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寒假测试试卷
高一年级 语文参考答案
B 2.①刻画人物,表现出父亲深受债务的折磨并渴望儿子能替他还清这笔债务。②引起下文,父亲病鸟般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是促使万宝山千里迢迢到北京的重要原因。③照应结尾,万宝山在还债感到瑟缩时,从一只展着双翅的黑鹰风筝想到父亲的乞望,坚定了还债的决心。
3.(观点一)吝啬中展现父亲生活的艰辛与性格的不屈。
①父亲的吝啬首先是出于生活的无奈,是为生活所迫。②父亲的吝啬并没有过多损害别人的利益,他不以损人利己为前提。③父亲的吝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节俭,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浪费之风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仍需要提倡节俭的风尚。
(观点二)穷人对道德的坚守可以促使社会的反思。
①拮据一辈子,穷苦一辈子的父亲,临终前牢记在心的是还债,这令人由衷地感动。②父亲临终的警醒,也揭示出弃恶从善什么时候都不嫌晚。③现代社会贫富的鲜明对比,会让人的价值观崩溃了:还有必要还给人家吗?坚守道德底线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是何等的需要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项,曲解文意。“父亲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同一类人”错误,父亲的吝啬不害人,是生活不富裕所致,是节俭的表现。
C项,对文章情节结构分析错误。错在“但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这个地方。正确的表述是这篇小说既没有写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没有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作者撷取平凡的生活场景,将焦点紧紧锁定在人物的身上,精细入微地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D项,句子表述有问题,文中对“万宝山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的吝啬”这一点并非“淋漓尽致地刻画”,而是一句话简单带过。
故选B。
2.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首句(段)的作用: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题干要求试分析小说开头详细刻画父亲临终前同万宝山相抱这一细节的作用。首先回归万宝山和父亲拥抱的段落情景: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那像是一种乞望,好比儿童对大人撒娇时要大人抱抱。或者那也是一种对托付之事的再次确认: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父亲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眼球浑黄,面目黧黑,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干脆更像是大鸟的标本,万宝山想。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这段文字,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表现了父亲的本分、善良和还款的强烈愿望。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引出了后文万宝山带着父亲的嘱托去还钱的故事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这个特定的“大鸟”姿势让六娃下定决心完成父亲的心愿,并与后文“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相呼应。
总之,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推动等方面归纳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主题和情感。然后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目要求再回归文本,找出题目要进行探究阅读的部分,结合文本内容,从人物塑造、形象特征、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即可。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既有吝啬这一特点,也有临终还债这一闪光点,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本题其实是要探究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我们要明白人物形象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纸片化的,而是立体丰满的、复杂多元的。万宝山的父亲身上有极度节约的吝啬,从含辛茹苦抚养万宝山几个儿女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如“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在家里他身体力行,带头喝隔夜的已经馊了的菜汤,吃过期的药片,不许点15瓦以上的灯泡……”这是生活的压力和经济的拮据给造成的生活习惯,但其实这种节俭的生活习惯和作风是应该值得弘扬的,尤其是在我们今天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多一点节约的意识是好的,古人就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另外,父亲还钱这一个闪光点,应该折射的是父亲的品质,他执着的要求还钱,表现的是滴水之恩当铭记于心的道德情怀。不管自己过得怎么样,只要受恩于别人,就要心怀感恩,借钱还债是天经地义,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必须要坚守。反观现在的一些老赖,借钱不还,坑国家、坑百姓,简直是禽兽不如,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C 5.D 6.C
7.(1)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2)于是撰写了(创作了)这首七言古诗(按照歌曲填的词)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
“元和元年”为时间状语,同时“乐府及诗百余篇”为“作”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
“时事”作“规讽”的宾语,其后宜断开,排除A。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错误。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错误。原文“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意思是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可见,这是传言,并不是事实。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老妪”,老婆婆;“问解”,询问、理解;“录”,抄录。
(2)“为”,创作;“长句”,指七言诗;“歌”,作歌;“凡”,总共;“言”,字。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生活在这里,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官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8.D 9.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漂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B 12.B 13.B
【解析】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据此排除C、D两项;从语言表达简洁和前后句关联紧密的角度考虑,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和前面分句的主语一致,可承前省略,据此排除A项。故选B。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此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而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应选用“轰轰烈烈”。
第二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是形容人们纷纷到来,没有贬义,应选用“纷至沓来”。
第三处,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已经取得了成就,应选用“踌躇满志”。
第四处,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此处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应选用“饱经风霜”。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题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搭配不当,应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②“一致共识”成分赘余,删掉“一致”。综合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4.D 15.B 16.斜倚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捏着手里的小瓷杯,轻轻地啜饮。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首先从主语一致的角度考虑,句子应当以“她”为主语,B、C项的后半句主语是“我”,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从语序的角度考虑,D项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顺序,语序更恰当,据此可排除A项。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赋予瓢虫人的动作、情态。
选项A、C、D中有“怨”“偷眼”“断魂”“无情”“护花”之词,都是写人的词语,用来写物,故均为拟人修辞。B项未使用拟人修辞,只能算对偶,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从“斜倚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和“轻轻地啜饮”来看,这几句的主语都是“我”,都是省略了主语“我”的句子,“小瓷杯被我捏在手里”的主语是“小瓷杯”,与前后两句的主语不同,把这个被动句改成主语是“我”的主动句即可。
17.例文: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规定了作文的主题——“阅读”,体裁——演讲稿,作文情境——班级演讲。
首先分析“阅读”,对于“阅读”,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都有说不完的话。作为中学生,每个人都有丰富的阅读经历和阅读经验体会,感触自然更深一层。首先是阅读与不阅读的区别,其间自然有成功和喜悦,也有失败和烦恼;其次是阅读过程中的故事、经验和体会了这其中的每一个片断和感想都能让我们咀嚼出无穷无尽的意味;还可以畅想未来,设想将来阅读的情况。此外,阅读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也是“阅读”这个主题中的内容。
“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这就要求行文中要有“我”,不能只作空泛的议论,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写。我们再来看一下上面所给的材料,所给的几则名言都是突出阅读的价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对写作的价值;“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阅读对人气质的影响;“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阅读对生活对智慧的影响;“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这是阅读对人的成长、梦想以及一生的价值;“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这是阅读对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考生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选取上述几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写作。
最后考生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2.阅读是一生的滋养。
3.阅读拓展了生命的宽度。
4.魅力阅读,一生相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寒假测试试卷
高一年级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的债务
铁 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58块左右。这一阵我天天计算这五块钱的利息,大概不会错。
万宝山将轻而薄的信封叠了个对折塞进衣兜,他无心核对信封里那连本带息的钱数,都五十三年了,多一分少一厘的真那么重要吗?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那像是一种乞望,好比儿童对大人撒娇时要大人抱抱。或者那也是一种对托付之事的再次确认: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父亲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眼球浑黄,面目黧黑,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干脆更像是大鸟的标本,万宝山想。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
几天后,父亲去世了。万宝山很想尽快完成父亲的嘱托。倒不是因为那五块钱的债务,而是父亲在病床上那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正是那病鸟般的姿势提醒着他,他不愿意父亲死前的那个瞬间总在脑子里盘旋。
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他的小家经济收支大致平衡,偶尔略有盈余,可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学校在国庆节后分批组织教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其实他并不记得李玉泽,有关李玉泽一家,万宝山都是从大哥那里听说。在大哥印象里,李玉泽家总是比他们家吃得好。后来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那一年,万宝山还不到三岁。
父亲的借钱典故随着李玉泽一家的离开渐渐告一段落,他的另一种习性凸显出来,他吝啬。或者换句好听的话,他极端地节约。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在家里他身体力行,带头喝隔夜的已经馊了的菜汤,吃过期的药片,不许点15瓦以上的灯泡。他还锯煤——把一整块蜂窝煤拦腰锯成两块,说这样分两次添煤烧得更透。家中的米、面、油更要上锁。万宝山印象里,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
三十几年过去了,万家的孩子都已长大,就仿佛他们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他无事可做,干脆就独自承担了买菜的任务。说他买菜不如说那是捡菜,每天下午市场快要收摊他才前往,他坦然捡拾着菜贩们遗弃的菜帮、菜叶,院子里的老邻居们为此嘲笑他,他们说,老万什么时候捡到一块肉就好了,也改善生活做一顿红烧肉给我们看看。父亲说改善生活还用得着捡肉啊,我今天就改善。邻居们问他怎么改善,父亲自豪地说,他准备做一份红烧芹菜。众人笑起来,父亲却不觉得这是玩笑。吝啬在他,已不是生活所迫,那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信仰,或者生命的一个动力,简直须臾不可离开。吝啬在他,也没有什么不光彩,能够做到尽最大可能地不花钱,那才叫光彩。这的确,的确和借钱不还不同,这是一个人给自己找乐儿,碍着谁啦。
2009年秋日的这个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咐他要还的钱。他不吃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车厢里的售货车来来回回在他眼前过了几趟,同车厢的老师们把售货车上那些食品袋扒拉来扒拉去的,他则看得淡然。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父亲的影响呢?
火车进站,北京到了。万宝山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他挂掉电话,在鸟巢乘地铁10号线,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一个名叫绿水庄园的地方。
原来这是一片别墅。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A8座的路径。他看见了桥下的池水,水中的睡莲,环绕水池的大片草坪,喷泉,木椅,一些树种珍贵的树们。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粘瓦的红房子,一大片修剪整齐的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形成一个足有上千平方米的庭院。一个五岁左右、留着分头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冲他的母亲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26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26块钱一瓶的矿泉水……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夕阳西下,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只红嘴的黑鹰展着双翅飞得最高,威风凛凛地俯视着大地。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去。
(选自《上海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的父亲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同一类人,但葛朗台吝啬得让人憎恶,而父亲的吝啬却让人心酸,因为这种吝啬中折射出时代对人的挤压。
B.父亲临终交代还账,绝非后来的良心发现。似乎微不足道的五块钱,蕴含了巨大的道德容量,表现出吝啬过穷日子的老一辈中国人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捍卫。
C.小说不写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但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撷取平凡的生活场景,将焦点紧紧锁定在人物的身上,精细入微地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D.小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父亲的吝啬和万宝山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亲的吝啬,但作者的立意并不在于写吝啬,而是通过一笔债务,对比了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
2.试分析小说开头详细刻画父亲临终前同万宝山相抱这一细节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既有吝啬这一特点,也有临终还债这一闪光点,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抗,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①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注】①科头:不敞帽子,裸露头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4.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延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9.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3)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形象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 , 。”
(4)《声声慢》表现作者愁苦太多太多,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诗句是“ , ”。
(5)荀子《劝学》中“ , ” 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都不能一蹴而就,要勤于积累。
(6)《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7)《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8)李煜的《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和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了一种时尚文化,( ),使人们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了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已经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_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沧桑 B.轰轰烈烈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霜
C.轰轰烈烈 趋之若鹜 胸有成竹 饱经风霜 D.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的下午,搬一把椅子,到庭院的水泥台上小愁。用火炉烧沸的滚烫的水潮一壶“碧螺春”,斜倚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小瓷杯被我捏在手里,轻轻地啜饮。淡淡的清香,随着袅袅升腾的一缕烟雾,蔓延开来。看小院上空的懒懒飘移的白云,看掠过天空的银色的机翼,看几串圆溜溜的黑紫的葡萄在黑褐色的藤蔓上晃悠,照暖的阳光铺洒下来,碎金流银。七星瓢虫爬到身上,摇头晃脑若有所思,忽然展翅飞走了;一只青虫蠕动着胖胖的身子,奋力爬树;两只蚂蚁沿着墙根疾行,触碰到一起,进退不得。静谧,恬淡。门外有人路过,先是一阵喧嚣,一会儿又渐行渐远,最后归于静寂。
而今,别离小屋已有十余年,午夜梦回,多次梦见她的倩影。小屋简陋,却赠我宁静,慰藉我的心灵,最重要的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让我在喧嚣繁杂的俗世中,不经意间,时时忆起那美好的过往,从而,内心变得柔软起来。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恰怡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灵魂,给予我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
B.她怡悦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灵魂,我拥有了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
C.她给予我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我的精神怡悦了,我的灵魂丰盈了
D.她给予我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怡悦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灵魂
15.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6.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六、作文(2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有人说,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
有人说,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关于“阅读”,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围绕“阅读”这一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做一次主题演讲。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符合文体要求④不少于600字。关注成绩通知
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寒假测试试卷 三.文言文阅读(8分)
高一年级 语文 7.1 (4分)
准 考 证 号
姓名:
学校: 7.2 (4分)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座号: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4
班级: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6 6 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
7 7 7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8 8 8
9 (6分)
9 9 9 9 9 9 9 9 9 9 9
一.选择题(30分)
1 A B C D 11 A B C D
4 A B C D 12 A B C D
5 A B C D 13 A B C D
6 A B C D 14 A B C D
8 A B C D 15 A B C D
二.现代文阅读(12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16分)
2 (6分)
10(1)
(2)
(3)
(4)
(5)
(6)
3 (6分) (7)
(8)
七.语言文字运用(3分)
16 (3分)
ID:3075978 第 1 页 共 2 页
{#{QQABLYYQogggAhAAAQhCEwHKCkMQkBCAAIoGxBAEMAABSQNABAA=}#}
请使用2B铅笔填涂选择题答案等选项及考号
八.作文(25分)
17.
600字
ID:3075978 第 2 页 共 2 页
{#{QQABLYYQogggAhAAAQhCEwHKCkMQkBCAAIoGxBAEMAABS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