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第1课时学习设计:一、课前热身:●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普希金”的名言、诗句和故事:示例: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 普希金作者简介: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的鼻祖。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爱到良好的文学教养。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交了一些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俄国的贵族革命家)为朋友。毕业后到彼得堡进外交部任职。在此期间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挟击暴君专制,表现了开明贵族的理想,对当时的革命者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1820年沙皇把普希金流放到高加索。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为了拉扰他,把他放回莫斯科,企图使他成为宫廷诗人。终因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和创作活动与统治阶级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沙皇宫廷贵族集团的仇视。1837年沙皇及其党羽策划的决斗中,普希金受重伤而死。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普希金是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始者。他的创作奠定了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宣告了它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优秀作家,因此被称为“近代俄国文学之父”。果戈理说:“他的作品,像一部辞典,包含了我们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高尔基称他为“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一切新奇和机智”的“一代诗宗”。 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二、认定目标:1.使学生基本了解两位作者及两首外国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学习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4.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三、夯实基础: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1.给加色字注音:忧郁( ) 镇静( )
瞬息( ) 怀恋( )忧郁:
镇静:
向往:
瞬息:
怀恋: yōu yù zhèn shùn liàn 2.解词:忧伤、愁闷。
情绪稳定或平静。
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怀念。四、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第一节:写面对现实要沉着镇静,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二节:写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把过去变为永久的怀念。五、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生活欺骗了你”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统治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表现了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会到来。
第二部分表现了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4.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办?面对这个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诗人的劝说首先是“不要悲伤”,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焦虑、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5.怎样理解“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有人因忧郁而沉沦,有人因忧郁而绝望,有人因忧郁而疯狂,可是诗人说“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对未来要有信心,暴风雨之后会有彩虹,黑夜之后会有黎明,要学会镇静地等候,满怀信心地等候。只有在你完全安静下来的时候,蝴蝶才有可能栖上你的肩头。6.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句话颇有哲理,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明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说明了事情一旦过去,就会变成一种亲切的回忆,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令人怀念的。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当面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六、把握主旨: 诗歌全文表述了诗人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用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临挫折要正确对待它,要冷静,要镇静,要有信心,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坚信未来一定是光明的,美好的。 七、拓展延伸: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怎么做?2.小练笔: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 ,
不要 ,不要 !
须要 :
相信吧, 。示例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彷徨,不要哭泣!
暗淡的生活中须要光明:
相信吧,黎明的曙光即将来临。示例二:
假如生活绊倒了你,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重起的日子里须要信心:
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欣赏歌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 见杨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mp3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学习设计:一、课前热身:●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弗罗斯特”的名言、诗句和故事:示例:
最好的出路永远是朝前走完全程。
——弗罗斯特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全名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笔耕勤奋,出版有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一诗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未选择的路》刻在弗罗斯特的农场的一条路上。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使他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他本来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许多次,当这一切发生时,弗罗斯特就会为那些无用的悔意笑话他的这位英国朋友。从这种为本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因此,在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新近被发现的诗人回归美国后不久,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托马斯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 知识卡片: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区别: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一般要统摄全篇。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二、认定目标:1.使学生基本了解两位作者及两首外国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学习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4.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三、夯实基础: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1.给加色字注音:涉足( ) 伫立( )
萋萋( ) 幽寂( )
足迹( ) 路径( )
延绵( )shè zhù qī jì jì jìng yán 2.解词:涉足:
伫立:
极目:
萋萋:
幽寂:
旅人:
路径:
延绵:
往事:
回顾: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长时间站着。
用尽目力(远望)。
形容草木长得旺盛。
幽雅寂静。
旅行的人。
道路。
延续不断。
过去的事情。
回过头来看。四、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第一节:写诗人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伫立,不能选择。
第二节:写诗人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过的一条路,很诱人,很美丽。
第三节:写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景象,使诗人难以再回返。
第四节:由树林之路感悟人生未选择之路,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五、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就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2.深入分析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却已经不能回头了。3.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因为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目的是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4.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你舍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实惠和良心相对峙的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5.如何理解“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麻烦。看起来两者都不错,都很有魅力,正因为有了这种麻烦,人类才会创造出“选择”这个颇有分量的词语。6.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这种选择是理智的,它对后果有清醒的预料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了这样慎重的考虑,才会避免日后的懊悔。7.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因此,“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取,更需要意志的延续。8.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想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9.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10.这两首诗歌对人们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会让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好好选择!六、把握主旨: 本诗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选择时的心态,全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以此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七、拓展延伸: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示例: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2.根据你对道路的理解和选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诗歌《路》,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你也具有诗人一样的才情。3.课外阅读弗罗斯特的代表作《少年的意志》、《白桦树》。制作:乔德生《4.诗两首》学习方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的鼻祖。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爱到良好的文学教养。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交了一些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俄国的贵族革命家)为朋友。毕业后到彼得堡进外交部任职。在此期间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挟击暴君专制,表现了开明贵族的理想,对当时的革命者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1820年沙皇把普希金流放到高加索。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为了拉扰他,把他放回莫斯科,企图使他成为宫廷诗人。终因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和创作活动与统治阶级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沙皇宫廷贵族集团的仇视。1837年沙皇及其党羽策划的决斗中,普希金受重伤而死。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普希金是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始者。他的创作奠定了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宣告了它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优秀作家,因此被称为“近代俄国文学之父”。果戈理说:“他的作品,像一部辞典,包含了我们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高尔基称他为“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一切新奇和机智”的“一代诗宗”。
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全名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笔耕勤奋,出版有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一诗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未选择的路》刻在弗罗斯特的农场的一条路上。
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使他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他本来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许多次,当这一切发生时,弗罗斯特就会为那些无用的悔意笑话他的这位英国朋友。从这种为本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因此,在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新近被发现的诗人回归美国后不久,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托马斯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
知识卡片: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区别: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一般要统摄全篇。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二、认定目标:
1.使学生基本了解两位作者及两首外国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学习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4.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忧郁( ) 镇静( ) 瞬息( ) 怀恋( )
《未选择的路》:
涉足( ) 伫立( ) 萋萋( ) 幽寂( )
足迹( ) 路径( ) 延绵( )
2.解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忧郁:
镇静:
向往:
瞬息:
怀恋:
《未选择的路》:
涉足:
伫立:
极目:
萋萋:
幽寂:
旅人:
路径:
延绵:
往事:
回顾: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5.怎样理解“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6.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句话颇有哲理,说明了什么?
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为什么?
《未选择的路》: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深入分析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4.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5.如何理解“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6.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7.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8.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9.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10.这两首诗歌对人们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把握主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歌全文表述了诗人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用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临挫折要正确对待它,要冷静,要镇静,要有信心,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坚信未来一定是光明的,美好的。
《未选择的路》:
本诗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选择时的心态,全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以此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三、拓展延伸: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怎么做?
2.小练笔: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 ,
不要 ,不要 !
须要 :
相信吧, 。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根据你对道路的理解和选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诗歌《路》,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你也具有诗人一样的才情。
3.课外阅读弗罗斯特的代表作《少年的意志》、《白桦树》。
教学反思:
《4.诗两首》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普希金
最好的出路永远是朝前走完全程。 ——弗罗斯特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参考答案:
旅人:旅行的人。
路径:道路。
延绵:延续不断。
往事:过去的事情。
回顾:回过头来看。
四、整体感知: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一节:写面对现实要沉着镇静,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二节:写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把过去变为永久的怀念。
《未选择的路》:
第一节:写诗人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伫立,不能选择。
第二节:写诗人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过的一条路,很诱人,很美丽。
第三节:写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景象,使诗人难以再回返。
第四节:由树林之路感悟人生未选择之路,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生活欺骗了你”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统治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表现了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会到来。
第二部分表现了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办?面对这个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诗人的劝说首先是“不要悲伤”,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焦虑、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
《未选择的路》: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就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2.深入分析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却已经不能回头了。
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因此,“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取,更需要意志的延续。
8.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想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9.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10.这两首诗歌对人们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会让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二、把握主旨:略。
三、拓展延伸: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略。
2.小练笔: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 ,
不要 ,不要 !
须要 :
相信吧, 。
3.略。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示例: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2.略。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