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习作例文
课程目录
第
课时
单元任务
活动流程:子任务二:光影心世界
内容总览
素养目标
01
自读课文
02
阅读旁批
03
合作探究
04
体会情感
05
总结写法
06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与方法,能够自信地表达。
语言运用:
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审美创造:能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思维能力:从习作例文中学习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一读批注,同桌之间探讨,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份情感的?
自读课文,梳理脉络
学习目标
课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激趣导入
冬天母亲在阳光下晒被子叠被子,为了让“我”晚上睡起来更暖和;
夏天,毕大妈把缸里的水晒热用来给孩子们洗热水澡。
肖复兴,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当过大中小学教师,出版了很多本散文集,多次获得过优秀文学奖。我们曾经读过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他的作品。
走进作者
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我”家和毕大妈两家人的生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自读提示
这两个事例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和毕大妈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生活智慧和美好内心的赞美。
梳理内容
批注
批注
读一读批注,同桌之间探讨,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份情感的?
思考讨论
作者反复提到的“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
①寻找“老阳儿”这个线索出现在文中哪些地方,圈画下来。
寻找圈画
“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
真的,谁家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谁家又离得开老阳儿呢?如同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一样,老阳儿也不用花一分钱,对所有人都大方且一视同仁,而柴米油盐酱醋茶却样样都得花钱买才行。
把老阳儿叠起来,让我觉得新鲜。
聚焦重点
这个词就像文章中的一根线,把文章的各个部分给串了起来。我们来思考一下,“老阳儿”串起的是什么呢?
思考讨论
1.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老阳儿”串起了“阳光的两种用法”。
2.文章开头写到:日子各有各的过法。母亲和毕大妈利用阳光解决生活难题的事例,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老阳儿”是串起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不同的智慧。
3.文章的结尾赞美了母亲和毕大妈的智慧、温暖的心。“老阳儿”还串起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对那个年代普通劳动者的赞美、敬佩。
思考讨论
串
《月是故乡明》
串起季羡林老先生童年生活与离乡经历
迁移拓展
一条主线串起情感脉络
串
《梅花魂》
梅花串起外公眷念祖国家乡的几件事例。
迁移拓展
一条主线串起情感脉络
写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自然而然地表达真情实感。
教师总结
1.回顾《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内容。
2.对比阅读,习作例文和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回顾课文,比较写法的异同
学习目标
相同点 不同点
《匆匆》
《那个星期天》
《别了,语文课》
《阳光的两种用法》 比较异同
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匆匆》是直接抒情,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感叹。
《那个星期天》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生动刻画出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
两篇习作是围绕一个中心,选取了几个合适的事例表达情感。
对比阅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课题:习作例文
内容分析: 《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 引导学生继续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及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体验,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与方法,自信地表达。 语言运用: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维能力:从习作例文中学习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 审美创造:能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重点】 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 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情感有变化,将变化写清楚。
活动流程:本单元以“追寻时间足迹,抒写童年真情 ”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整合三个任务七个活动进行学习。 本节课属于大任务的分解任务二:光影心世界。 情境导入: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内容并且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激趣引入,自读课文。
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同学们,乍一看这个标题,你会不会误以为这是一篇说明文呢?课题中“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2.走进作者,了解作者。 肖复兴,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当过大中小学教师,出版了很多本散文集,多次获得过优秀文学奖。我们曾经读过d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他的作品。 3.自读课文,梳理脉络,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第一件事情,是冬天母亲晒被子叠被子,为了让“我”晚上睡起来更暖和; 第二件事情,是夏天毕大妈把缸里的水晒热用来给孩子们洗热水澡。 (2)教师引导:从“我”家和毕大妈两家人的生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这两个事例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和毕大妈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生活智慧和美好内心的赞美。 4参考批注,寻找文章的情感脉络。 读一读批注,同桌之间探讨,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份情感的? ①寻找“老阳儿”这个线索出现在文中哪些地方,圈画下来。 ②教师提问:这个词就像文章中的一根线,把文章的各个部分给串了起来。我们来思考一下,“老阳儿”串起的是什么呢? 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第一,“老阳儿”串起了两种阳光的用途。 同学们,再想一想,“老阳儿”还串起了什么?母亲和毕大妈利用阳光解决各自的生活难题,虽然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 “老阳儿”是串起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不同的智慧。文章的结尾赞美了母亲和毕大妈的智慧、温暖的心。 第三,“老阳儿”还串起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对那 个年代普通劳动者的赞美、敬佩。 5.想一想这样的情感表达方法对自己习作有什么启发。 教师讲解:“老阳儿”这一条线索把两件事情串了起来,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 同学们,像这样用一条主线串起作者情感脉络的写作方式,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也曾提到过。比如,《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以月为线索,串起季羡林老先生童年生活与离乡经历;《梅花魂》以梅花串起外公眷念祖国家乡的几件事例。 这个成为全文线索的事物,可以是一件具体的物品,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段音乐、一处景色……它在文章的各个段落都会出现,甚至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 课题解疑。 了解作者 自读自悟,梳理课文脉络。 学生反馈:感受到母亲和毕大妈这种“智慧和温暖的心”,让我们体会到母爱就像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表达了“我”对母亲和毕大妈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生活智慧和美好内心的赞美。 圈画出文章出现“老阳儿”的地方,然后借助文章旁批,同桌之间思考讨论,“老阳儿”串起的是什么呢?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总结写法方法,回忆学过的课文,明白这个成为全文线索的事物,可以是一件具体的物品,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段音乐、一处景色……它在文章的各个段落都会出现,甚至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两个主要事件,借助批注,学习围绕主线组织事件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第二节:回顾课文,比较写法的异同
1.回顾《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内容。 2.对比阅读,习作例文和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反馈结果。 相同:几篇文章都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不同:两篇习作是围绕一个中心,选取了几个合适的事例表达情感。两篇课文中,《匆匆》是直接抒情,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生动刻画出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 4.教师小结:写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自然而然地表达真情实感。 对比阅读,找出不同的地方。师生共同填表。 明白写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自然而然地表达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通过两篇习作和两篇课文情感表达方法的比较,拓宽学生的思路,明白在写作时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叙述中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