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 14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底2个新偏旁:会写“豆”一个生字。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美滋滋"等词语的意思。
2.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描写粽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3.能创意描述事物的特点。
4.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描写粽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1.能举一反三按照一定顺序用长句子描述某一种事物。
2.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温暖的亲情和深厚的爱国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谣导入
1.课件出示二下的《传统节日》
①带学生朗读
②回忆有哪些传统节日
③重点理解端午节
2.板书课题
①端午节有粽子、艾草、龙舟
②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和开始的意思
③粽:箬竹叶加糯米加各种料
3.了解粽子的历史,原先是祭祖,纪念屈原,如今变成了大众的美食
二、读好课文,读好长句子
★专项对长句子进行朗读
1.自由朗读全文,标注段落
2.核对段落数(共4段)
3.读句子(多则3句,有长有短,最多一个段落有3句,这些句子有长有短)
4.试读长句子,看看能否读通顺
5.考察朗读结果,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①典型长句:一行写不下;两个逗号以上。
★样板教法
①逗号必停顿,短短的停
②读好首字“一到端午节”
③逗号之间不停,但要有轻有重
哪里轻哪里重:你想突出的就重读,没突出的就自然轻了。
②自读,展示。
第一段,总会 盼望
第二段第一句,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 读轻声
第二段第三句,剥开 咬一口 真是 又……又……
第三段第三句,美滋滋 一小篮 分给
第四段,爱国诗人
★读好长句子,需要单列教学
三、拓展阅读
屠再华《学写字》,这篇课文的作者名字叫做“屠再华”,《端午粽》这篇散文选自他的《嘟嘟糖和小雪灯》这本书,这本书里写了许多有趣的童年故事,想不想走进去看看?王老师给大家朗读其中一篇有趣的文章《学写字》。
四、书写指导
1.书写米、豆、叶、真
2.在我要请出书法家胡一帆老师来教一教大家写字,要仔细听,认真看,跟着书空哦!(播放胡一帆写字视频)
3.要想写好这些字,坐姿很重要,来,一起调整一下:眼睛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认真地写,一个字写两遍。写完之后对比一下书本上的字,看看哪个字写得最漂亮。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朗读第一段,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
吃粽子,表团圆
2.提供相关资料(端午节的图片和视频)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图片,批注粽子里有什么?(青青的箬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②读第2句,粽子的香味从哪里来?
叶香、米香,就是大自然的味道,是爱的加工
③指导朗读第3句,课件出示香甜的粽子图片,谁读到流口水啦!
边读边点赞
又……又…… 读得慢一点,音量大一点(要让外婆听得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什么叫花样?(出示图片)
大小不同,扎绳不用(外部)
材料不同,有红枣的,红豆的,板栗的,蛋黄的,水果的,花生的,腊肉的……
②介绍粽子的各种手艺和工艺
③粽子成了传统美食的代表,
广东的白切鸡,南昌拌面,兰州拉面,四川小面,芜湖虾子面,芜湖的渣肉蒸饭,无为板鸭……
④为什么外婆要给我们一篮子带回家?
好东西要分享;民族文化里的邻里和睦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屈原的简介。
2.顺口溜
一颗小粽子,
用浓情为叶,
裹着团圆之料,
藏友爱之心,
送给你送给我,
代代相传。
五、拓展阅读《嘟嘟糖和小雪灯》
大家一定要看一看屠再华爷爷写的《嘟嘟糖和小雪灯》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有许多地方都是在描写亲爱的家人。
六、布置作业
在作者的心里,有外婆的端午节是温暖的,幸福的,让他回味无穷。课后,请把课文读给父母听,并且介绍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再讲一个你和家人的故事。