非 :哭笑都不是,形容处境尴尬或令人难受又 令人发笑的状态 懵懂世事:糊涂,不明白事理。 尴尬:处境窘困,不易处理。 呓语:梦话。 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跟随在后面。 呵护:保护,爱护。 知识点击:北京大学简介 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统计,北大校友中,已有三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仅五人),12人成为“两弹一星”的元勋,近500人当选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661581平方米(3992.277亩)。学校现教职工16073人,29617名各类在校学生。现有199个博士点、221个硕士点、100个本科专业,以及覆盖139个专业的35个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及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现任校党委书记、校长闵维方教授。最具偶像价值的大学
据世界媒体报道,如果中国大陆有一所大学,足以让学生尚未迈人校门就已经感觉“毕业”的大学,那绝对是北京大学,事实上北大在中国人的心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精神偶像。一位著名大陆涉台学者、北京的大学教授,在他的名片上,依然印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在他的观念里,“北大毕业”代表拥有了一种愤世嫉俗的高贵气质与作为北大人精神从容的骄傲。“北大学生”的称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一种社会地位与荣誉。北大建校一百年,作为一个中国新思想的起源地,北大几乎与大陆社会的历史发展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都保持着高度密切的关系,一直到今天,传承下来的“五四”精神,依然是这所大学最引以为傲的精神资源。燕园风光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位于北京海淀区东北部,与圆明园、颐和圆毗邻。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和假山奇石,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湖光塔影,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学习环境整洁、优美、宁静、典雅而舒适。学生可以在校园里充分感受自然与人文的气息。 1、北大校门
2、未名湖之夏
3、未名湖之秋博雅塔南北二阁百年风雨石百年纪念大讲堂北大图书馆理科教学楼区了解北大:http://www.pku.edu.cn/北大三维全景图:
北京大学·三维全景.htm每一位学子的梦想
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是一块圣地,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的、顽强的、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远播。生活在燕园的人都会把握到这种恒远同时又是不具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王海桐 王海桐,女,1995到2001年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2001年以713分的高分夺得四川省高考理科状元,大学就读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实验班,还获得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双学位。她曾代表光华学院赴台湾大学、美国曼隆学院交流,大三暑假赴香港参加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实习项目。2005年本科毕业,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加入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最欣赏的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寄语高中生:好好学、好好考。自主学习思考:
1 作者围绕自身的成长经历,着重选取了哪些亲身的经历?

2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经历?

3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合作探究
作者说,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愿意写我的困惑与思考,而不仅是状元成长录”她写了自己哪些故事、哪些“困惑”、哪些“思考”?填表。阅读最后一节,并联系全文和生活,请谈谈你对 “美丽”与“羞涩”的理解。 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社会的宠儿,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和世界著名大学,更是高中学生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甚至是心中的“圣地”,不想上北大是不可思议的,上北大的愿望存在于任何一个高中学生的心里,而且这种想法带有令人炫目的美丽光环,所以,北大也是作者美丽的梦。
但是,上北大又谈何容易,上北大必须是“群山里的高峰”,必须出类拔萃。而作者自述的情况似乎让我们感觉到她自幼就有受歧视的心理阴影,也有所有高中学生共同感受到的精神压抑和思想波动,在作者看来,北大仍停留在“美丽”阶段,似乎没有完全地把握高声宣布:“我一定能够上北大!”所以一想到北大,好像就为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安,而这种不安就作者是女孩的身份来说,“羞涩”一词实在是含蓄蕴藉而又恰如其分。? 总结内容主旨:本文回忆作者自己高中及以前生活中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事和自己的一些感悟,展示了作者不是一个挣分的机器,而是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生命,表现了作者能够反思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精神。 练习巩固 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2体会文章中鲜活的语言。1品味作者生命成长过程中呈现的坚定、乐观等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思考、探究
1、作者说“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713分决不会是唯一的理由。”这句话透露出什么情感信息?
2、请找出一两句能引起你共鸣的表现作者坚定、乐观、迷惘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你的感受。
3、你觉得作者在成长的岁月里有过遗憾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体会文章中鲜活的语言。句子理解1、“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713分决不会是唯一的理由”。?“我不允许任何人将我十几年的经历用那浑浑噩噩的三天概括。”?“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 以上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不希望读者只将她看作一个学习的机器而从中挖掘所谓成功的“秘诀”,而希望读者能从她的故事中得到多种宝贵的启示。? 2、我在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记忆”比喻成“浅海”,把“有价值的东西”比喻成“闪亮的贝壳”,把“困惑和思考”比喻成“沙砾”,浪漫又生动,写出了作者的真诚坦率,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谦虚。 语句理解和鉴赏1、曾有人劝我把名字中的“桐”改为“同”,我却执意不肯,因为这个“桐”字对我有特别的意义。为什么说这个“桐”字对我有特别意义”?
2、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此句中为什么重复说“整整两个星期”?
3、“我便成了我,而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为什么说“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
4、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本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5、“在我好不容易找到辩护词后,才发现法官早死了,听众也走光了”。请分析此句含义和感情。
6、“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请分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7、这样的心理障碍和十三四岁特有的偏执和不驯,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历程。请分析此句含义和感情。
8、“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请分析此句表达效果。?
9、“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请分析此句表达效果。? 1、曾有人劝我把名字中的“桐”改为“同”,我却执意不肯,因为这个“桐”字对我有特别的意义。为什么说这个“桐”字对我有特别意义”?
①这个名字是奶奶起的。
②“桐”字寄托了奶奶对“我”的期望。
③“桐”字和“海”字连在一起能让我释然,宣告我的无罪。2、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此句中为什么重复说“整整两个星期”?
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父亲对刚出生的我的失望之重,因为他也极想要一个男孩。 3、“我便成了我,而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为什么说“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
“我”的祖母本来希望生一个男孩,而这个名字也是为那个男孩准备的,并不是给我准备的,而现在是我用了这个名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偷来的”。4、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本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金戈铁马: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醉卧沙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苏轼《赤壁怀古》用典。几乎一句话一个典故,体现了作者文化积累的程度。玉树临风: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杜甫《饮中八仙歌》)
6、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请分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习惯给自己“生活和学业带来很大的促进”的同时,也带给自己“巨大的压力”和“害怕出错”的“负面效应”。 5、“在我好不容易找到辩护词后,才发现法官早死了,听众也走光了”。请分析此句含义和感情。
“辩护词”指词条中对“海桐”的解释,“法官”指奶奶,“听众”指周围的人。作者被取名为“海桐”,究竟是凤凰栖息的梧桐,还是平凡矮小的海桐?取名者已经逝去,没有人能够确切地判断取名者的原意了;而在作者成长的过程中,周围没有人能够真正倾听作者的心声。 表现作者的遗憾和挫败心理。7、这样的心理障碍和十三四岁特有的偏执和不驯,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历程。请分析此句含义和感情。
追求完美的习惯让我初中三年中失去了人生应有的色彩而变得灰暗无光。表现了自己遗憾心理。8、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请分析此句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生活”比成“彷徨的流浪汉”,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当时迷惘的心态。 9、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请分析此句表达效果。? ?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自信”比喻成“海市蜃楼”,形象地表现自己对北大梦想能否实现的不确定心态,同时将自信人格化,充分表达自己又很希望实现梦想的矛盾心情。?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围绕“我是谁”的话题,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她的经历和她的思考。那么,从写作的角度看,这篇课文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呢?例如: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总结: 结构上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语言生动活泼,多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更是本文语言上的一道美丽的风景。文章思想内容真实,脱去了“状元”文章“假”的外衣,还“状元”以本来的面目,感彩浓烈,感染力很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子,一个高考的状元,她的成长之路是多么的不平坦,她的学习生活又是那样的充实、丰富。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王海桐为什么能考上北大?我与王海桐相比,有哪些差距?
课后作业:在青春成长过程中,你也和作者一样有着种种烦恼和喜悦,更有许多美丽的梦想。请你把你的成长感受和美丽梦想梳理一下,与同学交流,并以“ 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为题写在随笔上。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