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0: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对于作家史铁生我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叫作《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史铁生在21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故,用他的话说是“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地就残废了双腿”。怎么办 他狂躁过、绝望过、伤心过、自暴自弃过,他开始思考,他还这么年轻,21岁,他也不得不思考。而《我与地坛》就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他的这篇作品。
我 与 地 坛
史铁生
01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其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合欢树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
《命若琴弦》《病隙碎笔》等。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
03
04
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课文是节选,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和地坛
第二部分:我和母亲
研读文章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1、作者为什么要来到地坛?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作者为什么想逃避?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3、逃避的地点为什么在地坛?
地坛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
荒芜但并不衰败
段落 意象 特点 心理
3段
5段
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
破败、荒芜、古旧…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
充满生机、不衰败…
苦闷、绝望、失魂落魄…
希望、珍视生命…
古老荒芜
并不衰败
落魄绝望
发现生命的美丽
虽处逆境不应颓废
地坛
“我”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作者在这园中已经找到“该不该结束我的生命”的答案了,接下来便是“怎样活”的问题。地坛有没有给出答案?
这些东西的共同点,就是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但生命不会因此而改变,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一个人的生死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是自然的安排;就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应由自己决定。我们不该刻意去追求死亡,我们应该好好的活着,珍爱自己的生命。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对我的启示
身体残废
被社会遗弃
废弃 古旧 荒野
荒芜
不衰败
古柏 野草 蜂飞 蚁动 ……生生不息

残疾但不颓废
劫难
不改变
被肆意雕琢
落日 雨燕 脚印 古柏 气味……生命律动
身残志不残
死是 活着
必然降临 是一种
的节日 幸福

颓废
豁 达
顽强
我 与 地 坛
史铁生
第一课时,我们一起体悟了作者对生命和苦难的深透理解,在长达15年的漫长岁月中,史铁生想透了生与死的问题,怎样活的问题,最终以坚忍的意志走出残疾自伤的阴影。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史铁生精神的胜利突围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找到了怎样活下去的路,并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现在就让我们和作家一起去领悟这人间至情无声的母爱。
研读文章第二部分
我与母亲
结合课文思考母亲的形象
在作者心目中,母亲是个怎样的母亲?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文中的母亲
是一位既疼爱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从哪些生活镜头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爱护?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在 —— 忧—— 关爱
久在 —— 找—— 坚忍
我 母亲
去 —— 送 ——理解
苦难而伟大的母亲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往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与地坛之间的故事,我是从一开始就都知道并理解的吗?
母亲与地坛之间的故事,我是从一开始就都知道并理解的吗?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 意不喊她。
……
儿子对母亲是什么情感?
儿子对母亲的感情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啊!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对母亲是什么情感?
痛悔、自责、无法弥补的遗憾
痛彻心扉的悔恨、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母亲
母亲的活法: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
怎样活?
解 答

面对苦难
坚忍
伟大
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
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该不该去死?
为什么要出生?
怎样活?
荒芜但不衰败
地坛
母亲
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
追寻


1.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
2.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象
(一)地坛
(二)母亲
特点
荒芜但并不衰败
坚忍、毫不张扬
作用
生命感悟
生存启发
小 结
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疾病可以禁锢人的肉体,却不能阻止灵魂的奔跑。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 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下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