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检测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双子座流星雨是北半球规模最大、流星数量最稳定的流星雨。2023年的双子座流星雨从12月14日开始,到17日结束。图示意双子座流星雨景观。据此完成下题。
1.形成流星雨的小行星最可能来自( )
A.火星与地球之间 B.土星与木星之间
C.木星与火星之间 D.水星与金星之间
2.流星雨陨落物可以降落到火星表面,但大多数不会降落到地球表面,源于( )
A.火星距小行星带更近 B.地球大气的保护作用
C.火星的质量较地球大 D.地球大气层稀薄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数千万年前的板块运动致使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内陆地区变得干旱,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 这些沙漠的沙尘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形成了地球上黄土分布最集中的黄土高原。如今的黄土高原虽然沟壑纵横,但已梯田成片,生态得到改善。图示意黄土高原梯田。据此完成下题。
3.与黄土高原成因最为接近的地貌是( )
A.灌丛沙丘 B.风蚀蘑菇 C.冲积平原 D.水上雅丹
4.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因为( )
A.流水冲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5.黄土高原修筑梯田最应注意( )
A.防御地震与滑坡等灾害 B.始终与等高线保持垂直
C.不可在高海拔地区修建 D.把保护生态放在第一位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2023年10月4日,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西之岛火山喷发,火山喷出的灰色烟柱达1500 m。 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题。
6.本次火山喷发喷出的灰色烟柱到达了大气的(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
7.火山喷发可能会导致温差减小,是因为( )
A.火山灰导致太阳辐射减弱 B.火山喷发释放热量导致降温
C.火山灰起到类似云层的作用 D.火山喷发削减了山体高度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冰盖边缘区与冰盖其他地区相比,温度升高更为明显, 冰川消融量更大。图1为北半球某岛屿局部冰盖不同时期外缘边界变化图,a、b、c、d 为研究中 划定的四个区,外缘冰盖区厚度基本一致,其中1984年该地火山喷发后,d区周边冰盖区火山 灰覆盖物较多。图2示意冰盖区不同部分太阳辐射情况。据此完成下题。
图1 图2
8.图示期间冰川退缩速度最快的地区是( )
A.a 区 B.b区 C.c区 D.d 区
9.冰盖外缘区升温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是( )
A.对太阳反射作用强,升温快 B.冰面易吸收太阳光,升温快
C.大气吸收作用强,升温快 D.冰川厚度薄,基岩易升温
10.d 区冰盖表层被火山灰覆盖后( )
A.地表反射率明显提高 B.到达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
C.表层温度升高较明显 D.地面长波辐射量减少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然而,近些年来我国有些城市面临水资源问题。表 1为我国某市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两个样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对比表。据 此完成下题。
表1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量/mm 地下径流量/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 267 96 171 377
11.表中显示该城市中心区易出现的问题是( )
A.城市热岛效应 B.城市雨岛效应
C.城市洪涝灾害 D.城市污染严重
12.与郊外平原区相比,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较多 B.下渗量较少 C.蒸发量较少 D.用水量较多
13.为缓解城市中心区地下径流较少的现象,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郊外平原区的地下水调到城市中心区
B.严禁开采城市地下水资源
C.减少城市中心区植被种植
D.在城市中心区推广使用渗水砖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我国秋季之后,街边、道路旁的树木纷纷进入变色期,处处可见赤橙黄紫等不同颜色的树 叶。叶子从绿变红,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降温。图为北京香山红叶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4.“赏秋”赏的植被主要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15.下列地区赏秋顺序从早到晚依次是( )
A.长春北京郑州合肥 B.北京长春合肥郑州
C.长春郑州北京武汉 D.北京武汉郑州合肥
16.华北民居前多种植该种植被的原因是( )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阴纳凉
C.秋季欣赏黄叶 D.冬季阻挡风雪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南云贵高原某地区石灰岩广布,且岩层裂隙多,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域内多处有 泉出露。近年来该地因地制宜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图为该区城地貌 简图。
(1)指出图中甲、乙、丙的名称,并分别简述三者的形成过程。
(2)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该地多处有泉出露的原因。
(3)评价喀斯特地貌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18.(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欧洲西部沿海地区的 M 洋流(如图)势力减弱,对沿岸环境造 成一定影响。图中M 洋流的形成与P 盛行风密切相关,N 为北冰洋南下冷海水。
(1)判断M 洋流的性质,并说出M 洋流对阴影区域气候的影响。
(2)分析全球变暖与M 洋流势力减弱的关联性
(3)指出M 洋流附近渔场成因,并推测 M 洋流势力减弱可能对该地渔场产生的影响。
19.(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相互演化的一个过程, 自然状态下形成20 cm 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年至1000年。其中,植被是土壤形成 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也是促使土壤形成的关键自然要素。图中甲、乙、丙、丁为土壤形
成的四个重要阶段。
(1)图示土壤形成阶段的正确排序是 。
(2)分析丙阶段植被对土壤的作用。
(3)结合图示,简述土壤演化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及地球的大气作用。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大气层能减少陨石和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大气层在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与之摩擦,使其在撞击地面前燃烧殆尽,从而减少了对地球表面的破坏。
1.A、 火星与地球之间没有小行星带。D错误。
B、 土星与木星之间没有小行星带。D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是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C正确。
D、水星与金星之间没有小行星带。D错误。
故答案为:C。
2.A、与距小行星带距离无关,A错误;
B、流星体向地球坠落过程中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大部分会烧尽,不会落到地球表面,因此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护作用,B正确;
C、火星质量小,C错误;
D、地球大气层比火星厚,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A
4.C
5.D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风沙地貌及外力作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了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3.A、黄土高原是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中的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在其附近堆积而成,因此灌丛沙丘与黄土高原地貌接近,A正确;
B、风蚀蘑菇是岩石受风力侵蚀形成,黄土高原是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B错误;
C、冲积平原是受流水冲积作用形成,黄土高原是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C错误;
D、水上雅丹是风力侵蚀后湖水入侵形成,与黄土高原成因不一致,D错误。
故答案为:A。
4.A、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是由于流失侵蚀而成,不是流水冲积作用,A错误。
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地貌,B错误。
C、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再加上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在流水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让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正确;
D、风力堆积作用关系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5.A、防御地震与滑坡灾害不是最先考虑的问题,A错误;
B、梯田的修建应选在缓坡,并且是沿着等高线修建,这是修筑梯田的方式,不是最应注意的,B错误;
C、梯田的修建主要与坡度有关,与海拔关系不大,C错误。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修筑梯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6.A
7.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火山灰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低,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小。
6.A、根据材料可知,火山灰达到1500m,图中可以看出,横坐标为高度,甲的厚度为12km,为对流层,故火山灰应位于甲层。A正确。
B、根据乙层的高度范围12-55千米,乙层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可知为平流层。B错误;
C、丙层高度大于55千米,可知为高层大气。C错误;
D、根据海拔可知,丁层海拔高,空气稀薄,火山灰难以到达。D错误。
故答案为:A。
7.A、火山灰进入大气,能够削弱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降低,但不是导致温差减小的原因,A错误;
B、火山喷发释放热量短时间可能会导致气温升高,而不是昼夜温差小,B错误;
C、火山灰进入大气,起到类似云层的作用,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低,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小,C正确;
D、剧烈的火山喷发虽然会削减山体高度,但不会使温差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8.D
9.D
10.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冰川呈白色,反射率较大,而冰盖边缘冰层较薄,较为透明,反射率下降,阳光透过冰川使得地面温度上升,冰川融化加剧。火山灰覆盖会使得反射率下降,导致地面吸收大量太阳辐射而增温。
8.A、由图可知,从1960年-2022年的冰川界限变化幅度来看, 虚线和实线的距离即可反应退缩的速度。a 区 退缩的速度不是最大的。A错误;
B、c区 退缩的速度不是最大的。C错误;
D、d区域的变化幅度最大,说明期间冰川退缩速度最快。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9.A、冰盖外缘区厚度较薄,对太阳反射作用弱,升温快,A错误;
B、冰盖外缘区冰面较薄,较为透明吸收太阳光少,升温慢,B错误;
C、冰盖外缘区近地面,由于冰川作用,气温较低,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作用弱,升温慢,C错误。
D、冰盖外缘区冰川厚度薄,基岩容易升温,导致冰盖外缘区升温速度较快,D正确。
故答案为:D。
10.A、d区冰盖表层被火山灰覆盖后,火山灰呈灰黑色,地表反射率明显降低,A错误;
B、由于有火山灰覆盖,到达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B错误;
C、火山灰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增强,表层温度升高较明显,C正确;
D、火山灰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增强,地面温度增加,地面释放长波辐射量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1.C
12.B
13.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于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地表硬化,使得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导致城市内涝严重。可以通过疏通河道、改善城市管网、增加绿地面积、改用渗水砖、建设海绵城市等措施改善。
11.A、城市热岛效应与排放的废热有关,A错误;
B、城市雨岛效是由于城市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同时大气中作为凝结核的杂质多,降水多,B错误;
C、由图表可知,城市中心区径流总量和地表径流量大于郊区平原,而城市中心区地面硬化率高于郊区,地表径流难以下渗,水量快速汇集,在城市中心区形成洪涝,C正确;
D、城市污染严重与题意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12.A、降水量较多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
B、由于城市地表硬化,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B正确;
C、城市与郊区作比,气温高,蒸发量旺盛。C错误;
D、用水量较多不是地表径流多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13.A、将郊外平原区的地下水调到城市中心区,实施难度大,且城市地表水较多,A错误;
B、严禁开采城市地下水资源不可行,B错误;
C、减少城市中心区植被种植,会减少下渗,不利于地下径流增多,C错误。
D、推广使用渗水砖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增加城市中心区的地下径流,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4.D
15.A
16.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气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在不同的气候带形成不同的植被。我国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季落叶。植物落叶跟温度有关,秋冬季随着纬度越高,进入秋季的时间越高,落叶的时间越早。
14.A、结合材料可知,赏秋植被秋季变色落叶,热带雨林位于热带,气温变化小,不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A错误;
B、 常绿阔叶林秋季不会变色,B错误;
C、 硬叶林属于常绿,不会变色。C错误;
D、赏秋植被秋季变色落叶,属于落叶阔叶林,D正确;
故答案为:D。
15.A、叶子变色结合材料可知主要受气温影响,长春、北京、郑州、合肥纬度越来越低,气温越来越高,故赏秋时间越来越晚,A正确;
B、北京的纬度低于长春,赏秋的时间应该更晚。B错误;
C、郑州纬度低于北京,赏秋的时间应较晚。C错误;
D、武汉的纬度低于郑州,气温较高,叶子变色更晚。D错误。
故答案为:A。
16.A、房屋多座北朝南,春冬风沙来自西北,屋前的树对于风沙影响小。A错误;
B、华北平原民居门前种植阔叶阔叶树主要考虑夏季茂盛可遮荫纳凉,B正确;
C、 秋季欣赏黄叶,季节短,不是种树的主要原因,D错误;
D、冬季落叶便于采光,与阻挡风雪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17.【答案】(1)甲一石钟乳;乙一石笋;丙一石柱。形成过程:三者都是由碳酸钙长期沉淀形成的;从上往下沉积形成石钟乳;从下往上沉积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在一起形成石柱。
(2)处于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石灰岩广布,地表水下渗多,地下水丰富;岩层多裂隙,地下水沿裂隙喷出,形成泉。
(3)不利影响:地表崎岖,耕地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地表崎岖导致耕地地块小,难以推广机械化耕作;地表水匮乏,影响种植业的发展;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有利影响:景致独特秀美,可以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地形复杂,可以发展特色农业。
【知识点】水循环的意义;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分析】(1)图中甲是位于喀斯特溶洞洞底的尖锥体,为石笋;乙是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石钟乳。 石钟乳和石笋连在一起形成石柱。 石笋是由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由于水分蒸发或者由于在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二氧化碳的量减小,、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而形成的。日积月累就会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
(2)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石灰岩易溶于水,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大量地表水的下渗在地下汇集成为地下径流,地下暗河水量丰富。西南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表裂隙多,地下水易出露。
(3)喀斯特地貌对于农业发展的不利方面包括:地形崎岖,平地较少,可耕地少,难以推广机械化耕作;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强,土壤浅薄,植被不易发育,水土保持作用较差,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植被发育程度较差,地形坡度较大,土壤迁移速度快,土壤贫瘠,肥力低。有利方面包括: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独特景观为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可以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地形复杂,可以发展特色农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石笋,石笋和石钟乳相连呈石柱。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土壤贫瘠,土层深厚。
18.【答案】(1)性质: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2)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与大西洋间的温差减小,气压梯度力减小,风力减弱;M洋流的形成与盛行风有关,风力减弱直接导致M洋流势力减弱;全球变暖,北极极冰融化增多,北极冷水外泄增多,顶托北上暖流前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M洋流
(3)成因:寒暖流交汇。影响:M洋流势力减弱会导致寒暖流交汇位置发生变化;影响饵料供给,导致渔场减产。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该区域海陆轮廓可知,该地位于西欧,西侧洋流自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影响。
(2)根据材料可知,北大西洋暖流的形成与盛行西风有关。全球变暖会导致副热带与极地地区之间的温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导致风力减弱,使得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同时,全球变暖会使得北极极冰融化增多,北极冷水外泄增多,对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具有顶托作用,阻挡其前进,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北大西洋暖流。
(3)从图中可以看出,M洋流为暖流、高纬度地区有一支自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寒暖流交汇会使得海水发生扰动,带动海水下部营养盐上泛,为鱼类提供饵料,使得鱼类积聚。M洋流减弱会使得寒暖流交汇位置向南移动;同时暖流减弱会使得海水扰动减弱,使得营养盐上泛减少,影响海域中饵料的供给,从而导致该地区渔场减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判断洋流的性质,结合纬度、海陆轮廓来判断寒暖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全球变暖对于洋流的强弱的影响主要从全球变暖对风带的影响来考虑。全球变暖导致温差变小,风力变小,风海流势力减弱。洋流方面渔场的成因主要有寒暖流交流、上升补偿流。
19.【答案】(1)乙、甲、丁、丙
(2)为土壤腐殖质层提供有机质积累;疏松表层土壤,改善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滯留雨水,增加土壤水分含量。
(3)土壤结构逐渐复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提升;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增强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岩石风化过程。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逐渐分解,释放出矿物养分,形成疏松的母质。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在岩石风化后的疏松母质上,低等植物开始着生,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随着高等植物的加入,土壤变得更加成熟,有机质更加丰富,并通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结合图可以知道,土壤形成阶段的正确排序是乙甲丁丙。
(2)在丙阶段,植被对于土壤而言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植被遮蔽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壤的结构有简单的基岩到基岩—成土母质—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有机质,土壤结构更加复杂。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得到提升; 土壤保肥蓄水能力不断增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植被对土壤的影响。土壤要形成, 首先是原始母材,主要是岩石经过长期的物理风化作用,岩石破碎成矿物颗粒,这是土壤形成的第一步。然后是生物作用,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会产生有机质,并逐渐积累。有机质为后续土壤生成提供营养和结合力。接着是胶结作用,有机质和矿物颗粒相互作用,黏结在一起形成土块或土团,这里开始有了土壤雏形。之后是淋溶作用,水相对于土壤的渗透作用,使得各种离子逐渐积累与土壤中,丰富了土壤的化学成分。再然后是再结晶作用,新的矿物结晶体生成,填补空隙,使土壤结构更加稳定。最后,发育成熟的土壤产生。它包含有机质、矿物颗粒、细菌、真菌、化学元素和矿物新生代等要素。土壤的演变是个长期的过程,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持续发展。
1 / 1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检测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双子座流星雨是北半球规模最大、流星数量最稳定的流星雨。2023年的双子座流星雨从12月14日开始,到17日结束。图示意双子座流星雨景观。据此完成下题。
1.形成流星雨的小行星最可能来自( )
A.火星与地球之间 B.土星与木星之间
C.木星与火星之间 D.水星与金星之间
2.流星雨陨落物可以降落到火星表面,但大多数不会降落到地球表面,源于( )
A.火星距小行星带更近 B.地球大气的保护作用
C.火星的质量较地球大 D.地球大气层稀薄
【答案】1.C
2.B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及地球的大气作用。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大气层能减少陨石和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大气层在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与之摩擦,使其在撞击地面前燃烧殆尽,从而减少了对地球表面的破坏。
1.A、 火星与地球之间没有小行星带。D错误。
B、 土星与木星之间没有小行星带。D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是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C正确。
D、水星与金星之间没有小行星带。D错误。
故答案为:C。
2.A、与距小行星带距离无关,A错误;
B、流星体向地球坠落过程中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大部分会烧尽,不会落到地球表面,因此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护作用,B正确;
C、火星质量小,C错误;
D、地球大气层比火星厚,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数千万年前的板块运动致使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内陆地区变得干旱,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 这些沙漠的沙尘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形成了地球上黄土分布最集中的黄土高原。如今的黄土高原虽然沟壑纵横,但已梯田成片,生态得到改善。图示意黄土高原梯田。据此完成下题。
3.与黄土高原成因最为接近的地貌是( )
A.灌丛沙丘 B.风蚀蘑菇 C.冲积平原 D.水上雅丹
4.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因为( )
A.流水冲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5.黄土高原修筑梯田最应注意( )
A.防御地震与滑坡等灾害 B.始终与等高线保持垂直
C.不可在高海拔地区修建 D.把保护生态放在第一位
【答案】3.A
4.C
5.D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风沙地貌及外力作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了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3.A、黄土高原是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中的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在其附近堆积而成,因此灌丛沙丘与黄土高原地貌接近,A正确;
B、风蚀蘑菇是岩石受风力侵蚀形成,黄土高原是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B错误;
C、冲积平原是受流水冲积作用形成,黄土高原是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C错误;
D、水上雅丹是风力侵蚀后湖水入侵形成,与黄土高原成因不一致,D错误。
故答案为:A。
4.A、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是由于流失侵蚀而成,不是流水冲积作用,A错误。
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地貌,B错误。
C、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再加上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在流水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让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C正确;
D、风力堆积作用关系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5.A、防御地震与滑坡灾害不是最先考虑的问题,A错误;
B、梯田的修建应选在缓坡,并且是沿着等高线修建,这是修筑梯田的方式,不是最应注意的,B错误;
C、梯田的修建主要与坡度有关,与海拔关系不大,C错误。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修筑梯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2023年10月4日,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西之岛火山喷发,火山喷出的灰色烟柱达1500 m。 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题。
6.本次火山喷发喷出的灰色烟柱到达了大气的( )
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
7.火山喷发可能会导致温差减小,是因为( )
A.火山灰导致太阳辐射减弱 B.火山喷发释放热量导致降温
C.火山灰起到类似云层的作用 D.火山喷发削减了山体高度
【答案】6.A
7.C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火山灰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低,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小。
6.A、根据材料可知,火山灰达到1500m,图中可以看出,横坐标为高度,甲的厚度为12km,为对流层,故火山灰应位于甲层。A正确。
B、根据乙层的高度范围12-55千米,乙层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可知为平流层。B错误;
C、丙层高度大于55千米,可知为高层大气。C错误;
D、根据海拔可知,丁层海拔高,空气稀薄,火山灰难以到达。D错误。
故答案为:A。
7.A、火山灰进入大气,能够削弱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降低,但不是导致温差减小的原因,A错误;
B、火山喷发释放热量短时间可能会导致气温升高,而不是昼夜温差小,B错误;
C、火山灰进入大气,起到类似云层的作用,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低,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小,C正确;
D、剧烈的火山喷发虽然会削减山体高度,但不会使温差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冰盖边缘区与冰盖其他地区相比,温度升高更为明显, 冰川消融量更大。图1为北半球某岛屿局部冰盖不同时期外缘边界变化图,a、b、c、d 为研究中 划定的四个区,外缘冰盖区厚度基本一致,其中1984年该地火山喷发后,d区周边冰盖区火山 灰覆盖物较多。图2示意冰盖区不同部分太阳辐射情况。据此完成下题。
图1 图2
8.图示期间冰川退缩速度最快的地区是( )
A.a 区 B.b区 C.c区 D.d 区
9.冰盖外缘区升温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是( )
A.对太阳反射作用强,升温快 B.冰面易吸收太阳光,升温快
C.大气吸收作用强,升温快 D.冰川厚度薄,基岩易升温
10.d 区冰盖表层被火山灰覆盖后( )
A.地表反射率明显提高 B.到达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
C.表层温度升高较明显 D.地面长波辐射量减少
【答案】8.D
9.D
10.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冰川呈白色,反射率较大,而冰盖边缘冰层较薄,较为透明,反射率下降,阳光透过冰川使得地面温度上升,冰川融化加剧。火山灰覆盖会使得反射率下降,导致地面吸收大量太阳辐射而增温。
8.A、由图可知,从1960年-2022年的冰川界限变化幅度来看, 虚线和实线的距离即可反应退缩的速度。a 区 退缩的速度不是最大的。A错误;
B、c区 退缩的速度不是最大的。C错误;
D、d区域的变化幅度最大,说明期间冰川退缩速度最快。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9.A、冰盖外缘区厚度较薄,对太阳反射作用弱,升温快,A错误;
B、冰盖外缘区冰面较薄,较为透明吸收太阳光少,升温慢,B错误;
C、冰盖外缘区近地面,由于冰川作用,气温较低,地面辐射较弱,大气吸收作用弱,升温慢,C错误。
D、冰盖外缘区冰川厚度薄,基岩容易升温,导致冰盖外缘区升温速度较快,D正确。
故答案为:D。
10.A、d区冰盖表层被火山灰覆盖后,火山灰呈灰黑色,地表反射率明显降低,A错误;
B、由于有火山灰覆盖,到达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B错误;
C、火山灰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增强,表层温度升高较明显,C正确;
D、火山灰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增强,地面温度增加,地面释放长波辐射量增加,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然而,近些年来我国有些城市面临水资源问题。表 1为我国某市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两个样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对比表。据 此完成下题。
表1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量/mm 地下径流量/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 267 96 171 377
11.表中显示该城市中心区易出现的问题是( )
A.城市热岛效应 B.城市雨岛效应
C.城市洪涝灾害 D.城市污染严重
12.与郊外平原区相比,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较多 B.下渗量较少 C.蒸发量较少 D.用水量较多
13.为缓解城市中心区地下径流较少的现象,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郊外平原区的地下水调到城市中心区
B.严禁开采城市地下水资源
C.减少城市中心区植被种植
D.在城市中心区推广使用渗水砖
【答案】11.C
12.B
13.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于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地表硬化,使得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导致城市内涝严重。可以通过疏通河道、改善城市管网、增加绿地面积、改用渗水砖、建设海绵城市等措施改善。
11.A、城市热岛效应与排放的废热有关,A错误;
B、城市雨岛效是由于城市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同时大气中作为凝结核的杂质多,降水多,B错误;
C、由图表可知,城市中心区径流总量和地表径流量大于郊区平原,而城市中心区地面硬化率高于郊区,地表径流难以下渗,水量快速汇集,在城市中心区形成洪涝,C正确;
D、城市污染严重与题意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12.A、降水量较多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
B、由于城市地表硬化,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B正确;
C、城市与郊区作比,气温高,蒸发量旺盛。C错误;
D、用水量较多不是地表径流多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13.A、将郊外平原区的地下水调到城市中心区,实施难度大,且城市地表水较多,A错误;
B、严禁开采城市地下水资源不可行,B错误;
C、减少城市中心区植被种植,会减少下渗,不利于地下径流增多,C错误。
D、推广使用渗水砖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增加城市中心区的地下径流,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我国秋季之后,街边、道路旁的树木纷纷进入变色期,处处可见赤橙黄紫等不同颜色的树 叶。叶子从绿变红,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降温。图为北京香山红叶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4.“赏秋”赏的植被主要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15.下列地区赏秋顺序从早到晚依次是( )
A.长春北京郑州合肥 B.北京长春合肥郑州
C.长春郑州北京武汉 D.北京武汉郑州合肥
16.华北民居前多种植该种植被的原因是( )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阴纳凉
C.秋季欣赏黄叶 D.冬季阻挡风雪
【答案】14.D
15.A
16.B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气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在不同的气候带形成不同的植被。我国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季落叶。植物落叶跟温度有关,秋冬季随着纬度越高,进入秋季的时间越高,落叶的时间越早。
14.A、结合材料可知,赏秋植被秋季变色落叶,热带雨林位于热带,气温变化小,不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A错误;
B、 常绿阔叶林秋季不会变色,B错误;
C、 硬叶林属于常绿,不会变色。C错误;
D、赏秋植被秋季变色落叶,属于落叶阔叶林,D正确;
故答案为:D。
15.A、叶子变色结合材料可知主要受气温影响,长春、北京、郑州、合肥纬度越来越低,气温越来越高,故赏秋时间越来越晚,A正确;
B、北京的纬度低于长春,赏秋的时间应该更晚。B错误;
C、郑州纬度低于北京,赏秋的时间应较晚。C错误;
D、武汉的纬度低于郑州,气温较高,叶子变色更晚。D错误。
故答案为:A。
16.A、房屋多座北朝南,春冬风沙来自西北,屋前的树对于风沙影响小。A错误;
B、华北平原民居门前种植阔叶阔叶树主要考虑夏季茂盛可遮荫纳凉,B正确;
C、 秋季欣赏黄叶,季节短,不是种树的主要原因,D错误;
D、冬季落叶便于采光,与阻挡风雪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南云贵高原某地区石灰岩广布,且岩层裂隙多,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域内多处有 泉出露。近年来该地因地制宜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图为该区城地貌 简图。
(1)指出图中甲、乙、丙的名称,并分别简述三者的形成过程。
(2)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该地多处有泉出露的原因。
(3)评价喀斯特地貌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甲一石钟乳;乙一石笋;丙一石柱。形成过程:三者都是由碳酸钙长期沉淀形成的;从上往下沉积形成石钟乳;从下往上沉积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在一起形成石柱。
(2)处于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石灰岩广布,地表水下渗多,地下水丰富;岩层多裂隙,地下水沿裂隙喷出,形成泉。
(3)不利影响:地表崎岖,耕地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地表崎岖导致耕地地块小,难以推广机械化耕作;地表水匮乏,影响种植业的发展;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有利影响:景致独特秀美,可以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地形复杂,可以发展特色农业。
【知识点】水循环的意义;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分析】(1)图中甲是位于喀斯特溶洞洞底的尖锥体,为石笋;乙是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石钟乳。 石钟乳和石笋连在一起形成石柱。 石笋是由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由于水分蒸发或者由于在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二氧化碳的量减小,、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而形成的。日积月累就会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
(2)据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石灰岩易溶于水,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大量地表水的下渗在地下汇集成为地下径流,地下暗河水量丰富。西南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表裂隙多,地下水易出露。
(3)喀斯特地貌对于农业发展的不利方面包括:地形崎岖,平地较少,可耕地少,难以推广机械化耕作;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强,土壤浅薄,植被不易发育,水土保持作用较差,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植被发育程度较差,地形坡度较大,土壤迁移速度快,土壤贫瘠,肥力低。有利方面包括: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独特景观为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可以发展农旅融合产业。 地形复杂,可以发展特色农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石笋,石笋和石钟乳相连呈石柱。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土壤贫瘠,土层深厚。
18.(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欧洲西部沿海地区的 M 洋流(如图)势力减弱,对沿岸环境造 成一定影响。图中M 洋流的形成与P 盛行风密切相关,N 为北冰洋南下冷海水。
(1)判断M 洋流的性质,并说出M 洋流对阴影区域气候的影响。
(2)分析全球变暖与M 洋流势力减弱的关联性
(3)指出M 洋流附近渔场成因,并推测 M 洋流势力减弱可能对该地渔场产生的影响。
【答案】(1)性质: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2)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与大西洋间的温差减小,气压梯度力减小,风力减弱;M洋流的形成与盛行风有关,风力减弱直接导致M洋流势力减弱;全球变暖,北极极冰融化增多,北极冷水外泄增多,顶托北上暖流前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M洋流
(3)成因:寒暖流交汇。影响:M洋流势力减弱会导致寒暖流交汇位置发生变化;影响饵料供给,导致渔场减产。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该区域海陆轮廓可知,该地位于西欧,西侧洋流自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影响。
(2)根据材料可知,北大西洋暖流的形成与盛行西风有关。全球变暖会导致副热带与极地地区之间的温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导致风力减弱,使得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同时,全球变暖会使得北极极冰融化增多,北极冷水外泄增多,对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具有顶托作用,阻挡其前进,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北大西洋暖流。
(3)从图中可以看出,M洋流为暖流、高纬度地区有一支自高纬流向低纬的寒流,寒暖流交汇会使得海水发生扰动,带动海水下部营养盐上泛,为鱼类提供饵料,使得鱼类积聚。M洋流减弱会使得寒暖流交汇位置向南移动;同时暖流减弱会使得海水扰动减弱,使得营养盐上泛减少,影响海域中饵料的供给,从而导致该地区渔场减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判断洋流的性质,结合纬度、海陆轮廓来判断寒暖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全球变暖对于洋流的强弱的影响主要从全球变暖对风带的影响来考虑。全球变暖导致温差变小,风力变小,风海流势力减弱。洋流方面渔场的成因主要有寒暖流交流、上升补偿流。
19.(2024高一下·衡水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相互演化的一个过程, 自然状态下形成20 cm 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年至1000年。其中,植被是土壤形成 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也是促使土壤形成的关键自然要素。图中甲、乙、丙、丁为土壤形
成的四个重要阶段。
(1)图示土壤形成阶段的正确排序是 。
(2)分析丙阶段植被对土壤的作用。
(3)结合图示,简述土壤演化的特点。
【答案】(1)乙、甲、丁、丙
(2)为土壤腐殖质层提供有机质积累;疏松表层土壤,改善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滯留雨水,增加土壤水分含量。
(3)土壤结构逐渐复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提升;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增强
【知识点】认识土壤;土壤的功能与养护;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岩石风化过程。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逐渐分解,释放出矿物养分,形成疏松的母质。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在岩石风化后的疏松母质上,低等植物开始着生,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随着高等植物的加入,土壤变得更加成熟,有机质更加丰富,并通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结合图可以知道,土壤形成阶段的正确排序是乙甲丁丙。
(2)在丙阶段,植被对于土壤而言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植被遮蔽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3)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壤的结构有简单的基岩到基岩—成土母质—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有机质,土壤结构更加复杂。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得到提升; 土壤保肥蓄水能力不断增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植被对土壤的影响。土壤要形成, 首先是原始母材,主要是岩石经过长期的物理风化作用,岩石破碎成矿物颗粒,这是土壤形成的第一步。然后是生物作用,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会产生有机质,并逐渐积累。有机质为后续土壤生成提供营养和结合力。接着是胶结作用,有机质和矿物颗粒相互作用,黏结在一起形成土块或土团,这里开始有了土壤雏形。之后是淋溶作用,水相对于土壤的渗透作用,使得各种离子逐渐积累与土壤中,丰富了土壤的化学成分。再然后是再结晶作用,新的矿物结晶体生成,填补空隙,使土壤结构更加稳定。最后,发育成熟的土壤产生。它包含有机质、矿物颗粒、细菌、真菌、化学元素和矿物新生代等要素。土壤的演变是个长期的过程,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持续发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