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八年级下册基础试题(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觉得故乡飘在岁月里,游在宇宙间,她像箭一样,你稍有shū忽,她便由石器时代跑到了现代。总会有一段缺失的文明,总会有一两个老人,拼命搂住fù属的苍桑。他们古板、不冷静,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固执,才保住了那些古老的建筑。如今,那些势不两立的角色,依然坚定地立于人世间。故乡知冷暖,故乡的那些古老,岂能随便遗失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shū( )忽 fù( )属 角( )色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势不两立”中“势”的意思是 ( )
A.势力 B.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 C.姿态
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二、综合性学习
5.校学生会要举行“亮我青春风采”的演讲比赛,下面是李明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帮他修改完善。
【A】青春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受挑衅。世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不管前面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大,【B】 我们是青春的拥有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勇气是号角,让等待观望的人信心满怀;勇气是给人力量的强心剂,让许许多多精神萎摩的人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勇气是向前奔腾的漱流,推动待相貌豫的人勇往直前。
(1)【A】处画线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 ”改为“ ”。
(2)请在【B】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把”“称”“回”“叱”“牵”几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四、现代文阅读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1)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2)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 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 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3)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4)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5)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6)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夏天一地浓荫,秋天满株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7)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
(8)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李三老爷点了翰林,要到文昌阁拈香。旗锣伞扇,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老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老白一骨碌坐起来,愣怔了半天,才想起来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9)这李三老爷虽说点了翰林,人缘很不好,一县人背后都叫他李三麻子。
(10)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 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 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11)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8.阅读语句,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1)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
(2)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
9.文章第(8)段,写到老白梦到“李三老爷点了翰林,到文昌阁拈香”的情节有何用意?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0.文章为什么以“收字纸的老人”为题?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阅读下列《社戏》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①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②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④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11.课文标题是“社戏”,本选段内容却几乎没有涉及,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12.结合原课文标题,试着概括本选段的主要内容。
1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加点的关联词,交待了“乐土”的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是并列的。
B.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说明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落后的、封闭的、聚族而居的村子。
C.选文第③段,既写“我”得到的“优待”,又写“我”受到的“嘲笑”,这相互矛盾。
D.选文第③段中“照例”一词,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说明我霸道。
14.联系全文并结合材料,探究鲁迅到底怀念的是什么?
【材料一】
社戏,是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末期仍风行一时。
【材料二】
这社戏是什么模样呢?“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目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地看起来,也自有它的风致。”
——鲁迅语
【材料三】
这社戏原来也毫无出彩之处: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头,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然而老旦终于出台没有什么?
——网络评论
【材料四】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结尾语
文段(二)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国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5.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己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久曰:“败矣,子所求子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释】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担纆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③牝:雌性鸟兽,下文的“牡”是指雄性鸟兽。④骊:纯黑色的马。
16.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臣 之 子 皆 下 才 也 可 告 以 良 马 不 可 告 以 天 下 之 马 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穆公不说( )
(3)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
(4)伯乐喟然太息曰(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19.【甲】【乙】两文都写到伯乐,请结合文意内容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选贤与能( ) (2)讲信修睦( )
(3)男有分(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同”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B.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各取所需。
C.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D.《大道之行也》中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相同。
23.本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六、名著阅读
读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崇德实验学校八年级文学社成员就自己喜欢的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
《史记》版 朱自清版
天汉二年秋,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天汉二年,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
24.结合以上材料和《经典常谈》探究朱自清为什么要改写经典作品?
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25.《桃夭》是《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文学社成员在此次谈探究活动中进行了介绍:
桃夭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③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④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出自《诗经。国风。周南》。②之子:这位姑娘。于归:指姑娘出嫁。③宜:和顺、亲善。④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⑤蓁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形容桃叶茂盛。
小语:诗的源头是(1) ,它的节奏最主要靠重叠,重叠可以说是它的生命,节奏便建立在上头。小文:《经典常谈》中介绍“可分为徒歌和乐歌”,书上也提到““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那《桃夭》是徒歌还是乐歌呢?
小语:(2) 小文:《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诗中用“灼灼”的桃花起兴,开了后世以鲜花比拟女子的先河。你知道这样的起兴好在哪里吗?
小语:这你可难不倒我,(3) 。
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
26.结合《经典常谈》与活动体验,说说阅读经典的意义。
七、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出游让我们放松身心;出游让我们开拓视野;出游让我们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你有什么难忘的出游经历吗?写一写你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为游记;②注意使用多种描写方法,体现游记的特点;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疏 附 jué 2. 苍桑 沧桑 3.A 4. 比喻 拟人
5.(1)挑衅 挑战
(2)示例:都要义无反顾勇敢前行
6.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冰了,从而突出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勤劳和满怀着的希望。 7.简洁有力,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态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8.⑴“不惊动主人”写出老白进堂屋收字纸,主人并不知道,表现了老白深受主人的信任,突出乡村民风淳朴。
⑵“抹平”是动作描写,写老白怕别人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认真检查废纸的情状,突出老白的善良。 9.写老白在梦中回想起以前文昌阁的盛况,与下文老白认不得近几年他收的字纸的情节呼应,突出老白对以前生活的怀念,揭示了社会的变迁,乡村的生活习俗已悄然改变。 10.示例:中国人对于文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中国农村崇尚文化的民风习俗,让老白能够以“收字纸”作为职业,终老一生,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崇尚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老白只是中国乡村众多“收字纸的老人”中的一个。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进入,农村的生活方式渐渐发生改变,随着老白的离开,“收字纸”的职业也将消亡,老白的无疾而终,折射出中国农村社会习俗的变迁。
11.不能,因为:一是选文交待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原因;二是选文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三是选文为下文“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铺垫。 12.盼看社戏 13.B 14.怀念偏僻、清静的平桥村:在这里不需要谨小慎微的人情往来,没有他后来谋食北京城里的莫谈国事。或者就算有,也管不到孩子头上。怀念《社戏》中的民风、人情:这里民风淳朴,无论谁家客,都是公共的。我在这里得到所有人的优待(包括孩子与成人)。怀念已逝的童年:虽然,生活经历过早地夺走了他本该拥有的开怀的童年(必须读“秩秩斯干”),但还可以钓虾、看戏,所以社戏也就成为童年符号化的乐土。怀念的是家乡与故土:看《社戏》,他怀念同行的伙伴,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谋生,鲁迅早早地离开了家乡,并且也不大可能有条件常常回去。因而,家乡、故土成为他挥之不去的精神寄托。 15.从侧面写归航之快,烘托孩子的驾船技术之高。
16.臣 之 子 皆 下 才 也 /可 告 以 良 马/ 不 可 告 以 天 下 之 马 也 17. 有时 同“悦”,高兴 尚且 叹气的样子 18.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 19.[甲]文中的伯乐善于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乙]文中的伯乐大公无私,唯贤是举。
20. 同“举”,推举 培养 职分,职守 厌恶 21.(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就不会发生。 22.B 23.人才选拔:选贤与能;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看法:合理即可。
24.示例: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朱自清先生在翻译时删去了一些无关的内容,如李陵的任务、匈奴拦截退路等,而专注于描述李陵军队面临的困难,如“箭完了,又没吃的”“救兵竟没有影子”等,反映出战争的惨烈,读起来明快利落。 25. 歌谣 示例1:我认为是徒歌,因为这首诗歌出自《国风》,属于民歌范畴,四节都是“逃之夭夭……。之子于归,宜其……”反复,节奏简单,手舞足蹈就能帮助节奏,所以是徒歌。
示例2:我认为是乐歌,这首诗歌四节遵循“逃之夭夭……。之子于归,宜其……”的节奏,这一节奏重叠,很有规律,符合乐歌的特点,所以是乐歌。 以“桃”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26.《经典常谈》有关《诗经》的内容提到诗的源头歌谣,它的节奏最主要靠重叠,重叠可以说是它的生命,在《桃夭》这首诗歌中,我们看到“逃之夭夭……之子于归,宜其……”反复出现,这种节奏的重叠,让我们感受到诗歌文化的音韵之美;《经典常谈》中有关《史记》记载:李陵是个忠义之士,他的降一开始是假意的,太史公秉义直言,遭遇不公。看到这些内容,我们明白了历史的真相,明悟了一种精神。朱自清说过,阅读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这些经典,能丰富我们的见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知晓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和根,在激发我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更明悟传承这种文化的担当。
27.参考例文
清明上河园游记
深秋的一个周末,老师带着我们班的全体同学到清明上河园游览,我开心极了,夜里好不容易才睡着觉呢。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来到清明上河园。一进门,就看见一座汉白玉雕像,他就是张择端,就是他画的清明上河图。石像后面就是叔叔阿姨们用工具刻在石头上的清明上河图。再看看下面,真是一片菊花的海洋,菊花们争奇斗艳,有白的,有红的,有紫白的,有黄的,真是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往里面走,还有更惊奇的呢!我们来到一个亭子里,里面到处都是菊花,有线菊,有大头菊,多姿多彩,芬芳迷人,美不胜收。
其中,有一朵线菊更引人注目。它的花心是黄色的,然后渐渐变成绿色,最外层的花瓣是红色的,红红的花瓣向下舒展着,末端往里一弯,就像美味的方便面,又像小姑娘美丽的头发,随风飘舞,漂亮极了!
还有一朵不知名的菊花,它的直径大约有三厘米,长度一分米,花是有红色和深红色组成,外面是深红色,里面是红色,真奇怪!路边,有骑马的人,有演习的人,到处都是以前宋朝的热闹情景。我们来到磨坊,每一个同学都推了推这个沉重的磨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推得动,连力气最大的胡晨明也没能推动。我们还看见羊拉着小车,背上还拖着“齐天大圣”---一直穿着衣服的小猴子。一路上我们都非常开心,嘴巴笑得像绽开的棉花桃一样合不拢嘴。
老师还领着我们去了虹桥,山洞,还有一座石桥,这些建筑都别具一格。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虹桥低下没有一根柱子,远看就像一条巨大的火龙盘绕在碧绿的湖面上,真好看!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清明上河园。我心里一直在想,这么大的园子,蕴含了古代人多少的智慧,建得这么壮观,真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